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偉大的發明是科學家無意間發現的
微波爐、萬能膠、青黴素、橡膠、安全玻璃,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離不開的東西都是偶然發明的.如今,這些發明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只要問一問這些東西的發明者,你便明白有時運氣對一個人的成功有多重要.
1.微波爐
微波爐
發明微波爐的人
微波爐最早的名稱是「爆米花和熱團加熱器」(Popcorn and Hot Pockets Warmer),它的發明純屬偶然,源自一個武器研發項目.微波爐的發明者是美國自學成才的工程師珀西·勒巴朗·斯賓塞(Percy LeBaron Spencer),二戰爆發後,他在一家公司從事雷達技術開發.這項技術在當時聽起來很像具有科幻色彩,其實只是一種具有探測功能的磁電管,可以發射高強度輻射光束.
顯然,就像身邊朋友給他起的外號,斯賓塞喜歡吃甜食.他或許還是個奇怪的盲目崇拜者.一天,他在實驗室做實驗時,一塊巧克力棒粘在了短褲上.斯賓塞注意到,當他運行磁控管時,褲子上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一般人可能認為,是他身上的體溫降巧克力融化,斯賓塞沒有按照這種邏輯思維去判斷這件事,相反,思維敏捷的他給出了一個更為科學的解釋:肉眼看不見的輻射光線「將其煮熟了」.
事實上,在場大多數軍事專家可能就夢想將這些射線應用到戰場上.但是,同科學史上每一位發明家一樣,斯賓塞對他的發現充滿了好奇,將其作為一種新奇事物看待.他利用這種裝置讓雞蛋爆裂,還去烤爆米花.
斯賓塞繼續實驗磁電管,最後,他用箱子將其包裝起來,作為一種烹飪美食的新工具推向市場.最早上市的微波爐大約有6英尺(約合1.8米)高,重達750磅(約合340公斤),做必須用冷水冷卻.在之後的歲月里,技術人員不斷縮小微波爐的尺寸,今天,微波爐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2.萬能膠(Krazy Glue)
萬能膠(Krazy Glue)
萬能膠的發明還要追溯到1942年.發明者哈里·庫弗(Harry Coover)博士當時供職於伊斯曼柯達公司,這是一家享譽全球的照相機及相關產品的知名企業.庫弗博士的工作是隔離一種透明塑料,使武器瞄準器的精度更高.在二戰期間,這種材料的用途很大.有一段時間,庫弗非常沮喪,因為這種稱為氰基丙烯酸酯的材料粘性太強了.
有一次,庫弗一氣之下將氰基丙烯酸酯扔到了窗外,接著繼續揮汗如雨進行實驗.此時,庫弗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已發明了有史以來粘性最強的萬能粘合劑之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庫弗用在瞄準鏡上的功夫其實白費,因為美國兩顆原子彈結束了這場戰爭,原子彈的爆炸輻射范圍如此之廣,根本不需要瞄準.
幾年以後,庫弗重新獲得了本屬於他的發明,體會到失而復得的狂喜.有人認為或許是庫弗注意到過去盛放氰基丙烯酸酯的容器仍舊粘在垃圾桶底部,他想盡一切辦法也不能將其取下來,這樣,才發現了這種材料的神奇之處.1958年,庫弗終於說服老闆相信氰基丙烯酸酯蘊含的市場潛力,不久後柯達公司推出了一種名為「伊斯曼910」(Eastman 910)的膠水.
柯達絞盡腦汁去宣傳這款產品,公司有人出了一個主意:用吊車將一輛轎車吊在街道上空,讓人們誤以為是使用「伊斯曼910」的結果.這一招果然收到奇效,人們將這種膠水稱為「Krazy Glue」.「Krazy」其實是借用英文「瘋狂」(crazy)的意思.「伊斯曼910」早期的廣告宣傳語是,「記住,在它完全在管子上凝固前,你只能用一次!」時至今日,萬能膠仍是暢銷產品.
3.硫化橡膠(Vulcanized Rubber)
硫化橡膠(Vulcanized Rubber)
開發出一種堅實耐用足以承受街頭飆車和飛車追逐的橡膠,可不像現在一些人想像的那般輕而易舉
如果你知道製造輪胎的橡膠是查爾斯·古德伊爾(Charles Goodyear)發明的,你或許並不感到吃驚,畢竟他是這個名單中首位名字與最終發明有聯系的人——因為「庫弗膠水」(Coover Glue)聽上去更像是一種可憎的節育工具.在汽車剛發明出來的那個年月,開發出一種堅實耐用足以承受街頭飆車和飛車追逐的橡膠,可不像現在一些人想像的那般輕而易舉.
事實上,如果說有誰本應該放棄他一生的夢想,那麼這個人就是古德伊爾.古德伊爾曾在監獄度過了一段時間,身邊朋友一個個離去而去,他的幾個孩子也都過著飢腸轆轆的日子.盡管如此,他仍在不知疲倦地追尋著自己的夢想.那是19世紀30年代,一個飢寒交迫的動盪年代.最初,古德伊爾對原始橡膠經過兩年的研究,仍毫無成果,迫於生活壓力,只好領著一家老小搬到一個廢棄的工廠居住.
正是在這個工廠,古德伊爾獲得了重大突破:他採用酸性物質消除橡膠的粗糙表面,令其變得堅實耐用.然而,在政府購買了150個由這種橡膠製作的郵袋後,這種袋子就沒有再賣出去.它們都不同程度存在缺陷.古德伊爾再次陷入到孤立無援的絕境.終於,在1839年,好運降臨到古德伊爾的頭上.
那一年的某一天,在計算等式再次失敗後,失落的古德伊爾獨自一人走進一個雜貨店.見到這位不修邊幅的倒霉蛋,人們像遇見新奇的動物一樣駐足觀看,並對古德伊爾大加嘲笑.一怒之下,古德伊爾揮舞起拳頭,他身上帶著的一塊橡膠此時恰好掉到滾燙的爐子里.古德伊爾在查看了烤焦的橡膠殘骸後,他意識到自己終於發現了製造耐用、不受氣候影響的橡膠的方法.從古德伊爾的事例,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含義.古德伊爾的「輪胎帝國」由此誕生了.
4.安全玻璃
安全玻璃
安全玻璃的發明者、法國人愛德華·貝尼迪庫斯(Edward Benedictus)是個樣樣皆通,樣樣稀鬆的人
安全玻璃是用於汽車和建築物上的一種玻璃,具有良好的保障人身安全性能,幾乎隨處可見.按照常識,安全玻璃破碎時不會形成有尖銳稜角的顆粒,碎片也不飛濺,從而不會對人員造成傷害.安全玻璃的發明者、法國人愛德華·貝尼迪庫斯(Edward Benedictus)是個樣樣皆通,樣樣稀鬆的人.在幸運地發明安全玻璃前,貝尼迪庫斯已是個有著四重身份的名人——畫家、作曲家、作家和化學家.
一天,貝尼迪庫斯像克勞西歐探長一樣,不小心將一個實驗用的燒瓶從架子上碰落,聽到它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我們可以想像他在聽到破碎聲時發出的驚訝).貝尼迪庫斯順著梯子爬到下面,發現燒瓶雖已破碎,但並沒有四分五散.在向助手談起此事後,貝尼迪庫斯才知道燒瓶里最近放過硝酸纖維素.硝酸纖維素是一種黏合劑,用於將破碎的玻璃粘在一起.
盡管貝尼迪庫斯意識到他發現了什麼,但他絕沒想到這項發現會有這么重要.在對一連串可怕的車禍展開研究後,貝尼迪庫斯獲得了靈感,他發現這些車禍的受傷者一般都是被擋風玻璃碎片劃傷的.之後,他開始潛心研究,最終在一天後發明了Triplex.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防毒面具就取材於貝尼迪庫斯的新發明.在發現這種材料經久耐用後,汽車產業開始製造Triplex擋風玻璃.
5.青黴素(盤尼西林)
青黴素(盤尼西林)
以健忘聞名的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爵士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卻是個出了名的大懶漢.在因發明青黴素出名前,弗萊明偶爾實施了一項實驗,這次實驗的「素材」竟然是他不小心掉進玻璃培養皿的鼻涕.六年後,弗萊明再次用一個到處充斥著病菌的塑料盤子做實驗.他沒有清洗散落一地的臟碟子,就離開實驗室去度假.
度假歸來,弗萊明回到他的實驗室,發現一隻被他遺忘的玻璃培養皿被一種黴菌污染了,於是就把它扔進了附近的垃圾桶.按照他的個人習慣,在將玻璃培養皿扔進一個滿是實驗廢物的箱子里後,弗萊明仍繼續檢查他的實驗成功.或許,他已決定要將早前扔掉的香腸吃到肚子里.
最終,他在垃圾桶注意到黴菌殺死了周圍的細菌.這種黴菌就是青黴素的基本形式,毋庸置疑,也是有史以來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發明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數百萬條生命得以獲救.
② 科學發明對人類造成那些傷害
抄自己的行嗎?
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這並不是說科學技術的發展就只會有利於人類,而沒有弊端。就我個人的理解,已經發生的對人類有損害的事件有以下幾點:
1.被譽為製冷劑之王的「氟利昂」,把天給弄出了一個大窟窿。專家認為南極臭氧空洞就是它傑作,臭氧層一旦完全被破壞,強烈的宇宙射線將會對人類造成極大的傷害。
2.滴滴涕等各種農葯在服務於農業的同時,污染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很多鳥類因誤食了感染劇毒農葯的蟲子而死亡。
3.塑料的發明給我們的環境帶來很大的污染,「由於塑料的無法自然降解性,目前已經導致許多動物的悲劇。比如動物園的猴子,鵜鶘,海豚等動物,都會誤吞遊客隨手丟的1號塑料瓶,最後由於不消化而痛苦的死去;望去美麗純凈的海面上,走近了看,其實飄滿了各種各樣的無法為海洋所容納的塑料垃圾,在多隻死去海鳥樣本的腸子里,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無法被消化的塑料。」(引自網路)
4.我們現在所知的全球氣溫變暖,其根源就是科技的發展帶來的。1870年左右的二次工業革命,就是由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科技發展引發,大量的金屬冶煉,和化石類燃料(煤炭、石油)的開采使用,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多。如今全球氣溫的不斷上升,以直接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
有可能給人類帶來威脅的科學發明還有:
1.轉基因工程,轉基因食物有可能對人體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
2.「納米技術,將一米等分成十億份,一份就是一納米。截止到2009年8月世界上已經有一千多種使用納米原材料的產品,但是,人們對於納米材料可能帶來的危害還了解得遠遠不夠,在納米尺度上,材料的性質會發生神奇的改變,材料的新性質會給生物體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目前還沒有定論。有人擔心,因為納米材料極其細小,和容易在空氣和水中散布。一旦被人體吸入,它將在人體內四處漫遊,造成極其可怕的後果。。。。」
3.克隆技術,克隆人技術的研究限令一旦被突破,克隆人成為現實將會對人類的倫理造成極大的沖擊,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這句話足以讓人聽的耳朵起繭,遺憾的是,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上,「發明——發現危害——使用新的發明來消除危害——發現新的危害」這個死循環總在不斷上演。人類需要正視的問題是,技術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而留給我們彌補錯誤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6回答者: 白痴誰不痴 - 五
③ 醫學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研發新葯似乎是又神秘又費勁的一件事,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倒騰幾年瓶瓶罐罐,就會耗費掉巨額資金,即使這樣也經常失敗。然而,對 於新葯研發,尤其是早期的研發而言,邏輯嚴謹的實驗室研究並不總是全部。有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葯,往往是在偶然的巧合,甚至是沾上不少「運氣」因素中, 得以被發現的。
青黴素:弗萊明的奇幻冒險
眾所周知,亞歷山大·弗萊明在觀察一個偶然進入 青黴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時,發現了歷史性的奇跡——青黴菌生長范圍之外,出現了一個「空白帶」,原本在此范圍內的葡萄球菌全部被殺死。根據這一發 現,弗萊明進行了後續研究,成功為青黴素應用於臨床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關於發現青黴素的趣聞,普通人知道的可能不是很多。實際上,青黴素的發現,正是一 個如同奇幻冒險一般的「運氣事件」。
1928 年的弗萊明,正為了研究一個關於葡萄球菌的課題,而在實驗室里大量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不過,實驗室里卻接連發生了一串奇特事件:首先,天氣驟變直接導致 葡萄球菌的生長受到了抑制,而實驗室周圍的青黴菌孢子則隨風掉進了培養皿里;不久之後弗萊明回老家度假,實驗室外面的天氣也逐漸溫和,青黴菌和葡萄球菌在 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同時進行生長,從而形成了後來的情景。
可回到實驗室的弗萊明,似乎並沒把這些培養皿當回事,他看到它們已經被青黴菌污染 之後,直接把受污染的培養皿扔進了消毒液里殺菌。在這之後,又一次的奇跡出現了——有幾個培養皿沒有完全浸入消毒液,反而浮在了上面,弗萊明總算在進一步 消毒之前瞟了一眼培養皿,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氮芥:戰爭慘劇背後的抗癌神葯
即使是在癌症治療領域各種新興療法異軍突起的今天,傳統的放化療依舊是必不可少的抗癌武器。因為仍然有很多種癌症,僅需要聯合化療或放化療即可治癒,而放化 療配合新型療法,則往往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今天的癌症患者正在享受醫學進步所帶來的好處,但卻少有人知道,葯物征服癌症的第一步,居然和戰爭慘 劇密切相關。
1942年8月,美軍參與了英軍在北非的作戰,以打擊隆美爾和他的北非軍團。1943年5月作戰結束後,盟軍北上進攻義大利和 西西里島,並選擇義大利的港口城市巴里(Bali)作為盟軍港口,用以運輸、儲存各種物資。8月,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警告德軍,一旦德軍使用芥子氣,盟軍 很有可能以牙還牙。與此同時,美軍向巴里運送了一批含有芥子氣的毒氣彈。
1943年12月2日,德軍毫無預兆地空襲了巴里,盟軍損傷慘重。 不幸的是,那艘裝滿毒氣彈的貨船被炸沉,刺鼻的蒜味瞬間充滿船艙,絕大多數人中毒身亡。至於少部分跳船逃生的士兵,衣物上也沾滿了毒氣和油、水的混合物, 導致全身芥子氣中毒。在救治這批傷員的過程中,醫生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傷員在中毒後的第3~5天,表現出骨髓受抑制的特徵--白細胞減少。由於 戰時的消息封鎖,這一現象並沒有被公之於眾。但在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這些數據被公開,隨即引起了葯理學家路易斯·戈德曼(Louis S. Goodman)的注意。
戈德曼認為,既然芥子氣能夠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那麼它也有殺死腫瘤細胞的潛力。他和他的團隊大膽地進行了動物試 驗:給患有淋巴瘤的老鼠注射芥子氣,觀察腫瘤的變化。幾天之後,當他們檢查腫瘤的生長情況時,突然發現淋巴瘤的體積大幅縮小。進一步的解剖發現,縮小的腫 瘤內存在著大量已經被殺死的癌細胞。在「毒氣之王」面前,癌細胞似乎低下了頭。
芥子氣雖然被證實能夠殺滅腫瘤,但過於「彪悍」的特性使它投 入臨床的可能性幾乎為0,團隊再一次陷入了沮喪中。功夫不負有心人,戈德曼通過查閱文獻發現,芥子氣的一位「近親」氮芥 (Mechlorethamine)具有相對較小的毒性,但療效同樣喜人。戈德曼的研究團隊在開展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後,試驗性地用氮芥治療67位患有霍奇 金病(淋巴瘤的一大類型)或白血病的患者,研究於1946年9月21發表於頂尖醫學雜志《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後,隨即震驚了醫學界。在多方共同 努力下,氮芥成功上市,開啟了化學葯物治療癌症的新時代。盡管今天氮芥本身的用途已大為減少,但科學家絕對不會忘記,它在葯物歷史上的功勞。
西羅莫司:復活節島的「土生」怪傑
以石像聞名的復活節島,一直是不少人所憧憬的旅遊勝地,而諸如紅黴素、阿奇黴素之類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臨床上對付細菌感染的一大利器。倘若這兩者之間碰 撞出了火花,會是怎麼樣的情景呢?實際上還真有這一類葯物,它們「出生」於復活節島的土壤,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家族的一員,然而它們並非優異的抗生素,而 是抗癌利器和幫助器官移植患者重獲新生的免疫抑制劑。
1964年,一群科學家前往復活節島開始「探險」,他們採集了島嶼上多個位置的土壤, 希望能在土壤寄居的微生物中,發現能對抗感染的新型抗生素。他們在結束旅程後,決定將土壤交給著名葯企惠氏(現在已被輝瑞收購),惠氏公司的研究員在幾年 後對這些樣本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一份樣本中所含的吸水鏈黴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放線菌的一種)所分泌的物質能夠抑制真菌的生長。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寫成論文發表,並給這種物質起了一個名字--雷帕黴素 (Rapamycin,名字來源於復活節島的別名「Rapa Nui」,後來改名為西羅莫司)。可惜的是,後續研究發現雷帕黴素對免疫細胞具有很強的抑製作用,不能成為抗真菌葯物,這也使得研究擱置了一段時間。
復活節島上由惠氏公司於2000年11月設立的紀念牌,旨在紀念西羅莫司的發現
不過隨著後來對預防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免疫抑制劑的研究大潮(因為他克莫司、環孢素等著名免疫抑制劑,也是天然來源的),雷帕黴素也被撿了起來,研究它在這 一方面的潛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雷帕黴素在預防腎移植的免疫排斥方面較其他療法有著明顯的優越性,使得它於1999年成功地成為了一種新型免疫抑制劑。當 然,這還不算是故事的結束。幾年之後,基於它的兩種衍生物--坦羅莫司和依維莫司,均成為了表現優異的抗癌葯物,被用於治療多種癌症。而這一家族的化合物 由於具有抑制細胞增殖的效應,也被塗在心臟支架上,作為預防冠狀動脈再次病變的葯物得以廣泛應用。
④ 古代四大神醫各發明了什麼
扁鵲:針灸、望聞問切 華佗:麻沸散、五禽戲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李時珍:《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