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誰發明了吃鹽
不是誰發明的,是逐漸抄發現並使用的。 早在遠古時候人類就已懂得用鹽來保存食物、充當調味料,甚至做一些簡單的醫療。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又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 人類采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但沒多久人們便發明了較復雜的產鹽方法。 最常用的鹽是海鹽。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鹽的大產地。
㈡ 古人怎麼制鹽﹖
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鹵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鹵水和岩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鹵煎鹽。有天然鹵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
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鹵、煎鹽。齊管仲,實行「官山海」政策,即鹽由官民並制,產品全部由官府統一運銷。
漢代至明代,除隋文帝開皇三年到唐玄宗開元十年的年間,開放全國海灘、鹽井、鹽湖。雖然隋、唐之際,山西湖鹽生產已形成「墾畦澆曬」的新工藝,宋、元之際,福建海鹽生產已部分採用曬鹽法,但生產規模小,工具設備簡陋,生產者之間只有簡單的協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狀態。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自貢鹽業已進入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1835年以後,黑鹵井、岩鹽井、深層天然氣井的相繼開鑿,又為鹽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岩鹽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鹵,促成了有關井戶的聯合,大大促進了鹽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19世紀中葉以後,一些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其井礦鹽的鑿井、汲鹵、制鹽,海鹽的納潮、制鹵、結晶、收鹽、集運,湖鹽、礦鹽的開采,相繼採用了機械設備,生產規模日益擴大。
1912年採用了蒸汽機車牽引汲鹵,1925年天津漢沽鹽場採用了柴油機帶動水泵揚水,其他一些海鹽區也逐步開始採用機械,但發展緩慢。
(2)炎帝發明煮鹽擴展閱讀:
制鹽工業原料
1、海水
海洋面積佔地球總表積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m。海水中已發現含有 80多種化學元素,形成多種溶解鹽,總含鹽量3.5%左右。其中氯化鈉的含量為2.7%左右,是重要的制鹽原料。
2、岩鹽
地殼中的氯化鈉固相沉積物。是在封閉、半封閉的沉積盆地中,有利的地質構造和乾旱氣候條件下,富含鹽分的水體逐漸蒸發、濃縮、沉積而成。
3、鹽湖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石鹽和鹵水礦床,分布在世界乾旱的內陸閉流區,分為南、北半球兩個鹽湖帶和赤道鹽湖區,以北半球鹽湖帶為主。一般為固相和液相共存,也有鹵水湖和干鹽湖。
4、地下天然鹵水
沉積岩形成時,封存在礦物或岩石縫隙和裂縫中的海水、地下含鹽泥漿冷卻時凝成的鹵水或地下溶濾鹽類礦物而形成的鹵水。
㈢ 古代制鹽的過程全解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者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1、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2、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但是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
3、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4、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5、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制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6、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曬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㈣ 我國古代是怎樣發明的鹽的
我國的先民通過採集、品嘗、識別、鑒定等試驗過程,分別對海鹽、湖鹽、井鹽等提高了制專鹽技術,進行了加工提純,屬最終獲得了不可或缺的食鹽。
相傳炎帝時期,在膠州灣內住著一個原始部落,部落的首領名叫夙沙。
有一天,夙沙從海里打了半罐水剛放到火上煮,這時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著被打死的野豬回來時,罐里的水已經熬幹了,底部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
夙沙用手指蘸了一點嘗嘗,又咸又鮮。他用烤熟的豬肉蘸著吃了起來,感覺味道很鮮美。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制出來的鹽。
從此,鹽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並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夙沙也被後世奉為鹽宗。據史籍記載,夙沙煮海為鹽之事應是發生在五六千年前的黃帝、神農時代。我國先民煮海做鹽的活動,其初期的加工過程缺乏史料記載。
至宋代,據北宋時期學者蘇頌所撰《圖經本草》記載,宋代海鹽生產是淋沙制鹵和煮鹵成鹽,分兩步進行。
㈤ 歷史上的「夙沙氏」是怎麼發明的鹽被後人尊稱「鹽人」的
鹽的發明人夙沙氏,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5)炎帝發明煮鹽擴展閱讀:
掌鹽政之官叫「鹽人」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
㈥ 求古代時候鹽的提純方法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沒有提純的方法。
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
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
《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祭祀要用苦鹽、散鹽,待客要用形鹽,大王的膳饈要用飴鹽。漢武帝始設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產私營。
拓展資料
鹽在中國的源起。「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
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蜀王本紀》:「宣帝地節(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始利用鹽池取鹽。王廙(yì)《洛都賦》:「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劉楨《魯都賦》:「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㈦ 炎帝的發明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首創什麼種植五穀蔬菜
炎帝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首創耒耜[lěisì],種植五穀和蔬菜;還製作陶器,發明紡織,學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製作樂器琴瑟,並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耒耜(lěisì)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
(7)炎帝發明煮鹽擴展閱讀:
耒耜的作用:
改進的耒有兩個尖頭或有省力曲柄。耜類似耒, 但尖頭成了扁頭 (耜冠) , 類似鍬、鏟。其材料從早期的木製發展出石質、骨質或陶質。耒耜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後來犁的前身, 所以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但還有一種說法是耒、耜為兩種農具。據《管子·海王》等記載, 戰國時耒、耜為兩種農具, 而且也為出土的實物所證實。耒耜為先秦時期漢族的主要農耕工具,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
在牛耕的出現和冶鐵業的興起之後,木耒、木耜也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如湖北江陵曾出土有戰國時的耒,其形制是從柄到齒皆為木製,齒端套有鐵制的刃口。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還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鐵犁鏵的發明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㈧ 誰發明了鹽,被後人尊稱為鹽人
鹽的發明人夙沙氏,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版夙沙氏是權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8)炎帝發明煮鹽擴展閱讀:
掌鹽政之官叫「鹽人」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
㈨ 炎帝煮鹽用什麼方法
《世本》稱炎帝時「宿沙作煮鹽。
「煮鹽」是指用深腹容器煮沸取自海邊灘塗下或鹽井裡的鹵水並加凝固物來結晶成鹽,商周已見。
㈩ 人類歷史上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食用「鹽」
20世紀5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版3000年)古代中國人權已學會煎煮海鹽。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食鹽。相傳在炎帝時期,居住在山東半島的夙沙氏,發明了用海水煮鹽的方法。先秦時期,齊國煮海為鹽,國富民強。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中國是最早食用和人工生產食鹽的國家,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10)炎帝發明煮鹽擴展閱讀:
人類食用鹽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獲得鹽分:早在鐵器時代,英國人就開始將海水裝入粘土罐中,在火上加熱,通過蒸發來提取其中的鹽分。羅馬人則開始用襯鉛的大鍋煮海水來生產鹽。
中國人則採用曬鹵法制鹽。在海灘邊就地取材,將沙子攤曬在地面上,灑上海水,太陽把海水蒸發之後鹽分附著在沙子上,再收集這些沙子用海水澆灌,成為濃鹵。最後,注鹵子鍋,煎熬成鹽。而甲骨文的鹵字,就是高空俯視人工鹽田曬鹵制鹽得到的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