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韓國的遼河文明比中國的黃河文明早2500年左右
韓國人的自戀和意淫文化最早在草履蟲時代就已經形成。
❷ 4大文明古國是如何被斷代的,為什麼會被斷
美索不達米亞滅亡是忘於宗教與世俗的爭斗。美索不達米亞滅亡時時國家的名字是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的最後一個國王那波尼達統治時,國王及馬爾杜克神廟之間的矛盾加劇,並試圖另立新神,那波尼達離開首都,以其子伯沙撒攝政。祭師為戰勝世俗,勾結波斯人。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居魯士二世率軍入侵新巴比倫王國時,祭司打開大門放波斯軍隊入城,伯沙撒被殺,那波尼達被俘,新巴比倫王國不戰而亡。
古埃及亡於羅馬擴張。屋大維在亞克提姆海戰中打敗了馬克·安東尼和托勒密王朝的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後,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古印度亡於自己的霸權。古印度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中國歷史延續五千年一直是東方人權文明的核心。期間也有異族統治時期,但異族或是偏居一隅如五胡十六國。或是被中國文明同化如鮮卑、女真及滿族。或是短暫統治後即被驅逐如元。
❸ 韓國的遼河文明比中國的黃河文明早2500年左右
首先,在三國以前,朝鮮半島北半部(現在的朝鮮和韓國的部分地區)。人種有中原人,東北的少數名族以及華北移民(古代燕國)。
其次,在隋唐滅掉高句麗後,新羅版圖擴大到今朝鮮平壤附近,朝鮮平壤以北依然屬於唐朝。
其三,明清時期,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相當於今天的自治區。在日本的慫恿下和侵略下被日本佔領。
其四,高麗棒子一直都說中國的名人,發明,古典,以及領土都是他們的,這足以說明,中國就是他們的---即他們是屬於中國的。
遼河發源於河北經內蒙古中部通遼,到遼寧匯入渤海。自古就是我中華領土。為什麼韓國人老是說是他們的呢,原來是來認祖歸宗來了。
關於韓國:土地貧瘠,到處是山,在戰後跟隨日本崛起。其創業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但是,韓國人對世界上所有東西的搶占欲是極強的,因為太自卑了,什麼都是來自中國的,包括文字,也是上個世界末才全部改為火星文的。
曾經看到三星的手機廣告:就是一副歐洲的藝術畫,被幾個戴著白發的韓國人發現了,然後,廣告上說:是韓國國寶,要將國寶送回。後來可能被人發現了,把是韓國國寶,要將國寶送回這句話刪掉了。細心的你相信也看到過。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世界時高麗棒子的,是高麗棒子創造了上帝,然後才造了人。
我也不是憤青,但是高麗棒子真是太無恥了,所以留下此文。
還有些國內讀者懷疑,說,遼河文明就是韓國的。目前,在中國的棒子有100多萬,加上部分被收買的朝鮮族。請廣大朋友辨明真相。
❹ 為什麼有些韓語的發音這么像中文呢
嫩蠶說的有點道理!
韓語的確有很多很多的漢字詞語。
漢字是漢朝時期制定而頒布的中國文字。可對產生漢字的制定功勞最大的人大概是秦始皇。這是為什麼呢?
他霸佔全國後圖謀漢字的統一,在他之前,漢字的模樣大不相同,而所謂甲龜文之類的原始文字已經在很早很早以前有的。所以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把此亂七八糟的文字集大成的功勞應歸功於秦始皇。
可還有問題,那麼秦朝和漢朝以前的原始文字都屬於漢族的文字嗎?
不好意思,我並不為然,久遠的久遠,中國這個大土地上有由很多民族立的國家,當時,中國的北方有蒙古族、滿洲族、朝鮮族的祖先,並建立了各自的國家,人們所謂的「遼河文明」就是這個。而南方呢?
南方有華夏族,這就是漢族的直接祖先。我們把他們創造出文明叫做「黃河文明」。
那麼我們好好想想吧。
所謂南方和北方的差異何在呢?只是由氣候和膳食習慣而產生的結果嗎?氣候環境和食生當然給人們起作用,可是文明的差異也是給人影響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黃河文明和遼河文明的你追我趕式的交流和對立以及漢族和異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對立,這才是產生中華文明的源泉。
所以我想,漢字的母胎,就是說漢字成立以前的古代原始文字,是經過文明對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融合而產生的產物。
❺ 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主要講了什麼
感謝邀請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承故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只有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可以看出,《國家寶藏》從一開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努力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
❻ 誰知道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1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文物第一號。器高47cm,1978年河南省汝州閻村出土,此缸本是盛放人骨所用,上畫鸛鳥叼魚及石斧。中國的石器時代圖畫極其罕見,而這幅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史前圖畫,價值無可估量。
2 陶鷹鼎,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1993年洛桑申奧展覽會七件代表中國文化的文物之一,中國史前雕塑的代表作。這個陶鷹鼎威武雄壯,鷹胸為鼎腹,器口開於鷹背,鷹的雙足和尾部為鼎足,後收的雙翅圍過鼎的中後部,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是中國史前文物中絕無僅有的神品。
3 後母戊鼎,也稱司母戊鼎。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中國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中國古代對財富的標準是計重製,越重越值錢。大鼎重達832.84公斤,在當時屬於國之重器了。器身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耳外廓飾雙虎食人紋。腹內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雄健豐腴。該鼎是商王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大鼎於1939年3月在安陽出土,險些被切割賣走。村民將其埋在土裡,終於熬過了八年抗戰。戰後大鼎被運到南京,由於太重,沒被運到台灣。1959年轉交國博。
4 四羊方尊,商代最大方尊。肩部聳出四個卷角羊頭,尊腹為羊的前胸。此尊集線雕、圓雕、浮雕等各種技巧,端莊典雅,鑄造精細,是商代泥范法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這個器物解放前出土於湖南寧鄉,抗戰期間隨湖南省銀行內遷沅陵的途中,車隊遭到日寇轟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塊。之後這些碎片就一直被丟棄在湖南省銀行倉庫的一隻木箱內,直到解放後才被修復,現在幾乎看不到破損的痕跡了。
5 利簋,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簋為盛放黍稻之用,常與鼎組合使用,是重要禮器,天子可以用八簋。此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銅器,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記載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早晨獲勝,取得了政權,是唯一跟武王伐紂直接相關的歷史實物,價值無可估量。
6 大盂鼎,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西周前期重器,鼎為圓體,口沿下環飾六個曲折角獸面紋,足上端飾卷角獸面紋,襯以雷紋為地,內壁鑄銘文19行291字,銘文字體雄渾,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該鼎於清道光年間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是清末海內三寶之一。
7 虢季子白盤,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盤為水器,此盤為先秦最大銅盤,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重400多斤,圓角長方形,盤內底部鑄有銘文8行110字,通篇用韻,四字一句,句式工整,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盤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被劉銘傳發現,當時是一個馬槽,後來劉家後人將其埋入土中,秘不示人,直到解放後捐獻給國家。
8 九龍九鳳冠,明代。明神宗(萬曆皇帝)孝靖王皇後鳳冠。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出土於定陵。帽胎以漆竹紮成,覆蓋以絲帛面料,鳳冠正面飾以九條等大的騰雲金龍,均口銜珍珠寶石做成的珠滴,與九龍對應的是八隻同樣口銜珠滴的金鳳,加上鳳冠後側正中的一條金鳳,一共是九龍九鳳。這件鳳冠上嵌有寶石百餘顆,珍珠五千多粒,華麗貴重之極。
9 太平天國玉璽,清代。國博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革命博物館,裡面都是近現代文物,所以我在近代和現代文物中各選了一個代表。這個洪秀全的玉璽是中國歷代農民戰爭史中最重要的文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首當其沖的重要史料文物。玉璽為清白玉質,印紐兩側均刻著精緻丹鳳朝陽的圖案,四周刻有雙龍雙鳳。璽面長、寬均各二十厘米,比清代皇帝的所有玉璽都大。印面上刻有吉利韻語11句44個字,和歷代國璽都不一樣,十分奇特。該璽在天京陷落後被曾國藩得到,一直藏於軍機處,解放後歸於中國革命博物館。
10 開國大典油畫。中國現代史上的最重要文物。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1953年董希文作。董希文是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師之一。此畫曾被多次修改,見證了建國初期的歷史。1955年,高崗集團被清算,於是高崗的原位以一盆鮮花代替。文革期間,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批鬥致死,於是在油畫上也被抹去,換成了董必武。1979年,畫家閻振鐸受命,另畫了一幅修改前的原始版本,繼續對外展示。而記載了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原畫,則成了國博現代史文物中的扛鼎之作,國博新館開館前從未對外展示過。
❼ 韓國的遼河文明比中國的黃河文明早2500年左右,
遼河文明和棒子無關!遼西的紅山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徵!
韓國人是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直到公元元年還是部落。
紅山文化末期正好是商崛起,同時代朝鮮半島沒有出土過類似紅山文化的文物
韓國人攀上遼河文明是靠亂認高句麗為祖先!
❽ 大遼王朝是由誰建立的啊
大遼王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機
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1125年被金朝所滅。
(8)誰創造了遼河文明擴展閱讀:
史學界公論,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聖宗統和元年(983年),又改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復號大遼。
關於契丹首次改國號為「遼」的時間,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種說法。關於遼改國號的次數,一般學者都認同這樣的見解,即遼太宗時改國號為遼,遼聖宗時復號契丹,至遼道宗時復改國號為遼。
❾ 遼寧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什麼
萬歲通天帖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孫王方慶進獻的王氏一門書帖原跡為底本,由弘文館書手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為存世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諸摹本中時代最為可靠、鉤填最精到者,堪稱「天下真跡一等」。
王羲之的書法傳世的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二是唐代蠟紙鉤摹的墨跡本。至於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後來都丟失或被毀掉了,只剩石刻拓本。所以這件唐代的手卷雖為摹本,但其雙鉤填墨的描摹技法使其如實的反映了王氏一門的書法風格,而且其內容豐富,包括王氏一門七人十帖,為我們研究王氏家族書法承傳關系提供了可靠的實證資料。
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看過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藏品後曾評價說:「唐摹王羲之帖,不論是現存的或已佚的,能確證為唐代所摹的已然不易得;如可證在唐代誰原藏、誰摹、何年何月,一一可考的除了這《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外,恐怕是絕無的了。」
寧博物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藝術性博物館之一。館藏書法精品有朴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寥若晨星,歷年為書家之典範。另外,還有已成為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時弘文館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
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艷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為劃時代之傑作,宋徽宗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游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為後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遼寧博物館館藏歷代絲綉、晉唐宋元書畫聞名天下,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特別是遼瓷,古地圖與歷代貨幣、甲骨、青銅器、碑誌也較為著名。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於偽滿州國垮台時散佚,而後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館內藏品中尤為富於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游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可謂豐富多彩。至於遼代帝陵出土的遼聖、興、道宗三代帝、後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為海內僅存珍寶。
館藏青銅器亦頗為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於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❿ 韓國的遼河文明比中國的黃河文明早2500年左右.
沒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