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結合郭沫若、郁達夫等作家的創作,簡述創造社「為藝術」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主要有哪些主要表現。
互動網路:
創造社在前期被認為是尊重天才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注重自我表現的專文學團體。前期作屬家們的創作側重主觀內心世界的刻畫,具有濃重的抒情色彩。他們的文學主張、創作以及所介紹的外國作品形成了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強調文學必須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前期創造社文藝思想的核心。創造社的這種藝術傾向,在打破封建文學「文以載道」的舊傳統方面,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而且郭沫若的詩作、郁達夫的小說,以及創造社其他成員的創作,思想內容上大都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所介紹和翻譯的歐洲18世紀啟蒙主義、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表達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個性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與民主革命的要求相一致。雖然在浪漫主義文學中有的作者也感染了歐洲「世紀末」文學種種現代流派的影響,但總的說來創造社的浪漫主義傾向,對「五四」以來新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❷ 」創造社」是由郭沫若和誰一起發起組織的
1921年7月成立於東京
前期創造社成員: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田壽昌(田漢)、穆木天、張鳳舉、陶晶孫、何畏
五卅後轉入後期
❸ 郭沫若的地位
郭沫若創作的文學價值與文學史地位
1.郭沫若對現代新詩格局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郭沫若是具有天賦的作家,運用創造性的思維進行新詩的創作。
3.《女神》對現代新詩的開創性貢獻
(1)《女神》出版於1921年8月,雖然在時間上不是最早的新詩集,但是它的出版真正開辟了一代嶄新的詩風,真正開辟了現代新詩全新的格局,它不僅打破了傳統舊詩的格式,而且打破了胡適嘗試新詩創作以來半新半舊詩歌的格式,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詩。
(2) 之所以說《女神》開創了新詩的格局,是因為:一方面在思想內容上,《女神》強烈的體現了「五四」時代那種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即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熱切贊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是第一部直接呼應「五四」時代精神的詩歌作品。另一方面,它是一部前所未有的追求個性解放、打破一切舊的傳統、破舊立新,創造新的自我、新的祖國、新的宇宙,死而後生、在毀滅中創新的作品。
(3) 《女神》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確立了一種無拘無束、完全適合於內容表達的自由奔放的「自由體」白話新詩。「自由」是它的最大特點。
4.郭沫若的創作個性與審美追求(創作的根本特點)
(1) 創作富於創新性和開創性是郭沫若文學創作的根本特點,注重追求新的東西和在創造過程中體味寫作的快感,而對創造的結果並不太在意。
(2) 他的創作是激情燃燒的產物,而不是冷靜思考的結晶,多有創意,神采飛揚,思緒萬千,而少有深度。強調作家創作的主觀感受與個性價值,在作品中充分顯示自我形象和力量。
(3) 他的詩人本質不僅體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還體現在他的歷史劇創作中,「詩劇合一」是郭沫若整個創作的重要特色。歷史劇的價值就體現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而郭沫若的歷史劇恰恰就是將這種結合推向了一個極至。
(4) 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都顯示著他特有的詩人氣質,以主觀抒情為主,表現出濃郁的浪漫主義特質,代表了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的思潮
❹ 為什麼郭沫若從創造社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中反叛出來,去提倡寫實主義的文藝
浪漫主義文學是以現實為基礎,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絢麗多彩的想像和直白誇張的表現手法,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18世紀末,在19世紀上半葉達到繁榮時期,是西方近代文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而寫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重要現象。20世紀初,新青年社團提出寫實主義文學主張,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批寫實小說構成了20世紀寫實主義文學的創作高潮。這批寫實小說既回歸新青年社倡導的寫實主義文學傳統,又從歷史演變中發現形式,寫出了「適合展示特定時期實際所發生的一切」的「一代文學」,並承傳和展現了寫實主義文學的特色和批判精神。
❺ 郭沫若創造社,是什麼運動的重要旗手
新文化運動的旗手
❻ 創造社是由郭沫若和誰組織的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6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❼ 「創造社」是郭沫若和誰一起發起組織的
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專、田漢、鄭屬伯奇等赴日留學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協商,並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第二改盛館的郁達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東圖書局的一些條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文學團體——創造社。
(7)郭沫若對創造社的意義擴展閱讀
成員介紹
1、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2、張資平(1893—1959),廣東梅縣人,出身破落世家。1922年4月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地質系。
3、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壽昌,乳名和兒,筆名有田漢、陳瑜、伯鴻、漢兒倚聲、首甲、紹伯、漱人、陳哲生、明高、嘉陵、張坤等。男,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❽ 郭沫若,創造社,提倡浪漫主義為藝術的文學,但他也是革命文學陣營人物,矛盾嗎
革命文學:上世紀20年代一部分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作家倡導的一種文學主張。要求文學擺脫資產階級思想影響,努力為民主革命服務;要求作家把自己的文學活動同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結合起來。革命文學陣營內部曾就某些問題發生過爭論,爭論的結果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並為左聯的成立准備了思想條件。
從新文化運動以來,隨著中國無產階級運動的高漲和無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而成長起來的革命文學創作和組織活動,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是創造社和太陽社。創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等;太陽社的成員主要有蔣光慈、錢杏邨等.
綜上,「革命文學」是一種文學主張,屬於題材范疇;浪漫主義則是藝術手法, 屬於表現方式的范疇。二者可以並存。
❾ 1921年7月郭沫若等人發起的創造社的觀點有哪些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成員們先後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創造月刊》、《洪水》等十餘種刊物。
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923年5月13日,創造社的《創造周報》創刊,泰東圖書局出版,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編輯。發刊詞是郭沫若寫的一首詩《創世工程之第七日》 。詩中表示"我們是不甘於這樣缺陷充滿的人生,我們是重新創造我們的自我",「我們自我創造的工程,便從你貪懶好閑的第七天做起"。《創造周報》於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