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照相機誰發明的
照相機是達蓋爾發明的。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造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盤相機。其基本思想是將一塊表面有碘化銀的銅板曝光,然後用水銀蒸汽蒸,再用普通的鹽溶液固定,形成永久的圖像。
後來,達蓋爾用這種方法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機。同時達蓋爾攝影是世界上第一種成功的攝影方法。
(1)照相館發明擴展閱讀:
早在1822年達蓋爾就曾在巴黎開辦了一個名叫西洋鏡的展覽,在當時引起了轟動。這是一種用燈光的變化產生各種各樣效果的畫片景色展覽,有點兒類似如今的幻燈片技術,這也是達蓋爾式對攝影術最初的探索。
後來達蓋爾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發明了達蓋爾術。他首先把鍍銀的銅板浸入碘中獲得碘化銀,然後使它曝光數分鍾,然後他把汞加熱到75攝氏度來熏蒸銀板,使得銀汞齊化,從而產生影像。最後他用鹽水定影。
這些步驟組成達蓋爾攝影術。獲得的板上留下一幅與原來景象一模一樣的鏡子里一般的圖像。圖像必須從一個角度上才能看到,而且必須密封保護,以及防止手印,因此一般被裝在一個前面是玻璃的盒子里。對大眾而言,展示現場神秘的大盒子、化學反應的難聞氣味和汞蒸汽的劇毒。
這一切都給攝影術渲染上了魔幻色彩。相比較前人的攝影術,達蓋爾攝影術曝光時間只需十幾分鍾,影像也更為清晰。由於曝光時間還是要十幾分鍾,所以那時照人像照片時,是需要一個脖架來撐住頭,使人保持不動的。
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購買了其攝影法專利,並將這項革命性的發明公布與世,宣告攝影的誕生,同時法國政府宣布這個發明是一個對全世界自由的禮物。這一天也被定為攝影術的誕生日。
❷ 照相是誰發明的,又是於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全世界公認攝影是法國L·達蓋爾發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國向全世界宣布。L·達蓋爾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照相在清朝時傳入中國。銀版照相之術自從1837年在法國問世之後,沒過幾年就從西洋傳入中國。 最早的照相機是由供職於中國海關的法國人儒勒.依蒂耶1846年帶進中國的。
(2)照相館發明擴展閱讀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要追溯到 193 年前。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歐洲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增進了對感光物質和物影成像的理解。1826年,從小對發明很感興趣的法國人尼埃普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日光蝕刻法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存世照片:《窗外風景》。
尼埃普斯曝光了足足 8 個小時才獲得了這張照片。為了改進曝光成像時間,他找到了舞美設計師達蓋爾。兩人一起合作改進技術,最終於 1839 年發布了達蓋爾攝影術。這是人類歷史上攝影技術真正的開端。
在隨後 50 年間,盡管攝影技術一直在縮短曝光時間上演進,誕生了濕版攝影工藝和干版攝影工藝,但整套攝影設備依然非常笨重、且不易攜帶。
《中國攝影》一篇文章這樣描述 19 世紀中期流行的濕版攝影法,「攝影師外出拍攝時必須攜帶著遮光的帳篷、化學葯品、玻璃片、笨重的支架以及一壺水,全套裝備通常是整整一馬車」。
❸ 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❹ 照相機誰發明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回木箱答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4)照相館發明擴展閱讀:
照相機主要元件包括:成像元件、暗室、成像介質與成像控制結構。
1、成像元件
通常是由光學玻璃製成的透鏡組,稱之為鏡頭。小孔、電磁線圈等在特定的設備上都起到了「鏡頭」的作用。
2、成像介質
負責捕捉和記錄影像。包括底片、CCD、CMOS等。
3、暗室
為鏡頭與成像介質之間提供一個連接並保護成像介質不受干擾。
4、控制結構
可以改變成像或記錄影像的方式以影像最終的成像效果。光圈、快門、聚焦控制等。
❺ 攝影起源於哪裡
攝影術的產生
攝影術產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據資料記載,世界上第一張照片是法國人約瑟夫.尼塞弗爾.尼埃普斯在經過13年的反復實驗後,於1826年拍攝的他住房窗口外的景況。他把一塊塗有能感光的瀝青層的白蠟板放置在暗箱里,把暗箱固定在他的工作室的窗口,曝光了8個小時,再經過熏衣草油的沖洗,獲得了人類拍攝的第一張照片。後來,他同畫家路易.科克.曼得.達蓋爾合作,繼續進行攝影術的研究。在尼埃普斯於1833年去世後,達蓋爾又作了5年的實驗與研究補充,先後發明了銀版法和定影法。於1839年8月19日,在法國科學院和美術院舉行的聯席會議上公布於世,稱為「達蓋爾攝影術」,又叫銀版法攝影術。它是將鍍銀的銅板用碘蒸氣製成碘化銀,使鍍銀版具有感光性,然後用F11口徑的鏡頭拍攝,陽光下曝光5—12分鍾,曝光後用水銀蒸氣使潛像出現,然後用大蘇打液定影,再用蒸餾水洗凈,就得到一幅照片。
攝影術的發明,實現了人們嚮往已久的願望,不經過畫家之手,把自己的影像姿態完全照原樣固定在鏡子里,顯得逼真而親切。攝影術還使人們了解到以前無法了解的遠方異國的風貌,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它還把一種全新的欣賞對象帶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擴大了藝術欣賞范圍。所以攝影術很快在世界上風行起來。達蓋爾的攝影教科書,四個月里銷售了29版,譯成了6國文字。1840年在紐約,1841年在倫敦,就出現了專照人像的照相館。
與達蓋爾攝影術頒布差不多同一時期,英國一位科學家福克斯..塔爾伯特也發明了一種攝影法,稱之為卡羅式攝影法。他所用的底版是白紙,發明了負正成像過程,用塗有碘化銀的紙作感光版,拍出負像,然後用負像印出正像,曝光時間約需8分鍾。達蓋爾攝影法需用鍍銀銅板,其成本高,又不能復制;卡羅式攝影法能復制,但由於紙基纖維粗糙,復印出來的影像質量不佳。同時,兩種攝影法的感光度都很低,曝光需要較長時間,所用照相機也極為笨重,為攝影的應用帶來較大的困難。於是人們繼續對攝影器材加以改進和發展。
❻ 世界上第一台拍立得是誰發明的
在太平洋的對岸,艾得溫.藍得(Edwin Land)正在為他三歲的女兒拍照。
『寶貝,說起司——好棒,再拍一張——來,還可以拍一張。』
拍完照,艾德溫牽著女兒,准備去照相館洗照片。
『爸爸,剛剛拍的照片呢?』
『都在這裡面啊!』艾德溫拍拍他的照相機。
『在裡面?我要看。』
『現在不能看。』
『為什麼?』
『照片要先拿去洗,洗出來才能看。』
『你不是說照片在裡面嗎?』
『對啊!』
『那我現在就要看。要看、要看、現在要看!』
艾德溫一邊哄女兒,腦中一邊浮現拍照立刻顯影的構想,他把這個創意給了拍立得公司(Polaroid)。五年後,第一台拍立得相機誕生上市。
❼ 攝影術為什麼會誕生於19世紀30年代
因為19世紀30年代已經逐漸具備了從照片轉向攝影的技術。
1826年,法國發明家尼埃普斯將一種瀝青融化後塗在金屬板上,經暗箱曝光後得到一張從他自家屋頂往外拍攝的照片。1837年,法國人達蓋爾在尼埃普斯的基礎上發明了「銀版攝影法」。
1839年,法國政府買下該發明的專利權,並於同年8月19日正式公布,因此這一天被定為攝影術的誕生日。當時,用這一方法拍攝一張照片需要20至30分鍾的曝光。
1851年,英國人阿切爾發明了「濕版攝影術」,使人像攝影縮短至只需幾秒鍾,從而成為現代攝影術的開端。
(7)照相館發明擴展閱讀:
攝影術在中國的發展
1844年10月,法國攝影師於勒·埃及爾作為法國海關總檢察官隨同赴中國進行貿易談判的法國外交使團,乘坐法國「西來納號」三桅戰艦帶著達蓋爾攝影機抵達澳門,拍下了一批澳門最早的照片。
其後,又換乘「阿基米德號」赴廣州黃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國內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現在收藏在巴黎法國攝影博物館的兩廣總督耆英的半身像。
1870年代,香港、上海出現照相館。1875年,天津第一家照相館「梁時泰照相館」開業。
1892年,北京第一家照相館「豐泰照相館」開業。
❽ 我想了解中國大陸數碼影樓的由來和發展歷史情況。
根據專業攝影協會的相關資料解釋,有關中國大陸數碼影樓的來歷和發展解釋如下:
在中國最早開設照相館的,大多是從畫師轉行過來的,如史料中記載:咸豐年間(1851——1861),在香港合夥經營油畫業的畫師周森峰、張老秋、謝芬認為攝影和繪畫有相通之處,並且未來發展前途很大,就一起請當地外國兵營中一個會攝影的人傳授攝影技術。學成後又合夥投資了六百元置辦器材,遂改營照相館。幾年以後,三人分道揚鑣,周森峰留在香港繼續經營,謝芬去福州開了照相館,張老秋跑到廣州開設了「宜昌」照相館。這種畫師轉做攝影照相的情況,在早期攝影發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除畫師轉業之外,還有一些人士也開設了照相館,如香港的賴阿芳、廣東的鄒佰奇、上海的羅元佑、杭州「二我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鄒佰奇(1819~1869年)自製照相機和工具曾撰寫《格術補》《攝影之器記》。羅元佑19世紀50年代起在上海開照相館,當年是上海最有名的職業攝影師。賴阿芳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開照相館,當年是香港第一流的攝影師。
上世紀50年代,國內結婚拍照己經很普及了。那時候新人們領了結婚證明,都會換上嶄新的軍裝或者工農裝,整理一下頭發,到當地的照相館里拍一張黑白照片作為結婚紀念。這種結婚照一般都沒有布景和專業的光影效果,兩個人肩並肩坐在一張長凳子或者兩張椅子上,也有並排站在一起進行拍攝。有的照相館為讓畫面更豐富,會在牆面上繪畫一些名勝風景作為背景。80年代後期,隨著國家市場經濟的改革開放步伐,婚紗和西服開始流行,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婚紗攝影。
中國的傳統婚紗攝影應歸於台灣婚紗攝影行業的開創和發揚光大,上世紀90年代以前,婚紗攝影己經在台灣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他們的經營理念和審美觀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和發展,比較成熟和系統化。到90年代初期,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龐大的未開化大陸婚紗攝影市場開始吸引台灣婚紗攝影創業者的注意。
1993年,據說第一個將台灣婚紗影樓開到上海的是wns婚紗攝影,並非常成功地在大陸撈到了第一桶金。隨後台灣各大婚紗攝影品牌紛紛來大陸投資,並運用全新的加盟連鎖方式快速擴張,很快就帶動了中國大陸的傳統婚紗攝影行業的蓬勃發展。
所謂傳統婚紗攝影,實際上是相對與我們現在的數碼攝影而言的。習慣上,人們將運用傳統膠片拍攝照片的方式稱為傳統攝影。在中國大陸,傳統膠片時代的婚紗攝影隨著台灣影樓經營者的帶動,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台灣婚紗攝影經營者帶來了很多新的理念:永遠美白的大平光拍攝法和黑白的藝術拍攝、專業的影樓門市行銷系統、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更科學的技術流水線流程、組合型影樓產品套餐的推廣以及市場商業化的品牌炒作等等,將中國大陸的婚紗攝影消費觀念深入到了每一個人的思想中,並漸漸轉變成新人結婚時不可忽缺的必要程序。
上世紀90年代末,國外的高科技數碼後背開始引進中國,當時常用的有柯達、仙娜、飛思及超意等品牌,由於其價格昂貴而僅限於在一些高端商業廣告攝影行業中使用,個別有實力的大型影樓也作了一些初步嘗試。真正使數碼攝影完全替代傳統膠片攝影是在2003年,婚紗影樓行業傳統膠片攝影轉數碼攝影己經形成一種大風潮,尤其是數碼單反相機的銷售更推動了這次變革的進程。2003年的傳統轉數碼風潮可以稱得上是自台灣婚紗攝影進駐大陸以來的第二次影樓行業大洗牌。
攝影數碼技術的採用,優勢簡而易見。它放棄了傳統的感光膠片利用銀鹽化學劑保留影像信息的模式,採用電子感光晶元作為它收集光線信息的方式,並利用微處理器對收集到的光信息進行可以人為指定設置的數據計算,然後存儲在存儲卡片上,傳輸到計算機中進行影像編輯。由於採用了高科技的電子技術,數碼相機可以在拍攝過程中當場顯示拍攝的效果,現場參考性很大。另一方面,數碼攝影的後期處理能力非常強,人們只需要學會一些圖形編輯軟體就可以操作它,利用這種優勢,以往在專業暗房裡都無法創作的效果,在數碼技術中可以很輕松地就完成。可以這樣說:數碼攝影技術的出現,讓人們感到神奇,並立即關注了它。
然而和在大陸己經發展了十年的傳統攝影相比,影樓的數碼變革是一個很值得讓人思考的過程。當時影樓行業的從業人員實際上對攝影的數碼技術並不是非常了解,多數人僅僅局限於數碼技術的影像立拍立顯和強大的後期處理的認識層面上。從觀念上來說,這種不全面的認識對於今天的數碼技術專業性而言顯得過於幼稚。事實上影樓的數碼技術絕不是單純的增加幾台平面圖形編輯用的計算機,找幾個會photoshop的影像後期處理人員就能夠搞定的,它涉及到從化妝、攝影到後期處理的整個技術流程。也因為這種不全面的認識,影樓的數碼技術在普及過程中也一直力不從心,幾乎所有的影樓老總都為之頭痛。至今為此,婚紗攝影行業的從業人員們在相當一部分人中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點。
但不管怎樣,如今在中國婚紗攝影行業,數碼攝影己經完全取代了傳統膠片攝影。今天的數碼婚紗影樓市場呈現五彩紛呈的局面,隨著數碼攝影技術的不斷成長,影樓行業的市場也更加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如果說2003-2004年是傳統攝影轉型數碼攝影的一個高峰期,那麼圍繞著數碼技術隨之而來的主題攝影研發、外景基地組建、實景棚設立等都通過影樓的推廣而得到攝影消費者的喜愛。2006年左右,國內出現一些個性十足、風格突出並且攝影研發技術能力較強的攝影團隊,他們通過自身技術優勢以國內大型婚紗攝影博覽會和網路營銷等形式向全國推廣自己的攝影產品,並取得巨大成功。和以往傳統攝影遺留下來的唯美單一的婚紗攝影風格相比,他們的攝影風格更具特色和多元化。比如成都V2視覺的唯美大氣的外景風格、古攝影濃烈典雅的歐式油畫風格、重慶瑪雅攝影的活潑前衛的室內服飾主題等,都受到了影樓行業的好評。在他們的這種技術研發思路的帶動下,全國各地的的小型攝影工作室遍地開花,由於風格獨特,推廣一對一的貴賓服務,很快受到一些80後和90後的人們的喜愛,對原來占據主流婚紗攝影的大中型婚紗影樓造成很大的市場沖擊。
我們同時意識到,這種特色攝影工作室無論是從經營規模、經濟實力、軟硬體設施還是原有市場佔有率方面,還無法替代大中型婚紗影樓的主流市場;再加上它們經營體制的局限性,無法量化,有實力的攝影工作室開始設置更多的外景拍攝點和主題實景,走加盟連鎖之路。但是它對市場造成的沖擊矛盾,實際上推動著影樓行業在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和革新,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型婚紗影樓在一次次陣痛中精心策劃調整自己,吸取特色攝影工作室的技術優勢和服務優勢,以更強勢的經營企劃推向市場。
而數碼攝影行業的發展,就是這樣一步一個坑地向前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