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最最早發明起源馬鐙哪個國家
1965年,考古專家在朝陽北票市馮素弗墓發現了一對馬鐙。
這對馬鐙高23厘米、寬16.8厘米,材質是桑木條包釘鎏金銅片,桑木有一定的彈性,
馮素弗卒於415年,這是世界上出土最早的的馬鐙,比歐洲至少早300年。
至於雕塑形象上的馬鐙更早一些:
20世紀50年代,在湖南長沙金盆嶺出土了一件釉陶馬,人們在這匹陶馬左側鞍下,發現一隻懸掛著的泥塑三角形小鐙,右側則沒有。由於該墓出有模印「永寧二年五月十日作」的陽文篆書墓磚,考古專家認定這是西晉惠帝永寧二年的文物,即公元302年。其後在南京、新疆、陝西等地出土的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陶馬上都發現了馬鐙。
2. 馬蹬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十六國時期。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
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2)馬蹬的發明擴展閱讀
馬蹬的重要性
歷史上也的曾出現過沒有馬鐙的重騎兵,但是由於沒有馬鐙存在,騎兵在沖鋒時無法藉助馬的力量,騎手的沖鋒完全依靠自身的臂力,沖擊力非常有限。
同時,沒有馬鐙的情況下,虛晃的雙腿無法給上肢增加輔助力量,殺傷力反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這種騎兵部隊在與步兵方陣的對抗中沒有明顯的優勢。
金屬雙鐙無疑是變革性的發明,它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點,騎兵的雙手不用再一直薅著韁繩來駕馭戰馬,雙腿終於不用再像以往那樣緊緊夾住馬肚子來保持身體穩定。
這樣,騎兵們就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做各種復雜的高難度動作。尤其可以披掛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況下,肆意在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閃的等復雜的格鬥而不用減速或擔心掉下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鐙
3. 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又是什麼時候傳入外國的
中國最遲在東漢建安八年(203年)就已經有馬鐙出現了。比如,1973年出土的東漢銅馬鐙一件,[1-2]期間,在湖南長沙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墓葬中,出土的三件騎馬青瓷俑隨葬品,發現馬鞍左前側處作出三角狀鐙。
4. 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專時期,就可能已開屬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後,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後形成更便於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5. 馬蹬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馬蹬
馬蹬是現代騎馬必備的一種工具,使用時拴於馬上,騎馬者的腳部懸掛處。馬蹬大多使用鐵製成,為的是使馬蹬更牢固,不被脫落。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蹬的民族;西歐則至8世紀時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滅亡時才有。馬蹬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沖、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鬥力,並可能依此擊敗歐洲人。西晉時有單蹬,東晉16國時有雙蹬。
網上資料實在太少,但實際上馬蹬確實應當成為匈奴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這之前,人對於馬的操縱十分不便,一旦山路難走,雙腳很難發力。在馬蹬發明之前,騎手必須至少一手扶鞍韉,即使發箭也只能一發,很難換剪枝,只能使用單手兵刃和輕型兵刃,雙手刀、錘、斧等兵刃根本不能使用,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戰。
。馬蹬發明之後,加上長筒靴的普及,讓騎手可以擺脫馬匹對手的限制,大大增加了雙手在騎行中的作用,可以雙手持兵器弓箭,戰鬥力大大增強,而在同時,中原地區卻沒有普及馬蹬,因此匈奴騎兵戰鬥力十分驚人,對中原地區造成巨大的威脅。
除開作戰之外,馬蹬的作用也很明顯。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危險且極容易疲勞。
相關資料:中國出土馬蹬最早的是東晉, 制式已相當完備.。孫恭恂教授認為三國時期的曹軍已經裝備了馬蹬,考慮到西晉僅延續了28年,雖然沒有有力的出土文物,三國時期已經使用馬蹬似乎是可以商榷的。但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事實,既曹軍曾一日一夜追擊敗軍500里,如果沒有馬蹬,大概騎兵們半路上就全都掉下來,也不用追趕了。別小瞧馬鐙這個小玩意兒,西方的騎兵哪個時期可都是騎在光背馬上的,稍微一撞就會掉下來,而並非像電影里描述的那樣具有做為主力使用。所以中國歷史上對馬的使用並不落後,馬蹬的使用就使騎兵控馬和戰斗能力大幅提高。
6. 馬鐙是啥年代發明的
馬鐙的發明沒有確切的年代,而且因為是鐵器,也不是貴重東西,陵墓中出土的基本沒有,而且也沒有什麼人在馬鐙上刻年代的,目前對於馬鐙發明年代的考證主要來自於史書的記載以及壁畫。
晉代發現的一座墓葬壁畫中,馬已經有馬鐙了,但當時馬鐙只有一個,只是上馬時踏腳之用。這說明馬鐙的確切出現時代應該在晉代或者晉代之前。
而到了隋唐時期,史書中記載或者繪畫中,雙馬鐙已經是普遍的裝備了,這說明雙馬蹬應該是在晉代到隋唐的時間內,逐步完善發明的。
7. 歷史上馬鐙是一項不亞於火葯的發明到底是什麼原因
中國在明清之前絕對是領先世界的,發明也要看中國。中國不但有四大發明,而且在北魏時期就已經使用上了最為先進的鐵馬鐙,這個是有考古證據的,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馬鐙的國家。東邊的日本韓國,西面的歐洲各國都是從中國學會的馬鐙技術。
1965年我國出土了一件木芯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馬鐙了,其時間是公元4世紀。我國北方游牧民族主要以騎馬為主,馬鐙時由游牧民族發明,也不足為奇。在沒有馬鐙的時代,選拔騎兵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必須要求戰士有非常好的騎馬技術和體力,能夠夾著馬肚子長期作戰,符合條件的騎兵少之又少,導致騎兵人數非常少。自北魏以後由於鐵馬鐙的出現,對騎兵騎馬技術的要求有所下降,騎兵的數量迅速增加,也改變了戰爭軌跡。北方游牧民族以朝鮮為跳板,將馬鐙製造技術傳到日本是非常有可能的,北魏擊敗了柔然,柔然逐步西遷過去跟拜占庭帝國死磕,自然把馬鐙技術逐步傳向了西方。
8. 馬鐙是什麼時侯發明的
人類訓化馬的歷史非常悠久了,後來發明了馬拉戰車。直到公元前四世紀,騎兵才登上歷史舞台。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沖擊力往往左右戰爭的勝負。中原王朝缺少騎兵,同游牧騎兵作戰時常處於劣勢。騎兵裝備包括馬鐙,馬鞍,馬甲,馬掌等都不是和騎兵這個兵種同步出現的,定經過數千年戰爭實踐逐步完善的,出土實物證明,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出現在公元三至四世紀的中國北方。
馬掌,也叫馬蹄鐵,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時期,中國史書中,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才有記載,直到元朝時期,成吉思汗西征,中國北方才開始流行。這樣經過上千年演變,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國鮮卑人發明了雙馬鐙,古羅馬人發明了馬掌,經過東西方軍事文化交流,騎兵裝具才完備,騎兵部隊一直服役到二戰時期,如今只有些國家少量服役。
9. 馬鞍和馬鐙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漢代。
漢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其初步奠定了中國後世2000年的大致疆域,從此使「天下一統」的觀念深入漢民族的內心深處,並且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對周邊地區甚至遠至中西亞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次使中國作為一個穩固強大的帝國登上世界歷史的一級競爭舞台。
漢朝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於其強有力的軍事力量,這一力量的最重要來源就是它能征善戰的騎兵部隊。
(9)馬蹬的發明擴展閱讀:
馬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
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的訓練難度極大,規模難以成型,戰鬥力也不及後世。
第一個革新(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實際的發明順序不一定是這樣)是高橋馬鞍的出現,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為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後滑動趨勢,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
第二個則是馬鐙的使用,它通過固定雙腳提供橫向穩定性,同時在馬鞍的協助下將人和馬結為一個整體,使騎兵利用馬匹的速度進行正面沖擊成為可能。
10. 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在看【探索發現】,秦始皇的陵墓的時候,好像那時候的馬匹還沒有馬鐙,所以應該發明在西漢,歡迎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