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暖氣是什麼時候有的誰發明的
現代暖氣最早起源於歐洲!
早期中國皇上的取暖方式可以參考紫禁城!老百姓的取暖方式可以參考東北的火炕!
❷ 暖氣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真正的暖氣,應該是起源於中國的故宮。
古代中國北京比現在還要冷,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是常事,而皇宮的屋子高大寬敞,像老百姓家那樣生爐子是不現實的,而且也不安全,畢竟皇宮里可是皇帝和貴妃等人居住的地方,中了煤氣就不好了。於是就有了現代地暖的雛形——地龍。
無論是理政的三大殿,還是皇帝後妃的寢宮內,都專設有暖閣。暖閣鋪的地磚底下,都建有地道和燒炭的大爐子。每年霜降以後立冬前後,爐子里便燃起熊熊炭火,熱氣均勻而柔和地擴及地面的每個角落,即使是三九嚴冬,滴水成冰,整個屋子也是暖烘烘的,毫無寒意。這種地爐與北方地區燒炕取暖的道理相同,不過採暖的技術更為先進,已經接近現在的地暖方式了。.
❸ 暖氣是怎麼發明的
暖氣狹義上是指一種集中供暖設施。它由管道(即暖氣管)將鍋爐產生的蒸汽或內熱水輸送到房間或容車體內的散熱器(即暖氣片),散出熱量,使室溫增高,然後流回鍋爐重新加熱、循環。有規則規定供暖用水必須使用干凈水以利於人民健康。供暖必須使用干凈水以利於環境。供暖必須使用干凈水以利於供暖企業形象。
❹ 明明暖氣是歐洲發明,為什麼他們卻偏愛壁爐
這是由於壁爐來其實更源加適合歐洲人他們居住的生活環境,比如是在歐洲非常普遍的一種取暖方式,很多的人都非常的好奇暖氣其實是最開始歐洲發明的,為什麼相對於暖氣來說,他們更加的喜歡使用壁爐呢?
選擇壁爐的話相對來說就能夠更好的去對它進行一些設計,從顏值和取暖上都能夠取得較好效果。
❺ 歐洲人發明了暖氣,但是為什麼他們更喜歡用壁爐
歐洲人相較而言更喜歡探索,於是他們發明了許多實用的東西,比如說暖氣,暖氣幫助我們安然度過冬天,並且還十分方便。但是讓人奇怪的是,為何歐洲人發明了暖氣,但是卻更加偏愛使用壁爐呢,其實這也不是沒有原因。下面,我們大致來看看網友給出的答案吧。
當然,上述的原因只是廣大的網友根據歐洲人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的一些推測,但是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可以作為參考。
❻ 為什麼發明地暖的歐洲人更喜歡暖氣片,而中國大多數人選擇地暖
為什麼發明地暖的歐洲人更喜歡暖氣片,而中國大多數人卻選擇地暖,下面我們來看看原因:
地球變暖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僅僅在技術完全成熟後的20年左右,地暖被正式引入中國。事實上,地暖在歐洲也很受歡迎,但它受到某些條件的限制,因此沒有辦法在歐洲國家大面積的推廣。
3.外國地大人少,所以房子通常面積很大。如果鋪設地板供暖,整個供暖期可能要花很多錢。中產階級家庭可以承擔這筆費用,但很多普通家庭都是負擔不起的。
如今,許多外國人將有效地將散熱器和地板供暖結合起來。例如,散熱器通常安裝在窗戶下面,但地板供暖是在卧室和客廳,以便更好地了解供暖效果。這種結合不僅可以省錢,還可以保暖,效果非常不錯。
❼ 最感人的發明之一,暖氣片是誰發明的
古羅馬皇室在大理石下面鑿槽,將溫泉的熱水引進來 這就是最原始的地暖方式
暖氣片也就是散熱器起步較早發展成熟,當屬歐洲,尤其是義大利.散熱器在歐洲成熟出現的年代大家公認為19世紀末,1890年在歐洲貴族宅邸興起,採用鑄鐵浮雕單柱形式,價格極其昴貴,作為一種生活中的奢移品流行於上流社會。1900 -1920年代,伴隨著散熱器取暖的方便性舒適性被廠泛認可和用於上流社會交際場所(如教堂、劇院)的需要,產生了散熱量較大的多柱、鑄鐵浮雕散熱器。滿足了較大空間的樓堂館所.1920- 1930年代間,散熱器第一次革命產生了單柱鋼質散熱器,明顯地提高了生產量,較大量滿足社會需求。1930—195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放棄生火取暖的基本方式,追求更高生活水準。從而產生了大眾化的散熱器,即多柱鑄鐵和多柱鋼質散器.1950-1960年,人們已經 醫治完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產生了較為良好的工業革命成果,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在滿足取暖舒適的同時,在節能環保、美觀裝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銅質板式散熱器以散熱量大、外觀簡潔、大方、價格適中,受到人們青睞,成為主流產品。1960-1980年人們考慮到鋁材傳熱系數高的特點,希望其能取代鑄鐵和鋼質散熱器。但由於鑄鋁型材粗曠簡單及不能很好解決鹼性水質腐蝕問題,故而在1980-1990年期間散熱器主流又回歸到鋼質。可人們要求其外觀必須能和現代的家居格調相一致,滿足人性化、個性化的要求。依據當時的生產工藝水平,大多數生產廠商普遍採用氬弧焊工藝插接式焊接,生產線條流暢的圓管式散熱器。1996年以後隨著超聲波自動焊接(激光焊)工藝在歐洲普及和焊接成本降低,部分生產廠商經過生產設備改造,大膽採用色彩,運用文化底蘊和卓越的創造力,以專業的國際化設計理念,創造出裝飾性與採暖功能完美結合的現代鋼質散熱。
❽ 暖氣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暖氣片於19世紀末在歐洲宅邸興起,當時採用的是鑄鐵浮雕單柱式,價格相當昂貴,作為一種生活中流行於社會。暖氣片的專業名稱叫散熱器,其工作原理為:熱源提供的熱水流過散熱器本體→散熱器與室內空氣、人體、維護結構等進行換熱→散發熱量後,熱水溫度變低,流回熱源重新加熱。
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改進,暖氣片成為了歐洲主要的供暖方案之一。雖然不如地暖舒適,但是憑借安裝時間靈活的特點,鋼制暖氣片也獲得了廣泛使用。
80年代前
中國較早的供暖系統基本是學習前蘇聯的系統,在集中供暖區域大量使用鑄鐵暖氣片。
當時集中供暖系統多為整棟樓或整片小區統一設計,多為垂直單管的安裝方式,無分室或分戶溫度調控,離供水主管越遠的房間採暖效果越差。
當時中國處於計劃經濟時代,經濟並不發達,出於節約能源的考慮,集中供暖大多採取間歇性、分時段供暖。
鑄鐵暖氣片的容水量大,在計劃經濟時代分時段供暖時,可以短暫儲存熱量,且成本低廉,因此獲得了國家的大力推廣。
然而,鑄鐵暖氣片的「傻、大、笨、黑」逐漸被人們厭棄,且在生產加工過程嚴重污染環境。
70年代開始中國就試圖開始「以鋼代鐵」,研製新型暖氣片。
(8)發明迷暖氣擴展閱讀
暖氣發展歷史
1900-1920年代,伴隨著暖氣片取暖的方便性、舒適性被廠泛認可和用於社會交際場所(如教堂、劇院)的需要,產生了散熱量較大的多柱、鑄鐵浮雕暖氣片。滿足了較大空間的樓堂館所。
1920- 1930年代間,暖氣片次革命產生了單柱鋼制暖氣片,明顯地提高了生產量,較大量滿足社會需求。
1930-195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放棄生火取暖的基本方式。 追求更高生活水準。從而產生了大眾化的暖氣片,即多柱鑄鐵和多柱鋼制暖氣片。
1950-1960年,人們已經醫治完畢2次世界大戰的創傷。產生了較為良好的工業革命成果,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在滿足取暖舒適的同時,在節能環保、美觀裝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銅質板式暖氣片以散熱量大、外觀簡潔、大方、價格適中,受到人們青睞,成為主流產品。
1960-1980年人們考慮到鋁材傳熱系數高的特點,希望其能取代鑄鐵和鋼質暖氣片。但由於鑄鋁型材粗獷簡單及不能很好解決鹼性水質腐蝕問題,故而在1980-1990年期間暖氣片主流又回歸到鋼質。可人們要求其外觀必須能和現代的家居格調相一致,滿足人性化、個性化的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暖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