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誰創造了佛教
釋迦摩尼。其實,佛教是講宇宙的運行規則,講宇宙與人生的。宇宙間到處都有佛教,但是在我們這個世間首先創建佛教的是釋迦摩尼。
㈡ 在佛教中,是誰創造了人
南無阿彌陀佛,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慈慈光師兄答的也很好
人從哪裡來,妄想中來,執著中分,顛倒分別中來,因中來
佛陀是創世主嗎?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良醫,能為眾生的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葯,佛陀也是愛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導,能給眾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也是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於見佛敬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
佛教稱為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這是宗教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世間有兩種無神論,一種是唯物的無神論;一種是佛教所說的無神論。
唯物無神論否定一切精神的獨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講無神論,是說諸法由因緣所生,宇宙萬物由眾生的共業所成,承認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說的全知、全能,主宰創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後而唯一的神。
神的分類,從宗教學上,可分作多神、二神、一神、泛神以及無神的信仰。多神是一般的民間信仰,沒有組織、沒有體系,是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態,也是地域性的宗教型態。例如∶中國民間的神,分作地方的、國家的。地方的又分作祖先神和自然神,它的名稱和形象,可以因地、因時而異;國家的神是全國和全民族的元祖或山川日月。
至於二神信仰,是把善惡分為兩種勢力。最初是兩個敵對民族各自將己方的保護神視為善神,而對方的則為惡神,後來經由各民族的統一之後而形成了二神的信仰,那便是惡神為魔鬼,善神為上帝;不過,既崇拜魔鬼,也崇拜上帝的宗教,在世界上只有波斯的襖教。基督教雖然也相信魔鬼和上帝永遠的存在,但是只拜上帝,不拜魔鬼,有二神教的內容,只取一神教的形式。
所謂一神教是說,萬物由一神所創造、控制、毀滅,神有大能、權威來主宰萬物,正如中國人所稱為的造物者,基督教所說的耶和華。基督教雖然也相信有天使神,那是唯一上帝的扈從,也是唯一上帝的創造物,不可能成為上帝的繼承人和與上帝相等地位的另一位大神。
至於泛神,是哲學家所相信的理念之神,它是宇宙的本體,自然的法則,並沒有人格的形象,卻是萬物所出生和所回歸之處;神不能有意志地愛人,人有責任和義務服從和敬愛神。
至於無神,本文剛才已說有二類。一是唯物論的無神,認為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是由物質運行所產生,除物質的活動之外,沒有離物質而存在的靈體。人在出生以前,沒有過去,死亡之後,沒有未來;如果說有,是肉體遺傳的源頭和延續。對個人而言,人死如燈滅,縱然也承認人在世間時所發揮的精神力量,不論是學術的、政治的、藝術的,都能夠影響於後世;但那是物質,而不是精神。人能夠懷念古人,古人卻不知道我們懷念他,因為他們根本已不存在;懷念古人不為慰靈,乃為見賢思齊的自勵勵人。
佛教的無神論主要是基於諸法從因緣所生的現象,說明眾生是由業力感得的果報。每一眾生,各自造業,個別受報,而許多眾生,於往昔生中,曾造無量業;同類的業因,感同類的果報,出生於相同的環境,這就是佛說眾生無盡、世界無窮,是眾生的自作自受。
我們的世界屬於太陽系的范圍之內,是由地球人類及生於此界的其它眾生,往昔的共業所感,並不如一神論者所說是神創造而來。而對於神的認識及神的需求,實際上是因人的需要而有。全知的一神不是真的,但不能說他即等於無神,從信仰者說,他是有的;從被信仰的神而言,他可能是大力的鬼神,大福德的主神,或來自於他方世界的天神。他們不只有一個,因此,一神教的信仰者們,本身就有分裂,對於一神的形象、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此一神信仰,其實是多神信仰的升格。
佛教的無神,並不否定多神、二神,乃至於一神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們當作眾生的類別,所以《華嚴經》、《地藏經》,乃至於《阿含經》等,都講到鬼神。佛教不是「無鬼神論」者,而是不以為有獨一無二主宰宇宙的創造神。
㈢ 佛教誰創立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60年左右生於北印度的迦毗羅城(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南約200公里),當他29歲騎馬經過王宮邊緣的園地時,看到一個被疾病折磨而又步履蹣跚的老人和行乞之人。可他們平安快樂的面容一直浮現在他腦海里。他開始思索人生中是否有比宮中的奢華更有意義。那天深夜,他對沉睡的嬌妻和孩子投下最後一瞥,便永遠離開他們。從此,剃光頭、披黃袍,雲游四方,成為一個行乞的修行者。此後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之法尋求拯救,幾乎餓死,在40晝夜中,他終得一種稱之為「悟者」的經驗。再加上婆羅門教一些教義,開創佛教之門,設立僧侶制度。當他於公元前486年去世時,已有成千上萬人接受他的宗教理論,稱他為「佛祖」。
㈣ 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4)誰創造佛教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
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滅後,聖典先是口口傳誦,較晚才陸續出現文字經典;原始經典後來又經各部派的重新編纂。這一系列的過程,佛陀的原說一直被加工。
所以在全部藏經中,某些法義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現。最多隻能在一定程度體現佛陀教說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漢譯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內容結構多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訴他:「世尊所說,諸法是因緣的生滅」。
㈤ 佛教中誰創造了世界
佛教抄說「因緣而生」是襲世俗道理(俗諦),說「緣起無生」是勝義真諦(勝義諦)。
佛教認為所有事物(法)的存在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假有。一切事物剎那變易,所以「無常」;一切事物不能獨立存在,依靠其他條件才能存在,所以「無我」;沒有本質,所以「無自性」。
事物並非不存在,而是以「空」的形態存在(假有),所以說「色(物質)即是空」。事物雖然沒有本質(自性),卻有現象和作用,所以不是虛無主義、斷滅論。
佛教認為不但世界不實有,而且構成世界的要素——時間、空間、原子、自我、靈魂、神、心、識、語言、善惡、自然、無明等等因緣也不實有,構成世界的因果雖然本質是「空」,但是卻不妨礙因果的現象和作用(不昧因果)。
事物存在的狀態是「空」,這個「空」是不生不滅(涅磐)的,但是眾生於無生滅中妄見生滅,為了區別、擺脫生滅的事物,就需要建立永恆的「造物主」、「靈魂」。佛教以「緣起」為基礎,認為事物本來不生不滅(《法華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所以不需要建立一個「作者」,而是要求在修行中破除「我執」和「法執」。
對於「緣起」認識很淺,獻丑了。
㈥ 佛教是誰創造的
佛教是佛陀釋迦牟尼立教的。佛陀是覺悟的人。29歲出家修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麥。苦修6年後一的一天因為身體的羸弱所暈倒在尼禪連河邊。在蘇醒後便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乳糜恢復了體力。於菩提迦葉的菩提樹下靜坐悟道。於鹿野苑中與佛陀的五位隨從(喬陳如、摩訶男、跋提、婆濕婆、阿說示【馬勝】)講出他在菩提樹下所悟到的法——四聖諦。五位隨從對佛陀所講的法深刻的體悟,便跟隨佛陀修行。這樣才成就了佛教的三寶。佛是釋迦牟尼。法是四聖諦。僧是出家的五位隨從比丘。這樣才確立了佛教。
㈦ 佛教是誰創建的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由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釋迦牟尼佛。
佛教創立後,在印度幾經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後,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施設和慣例。由於佛陀生前在世時於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法,弟子們對此便產生不同的理解。約在佛滅後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稱根本二部。此後100餘年間續有分裂,先後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稱枝末部派。關於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稱、地區均有不同的說法。當時佛教傳播的范圍,北至喜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認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說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說一切有部為代表)和大眾部在教義上有較大差別。兩大部的主要差別是:
①對法(事物、存在)的認識。大眾部認為「過去未來,非實有體」、「現有體用,可名實有」,即認為一切現實都依因緣生滅,過去的已經滅了,沒有實體,未來的沒有生起,也沒有實體,僅僅現在一剎那中才有法體和作用;說一切有部主張法體是永恆存在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三世也都是實有的,即所謂「法體恆有」、「三世實有」,被稱為我空法有論。
②對佛陀的認識。大眾部認為生滅於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極長期的修行而成,他有著無際的壽命和威力,所說一切言語為隨機說法,並以一音說一切法;說一切有部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認為佛說言語並非都是經教,也並不是一音說一切法。
③對聲聞和菩薩的認識。大眾部強調菩薩廣度眾生的慈悲願力,輕聲聞而貴菩薩;說一切有部雖承認聲聞、緣覺、菩薩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別,但認為佛與聲聞、緣覺所得解脫沒有差異。
公歷紀元前後,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他們中間一部分人根據《大般若經》、《維摩經》、《妙法蓮華經》等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進行修持和傳教,形成了中觀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系統,而將早期佛教貶稱為小乘。
佛陀逝世後約500年,大乘中觀派興起。此派創始人龍樹,闡發「空」、「中道」和「二諦」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繼續弘揚龍樹的學說,使大乘佛教得以進一步發展。以後還有清辨和佛護、月稱等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中觀的思想,形成自續派和應成派。同時,小乘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等,仍繼續發展。
佛陀逝世後約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無著原是說一切有部僧人,因對說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闡發大乘教義。其弟世親,原是說一切有部學者,後從無著改宗大乘,稱「千部論師」。無著、世親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唯識論,此後傳承主要有難陀、安慧、陳那、護法4家,護法之後還有戒賢、親光等。
7世紀以後,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後,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終於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㈧ 佛教誰創立的
就是釋迦牟尼佛呀!
佛或佛陀的梵文發音就是Buddha,是修行者達到最高境界的稱呼,包含了自覺(自身的覺悟)、覺他(對宇宙萬物的洞悉)和覺行圓滿(思想與行為都達到完美境界)。所以被稱為佛陀的人不會很多,也極其稀有。在我們地球這個時代及宇宙元里,佛陀只出現了四位,分別是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其中第四位就是大家熟知的釋迦牟尼,2500前降生於古印度(現在的尼泊爾);第五位佛陀是彌勒佛,將會在56億7千萬年後降世。——他們都叫「佛陀」,佛陀是一個共稱,而非專稱。
這一世的佛陀資料貼給你看,都是真實不虛的人物:
本名:喬達摩·悉達多
別稱:佛陀(覺者)、世尊、釋尊、佛祖等
字型大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
所處時代:佛陀時代
民族族群:釋迦族
出生地:藍毗尼(古印度,現尼泊爾)
出生時間:公元前565
去世時間:公元前486)(無住涅槃)
主要作品:《佛經》
主要成就:徹悟成佛,佛教創始人,講經說法49年。
父母:父:凈飯王 母:摩耶夫人
妻兒:妻:耶輸陀羅 兒:羅睺羅
徒:頭陀第一:摩訶迦葉
徒:多聞第一:阿難陀
徒:智慧第一:舍利弗
徒:解空第一:須菩提
徒:說法第一:富樓那
徒:神通第一:摩訶目犍連
徒:論義第一:摩訶迦旃延
徒:天眼第一:阿那律
徒:持戒第一:優婆離
徒:密行第一:羅睺羅
㈨ 佛是什麼,佛教是誰創造,目的是什麼
佛是覺悟,古印度喬喬達摩·悉達多王子目睹人世間的一切苦,想要找到解脫的辦法並拯救眾生,於是出家修道,最終覺悟,被稱為佛陀,號釋迦摩尼。釋迦牟尼佛發現時間一切其實是虛幻假象,也就是說,他發現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真理,於是向大眾宣說,就是佛法,按佛法的指引,我們也能覺悟、解脫、自在。
㈩ 佛教是誰創立的
在大概兩千五百年前,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放棄王位繼承權,放棄榮華富貴,放棄家小,毅然出家修行,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悟道後稱釋迦摩尼,建立佛教。而據佛教所說,釋迦摩尼佛是化身佛,是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是來我們這個閻浮提婆娑世界為這里的眾生展示人是能夠成佛的。而佛教跟一般一神論多神論宗教不一樣的,是佛教其實可以說是佛陀,也就是釋迦摩尼佛的教誨教育,並沒有濃重的神祇崇拜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