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戰斗機發明者

戰斗機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9-29 22:22:06

⑴ 請問最早的噴氣戰斗機是哪個國家發明

德國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版亨研製的噴氣發權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1942年7月18日,德國梅塞施密特噴氣戰斗機首次試飛成功。噴氣式發動機和螺旋槳發動機不同,它是靠空氣和煤油燃燒後所產生的大量高溫高壓氣體,向後噴射而推動飛機前進的。所以一般在機身前面和側面都開有專門的進氣口,機身後部留有噴口可獲得較高的推重比,使飛機獲得較高的飛機速度、高度和機動性能。

⑵ 世界戰斗機發展史

戰斗機是指主要用於保護我方運用空權以及摧毀敵人使用空權之能力的軍用機種。特點是飛行性能優良、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現代的先進戰斗機多配備各種搜索、瞄準火控設備,能全天候攻擊所有空中目標。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戰斗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它由於裝備了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的「偏轉片系統」,稍微解決了飛機在機載機槍射擊時被螺旋槳干擾的難題,使飛機第一次在飛行員可以專心駕駛飛機去攻擊對方,同時也不需要另外配備機槍手。

戰斗機過去根據執行任務又可分為「殲擊機」(戰斗機)和「截擊機」(攔截機),攔截機的主要任務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後爭取高度,在敵人的轟炸機進入我方空域之前將對方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高飛行高度的轟炸機群,在設計上特別強調對速度與爬升率的需求,運動性在擺在較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有鑒於原子彈的摧毀威力,攔截機的發展一度成為許多國家與傳統戰斗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在導彈逐漸成熟並大量配備之後,攔截機的特性往往可以經由傳統戰斗機加上導彈來滿足。因此現在趨向不再專門發展攔截機種,而是以現役的機種同時擔負攔截的任務。

【發展歷程】

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斗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斗空戰」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斗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斗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戰斗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與火力。

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長長。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採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採用氣冷,火力由採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發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其中戰斗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戰斗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戰斗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

在大戰結束前,戰斗機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一個世代的來臨。短短幾年之間,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在線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在線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進入噴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一階段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在朝鮮戰爭中,噴氣式戰斗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標志著螺旋槳式戰斗機的終結。該階段的戰斗機特徵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一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斗機。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

冷戰時期的變遷

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斗機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導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導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斗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導彈成為該階段戰斗機的共同特徵。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斗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設計方向】

新一代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機動性、更遠的射擊距離、多目標的攻擊能力和隱形的外形設計。新技術的出現使21世紀的戰斗機成為更冷酷的「空中利劍」。典型機種有美國的「JSF」和俄羅斯的「MIG1.44」。

噴氣式戰斗機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斗機

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製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斗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此後,蘇聯米格—19戰斗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製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斗機。

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製成功的 「鷂式」戰斗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製,機上裝有一台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斗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斗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變後掠翼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採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美國戰勝並佔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斗機、美國的F—14戰斗機和英國、德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 「旋風」式戰斗機也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截擊機

截擊機是戰斗機的一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准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復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導彈,因此專用截擊機一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斗機來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斗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導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70年代後,在新一代戰斗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

隱身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斗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目前許多先進的戰斗機已採用了一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身戰斗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22型戰斗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戰斗機可以執行除了精確攻擊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務。戰斗機可以將地圖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艦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原油才能生產戰斗機。
最早的軍用飛行器主要是用來擔任偵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飛機設計師安東尼·佛克爾發展出一種傳動裝置,此裝置能讓裝配在飛機上的機關槍將子彈在螺旋槳旋轉的空隙間射出。這就是第一架戰斗機的誕生。戰斗機的任務就是將敵人的偵察機和戰斗機擊落。在此之後,由於轟炸機被廣泛地使用,戰斗機也擔任攔截敵方轟炸機或是護衛己方轟炸機的任務。最能夠確保友軍的轟炸機飛抵目標位置並執行任務的方式,就是擊落敵方的戰斗機。

⑶ 中國第四代戰斗機發明人是誰

還沒有第四代戰斗機,只有第三代。
這是將會在2015年生產的第四代戰斗機的大概介紹。

中國空軍J—14(殲—14)第四代戰斗機圖像,當然僅僅從外觀上就可以知道其「奇怪」的特徵。《漢和防務評論》曾經報道過,由近年來珠海航空展展出的中航第一集團錄像可以看出,中國已經啟動了第四代隱形戰斗機的研製計劃。至少兩種不同氣動外形的模型正在進行測試。有消息來源也強調目前在沈陽進行著下一代重型殲擊機的初步研究。漢和分析認為,研製似乎依然停留在風洞試驗階段,是否已經製作了全尺寸模型有待觀察。而在成都,既然J—10A的開發已經完成,在其基礎上設計全新的單發隱形戰斗機或者改良J—10的計劃當然是存在的。

《漢和防務評論》認為,為研製下一代戰斗機,中國依然存在兩個重大難題需要攻關,首先是發動機,其次是雷達。
因此,漢和推測,中國的第四代戰斗機所需要的發動機,尤其在試驗階段,可能還是需要與俄羅斯合作,甚至進口AL—31FN之後的改良型。
《漢和防務評論》稱,他們了解的情況是,中國的戰斗機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製工作剛剛立項。而且在無源機載相控陣雷達方面的研發還正在尋求與俄羅斯的合作。不過,俄羅斯方面認為,中國在機載機械式掃描雷達領域的進步非常快速,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因此,用於第四代戰斗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研製,在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如果得到俄羅斯的技術支持,再用10年的時間,將會有重大收獲。

最後從武器系統看,中國公開的兩種隱形戰斗機模型也設計了與美國F—22戰斗機相似的內置式的彈艙,因此,下一代戰斗機的設計上,美中俄在內置武器,提高隱形性能的構思上是一樣的。目前公開的PL—12、SD—10空對空導彈的穩定翼、尾翼直徑比早期的AIM—120A還要大,因此,為把PL—12安放到內置彈艙中,還需要像AIM—120C那樣,對穩定翼進行重新設計,使其小型化。

衛星誘導炸彈將是下一代戰斗機的必備對地攻擊武器。俄羅斯為此也開發了GLONASS誘導炸彈,J—14使用的衛星誘導炸彈存在兩個方向,一是選擇俄式GLONASS系統,對此,俄是否願意提供軍用標準的GLONASS給中國將取決於當時雙方的政治關系以及中國的作戰對象。另一條道路是中國自主開發主動型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目前正在規劃之中,據說存在9顆、11顆的布置方案。這樣中國就有可能開發「北斗定位武器」。

《漢和防務評論》最後的結論是,「人們所關心的J—14戰斗機已經起步,但是路途似乎依然遙遠。」

中國第四代重型殲擊機殲14「鷹隼」是一種全新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空中優勢的戰斗機。

飛機以重型、低成本為主導思想,以高性能、高生存力、高作戰效能為設計目標,要求飛機有大推重比,非加力超音速巡航;具有中國特色的隱身性能;具有很高的敏捷性和失速機動性。

第四代殲擊機有三大設計特點:一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作戰飛機在超音速狀態下飛行的時間;二是大量採用隱形材料和技術;三是飛機的起降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其靈活性將徹底改變人們對殲擊機的現有觀念。
1、總體布局
殲14「鷹隼」是單座雙發、雙V形垂尾翼、菱形進氣道的縱向一體化三翼面的氣動布局。主要技術採用前掠式機翼,翼身融合的隱身設計,武器裝載在機身的武器艙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機體的36%由碳纖維復合材料製成,鈦64約佔24%,鈦62222佔3%,鋼佔16%,鋁合金佔16%,熱塑性復合材料大於1%,其他材料(包括塗漆、座藏蓋、機頭雷達整流罩、輪胎、剎車片、密封材料、黏合劑、氣體、潤滑油和冷卻劑等)佔15%。傳統的鋼和鋁合金占的比重很小,而大量使用了鈦合金和復合材料,這有利於提高飛機的隱身性和耐熱性,減輕機體重量,增大機體強度。飛機總長22米,翼展16.7米,機高5.05米,機翼面積65.6平方米,最大起飛重量31噸。整個飛機的氣動控制面多達14個。
2、發動機
該機採用安裝俄制2台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推力196千牛),裝有推力矢量噴口。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在超音速時的不開加力推力增大了100%,加力推力增大了50%,零部件減少了40%,可靠性、維修性和後勤保障性比AL-37FU提高了80%。殲14並不追求極速性能,它的最大飛行速度僅為2.2馬赫,而最大的巡航速度已經達到1.6馬赫。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的推力矢量可以為飛機提供俯仰控制,在戰斗機進行滾轉動作時,矢量噴管可以反向運動,提供反向推力。該系統與速度及攻角無關,可以單獨操作。在低速和高攻角時,水平尾翼的控制效率會降低,矢量推力仍能大幅度增加飛機的俯仰控制。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憑借其強大的不開加力的推力,讓殲15在不開加力的情況下以1.6馬赫以上的速度進行巡航,這有助於增加作戰半徑、縮短前往目標空域的時間,也可以減少自身在敵人火力圈暴露的時間,有利於自身的安全。

殲14戰斗機滿足所謂「4S」標准,即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超視距空戰和隱身能力。 3、雷達及電子設備
雷達為裝有俄制相控陣天線的X波段雷達,天線裝於機翼根部前緣三角區。X波段相控陣雷達、「前扇區光學系統(OSF)以及「防禦輔助子系統」(DASS)。X波段相控陣雷達具有對空、對地、對海不同的工作模式並具有地形跟隨/迴避能力,它能在跟蹤高空超音速噴氣機的同時,搜索低空的直升機目標。該雷達能在180—240公里的范圍發現目標並具有多目標能力,在空空工作模式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能同時鎖定8個重要目標和同時攻擊8個目標。殲15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絕招———在機尾後視雷達配合下向敵機後射空對空導彈。

OSF系統不僅能在晝間和夜間探測敵方目標,並能在一個寬扇區范圍進行目標跟蹤,而且能進行目標識別和測距;它能在100—150公里的范圍發現目標,能在50—70公里的范圍進行定位,在40公里進行精確測距並確定其中威脅最大的8個;同時它還能用於夜間導航即全球定位/慣性(GPS/INS)組合導航系統,也能提供有限的偵察能力和有限的地面目標指示/測距能力除常規設備外還裝有4餘度火控計算機,三軸增穩系統,小流量空中加油裝置,1553B數據匯流排。借鑒殲-8IIACT飛機的自動駕儀飛行系統。
殲14駕駛艙也是高度現代化的,主要的顯示器是寬角度平視顯示器,可以提供水平30度、垂直25度的視野。

主要儀錶板為4個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和裝在遮光罩下的一個綜合操縱板。 4、武器 飛機基本作戰狀態為一台30mm
機炮150發炮彈,機腹武器艙內掛裝4枚R-77PD中距空對空導彈,兩側武器艙各掛一枚PL-9近距格鬥導彈和機翼有6個武器外掛點,載彈量大於8噸。在執行非隱身任務時,殲15也可以像第三代戰斗機那樣增加機翼外掛架掛載更多的武器及燃油。
R-77PD空空導彈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具有「發射後不管」作戰模式、多目標攻擊能力、攻擊大機動目標和隱形目標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抗干擾能力。為保證飛機的隱身性能,導彈表面均噴塗隱身材料。

該機採用了不同於國外有中國特色的隱身設計,大大降低了飛機的RCS。殲14可攜帶各類遠、中、近程空對空導彈,執行各種距離的空中打擊任務,還可以攻擊任何高度上的空中預警機和戰略轟炸機。飛機機內共設6個油箱,載油10噸。採用雙零穿蓋彈射系統,可保證在整個飛行包線內的救生。同時借鑒K-8E飛機的可靠性、維修性設計經驗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武備:
一台30mm機炮150發炮彈,機腹武器艙內掛裝8枚R-77PD中距空對空導彈,兩側武器艙各掛一枚PL-9近距格鬥導彈和6個外掛點 18,075 lb
彈葯,包括空空導彈PL-9/R-77 AAMs,空地導彈 AGMs,500千克JDAM精確制導炸彈,火箭,副油箱和電子戰艙

⑷ 戰斗機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最早的戰斗機
早在1903年,萊特兄弟就發明了飛機,不過發明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用於具體的空戰,而是只用它來執行偵察任務。1915年,法國將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上一挺機槍和一種叫做偏轉片的裝置,使它真正具有了空戰能力,此時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戰斗機正式宣告誕生。
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斗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斗空戰」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斗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斗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戰斗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踞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與火力。
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長長。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採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採用氣冷,火力由採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發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其中戰斗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戰斗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戰斗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
在大戰結束前,戰斗機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一個世代的來臨。短短幾年之間,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在線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在線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進入噴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一階段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在朝鮮戰爭中,噴氣式戰斗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標志著螺旋槳式戰斗機的終結。該階段的戰斗機特徵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一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斗機。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
冷戰時期的變遷
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斗機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導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導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斗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導彈成為該階段戰斗機的共同特徵。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斗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⑸ 戰斗機是誰發明的

戰斗機是萊特兄弟發明的,在他們發明了飛機之後,美國陸軍騎兵部隊就裝備了版幾架萊特式飛機,後權來又裝備了幾架寇蒂斯式飛機。具體的原理就是流體力學,當空氣流過機翼面時,上面的氣流流速快,上面的空氣壓力變低,於是產生了向上的升力,速度足夠快,升力足夠大的時候飛機就飛上天了。

⑹ 戰斗機是誰發明的是通過什麼原理

戰斗機是萊特兄弟發明的,在他們發明了飛機之後,美國陸軍騎兵部隊就裝備了幾架萊特式飛機,後來又裝備了幾架寇蒂斯式飛機。具體的原理就是流體力學,當空氣流過機翼面時,上面的氣流流速快,上面的空氣壓力變低,於是產生了向上的升力,速度足夠快,升力足夠大的時候飛機就飛上天了。

⑺ 是誰發明的F-117隱形戰斗機

本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國軍用飛機(尤其是戰斗機)發展的高峰。目前美國空、海軍現役的主力戰斗機,差不多都是那時候研製的,例如F—14、F—15和F—16戰斗機均為70年代初問世,只有F/A—18稍晚一點。美國人發展軍用飛機,往往始一種新型號出現後,馬上就開始考慮它的後繼機,有時甚至還要提前。
隱形戰斗機的研製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萌芽的。後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出了一個稱之為「海弗蘭」的隱形戰斗機研究計劃,要求有5家主要合同商參加。起初,洛克希德飛機公司並未被列於這5家之列。原因是說該公司缺少現代戰斗機的設計經驗。實際上,洛克希德是一個老牌的飛機公司,創始於1916年,先後研製出P—38、 F—80、 F—104、 C—130和SR—71等一系列優秀軍用飛機,有些甚至是世界名機。近年來,雖然沒有再搞戰斗機的研製,但一直在獨立地進行隱形技術的研究。由於洛克希德具有實力,而且在隱形飛機的研究上先行了一步,因此經過努力,終於被擠進了「海費蘭」計劃,並最後在原型機的競爭中獲勝。「海弗蘭」計劃始於70年代中期,先搞了兩架小型原型機進行可行性試驗。這兩架小型原型機也叫「海弗蘭」,裝兩台發動機,採用奇特的多面體外形。這種外形設計的依據,主要來源於一個計算飛機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的數學模型。因為計算雷達反射截面積,平面外形比曲面外形要容易些。沒想到這一數學模型真的得到了應用。
「海弗蘭」原型機的放大型就是F—117A,1978年由洛克希德「臭鼬工廠」開始研製。研製工作進展順利,1981年6月首飛成功。1983年10月進入托諾帕試飛基地的第4450戰術大隊服役(現為第37戰術戰斗機聯隊)。美國空軍共訂購59架,現已全部交付,並無後續采購計劃。59架中有4架分別於1982年、1986年和1987年及1997年墜毀。
59架F—l17A飛機總耗資將達66億美元,計劃價格為1.112億美元。

⑻ 戰斗機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戰斗機是德國的 飛機在發明以後很快就投入戰場,但是執行回的知識偵察任務答。一戰時,作戰兩方都投入大量飛機進行戰場偵查,有一次偵查時,一架英國和德國的飛機相遇,兩架飛機的飛行員互相看得見對方,這時候英國飛行員就拿起一條鐵鏈扔向德軍飛機。嚇了德軍飛行員一大跳。返回基地後,德軍飛行員就找來一架機槍固定在飛機上,為的是偵查時遇見敵國飛機可以進行攻擊。 這是被認為最早的戰斗機

⑼ 世界第一架戰斗機的發明者是誰 [

戰斗機沒有發明者,而是自飛機誕生以來飛機被不斷改進,慢慢形成戰斗機的。
1915年德國研製出裝有射擊協調器的福克E.I .飛機 可看作是第一種戰斗機 當然在他前面也有用於戰場上空指引炮兵射擊、偵察和轟炸的飛機

閱讀全文

與戰斗機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