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紅軍的革命根據地創立者有哪些
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代表著中國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以及在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各地起義部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樹立了榜樣,並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貳』 陝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有誰
謝子長(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號浩如,化名冬陽,陝西省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人。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1934年任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人,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 ,並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
望採納O(∩_∩)O謝謝
『叄』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和發展的重大革命意義
在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中,紅軍創造了人民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要經驗,形成了以「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敢於勝利,依靠群眾、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井岡山精神,對中國革命的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毛澤東闡述"工農武裝割據"是黨領導下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的密切結合: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沒有革命的武裝斗爭,就不能進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革命根據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展;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就沒有後方的依託,土地革命成果就無法保持。
大革命失敗後,全國革命形勢處於低潮。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取得了顯著成績,創造了比較完整的經驗,從而在處境艱難的廣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正如毛澤東所說:"邊界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
井岡山根據地創建的軍事意義在於:中國共產黨人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通過戰爭的具體實踐,開創了「引兵農村」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軍事戰略;形成了「黨指揮槍」等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奠定了中國無產階級建軍思想的理論基礎;造成了中國式的游擊戰爭戰略態勢和與之相適應的一系列戰術原則,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肆』 中國共產黨創建農村革命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代表著中國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以及在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各地起義部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樹立了榜樣,並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1、從理論意義說:它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革命道路理論的重大發展。
2、從實踐意義說:它反映了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指明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
『伍』 紅色革命根據地是什麼意思
革命根據地是在某些地區(如北嶽區、太行山、山東)有了革命的武裝、革命的政權、革命的群眾組織、革命的政黨——共產黨(而且前面的三種組織都在共產黨領導之下)。
這四種組織在一定地區能夠公開的合法的存在,各自執行自己的職權(如政權執行自己的法令、紀律、各種制度),這樣的地區,就叫做革命根據地。如中央革命根據地、陝甘革命根據地等。
中國四大革命根據地:
1、沂蒙山根據地。是中國四大根據地之一,山東省省委前身,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所在地,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大眾日報創刊地,
2、井岡山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以及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3、延安根據地。延安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之一。
4、大別山根據地。1947年劉鄧大軍重建。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陸』 紅軍時期革命根據地有哪些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湘贛革命根據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閩西革命根據地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川陝革命根據地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湘鄂川革命根據地
西北革命根據地
瓊崖革命根據地
南方三年游擊革命根據地
『柒』 紅軍的主要創造者是誰和誰他們分別發動了什麼起義和什麼起義
紅軍的主要創立者是毛主席和朱德,分別發動了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
版秋收起權義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另一個是1927年中共黨人發動反抗國民黨右派的起義——廣州起義)。1977年江西省在修水縣和銅鼓縣建立了秋收起義紀念館。1998年在萍鄉市建立了秋收起義廣場。1993年導演周康渝以秋收起義為題材拍攝了同名電影。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國民黨稱南昌兵變。它指的是1927年8月1日,中國江西南昌,由中國共產黨勢力的軍隊針對中國國民黨的反共政策而發起的武裝反抗事件。
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賀龍在事件後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當中還有第20軍的蘇聯軍事顧問庫馬寧。
『捌』 紅軍根據地建立的過程是怎樣的
1928年4月底,南昌起義的部隊和河南起義的農民軍,在朱德、陳毅率領下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5月4日,召開軍民大會,宣布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後改稱工農紅軍第4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兩軍勝利會師,使紅軍的力量大大增強。
在此前後,紅軍連續粉碎江西軍閥朱培德部的四次「進剿」,井岡山根據地迅速擴大,進入全盛時期。5月,湘贛邊界工農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紅軍5軍主力到達井岡山,進一步壯大了紅軍的力量。至1930年8月,隨著贛南、閩西、閩北根據地的建立和擴大,再加上湘贛、湘鄂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建立了連結贛、湘、閩、鄂的中央根據在,並創建了紅一方面軍(轄紅1、3軍),總兵力近4萬人。
在鄂豫皖邊區,由黃麻起義點燃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勢。1930年4月,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委成立,統一領導鄂豫邊、豫東南、皖西3塊革命根據地,並將紅11軍改編為紅軍第1軍,轄3個師。5月,紅軍乘國民黨新軍閥中原大戰之機,大舉出擊,3個地區聯成一片,形成鄂豫皖根據地。
在湘鄂西地區,由周逸群、賀龍領導的工農革命軍,經兩年斗爭,到1932年,建立了湘鄂西洪湖根據地,創建了紅2軍團(轄第2、6軍)。
在閩浙贛地區,1930年春,紅軍利用軍閥混戰的有利形勢,打下了景德鎮,建立閩浙贛根據地,創建紅10軍。
『玖』 陝北紅軍革命根據地三大創始人都有誰
是兩大創始人,謝子長和劉志丹,高崗算不上創始,只能算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