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是誰建造月球
沒有誰創造了它,也沒有誰有本事創造它
在46億年之前,地球正在孕育當中,地球上的生命更沒有誕生.太陽系還處於混沌初開的太陽星雲階段.在年輕太陽的周圍,龐大的氣體塵埃星雲中,塵埃與塊狀岩石不斷的凝聚、碰撞、吸積,星雲中的部分物質開始生成為環繞太陽的行星和衛星系統.
大約在44.5億年前,最靠近太陽的第三顆較大的行星——地球,卻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一顆大小與火星相近的行星快速襲來,因為兩顆行星的軌道形成交叉,將使一次巨大的撞擊無可避免.
如果我們能夠跳到銀河系的視角來看待即將到來的相撞,首先需要以太陽為參照物,我們的太陽位於銀河系第三內側,它僅僅是銀河系中一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個.如此看來,發生在太陽周圍的行星撞擊,在銀河系的視野之下是完全看不到的.
但是以太陽系為參照物,這卻是一次驚天動地的相撞.撞擊將兩顆行星的地幔和地殼物質拋入到附近的空間,當殘留的沖擊行星改變軌道離去之後,在地球的附近留存了大量的行星撞擊碎塊.隨著時間的流逝,環繞在地球周圍的物質逐漸聚合,開始形成一個獨立的天體.
Ⅱ 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誰
名: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 國籍:美國 性別:男 生日:1971.9.18 身高:1.80米 體重:75公斤 車隊:美國探索頻道 項目:自行車 阿姆斯特朗1992年開始職業自行車生涯,1999年世界排名第七,並於當年代表美國的郵政車隊獲得環法大賽的車手總成績冠軍。之後直到2003年,他又連續五次奪冠,平了西班牙車手安杜蘭等創造的環法五連冠的紀錄。2004年,阿姆斯特朗再次奪得環法車手總冠軍,成為環法歷史上首位連續六次奪冠的車手。2005年,阿姆斯特朗第10次參加環法大賽,從第四賽段就穿上了黃色領騎衫,為連續第七次奪取車手總冠軍奠定了基礎。7月24日,阿姆斯特朗成功實現環法車手七連冠,再次創造了環法歷史上的奇跡。 阿姆斯特朗在1996年10月參加世界頂級公路賽時被診斷出患了睾丸癌。癌變擴散到了身體內,連醫生對其康復都不抱希望。但經過12個星期的化療和一年多的停賽休養,阿姆斯特朗於1998年2月康復,並在其後創造了環法大賽七連冠的奇跡,被人們稱為「環法英雄」。以下是阿姆斯特朗職業經歷: 1971年9月18日出生在美國德克薩斯,由母親琳達撫養大。 1989年首次參加世界青年自行車錦標賽; 1991年成為全美業余冠軍; 1992年參加巴塞羅那奧運會,在公路自行車賽排名第14,之後轉為職業車手; 1993年首次參加環法大賽,並贏得一個賽段冠軍;當年三次奪得美國國內賽事冠軍,並贏得挪威世錦賽的冠軍; 1995年贏得環法的18賽段冠軍,並將其獻給在比賽中遭遇車禍身亡的隊友卡薩特利。同年贏得聖塞巴斯蒂安精英賽冠軍; 1996年贏得弗蘭切-沃倫賽冠軍,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奪得公路賽第12名和個人計時賽的第六名。同年簽約法國科菲迪斯車隊,當年被診斷出患有睾丸癌,並被下結論為僅有50%的存活希望,之後接受了手術和化療。 1997年宣布癌症病癒,離開科菲迪斯車隊加盟美國郵政車隊; 1998年獲得環盧森堡自行車賽冠軍,環西班牙自行車賽第四名,荷蘭世錦賽個人計時賽和公路賽第四名; 1999年首次奪得環法車手總冠軍,其中四次問鼎賽段冠軍; 2000年擊敗包括前冠軍烏爾里希和潘塔尼在內的眾多高手,蟬聯環法車手總冠軍,在悉尼奧運會上贏得個人計時賽的銅牌; 2001年成為環法88年歷史上第五個三連冠以上的車手總冠軍,前四人分別是路易森-伯貝特(1953-55)、安奎特爾(1961-64)、埃迪-莫克斯(1969-72)和安杜蘭(1991-95) 2002年環法四連冠,贏得四次賽段冠軍並且自第11賽段穿上黃色領騎衫後保持到最終奪冠; 2003年榮膺勞倫斯年度最佳男運動員獎,自第八賽段開始穿上環法黃色領騎衫並最終實現五連冠,同年與妻子分居; 2004年開始與歌手謝莉-克勞交往,並且在第15賽段奪得黃色領騎衫後一直保持到終點、創紀錄得贏得環法六連冠; 2005年三月參加巴黎-尼斯自行車賽但在四個賽段後就退出,4月18日宣布將在今年的環法大賽後退役。7月24日奪得史無前例的環法七冠王。
滿意請採納
Ⅲ 是誰開創了人類對月球科學探索的先河
前蘇聯最早開始的理論,只可惜無法落實。最後被美國的阿姆斯特朗搶先登路了。
Ⅳ 地球是誰創造的宇宙是誰創造的太陽是誰創造的月亮是誰創造的人是誰創造的創造者是誰創造的
道家說有生於無,「無」不用創造,本來就有。
基督教說這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專是本來就有的屬,不生不滅的,所以不需要誰去創造上帝。
科學上說,是真空零點能創造的宇宙萬物。既然是「零」點能,就可以說是「無」創造了這一切,「無」當然不需要誰去創造。
Ⅳ 誰建造了月球
沒有誰創造了它,也沒有誰有本事創造它
在46億年之前,地球正在孕育當中,地球上的生命更沒有誕生。太陽系還處於混沌初開的太陽星雲階段。在年輕太陽的周圍,龐大的氣體塵埃星雲中,塵埃與塊狀岩石不斷的凝聚、碰撞、吸積,星雲中的部分物質開始生成為環繞太陽的行星和衛星系統。
大約在44.5億年前,最靠近太陽的第三顆較大的行星——地球,卻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一顆大小與火星相近的行星快速襲來,因為兩顆行星的軌道形成交叉,將使一次巨大的撞擊無可避免。
如果我們能夠跳到銀河系的視角來看待即將到來的相撞,首先需要以太陽為參照物,我們的太陽位於銀河系第三內側,它僅僅是銀河系中一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個。如此看來,發生在太陽周圍的行星撞擊,在銀河系的視野之下是完全看不到的。
但是以太陽系為參照物,這卻是一次驚天動地的相撞。撞擊將兩顆行星的地幔和地殼物質拋入到附近的空間,當殘留的沖擊行星改變軌道離去之後,在地球的附近留存了大量的行星撞擊碎塊。隨著時間的流逝,環繞在地球周圍的物質逐漸聚合,開始形成一個獨立的天體。
Ⅵ 月球是怎樣誕生的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國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著名詩章《春江花月夜》中有雲:「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實,在世界古往今來許多民族的傳說中,月亮是詩文創作始終擺脫不開的主題之一。地球人這樣的熱愛月球,關心月球,於是就少不了會產生一種迫切的原望:與地球朝夕相伴的月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像百姓所說——太陽是陽、月亮是陰?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月亮中的玉兔和桂樹到底是真的嗎?誠然,時代發展到當今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已經使當代人對月球有了正確的認識。
天文望遠鏡的誕生,使人類第一次有幸目睹了月球的表相,看到了月球表面上的山峰和田地,於是,便開始了對月球的科學研究。人造衛星上天,宇宙飛船的研製成功,打開了從地球通向月球的路,開始了人類天文研究的新紀元。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上的肯尼迪宇航中心站人潮洶涌,歡聲雷動,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觀光人群正萬分激動地等待著劃時代時刻的到來——人類首次登月航行開始點火!7月20日下午4時17分,人類終於完成了這一劃時代的偉大創舉,千百年來人們登月的夢想變成了生動的現實。
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爬出艙門,一步一歇地走下來,因重力小,他用了3分鍾的時間才走完9個梯級。他向月球表面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非常激動地向全世界宣告:「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一大步。」
之後,人類又先後多次登上月球,並在月球上設置了科學站,進行各種考察試驗。隨著人們對月球認識的不斷深入,月球展示出了更多的謎團。
最令人不解的是月球的形成。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月球從誕生到現在已有45億年歷史,與地球同樣古老。這45億年的月球是怎樣形成的?目前,主要有5種假說被較多的人接受。首先是分裂說:月球原為地球的一部分,早期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由於旋轉太快,在赤道附近鼓了起來,越鼓越大,有部分向外凸出,最後斷裂脫離,形成了月球。
其次是俘獲說:認為月球原是一個繞太陽公轉的小行星,在30億~40億年前,因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俘獲,從此成了地球的一顆衛星。
還有孿生說:認為在太陽附近原有一大片分散著的星雲物質,後來以其中兩個較大的星團為中心,凝聚其他雲狀物質,便形成了地球和月球兩個星球,它們是「孿生兄弟」。
更有一種離奇的假說,認為月球本身是一艘巨大的外星文明所操縱的飛行器,它一直守候在我們地球人身邊,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只是這種假說不能充分說明外星人為什麼要監視著我們且不與我們發生直接聯系,而我們地球人又有什麼值得外星人來監視或觀察的。
持後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公元前1萬多年地球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在許多低海拔、交通便利、土地肥美的地方形成了一定的文明,擁有了一批城市和大量人口。但是有一天,月亮突然闖入了地球人的生活,於是出現了全球性的大洪水,進而地球地軸發生了移位和隨之而來頻繁爆發的地殼及火山活動,史前人類文明由此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大災變過後的人類倖存者又回到了野蠻時代,從高山上下來的無文化的牧羊人面對史前文明社會創造的東西一無所知,因此只能從原始階段重新開始。
眾多假說,許多科學家認為最合理的一種是:月球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因行星相撞而產生。這種假說叫做「巨大撞擊論」,它提出曾有個火星一般大的行星撞向地球,當時兩個星球都處於熔融狀態,各有一個高密度的岩石核心,核心外包著一層較輕的岩石,一旦相撞,熔融的岩石就迸射而出,後來聚攏成為月球。月球形成時產生高熱,排除了水等容易汽化的物質。撞向地球的行星,其核心熔入了地球的核心。
起初,許多天文家拒絕接受此說,因為這種發生幾率微乎其微。不過,今天的超級電腦非常先進,算出如果當時發生過這樣的事,月球會有些什麼成分,計算結果竟與事實相吻合。
假說畢竟只是假說,雖然也能夠使人們了解一部分自然現象。但都缺少足夠的證據,我們相信月亮誕生終會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Ⅶ 人類歷史上,誰第一個開始月球觀測
伽利略,第一個用自製折射式望遠鏡觀察月球及其他天體.
補充說:最早觀測月球並有所結果的,應該是古代巴比倫人,或者稱美索布達米亞人,他們根據月亮運行創造了最早的陰歷,我們現在熟知的黃道12星座,也是最早巴比倫人的劃分.
Ⅷ 我想知道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叫什麼還有他發明的什麼登上了月球
1969年7月20日
美國時間
22時56分,3名美國宇航員叩開了冷寂的月宮大門。兩名宇航員走回下
太空艙
,雙腳踏上了答月球的土地,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對月球做的最偉大的探險。
阿姆斯特朗
第一個走下密封艙,
奧爾德林
緊隨其後。兩名宇航員在月球表面停留了21小時36分21秒,採集了24千克月球岩石樣品。
當阿姆斯特朗代表所有的「地球人」向月球邁出第一步時說道:「這一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整個人類來說卻是巨大的一步。」全世界的人通過電視轉播目睹了阿姆斯特朗走下「
天鷹座
」宇航密封艙的9級階梯,並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第一個腳印的壯觀場面。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延續了17分鍾,使地球上的電視觀眾大飽眼福。
Ⅸ 世界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誰.哪個國家的.
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 (Neil Alden Armstrong) 1930年8月5日生於俄亥俄州瓦帕科內塔。1955年獲珀杜大學航空工程專業理學碩士學位。1949-1952年在美國海軍服役(飛行駕駛員)。1955年進入國家航空技術顧問委員會(即後來的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劉易斯飛行推進實驗室工作,後在委員會設在加利福尼亞的愛德華茲高速飛行站任試飛員。1962年至1970年在休斯敦國家航空和航天局載人宇宙飛船中心任宇航員。1966年3月為「雙子星座-8」號宇宙飛船特級駕駛員。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乘「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登月
1969年7月16日,同奧爾德林和柯林斯(由他擔任指令長)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飛向月球。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操縱「飛鷹」號登月艙在月球表面著陸,當天下午10時他和奧爾德林跨出登月艙,踏上月面。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涼而沉寂的土地,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並在月球上行走的人。當時他說出了此後在無數場合常被引用的名言:「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他們在月球上度過21個小時,21日從月球起飛,24日返回地球。同年獲總統頒發的自由勛章。
1970年至1971年在華盛頓的國家航空和航天局總部任高級研究和技術辦公室副主任。1971年從宇航局退職後,任辛辛那提大學航空工程學教授至1979年。1985年3月任太空問題全國委員會成員。1986年2月任調查太空梭事故的總統委員會副主席。八十年代起,他還曾擔任多所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長。
1999年7月20日,美國在華盛頓航空航天博物館舉行儀式,紀念人類首次登月30周年。戈爾副總統在儀式上將「蘭利金質獎章」授予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埃德溫·奧爾德林以及駕駛指令艙的邁克爾·柯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