⑴ 關於癌症的歷史..
癌症這個詞最早是由希臘的一位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他被譽為「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來描述非潰瘍性和潰瘍性的腫瘤。在希臘語中,「carcinos」和「carcinoma」都是指「螃蟹」,之所以用這樣的一個詞來命名這個病,是由於癌症是可擴散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螃蟹那鉗子向四處張開時的樣子。Carcinoma是最常見的一種癌症。
這說明癌症已經發現2000多年了
這個你不用懷疑,中國的醫學不落後的,癌症這個詞最遲也會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流入中國,再怎麼說就算沒這個詞,病症中國的老醫學家早就會知道,所以我想中國人知道癌症,也不會少於1000年 看這個吧
王立達(1958:94)說,「癌」是日本人創造的漢字。王說曾為一些學者所繼承,如胡新化(1999:47)等。然而,據黃金貴(1995:617)、何華珍(1998:152)考證,「癌」字最早見於宋東軒居士《衛濟寶書》(1170年)。《衛濟寶書》是一本外科專著。其中卷七有「癰疽五發」之說:「一曰癌」、「二曰瘭」、「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癰」,且附有圖示。當時的「癌」是指什麼呢?曰:「癌疾初發者,卻無頭緒,只是肉熱痛,過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腫,漸不疼痛,迤邐軟熟紫赤色,只是不破。宜下大車螯散取之,然後服排濃敗毒托里內外補等散,破後用麝香膏貼之,五積丸散疏風和氣,次服余葯。」「癌」作為中醫的「五發」之一,表示癰疽之屬,這與現代意義的「癌」不能同日而語。
「癌」字開始具有現代意義,最早是在1792年日本大槻 玄澤的《瘍醫新書》。在該書中「癌腫」用來翻譯荷蘭語kanker(高柏,1996:220,240)。19世紀中期,日本的一些英日詞典又將「癌」與英語cancer聯系了起來。據史有為(1998:13)考證,1857/1862年屈達之助編的《英和對譯袖珍辭書》中,即用「癌腫」來對譯cancer。
同是在19世紀中期,在中國卻是另一種情形:cancer不是用「癌」來指稱,而是用了「癰」、「癰疽」這類名稱。1857年,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西醫略論》:「直腸癰生在肛門上一二寸間,此證不多見,亦無治法。」(見《西醫略論》,第Ⅱ卷,上海:仁濟醫館。載幕末期醫學書復刊,第Ⅱ期,東京:冬至書房,昭和六十一年,第77頁)「直腸癰」,即直腸癌。在《西醫略論》書後所附英漢對照目錄中又有:「Cancer,癰疽論」(同上,第162頁)。「癰」、「癰疽」原為中醫術語,合信也說:「癰疽論,此借用中土之名以立說。惟乳癰與中土所論同,余則異。」(同上,第Ⅰ卷,第109頁)
那麼,在什麼時候中國開始用「癌」字來表示cancer呢?《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在「癌」字條下所列的書證均選自魯迅寫於1925年的一封信。從這個書證看,當時魯迅已經用「癌」字來表示cancer了。史有為(1998:12)說:「大概到了20世紀20年代或其前後,中國才確定使用『癌』對譯cancer,例如1923年《英漢雙解韋氏大辭典》即以『癌,毒癌』來注釋cancer。」比《英漢雙解韋氏大辭典》早出版5年的一部工具書里,我們也找到了「癌」字的用例。1918年,在孔慶萊、吳德亮等人編輯的《植物學大辭典》(商務印書館,上海)中,收有「白屈菜」條,在該條下面載有:「此植物有毒,惟其地下部可用為治胃癌之葯。」(見該書第300頁,下欄)白屈菜根是一種中草葯,它破瘀消腫,止血止痛,可醫治消化性潰瘍病,對胃癌也有一定的療效(江蘇新醫院,1986:749)。
在日本,早期的一些詞典中,癌多稱為「癌腫」。但到了1915年,松井簡治在《大日本國語辭典》中說,「癌」為「癌腫」之略(史有為,:1998:13)。看來在那時或許更前,「癌腫」已經可以簡稱作「癌」了。因此,具有現代意義的「癌」字從日本傳入中國,估計是在19世紀初。以上1918年的那個例證可能不是最早的。
此外,關於「癌」字的讀音也是值得一提的。「癌」本來讀yan。李榮(1990:324)說:「一九六一年,《新華字典》大修。編者考慮到『癌症』(cancer)跟『炎症』(inflammation)最好有個區別,就參考某些方言『岩』讀如『崖』,就是ngai一類的音,北京語音沒有ng聲母(除非是連讀或ng自成音節),就推薦『癌』讀ai。」但史有為(1998:10)說:「『癌』字在民間很早就讀『白』了。據筆者回憶,上海地區在50年代時大部分人在說普通話時都不由自主地讀成ai,筆者那時也是如此。」陳原(塵元,1991:208)也說:「五十年代把『癌』字改讀ai,『胃ai』就是『胃癌』,大症;『胃yan』卻是『胃炎』,小病。胃炎、肺炎、腸炎的炎,都按原來讀法yan,而將胃癌、肺癌、腸癌的癌,改讀ai,以示區別。」因此,史有為(1998:10)說:「1961年《新華字典》秉持約定俗成以及同音區分的原則,始改其音,確實是順乎自然的善舉。但絕非簡單的『推薦』,而是先有現實,其後再加以確認的過程。」
⑵ 癌字古意今意此字產生年代
祝福再放入祝福一生平安,萬事大吉。
⑶ 古代 稱癌症為什麼
早在公元三世紀初,王叔和的《脈經》里就有癌症病例的記載,中醫學里把惡性腫瘤稱為癌。
公元一二六四年,楊士瀛在《仁齋直指附遺方論》里對癌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里,男者多發生於腹,女者多發生於乳,或頸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其描述與現代臨床診斷相符。
由於古人對癌的病理、轉移等還不甚了解,只知癌像岩石狀,堅硬凹凸,有毒根深植於體內,古時岩與岩通用,所以加上病字頭,就成了「癌」字了。
明代的《外科正宗》一書還談到長在嘴唇上的「唇癌」,說它初像豆子,慢慢長大,質地堅硬,難治,並認為其誘發原因既有精神憂慮、過於急躁的全身因素,又有經常吃煎炒烤爆食物的局部因素。
十七世紀初的《瘍醫證治准繩》一書還詳細記載了一則男性乳腺癌的病例,說患者因數次參加「館試」沒有考上而悶悶不樂,後來左側乳頭常有小量液汁流出,不久,乳頭旁邊發現腫塊,逐漸增大潰爛,成岩穴之狀。
(3)癌字是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現於北宋1170年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癰疽五發,一曰癌……」。南宋•楊士瀛著《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十二、癌》中,記載了癌的症狀: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
癌字從岩,岩即山岩,岩為岩的俗體字,古代癌、岩、嵓、岩、岩、岩通用,癌的本義和讀音均同岩,傳統中醫學常用其本義本字「岩」作為病名,指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腫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腎岩(今之陰莖癌)、舌岩(即今之舌癌)等。
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現在《辭源》和《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癌」是惡性腫瘤。不過2001年《中華醫史雜志》刊出陳啟明的《衛濟寶書—「痼」病考實》一文,他認為癌「非今之惡性腫瘤,乃今『無頭疽』中之『深部膿腫』」。
⑷ 癌症是由哪個國家最早發現(提出)的
英國最先發現的,至於定義 還沒有那一個人確切的定義最早的癌症記錄。
癌症這個詞最早是由希臘的一位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他被譽為「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來描述非潰瘍性和潰瘍性的腫瘤。
在希臘語中,「carcinos」和「carcinoma」都是指「螃蟹」,之所以用這樣的一個詞來命名這個病,是由於癌症是可擴散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螃蟹那鉗子向四處張開時的樣子。Carcinoma是最常見的一種癌症。 這說明癌症已經發現2000多年了。
癌症的原因是一個廣為人所關注的問題,自從人類開始認識癌症以來,已經有多種假說試圖揭示癌症的本質,例如最早定義癌症的古希臘醫生希普科倫特就認為癌症像所有其他疾病一樣,是體液失衡的結果,是「黑膽汁憂鬱症」的附屬物。
此後,醫學家們提出了很多其他用以替代這種解釋的理論(如體細胞突變、糖酵解作用加劇等等)。但是只有在生物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以後,我們對癌症才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惡性腫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較為明確的與癌症有關的因素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兩大類:
外源性因素
1、生活習慣 如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
2、環境污染與職業性 空氣、飲水、食物的污染均可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
3、天然及生物因素 天然因素也可以致癌,例如在一定條件下紫外線可引起皮膚癌。
4、慢性刺激與創傷 創傷和局部慢性刺激如燒傷深瘢痕和皮膚慢性潰瘍均可能發生癌變等。
5、醫源性因素 如電離輻射,如X線、放射性核素可引起皮膚癌、白血病等;細胞毒葯物、激素、砷劑、免疫抑制劑等均有致癌的可能性。
內源性因素
1、遺傳因素 真正直接遺傳的腫瘤只是少數不常見的腫瘤,遺傳因素在大多數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機體發生腫瘤的傾向性和對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即所謂的遺傳易感性,包括染色體不穩定、基因不穩定以及微衛星不穩定。
2、免疫因素 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缺陷易發生惡性腫瘤,如丙種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統腫瘤,AIDS(艾滋病)患者惡性腫瘤發生率明顯增高。但大多數惡性腫瘤發生於免疫機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能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並破壞機體免疫系統,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3、內分泌因素 體內激素水平異常是腫瘤誘發因素之一,如雌激素和催乳素與乳腺癌有關,生長激素可以刺激癌的發展
⑸ 癌症的「癌」字在文言文里是什麼意思醫學上為什麼要用「癌」這個字給它取名
「癌」字的由來
自古有文字記載以來,即有腫瘤的敘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字。我國現存最早的醫籍《內經》中就記載了不少的腫瘤類疾病,如「症瘕」、「積聚」、「噎膈」、「乳岩」等。
癌原作「岩」,讀yán。岩(巌、喦、嵒)岩這字是會意字(山、石象形字合成字),巌是形聲字,喦、嵒是象形字。在我國八大方言的江浙話(我們這里,大致是滬、寧、杭地區吧)中,岩yán是讀ái的。隨著文字的變遷,歸類,疾病的岩已作癌,是象形字嵒加病字頭疒(疒讀nè),說明癌是一種病,且是惡病(從造字上分析),字典上已不能完全解釋現在醫學中「癌」清楚了。
在西方,「cancer」(癌)一詞的出現較「medicine」(醫學)為早,「cancer」來源於crab(蟹),形容癌腫的形態和生長方式如同張鉗伸爪的螃蟹。
古代中醫將表面凹凸不平、質地堅硬如石的腫物(即較明確的惡性腫瘤)稱為「岩」,例如「乳岩」(乳腺癌)。而古時「岩」字與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塊)相通,後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為「癌」了。有趣的是,中西醫學都從形態上把惡性腫瘤看作面目猙獰的病魔,這實在不能不佩服東西文化的溝通之處。此外,正式用「癌」來翻譯「cancer」乃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處的事。
( 但患上了「癌」,患者和家屬不能變成「呆(ái)」,一旦變成呆,病入膏肓,無葯可醫……)
⑹ 「癌」字拆分解釋意思是什麼
「癌」形聲字,字形採用「疒」做邊旁,採用「嵒」做聲旁。「疒」,表示是一種病;「嵒」同現在岩石的岩字,高俊的山崖,即表示音,也表示此病如山之重。
基本釋義
癌,讀音:[ ái ]
釋義:人及動物身體由於某些因素的作用,細胞惡性增生而形成的惡性腫瘤。
相關組詞:血癌 、癌變、 腺癌、 肺癌、 癌發 、胃癌、 癌症、 窮癌 、肝癌、 抗癌、、癌細胞 、聖母癌 、骨質癌等。
字形演變:
癌的筆順:點、橫、撇、點、提、豎、橫折、橫、豎、橫折、橫、豎、橫折、橫、豎、豎折/豎彎、豎。
相關詞彙解釋:
1、癌變[ái biàn]
組織細胞由良性病變轉化為癌症病變。
2、肺癌[fèi ái]
發生於支氣管黏膜及其腺體上皮的惡性腫瘤。
3、癌發[ái fā]
病名,癰疽五發之一。
4、胃癌[wèi ái]
胃裡生長的一種惡性瘤。
5、窮癌[qióng ái]
指因為窮而產生的調侃。
⑺ "癌"這個詞是誰發明滴
名稱由來 希臘文的腫瘤(carcinoma),是一個醫學術語,其定義為從上皮細胞所變化而成的惡性腫瘤。塞爾蘇斯(Celsus)將carcinos翻譯成拉丁文的Cancer,也就是螃蟹。另外蓋倫則使用oncos 描述所有種類的腫瘤,而這也是現代腫瘤學命名的由來。 19世紀起日本人將現代癌症翻譯為「癌腫」。20世紀起中國開始使用這個詞。 其實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現於北宋1170年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癰疽五發,一曰癌……」。南宋、楊士瀛著《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十二、癌》中,記載了癌的症狀:「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癌字從嵒,嵒即山巖,岩為巖的俗體字,古代癌、嵒、嵓、喦、巖、岩通用,癌的本義和讀音均同巖,傳統中醫學常用其本義本字「岩」作為病名,指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腫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腎岩(今之陰莖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歸類於外科。 在普通話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規則應讀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之前開始,生活中「癌」字常讀作 ái。這是為了避免口語中與炎症混淆而更動讀音。在中國大陸1961年編修《新華字典》時為了同「炎症」區別,古時「巖」與「崖」同義,故借用與其互訓同義的崖字為其音,推薦「癌」讀ái。所以今天「ái」的發音是唯一的正確發音。
⑻ 癌字怎麼解釋/
基本字義
1.
有翻譯為惡性上皮細胞腫瘤,是癌症的一種。在醫學上專指由上皮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其它由結締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只稱作惡性腫瘤,如:肌肉或骨骼的惡性肉瘤(Sarcoma)、黑色素細胞的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生殖細胞的畸胎瘤(Teratoma),而血液科的惡性腫瘤則使用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名稱。隨著病毒學的發展,至今已發現有百分之20左右的癌症為病毒所引起的。
由於絕大多數惡性腫瘤病例是惡性上皮腫瘤,因此在一般用途上癌已成為惡性腫瘤的同義詞,其它種類的惡性腫瘤也常被稱為癌或癌症,例如白血病就被稱為血癌。
編輯本段
詳細字義
〈名〉
1.
發生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
[cancer]。如:肝癌、胃癌、食道癌、血癌(白血病)、肺癌、喉癌、子宮癌、腸癌、乳腺癌、胰腺癌、腎癌、陰莖癌、卵巢癌、肛管癌
、前列腺癌、皮膚癌[1]
⑼ 說文解字中癌字的解釋
「癌」: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