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色列有哪些科技產品
以色列的科技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在中國就不多。最早的滴水灌溉就是以色列發明的。要以色列的科技就去美國。基本上都是以色列發明的。
㈡ 以色列獲諾貝爾獎人數有多少,諾貝爾獎是怎麼產生的
一共是8位獲獎者(嚴格說是7.5個獲獎者),共獲得6次諾貝爾獎(有2次是兩位以色列人分享的)。而且主要是不算數的和平獎,經濟獎、文學獎,真正的諾貝爾獎只有獲得化學獎的那一次。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傑出的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企業家。
㈢ 以色列突擊隊:以色列女性與中國人:以色列軍隊為什麼厲害
1、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以色列周圍無強敵,唯一比較強的就是敘利亞(世界排名34位)和埃及(15位)。而周邊國家不能形成合力,對付以色列。
如果以色列周圍有1個大國,不要說中俄這樣的一流大國,就算巴基斯坦、印度、日本這樣的二流大國,以色列也絕不可能這樣「厲害」。
厲害都是相對的,例如法國空襲例利比亞特別厲害,但是如果空襲中國,中國一巴掌就能把法國拍死(三代戰斗機,中國800+架,法國300+架)。
2、美國的全力支持。
美國每年負擔了以色列的軍費很大一部分,而且美國最先進的武器,都有以色列一份。例如F16戰斗機在1979年剛到美國388戰斗機聯隊服役,隨後就給了以色列。1981年以色列就用F16來襲擊巴格達。
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武器都是最先進的。用F16打米格21,還不是一打一個准!
3、以色列的軍人素質較高。
以色列的軍人善於挖掘武器的潛力,例如以色列把俘虜的T54、55坦克底盤改造成阿齊扎里特裝甲運兵車,就是對廢舊武器再利用的典型例子。
㈣ 以色列發明的槍支有哪些
1、UZI 沖鋒槍
㈤ 到底有哪些以色列發明真正影響著這個世界
指南針對航海等探索大陸的行為影響很大,這令貿易,探險等的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充. 火葯令戰爭模式得以發生質的改變,由以前的冷兵器時代變為了熱兵器時代.
㈥ 以色列技術發明幾多
全球的130幾諾貝獎全是猶太人.包括二戰德國的猶太人.美裔猶太人和華人猶太人在美國掌握了大部分的資源 大多從事科技研發或電影業(好萊塢)金融(華爾街).較之華人掌握的資源太少但美國人心中的少數民族的榜樣事華裔
㈦ 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崛起
以色列崛起之謎
一個誕生不過58年的國家,為什麼能從一個農業國家快速變身為現代化國家?
一個人口不足700萬的國家,為什麼能在炮火和戰爭的陰影中實現人均GDP 18000美金的經濟奇跡?
一個國土面積不足中國三十分之一的國家,為什麼能完成從「農業立國」到「科技立國」的成功轉型?
一個除了沙子外幾乎一無所有的彈丸小國,為什麼能在世界經濟論壇國家排名中遙遙領先?
2006年11月25日開始的10天里,我們揣著一長串的問號,管中窺豹地探尋了以色列崛起的秘密。
我們的最後一個采訪對象是以色列外交部亞太司副司長Amos Nadai,他說,以色列崛起的秘密,就在於一無所有。除了沙子,除了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他們什麼都沒有。
從宗教聖殿到科技聖殿
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的驚人成就,是以色列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沖擊。
到達以色列的第一天,我們在以色列商貿勞工部投資促進中心觀看了一個短片。從比爾·蓋茨對以色列高科技人才的贊美,到IBM等世界一流企業落戶海法高科技園區,短暫的十分鍾內,短片向我們展示了世界對以色列高科技的青睞,以及以色列的科技發明對世界的貢獻。
該中心主任Rachel Roei女士告訴我們,以色列人發明了諸多顛覆性的技術:給電信運營商帶來巨大挑戰的網路電話VoIP技術;改變人們溝通方式的ICQ;提升無線計算能力的奔騰和迅馳晶元;豐富網路運用的Comverse的語音郵件……
看到摩托羅拉在以色列的研發中心發明世界上第一部手機,看到退役軍人發明了維護網路安全的防火牆,微軟、IBM等高科技公司爭先恐後地在以色列安營紮寨。來自以色列央行的數據稱,2006年前7個月以色列吸引的外國投資達154億美元,創歷史最高記錄。
以色列高科技公司成為外國投資者的首要目標,「股神」巴菲特用40億美金收購了以色列Iscar公司80%的股權,ScanDisk則將最先發明移動硬碟技術的MSystems公司攬至麾下。世界權威機構Fitch將以色列的國家評級從「A」調到了最高的「A+」。
遙想以色列建國之初,以色列商貿勞工部外貿局局長Boaz Hirsch說,那時候,他們是一個農業國家。最典型的標志是,他們向全世界出口了很多柑橘,由於柑橘的產地在雅法,所以柑橘的品牌名稱就是雅法的城市名字Jaffa。
不足半個世紀的光景,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尤其是信息通訊領域,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在耶路撒冷這座古老的「宗教聖殿」之外,締造了一座嶄新的「科技聖殿」。他們開始向世界兜售象徵高科技的Jaffa。
Java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機語言,以色列人讀起來和Jaffa的發音一致。Boaz Hirsch說:「當高科技把以色列抬進現代化國家的行列,我們的人民驕傲地說,我們走出了一條從Jaffa通往Java的新路。」
以色列為什麼會成為「第二個矽谷」?為什麼會成為矽谷之外新興科技企業最集中的地方?為什麼能在世界經濟論壇國家排名中遙遙領先?為什麼這么快就完成了從Jaffa到Java的轉變?
歐美高科技公司領袖們的答案是,以色列有著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據稱,巴菲特在收購Iscar公司時稱,Iscar是頭腦、才乾和想像力的獨特組合,他們的收購,本質上是一場關於他們的頭腦的豪賭。
諸多受訪的以色列官員認為,這樣的答案看到的只是表象,更為深層的原因在於以色列一無所有。他們說,以色列沒有資源,只有投資仰仗頭腦的高科技,才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拼出一條血路。
「我們的秘密在於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成功的秘密,真的就在於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我們要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須尋覓到適合我們的道路。」11月30日,在以色列外交部,亞太司副司長Amos Nadai,就以色列崛起的秘密,發表他的「個人看法」。
顯然,這樣的看法不僅僅是他的「個人看法」。采訪期間,從外交官到商貿勞工部官員到成功的企業家,受訪者眾口一詞,答案驚人的一致。
Amos Nadai說:「你們是不是覺得我們的國家實在太小了?從上海到北京要飛好幾個小時,而你們在直升飛機上看以色列,一會兒就結束了。」
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實在是太小了。邊界線和停火線內的以色列面積,包括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的地區,不過27800平方公里。從西部地中海沿岸到東部死海沿岸,乘車一個多小時就能穿越而過,即便是從最北端的麥圖拉到最南端的埃拉特,也不過6個小時的車程。
國土面積小也就罷了,糟糕的是國土資源質量也不高。他們沒有阿拉伯鄰國引以自豪的石油,卻有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在地面上跑,經常只需幾分鍾就能從綠洲跑到沙漠。雨水對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說,算得上奢侈品。以色列的淡水資源已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但他們還在研究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
貧瘠的自然資源,讓以色列人在建國之初,就意識到「科技立國」的意義。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本-古里安告誡人民,對科學研究及其成果的追求,不能僅僅是抽象的知識追求,更應是關系民族存亡的關鍵因素。
之所以將科學研究拔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不單單在於一無所有的自然環境,還在於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外交上常說的「睦鄰友好」四個字,根本不能用來描述他們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的關系。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不到24小時,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規軍,就用槍聲撕碎了復國的歡樂。彼時的以色列公民,將近百分之一戰死在這場戰爭中。直到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他們和周邊國家打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
惡劣的周邊關系,頻頻爆發的戰爭,促使以色列人研製尖端軍事技術。以色列官員說,1960年代運用於軍事通訊系統研究的巨額資金,在1980年代孵化為民用技術。CheckPoint公司發明的防火牆軟體,就是一個從軍事技術向民用技術轉型的典型例證,它同時改變了人們對「軍隊」這一概念的認識。
狹小的國內市場,糟糕的周邊關系,迫使以色列人專注於高科技,將眼光投放到全球。RAD集團董事長Zohar Zisapel說,以色利必須走高科技的道路,必須集中優勢在有限的高科技領域內取得突破,科技生活必須成為以色列國民生活的中心。
有「以色列比爾·蓋茨」之譽的Zohar Zisapel說,早在20年前,他就在將商業攻略從香港轉移到中國大陸,10年前,他就中國大陸設立了窗口公司RAD中國公司。在Orbotech公司的實驗室,以色列科學家向我們圖解了中國市場上方興未艾的等離子彩電的技術原理。幾天前,他們向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做過同樣的演示。
該公司副總裁Amichai Steinberg稱,他們將技術賣給了韓國,韓國再用買來的技術去中國製造彩電,攻佔中國的市場。
一無所有的以色列人知道,他們能夠開發的資源只有國民的頭腦。他們復國還沒成功,誕生過諾貝爾獎得主的希伯來大學就已經建成。他們對教育的投入是驚人的。以色列人投資子女教育的熱情絲毫不遜於今天的中國人。
一位以色列女性官員說,她們在向別人介紹未成年子女的時候,往往會說,「這是我的孩子物理學家某某某」,以示父母對子女未來的期許。據悉,2000年以來,將近一半的以色列人受過13年的學校教育。以色列每1萬人中就有140名受過高等教育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個比例是美國和日本的兩倍,全球各國沒有能出其右者。
鼓勵創新的制度安排
以色列高科技的驚人成就,以色列謎一般的崛起,是新制度經濟學家們喋喋不休的話題。華盛頓大學經濟系教授巴澤爾著述的《產權的經濟分析》,是北京大學汪丁丁教授等人時常提及的名著。書中所有的案例,都來自於以色列。
一位從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移民以色列的「北京人」,對我們說,以色列在政治經濟制度層面的安排,是以色列得以崛起的關鍵要素。
以色列的經濟政策取向,是私有化、市場化、法治化。
以色列的技術創新,得益於政府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法治環境。以色列商貿勞工部外貿局局長Boaz Hirsch說,自1950年代末期《鼓勵資本投資法》誕生以來,《鼓勵工業技術研究法》等等鼓勵私人和外資投資高科技的專門法律,接連出台。微軟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潮水般湧入。
以色列的技術創新,還得益於政府壟斷枷鎖的砸碎,私有化歷史進程的加速。將我們從中國送到以色列的以色列航空公司,就是一家兩年前由國營改制為私有的公司。
自1990年代起,以色列國有公司的私有化浪潮驚濤拍岸。去年,以色列通信巨頭Bezeq在耗時6年的私有化改制中,終於脫掉了國有的衣裳,裂變為一個個競爭充分的移動運營商或者服務提供商。政府的責任,被簡化為六個字:縮小數字鴻溝。
以色列的技術創新,同樣得益於風險投資制度。在海法高科技園區,一個只有三個人的技術公司,試圖為中國人既不損害歐美知識產權又能便宜地使用歐美游戲軟體,提供技術支持。公司總經理從政府那裡拿到了第一筆免費的風險投資,他說,他必須小心翼翼地使用它,因為政府只給他一次機會。
以色列風險投資協會主席Assaf Harel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不存在風險投資產業,政府設立專門的風險基金,打破創業者初期的資金瓶頸。如果成功的話,受益歸個人所有,失敗了,損失由政府承擔。15年後,美國擁有全球排名第二的風險投資產業。
以色列央行行長斯坦利·費希爾說,鼓勵經濟騰飛的制度創新至關重要,數十年前,不少人問他,以色列人這么聰明為什麼不好好工作?這位前美國花旗銀行副董事長說,那時候的制度安排,不能鼓勵人們創新的自主性。
以色列人不僅看重他們的經濟制度,還看重他們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在以色列高等法院門前,以色列商貿部的官員說,好的法律和好的政治,為以色列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好的制度環境。
以色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均不同於美國,但三權分立的框架、憲法之上的原則、自由民主的精神,是一致的。以色列的朋友跟我們津津樂道的兩件事,一件是警察在解決冬季積雪問題時,對他家和總理家的態度沒什麼兩樣的陳年舊事,一件是我們在以色列期間發生的,以色列檢察官對總統卡察夫涉嫌性騷擾進行獨立調查。
好的政治制度對以色列而言,同樣意味著競爭力。1990年代,由於前蘇聯解體,以色列經歷了一次移民潮,湧入以色列的人口約有100萬人,這與法國當時移民到美國的人數相當。前蘇聯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工程師、科學家、技術人員。據以色列商貿勞工部高級官員估測,他們給以色列經濟帶來的價值差不多150億左右。
這筆數目相當於俄國政府投資高等教育的經費,這意味著蘇聯免費為以色列培養了一支研發隊伍。蘇聯移民中還有許多經濟學教授。那時候如果你隨便打開一份報紙,就會發現有很多關於蘇聯教授為以色列做出貢獻的報道。
以色列還是一個鼓勵思想創新的國度。盡管猶太教信奉「一神思想」,但他們鼓勵思想多元化,倡導思想獨立、言論自由。1995年,刺殺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那個青年,在沒有死刑的以色列,開始了漫長的牢獄生涯。他表示「絕不後悔」的言論,也能自由地見諸報端。在特拉維夫大學中東研究中心,接受我們訪問的Paul Rivlin博士,指著陪同我們的外交部官員說:「我的觀點不代表政府,我認為巴以沖突中的雙方都有責任。」
軟實力
曾被馬克·吐溫嘲弄為沒有希望的瘧疾橫行的以色列,何以一躍而為中東「花園」,成為一個科技大國,一個躋身於世界經濟發達國家之林的強國?探尋以色列崛起之謎,人人不時提到她蓄積多年的「軟實力」。
軟實力,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新概念,包括文化的感召力、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國際關系中的結盟能力、利用現有國際組織的能力等要素。如果說軍事層面的「硬實力」,是以色列在對敵戰爭中屢屢獲勝的關鍵,那麼,文化意識形態層面的「軟實力」則是以色列崛起的關鍵。
以色列人口中四分之三以上是猶太人。猶太文化2000年來對「一個神、一本書、一種信仰」的忠誠,最終孕育成「四海一家」的「猶太一體觀」。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回家」。以色列央行行長斯坦利·費希爾在2005年5月1日之前,還是個美國猶太人。
58年過後的今天,以色列的人口數,已由建國時的60萬,變成700萬。在希伯來大學攻取哲學博士學位的張寶賢對我們說,只要你信仰猶太教,無論你來自哪裡,都可以皈依為以色列公民。換言之,今天的猶太人不再是一個確定的種族,而是一個文化共同體。
我們在耶路撒冷街頭看到的警察,就像一個「多國部隊」,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警察們,其父母或者來自於北非,或者來自於前蘇聯,或者來自於美洲。
「四海一家」的文化觀,影響著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以色列外交部一位官員說,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捐款,是1950年代以色列甩掉戰爭包袱的重要因素。
引領我們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沖突地帶的Leah Soibel,是個生長於美國的猶太人。數年前,她放棄了紐約的舒適生活,隻身來到以色列,組建了一個幫助國際記者理解巴以沖突的非政府組織——「以色列項目組織」,引領來自世界各國的記者,進入巴勒斯坦火箭喜歡襲擊的危險地帶。我們乘坐直升機觀察巴以局勢的3000美元的費用,就是該非政府組織支付的。
「四海一家」的文化觀,鼓勵以色列之外的猶太人重返故土,鼓舞以色列國內的猶太人捍衛故土,熱愛祖國。在巴以沖突頻頻的加沙附近,有個名叫Sha』ar Hanegev的地區委員會。Eliahu Segal是該委員會的行政長官。他說,炮火幾天前剛剛燒毀了他的院落,但他們一家三代並不會因為恐懼而撤退或者搬遷他處。在被火箭炮摧毀成斷壁殘垣上,人們的情緒沒有我們想像的緊張。
外交部官員說,民眾和政府之間已經形成了對付恐怖活動的默契,耶路撒冷死傷慘重的爆炸發生不過兩小時,秩序就恢復到從前。超市、酒店、辦公大樓的安檢,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人們的表情,除了配合,就是安詳。
以色列人對祖國的熱愛,在前以色列駐滬總領事Ilan Maor看來,也是以色列經濟騰飛的原動力。作為一名外交官,他走到哪裡,都不忘記告訴自己的女兒,他們的家在以色列,他們要為家園為以色列而工作。我們采訪斯坦利·費希爾的時候,沒有問他以色列的經濟成就問題,采訪結束起身離去前,這位新以色列公民懇切地希望我們,將以色列的經濟成就告訴中國人。
以色列的崛起,乃至於復國,都離不開美國人。據稱,這在一定程度上緣自兩國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親昵。
文化是猶太人對世界的最大貢獻。作為一本記錄猶太人思想體系的書,《聖經》對世界的貢獻,沒有哪本書可以與之相媲美。流淌其中的「一神思想」,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慢慢幻化成對人和生命的尊重,並影響到美國的立國先賢。我們在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中看到的,「人人生而平等」之類「不言而喻的真理」,就源自猶太人的《聖經》和「一神思想」。
以色列的軟實力,是以色列吸引美國做他的「盟友」的隱形資源。倘若沒有美國的幫助,以色列復國之路可能就沒有那麼平坦了。
1947年,託管巴勒斯坦地區的英國政府,將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沖突,提交到聯合國。在美國的支持下,猶太人展開技藝嫻熟的外交攻勢,博得世界人民對猶太人因為沒有家園而被納粹屠殺的同情,終於在聯合國特別會議上,以三分之二多數票,贏得猶太民族建立自己國家的合法權利。
20年過後,美國最高法院作出一項舉世震驚的裁決:美國猶太人擁有以色列國籍,美國猶太人可以加入以色列國防軍參戰。一位中東問題專家說,沒有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親近感,這一切可能都不會發生。
㈧ 以色列人發明了什麼
猶太來人是以色列人的後裔,自這是一個特殊的民族,是一個對世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僅在自然科學領域就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量子力學開創者波爾和波恩、原子物理學開拓者費米、創立電守恆定率的李普曼、測定光速的邁克爾遜、「李克」概念提出者之一的蘇曼、提出量子電動力學公式的施溫格、反質子發現者之一的西格普。化學家也不乏其人:其次離析出純氟並建立高溫化學的莫瓦桑、染料合成研究的拓荒者拜多、氨合成法的創始人之一哈柏。近代化學療法創始人之一埃爾利希,提出人類A、B、AB和O四種血型的蘭茨泰納,青黴素的發明者,數學家中最著名的當推控制論的提出者維納,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等等。
㈨ OICQ是以色列人發明的吧
是的
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個年輕人維斯格、瓦迪和楚游芬格聚在一起決定開發一種軟體,充分利用互聯網即時交流的特點,來實現人與人之間快速直接的交流,由此產生了ICQ的設計思想。當時是為了他們彼此之間能及時在網上聯系以交流用的,可以說近乎一種個人的"玩具",並且成立了一家名為Mirabilis的小公司,向所有注冊用戶提供ICQ服務。 後來,美國在線以2.87億美元收購了I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