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袁隆平提出的發展「海水稻」目標,有何意義
說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很多人都是心存感激和敬佩的。而近日袁隆平的海水稻目標又一次讓人的焦點聚集起來,那海水稻目標是多少呢?其意義在哪裡?
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鹼地,是國家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以袁隆平院士為先鋒的我國水稻科研工作者,致力於突破“藏糧於地”空間、拓展“藏糧於技”儲備,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並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針對我國鹽鹼地分布廣、類型多樣,研究優勢單位、平台和人才隊伍分散、難以集中的特點,該中心將實行“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的模式進行建設,以最大范圍實現全國優勢力量相對集中,對接各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調動人力、物力、平台協同攻關建設好這一重大工程。“耐鹽鹼水稻研究許多國家都在做,包括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甚至有些國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進展都不大。為什麼我們僅通過短短幾年研究,就有所突破?”袁隆平說,“因為我們將水稻耐鹽鹼基因與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結合了起來。”基於此,由袁隆平院士倡議,以搶占國際鹽鹼地利用技術領先地位、培育糧食生產新增長點為目標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中心正在加緊籌備建設中。
Ⅱ 袁隆平研製出了海水稻,海水為什麼可以種植水稻,有什麼原理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一直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民以食為天,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大米則是我們的主食之一。
海水稻耐鹽性比較強,大概是0.6%~0.8%,適合種在鹹淡水交界的出海口三角洲、海邊灘塗、低窪鹽鹼地等地方。不過海水稻偏向於野生稻類型,產量很低,每畝只有200公斤左右。
最基本的經驗是需引淡水灌溉進行洗鹽,灌溉水的含鹽量在0.15%以下,灌水量在1000m3/667m2左右,把土壤含鹽量降至0.2%以下。1980年以後灘塗種稻在江蘇沿海地帶普遍推廣,產量高的可達到800~900kg/667m2。淡水洗鹽的指標沒有變,單產的提高主要是品種改良和推廣了水稻葉齡模式為基礎的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所致。同時將含鹽量控制在0.2%及以下,是現有水稻品種正常生長的必要條件,也是淡水灌溉洗鹽地開發種稻的必需條件。
Ⅲ 關於袁隆平老先生發明高產量海水稻的意義是什麼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了食物,那麼這個世界將不會存在人類。在幾十年前,中國由於非常的貧窮,糧食的產量又很低,所以很多人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在這樣的情形下,袁隆平出現了,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研製出了雜交水稻,提高了我國糧食的產量,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近幾年,袁隆平老先生在水稻上又有了一項重大的突破,那就是他發明了高產量的海水稻,海水稻的發明,對我國的糧食生產有著重大的意義。那麼袁隆平老先生發明高產量海水稻的意義具體是什麼呢?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鹽鹼地不僅我國有,其他的國家肯定也會有。海水稻發明出來之後,我國就能夠拿這個專利技術和其他的國家交流,幫助其他的國家也能有效的使用土地,這樣就有利於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關於袁隆平老先生發明高產量海水稻的意義具體是什麼,以上是我的看法,你的看法是什麼?歡迎留言交流。
Ⅳ 海水稻試種取得了成功
據報道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近日培育出耐鹽鹼水稻——「海水稻」試種成功,這意味著在不久將來可將數億畝鹽鹼地變成米糧倉。
據悉,一位附近村民品嘗過蒸熟的海水稻後連連稱贊,「吃起來味道非常香,比普通大米味道要好」,對於海水稻什麼時候能上百姓餐桌,專家表示稱,形成穩定品種還得三年。
袁隆平解決了無數人的吃飯問題,我們國家也有超級英雄,就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但是袁隆平爺爺比當年教科書上蒼老了許多!!!!
Ⅳ 海水稻的發現過程
據了解,1986年陳日勝在羅文烈教授帶領下,普查湛江紅樹林資源時,在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水稻。當時羅教授叮囑他收下522粒種子進行繁育,將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
「那是1986年11月的一天,風和日麗。我和湛江農業專科學校的羅文列教授一起到我老家遂溪海灘邊察看紅松林的生長情況。當我們穿梭於白花花的蘆葦盪時,我忽然看到一株比人高出一半高,看似蘆葦、卻又結著穗子的植物在迎風搖曳。憑直覺,我覺得它是稻子,但成熟的稻穗是金黃色的呀,它卻是青白色的,穗子頂上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看上去又有點像麥子。我把穗子里的果實剝開來一看,竟是紅顏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
Ⅵ 海水稻是什麼來頭
今天,農機內參來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海水稻,海水稻測產的意義,以及未來海水稻的潛力。
海水稻的個頭非常高
先說什麼是海水稻
海水稻不是生長在海水裡的稻子,而是一種耐鹽鹼的水稻,一般生長在海邊灘塗等鹽鹼地,不懼怕短期的海水浸泡。海水稻的耐鹽率早期在千分之五左右,現在研究計劃是能夠提高到千分之八,用淡水稀釋海水灌溉,能夠達到每畝200公斤左右的產量。
根據資料顯示,最早是陳日勝在廣東湛江研究推廣,後來袁隆平參加研究,這才提高了海水稻的知名度。
發現過程:1986年陳日勝在羅文烈教授帶領下,普查湛江紅樹林資源時,在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水稻。穗子頂上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把穗子里的果實剝開是紅顏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當時羅教授叮囑他收下522粒種子進行繁育,將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
據最新的研究報告,2016年秋姜會龍在寧波鶴浦鎮試種的海水稻最高畝產600公斤,最低的是500公斤;2017年袁隆平在青島海水研究工程的海水稻,畝產將近621公斤。
海水稻生長環境很特殊
再說種植海水稻的意義
據資料統計顯示,全球有9.5億公頃鹽鹼地,亞洲3.2億公頃,而中國有1億公頃(15億畝)鹽鹼地,其中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
中國可利用來種植海水稻的鹽鹼地有2億多畝,按照未來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數百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不但能夠解決飢餓問題,同時海水稻的健康價值更高。營養價值方面,海水稻程胭脂紅色,主要是富含硒元素,據說硒含量比普通大米要高出7.2倍,對人體非常有好處。
海水稻營養價值也很高
此外,由於海水稻生長條件特殊,農葯化肥的使用量會減少很多,這也能夠進一步提高海水稻的綠色程度,未來海水稻將是有機大米的重要組成。
所以,海水稻測產和航空航天等相提並論,一點也不為過。
Ⅶ 海水稻是不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科技成就
淶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袁隆平。團隊帶領下研製成功的。
Ⅷ 海水稻是袁隆平發明的嗎
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常識人物篇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
Ⅸ 「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了嗎
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網路配圖
據測算,我國鹽鹼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如果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
Ⅹ 袁隆平團隊研發的「海水稻」開始產業化推廣,到底什麼是「海水稻」
袁隆平團隊研發的海水稻開始產業化推廣,所謂的海水稻就是利用鹽鹼地種植出來的水稻,據說口感非常的棒,品嘗過的人都贊不絕口。
根據相關的消息袁隆平團隊所研發的海水稻利用10萬畝的海水地就能夠產出超過400公斤的水稻,而且現在已經得到產業化的推廣,並且在示範基地取得很多的成就,就在1月15號的時候,在海南海水稻論壇上就宣布即將簽約600萬的鹽鹼地進行種植,而且要將海水倒產要化和商業化,預計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改造很多的鹽鹼地,使得那些荒灘變成良田。我們都知道鹽鹼地里邊兒的滲透壓是非常高的,普通的植物在里邊兒根本無法生存也無法種植任何的農作物,但是袁隆平團隊就研發了海水稻,他能夠抵抗海水的高滲透壓在里邊兒正常的生長,能夠將很多的鹽鹼地變成良田。
海水稻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也是袁隆平團隊經過很長時間研發得出的成就,海水稻的口感還是非常不錯的,在這里我們為袁隆平團隊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