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日本科技發明視頻

日本科技發明視頻

發布時間:2021-09-29 05:12:15

Ⅰ 求講日本二戰後的發展的視頻

大國崛起里不知道有有沒有你可以去看看 這里有篇關於日本崛起的博客
葉永烈:日本是怎樣崛起的?

來到日本,我注意到這樣一組數字:
1965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25.5%;
1975年,日本追上來,改寫為62.2%;
1985年,日本已經逼近美國,為97.6%;
1986年,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日本超過了美國。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崛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神話。如今,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946年,日本成立了經濟安定本部,制定了三項重大經濟改革政策:
一是實行「傾斜」生產方式,以重工業為優先,集中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鋼鐵、電力、肥料四個關鍵性工業部門的生產,以此帶動整個經濟復甦。
二是在農村實行了「農地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大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日本政府把地主的194萬公頃土地強制收購,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有的地方僅相當於一雙靴子或一袋煙的錢),賣給420萬戶農民。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稱之為「非共產主義世界進行得最徹底的土地改革」。
三是面對劇烈的通貨膨脹,日本政府規定,無論是皇族、達官、財閥家族,還是平民百姓,每人每月只能從銀行提取500日元的存款(相當於當時一個月普通工人的工資)。這樣,迫使所有的存款、國債、社債、股份都在劇烈的通貨膨脹中急速貶值,縮小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這三大行之有效的經濟改革政策,促使了日本經濟的復甦,走出戰後的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
此外,美國態度的轉變,也至關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與日本是交戰的雙方,互為敵國。1948年,美國確定日本為遠東的「反共堡壘」,對日本採取幫助恢復經濟建設的態度。美國還一再削減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償,到1954年甚至全部取消日本的賠款。
到了1949年,日本經濟基本上穩住了陣腳,抑制了通貨膨脹,經濟進入全面恢復的狀態。
就在這個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一突如其來的戰爭,使得尚未從戰爭陰影中走出的日本百姓極度不安,日本政府也陷入高度慌亂。然而,沒多久,日本就轉悲為喜,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出師朝鮮,需要大量物資,近在咫尺的日本成了美軍的後方供應基地。雪片般的戰爭物資訂單,朝日本企業飛來。「朝鮮特需」成為發展日本經濟的「強心針」。滾滾而來的外匯,也解決了日本在戰後外匯短缺的困境。豐田汽車公司就是一個典型,這家企業原本接近關閉,就在這時,朝鮮戰爭急需大量軍用卡車,大批訂單突然從天而降,使豐田汽車公司在1951年就一舉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據統計,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在軍用物資方面的收入累計高達10億美元,如算上其它方面的「特需」收入,則達36億美元。在1950年至1960年十年間,這種特需訂貨累計額達到了610.7億美元。
這樣,到了1955年,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日本以十年時間,即1945-1955年,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
緊接著,從1955-1973年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在這十八年間,日本的國民經濟總產值(GDP)一直保持著年均增長9.8%的高速度!工業增長率則一直保持13.6%的高速度。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這十八年間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日本這樣的長期、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
日本能夠在十八年間躍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有種種原因,其中的三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日本實施「科技立國」的戰略,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又進一步提出「高科技立國」的戰略。日本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奠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日本在大力開發高科技產品的同時,特別重視把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日本的汽車風行全世界,日本的高科技電子產品在世界上獨占鰲頭,為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
日本重視科學技術是一貫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兵力不夠,很多十四五歲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學生、甚至文科教授都被補充到部隊,送上戰場,然而日本數萬理工科大學生卻未上戰場而被保存下來。這批理工科大學生後來成為戰後日本科技的主力軍,成為推動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功臣。
二是高度重視教育,把發展教育定為國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堅持把義務教育的時間從6年延長到了9年,免費為中小學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每年還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一比例大大高於其它國家。這些舉措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統計說,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是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取得的,而科學技術的進步的根本就是教育的普及,大批培養了科技人才。
如今,小學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為97%左右,大學已經進入「全入時代」,就是說想上大學的人都可以上大學。日本的經濟能夠騰飛,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根本。
三是戰敗國帶來的「優惠」。
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規定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這一規定為日本「節約」了大量的軍費,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在連續十八年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之後,從1974-1991年,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
在這一時期,由於西方世界上爆發「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深受影響,增長速度減慢。這期間日本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
從1992年開始,日本進入「困境期」。這時,日本本身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甚至出現負增長(1998年為-2.5%,2001年為
- 0.5%)。
隨著日本經濟進入「困境期」,日本內閣像走馬燈似的不斷改換,十年換了九任首相,誰都未能挽救日本經濟的頹勢。直到2002年2月,小泉純一郎內閣上台,實行一系列新的改革,使日本經濟走出困境,進入復甦和全面轉型時期。小泉純一郎上台時,日本國民經濟增長率為-3.3%,他上台後,扭轉為1.6%。也正因為這樣,小泉純一郎穩穩地佔據日本政壇五年半,結束了日本內閣「短途」的命運,成為二十年來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指引下,進入高速增長期。中日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1990年日本的國際經濟生產總值是中國的7.8倍,2006年縮小為2.6倍,2007年縮小為1.76倍。
當然,就人均國民經濟產值而言,兩國的差距還很大,2007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經濟產值是中國的18倍!
中國仍需通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在經濟上追上日本。正因為這樣,日本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創造了經濟神話,其中的經驗至今仍是值得中國借鑒的。

Ⅱ 日本超級有用的十大發明是哪些

日本超級有用的十大發明,很接地氣:安全氣囊、退熱貼、暖寶寶、擦寫筆專、屬自動鉛筆、胃視鏡、電飯鍋、電池、卡拉OK、即食咖喱。日本雖然宅文化很流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們的設計和發明能力是相當的高的,並且十分的嚴禁和認真做事情。

電飯鍋,非常方便使用的廚房電器;電池,這個必須要給個贊,很方便;卡拉OK,果然會玩;即食咖喱,吃起來蠻不錯的。

Ⅲ 跪求科技小發明 製作過程的視頻

12、帶轉向燈的騎車夾克
衣服背部有LED方向指示燈,手腕處帶有控制開關,騎單車時很實用,提高安全。

Ⅳ 日本何以科技發展如此迅速~

戰後日本科技發展道路及其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得到了飛速發展,在戰敗的廢墟上,從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文擬從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轉型、起步人手,分析其發展的途徑、特點和原因,總結其成功的經驗,以期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步形成了天皇專制主義的國家體制和天皇制官僚軍事機構的專制政治體制,其顯著特點就是帶有濃厚的對外侵略擴張的軍事特性。日本這種近代以來形成的國家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其科學技術體制帶有明顯的殖民地性、落後性和軍事性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戰爭作準備的相當長時間內及戰爭期間,軍國主義思想充塞人們頭腦,一切都服從於、服務於戰爭的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亦不例外。因此,到二次大戰結束時,日本科學技術的發展完全陷人了誤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科技體制的畸形性。從甲午中日戰爭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科技體制逐步演變成了戰時軍事科技體制,並以此來規范科學政策的研究制訂及科學技術的教育普及,其目的就是配合戰爭的需要,結果導致了科技體制的畸形發展。例如,三、四十年代日本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大都服從於戰爭的需要,尤其在軍事技術方面單一畸形發展,這從陸軍兵器製造的增長中可以看出:以1931-1945年為100計算,1931年至1936年,陸軍兵器製造只佔4. 800,而1937年至1941年就劇增至39. 5%, 1942年至1945年更躍增至55. 70o。相反民用產品如纖維、紙張、食品等生產,1940年8月與前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13. 9環,7. 2腸,39%。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單一發展,產品趨於純軍事用品,造成了科研與應用、重工業與輕工業、工業與農業等方面關系的嚴重失調,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降低,乃至出現倒退現象。
2.科技的極大殖民地性。日本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又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對外擴張的國家。為了軍事侵略擴張的需要,面對落後的科學技術,日本不是千方百計地自主研究、自主開發,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愉竊、抄襲、仿造西方的科學技術。例如,側距儀、透鏡質量、雙筒望遠鏡、照相機等技術都是繼承戰前軍事技術發展起來的,而這些軍事技術又是建立在完全模仿歐美先進國家的技術基礎上的。到二次大戰結束時,它自身的科技獨創性極少。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就曾直接指出:「日本近代科學史有一個必須給予特別注意的重點,這就是日本科學技術的殖民地性。吻這種殖民地性對建立獨立的科學技術體系是極大的障礙,給日本戰後科技發展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
3.科學領域內強大的官僚、學閥性。由於受天皇制國家性質的影響,日本的科學技術機構、科研人員均完全受控於封建軍事官僚、學閥、財閥手中,致使某些技術陷人了狹隘、低級甚至偽科學的地位,學術界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科學技術、領域內彌漫著一股強大的官僚、學閥性。學術領導大權完全操縱在少數學閥手中,他們不顧科學的真理性和嚴肅性,一味投封建軍事官僚們所好,致使日本科學技術完全變成了封建軍事官僚、資本家和學閥們手中的獨占品,這給日本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也是促使日本戰敗的重要因素之一。1945年8月巧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日本的科技與政治、經濟等一樣一片蕭條。然而日本人經過痛苦的反省後,面對現實,勇敢地走出怪圈。這個「現實」首先表現為前述種種「誤區」,其次是由於戰爭對國家經濟的毀滅性打擊和破壞所導致的資金、人才、設備等等的嚴重Iff乏,最後是科技的發展要受制於來自佔領國(美國)的強大左右力,在具體發展道路上,又面臨著民族自尊的問題。面對這種現實,戰爭一結束,日本就在美國的「幫助」下,立即採取措施恢復科技的正常發展。首先,將幾乎所有重工業部門停止運轉,進行改造,廢除戰時產業統制諸法令,從而使鋼鐵、造船、汽車、人造石油等重工業部門大多數關閉或壓縮,將原屬陸、海軍部的404個軍工廠、505個重化工廠置於佔領軍監控之下,進行強制性改造。其次,將許多用於為戰爭服務的研究機構進行改組,更換其研究項目和內容。例如將原來的中央航空研究院合並到鐵道技術研究院內,東京大學的航空研究所解散,改組為自然科學研究所,等等。其三,解散有關科研領導機構,清除其間的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1945年9月,佔領當局就解散了作為領導全國科技工作的中樞機構—技術院。1945年10月,對包括滕原曉平、八十秀次、松前重義等部分軍國主義分子進行了清洗。總之,在戰後初期過渡時期,由於日本人民的推動、佔領當局的強制性命令和日本政府的努力,舊的日本科技體制在組織、人事、各項法制機構等方面都徹底崩潰,新的科技體制逐步確立起來。從此,日本科學技術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日本在戰後科技發展過程中,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內外情況,採取了許多鼓勵科技發展的方法和措施,並由此表現出自身的特點。
第一,充分利用原有的「能量」。二次大戰結束前,日本的軍事科研和技術都擁有一定的水平。戰後通過佔領當局和日本政府的努力,使其迅速轉向,把軍事技術屯軍事設備用於民用科技事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就。同時,戰爭結束以前,由矛戰爭的需要,日本政府相當重視軍事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全民科技意識、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注意加強「青少年的技術訓練,在社會上普及科學技術的教育,使國民生活科化」。③因此,戰後日本得以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優勢、民眾堅韌不拔的傳統精神、超前的科技意識、強烈的競爭慾望和較高的文化素質,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二,建立健全的、強有力的全國性學術領導機構。戰時的軍事科技體制崩潰後,在佔領當局的倡導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開始著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全國性的學術領導機構。1947年1月,召開了學術研究體制發起人會議。同年8月,組成了「學術體制改革委員會」,研究討論建立全國性學術領導機構的問題。同年,美國學術代表團抵達日本,指導日本學術機構的改革。經過一年多的籌備,1949年1月,日本正式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由政府領導的學術領導機構—日本學術會議,負責領導國內科研工作的開展。該組織機構十分龐大,由以會長為首的210名議員組成,下設7個部和眾多委員會。1956年6月,國家又設立「科學技術廳」,負責協助政府制訂科學研究的方針政策,配合各省、各主管部門領導全國的科學工作。1959年,政府又成立了「科學技術委員會」作為政府發展科學技術的最高領導和咨詢機關,由政府首腦直接領導,其任務是制訂國家科研總方針和長遠科研規劃目標,日常工作則由「科學技術廳」和『學術委員會」掌管。這三個強有力的學術領導機構,對戰後日本科技事業的發展,從組織、制訂目標計娜及保證順利發展等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廣泛建立科研機構,網羅科技人才。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研究機構種類齊全、分布廣泛、結構合理、人才密集。中央級的科研機構人員眾多,實力雄厚,在科技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到1973年初,科學技術廳所屬的研究機構有六義個,科研人員1656人,1972-1973年度科研預算經費達890億日元。④此外,各省、各大學、各私人經營單位都建立了眾多的科研機構。例如,通產省下設工業技術院,包括十三個科研、實驗所,研究領域涉及金屬、力學、宇宙火箭、原子能量轉換、化學、自動化控制等。大藏省下設財務研究所,郵政省下設電波研究所,文部省下設統計數理研究所、勞動衛生研究所等等。大學是日本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70年代初,日本共有880多所高等學校,許多大學都設立有科學研究機構。在私人企業中,科研機構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據1972年統計,擁有10億日元資產以上的大公司75%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機構,10億日元資產以下的公司44寫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所(室)0 1980年的統計材料顯示,日本共有972個科學、技術研究所,其中688個是國立、縣立和特別法定的。此外,較大的公共組織和私人企業都有自己的專門研究部門,其數目無法准確統計。⑤在自然科學方面,日本每一萬人中有26名科技人員,僅次於前蘇聯(56人)和美國(28人)居第三位,高出德國((16人)和法國(13人)。
第四,為發展科學技術而大力投資。大力投資是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日本政府和人民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下了大力氣。從1961/1962年度到1972/1973年度國家對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設計工作撥款總額由593億日元增加到3740億日元,增長了約六倍;政府另撥款給高等學校和國家研究機構的定貨(科研項目)補助金,也由118、億日元增加到838億日元。⑧到80年代,日本進一步提出「技術立國」的口號和政策,一官方也隨之大幅度地增加科研投資,1982年,日本用於科學研究的支出費用達F J1800億日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 20o0'D1991年度,政府批准「科學技術廳」的預算經費就高達522億日元,該項經費首次突破五千億大關。⑧以上這些尚不包括國家直接參與的大規模科研項目,如人造衛星、運載火箭、大型電子計算機等。除此之外,私營企業對科技研究的投資總額比國家還大,佔全國科研經費總額的7000。例如日立公司1984年科研經費為2100億日元,占其銷售收人的7. 30o,而最多的是化學工業凱法公司,其研究開發支出費用達到銷售收人總額14.70o0。在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中,日本企業的研究開發支出費超過了其設備投資,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由此不難發現,日本的科技投資至少有兩大特色:首先,一般國家的科研經費主要是由國家撥款,而日本更主要的是依靠運用國家職能調動、組織私營企業和社會各種力量籌集資金,不僅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保證,而且巧妙地調動和照顧到了私營企業的積極性和利益,從而使日本科技進人了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其次,日本科研經費的絕對數字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並不算多,但它的技術水平達到了世界級,這表明了合理籌集和使用資金的重要性。
第五,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戰後日本科技迅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也是日本科技發展的最突出的特點。40年代,日本的技術設備水平大約落後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二十年。戰後,『當國力有所恢復後,日本政府就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即「吸收性戰略」,作為堅定不移的國策。在具體作法上,主要是購買外國最先進的技術,特別是基礎技術的專利權。1950年一1972年共引進11786項,年平均增長率在30%以上,技術引進的支出占研究開發活動總經費的45%左右。由於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不但解決了日本工業現代化問題,而且縮短了日本工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年限,使日本工亞產品在短時間內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但是,引進技術的代價是沉重的。在經費上不僅要支付專利權費用,而且要花很大一筆支出購買專利資料使用權(即專利使用費)。日本是世界上購買專利經聾支出最多的國家。即使如此,日本政府和企業仍然忍受巨大的犧牲而拚命引進技術,這主要是由於戰後激烈的經濟競爭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現實決定的。日本有遠見的政治家和企業家清醒地認識到,時間已成為擊敗競爭對手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毅然決定走引進技術的道路而寡得時間。據統計測算,日本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新產品的工藝,從開始研究到投人生產,平均需要三年時間,而利用外國工藝技術,則僅用一年半時間。日本以犧牲金錢為代價,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一躍成為了世界技術強國之一。
第六,著力於國產化。「國產化」方針是戰後日本歷屆政府非常明確並著力追求的目·標。在引進技術、設備的同時,不是盲目行事,而是注意在引進後進打價側分解,不得個別改良或綜合改革,製造出具有、日本特點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日本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例如,為了節約能源,日本鑰鐵企業1975年前後引進了法國的握式內流方式和蘇聯的乾式軸流方式兩種不同類型的高爐頂壓發電設備。日本分析了這兩種設備的優缺點:認為法國的設備效率雖低(75%),但結構耐灰塵;蘇聯的設備效率雖高(830o),但需要預熱,渦輪常因灰塵積落而停止運轉。日本有關技術部門經過四年的研究、改革,揚長避短,製造出了日本式的「濕式軸流離護頂壓發電設備」,它不需預熱,可連續運轉半個月至二十天,利用變噴技術,使高爐開工率的高低可以調整。這一改進設備很快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貨。可見,日本科技由完全移植、模仿到個別改良、綜合改革,直到技術產品國產化,,是日本技術發展的一大特色,它使日本的科技水平始終保持較高水平. 除上述科技發展途徑外,日本科技發展有特色的傲法還較多,比如充分利用「科技超前意識」,做到應用一代,籌備一代,研究一代;在各個時期注重利用「拳頭」科研成果帶動幾個行業高速發展,一推動各個領域科技進步等。第二次世界大戰質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日本從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重新崛起,,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之一,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首先,戰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推動,佔領國(美國)的支援幫助,軍事科技經費支出少,自然資舔塊乏等客觀因素在日本科技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大.戰,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戰爭本身,給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通過這場戰爭,許多國家都認識到經濟實力對一個國家的政治實力乃至綜合國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戰爭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浩劫也給各國提出了空前尖銳的問題,即大力發展經濟,恢復國力。而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技術立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因此,戰後整個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新技術革命的高潮。日本科技正是在這種政治、經濟形勢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的。二、二次大戰後,美屬為了自身的政洽經濟目的,以同盟國身分,對日本實行了單獨佔領,開始對日本進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幫助,其中亦包括科學技術在內。早在1947年8月,美國就派出一個科學情報調查團到日本,對日本科技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幫助其制訂發展計劃和措施。爾後,在科技經費、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以大規模援助,在「佔領區救濟基金」和「佔領地區復興基金」的名義下,給了日本23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在「美援」的刺激下,日本經濟的復甦帶動了科技的發展。在以後日本的科技引進和科技市場的開拓等工作中,美國一直是日本最大的合作夥伴。 戰後日本與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使用科研開發經費方面相比,有自己凸顯的特點,那就是用於軍事的科研經費開支最少。戰後日本通過的新憲法明確規定:不以行使武力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永遠放棄戰爭權,不以戰爭為國策。這對於日本經濟和科技的非軍事化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在科研開發經費的使用上,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西德)都把相當一部分用於軍事科學的研究,而日本這方面的費用只佔其總科研經費的2. 4%。這就使日本有更多的資金、人力、財力從事民用科技的發展。
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資源缺乏的島國,其自身的條件有著嚴重的缺陷,石油、鐵礦石、原煤、天燃氣、木材等資源有50-100%依賴進口。70年代初,日本的資源進口佔世界資源貿易的12 0o。歷史上日本多次對外侵略擴張,其目的之一,也正是為掠奪海外資源產地。二次大戰的結束,宣告這條道路再也無法通行。因此,資源貧乏的「致命缺陷」從筍觀上迫使日本走發展科技的道路。可以說,科技強國是日本別無選擇的路。
其次,從根本上講,日本科技的發展,是由於日本政府和企業界人士所具有的廣闊胸襟和堅韌不拔精神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科技意識和大膽而可行的政策措施所促成的。這里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把整個國家經濟置於世界的驚濤駭浪之中,駛向世界強大的競爭市場的海洋,並在國內逐步改革體制。國家鼓勵企業向世界市場進軍。經濟的騰飛有賴於技術的進步,技術革新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因此當日本政府為發展科技而採取大力投資、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廣泛建立科研機構等重大措施時,能夠在國民尤其是企業中得到積極支持,使各項措施能夠順利實施。從日本出口貿易增長中可以窺視其科技發展狀況。60-70年代,出口貿易碩年均增長16. 9%,其中科技含量較高的工業品出口佔有很大比重,1970年達到94. 8000
第二,注重加強國民教育工作。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大批高質量的科技人才,他們是產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論和新發現的源泉。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教育則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正因為戰後歷屆日本政府意識到發展教育與科技騰飛的關系,因此戰爭剛剛結束,日本就著手進行教育改革。廢除軍國主義教育,鼎新教育體制,實行學校教育自由主義化、教育行政民主化等措施,不斷擴大教育投人。日本教育經費從1950年的15988億日元,增加到1972年的722439億日元,增長了近50倍。在政府行政費用中,教育經費長期保持在20%左右,高出美國((15 Yo)、前蘇聯((160o);英國(1300)、前西德((1200)。由於高度重視教育,日本培養了大批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60年代,大約近800萬畢業於初、高中的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服務於各個部門,主要是工業部門。高等院校更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高級科技、管理人才。從1951-1973年,各類短期大學畢業生增加了近150倍,正式大學畢業生增加了15倍,碩士學位研究生從3000人增加到12000人,每1000。人中有26人從事各種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視教育的結果,使日本國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意識得到極大提高。所有這些,都為日本科技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從發展科技的角度看,日本的教育至少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重視學校教育和技術教育。表現在重視教育普及率,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形成了由低到高完整的學校教育結構和體制,從而促進了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其二,注重在全民中進行科技意識教育,不斷健全「技術突破型人才」的教育、培養體制,通過學校、企業、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培養各行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
第三,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日本企業界和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思想。「企業的生存依靠科技進步」早已成為企業界的共識。因此日本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緊密結合,讓科學技術及時轉化為生產力為經濟建設服務。各工業企業廣泛設立科研機構,拿出巨資投人到科學研究中,為企業發展獲得了必不可「少的科學技術。科研機構是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源泉,企業是科學成就的試驗場,只要有前途的科技成果一問世,便可迅速轉化為強大的物質生產力,應用一代,籌備一代,研究一代,正是日本走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科技良性發展的一條成功之路。它既保證了科學技術的正確發展方向,也促進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迅速轉化。
以上通過對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轉型和起步、途徑、原因的分析,不難看出:戰後 日本科技的發展走過了一條艱辛曲折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充滿了日本人高睹遠矚的膽魄,扎實而細致、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態度和求實精神。 同時,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歷程,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啟示和借鑒。其一,讓本國科技在世界科技大潮中去搏擊、成長,發展科技的目標始終盯住世界最前方,才易於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其二,高度重視發展教育,著力培養各類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增強國民的科技意識;其三,在科技落後的情況下,要敢於犧牲眼前局部利益,大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同時注意「國產化」,樹立強烈的「輸入是為了輸出」的科技競爭戰略意識;其四,把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使之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其五,根據本國國情,走適合具有本國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以上幾點,對於我們加快改革步伐,實施「科技富國」、「科技強國」,以及進一步深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都是值得借鑒的。

Ⅳ 高分求《日本科學技術》系列視頻下載地址

要是實在搜不到找不到資源的話就去下個電驢吧,那上面資源挺多的,但速度慢…要是再沒有就沒轍了…手機黨只能幫你想這個辦法了,祝好運…

Ⅵ 科技小發明製作過程

自製蟑螂捕捉盒
取一張220×150(mm)的硬紙板。
捕捉盒最重要的部分為捕捉面。取一張塑料專膜,剪成與盒底相同大小,塗屬上粘合劑鋪在盒底上。蟑螂能否被捉,關鍵在於粘合劑。粘合劑有兩個作用:一是將蟑螂引入盒內,二是將其粘牢在捕捉面上。引誘劑的調制:將40%的肉粉、50%的麵粉、10%的豆餅混合,總量在20克左右,拌好待用。粘合劑是20克松香與10克菜油混合,加熱至膠狀後,把引誘劑與粘合劑混合攪拌均勻,即製成了粘合劑。
把調好的上述糊狀物均勻地塗在已襯上塑料膜的捕捉面上,再按原先畫好的虛線向內折,最後把舌片b插在凹口a內。
由於松香與菜油混合物的不幹性,可使誘餌的粘性長達一個星期。將捕捉盒置於蟑螂出沒的地方,因為盒內較暗,兼有蟑螂喜歡的誘餌,所以蟑螂會爬進盒內爭食誘餌,被粘其上。粘滿後,既可將紙盒壓扁棄之,又可揭去塑料膜,調換塗有誘餌的塑料膜,使盒子得以再次利用。
若將捕捉盒的尺寸擴大,並將粘合劑的成分稍作調整,加厚塗層便能製成紙制捕鼠器。

Ⅶ 急求科技小發明視頻

大海的藍,藍抄得溫柔恬靜。那海,就像一整塊一望無垠的藍寶石,在陽光下,發出一星點柔和的光芒。比晨光明亮,卻比陽光恬靜。給人以溫柔恬美的感受。

大海的藍,藍得深沉。你看,與藍天淺淡的色彩相比大海似乎顯得更為和藹,深深的,緘默的,藍得如此寧靜淡遠,讓你回味,這就是大海深沉的色彩。

大海的藍,藍得那樣如夢如幻。看那略顯神秘的色彩,映入眼簾的,是讓你心醉的藍。就像大自然在做一個神奇的,藍色的夢。早晨那藍在迷茫的大霧中時隱時現,勾起你無邊的遐想和回憶帶給你海市蜃樓般的錯覺,讓你沉浸在、讓你沉浸在無限美好的夢幻中。

Ⅷ 日本的幾大發明

怎麼會只有游戲機呢。
日本人發明了味精。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發現並申請專利。

·日本人發明了雷達的原理應用----八木天線

·日本科學家在微生物的發現上有突破性的發展,發現了毒蛇毒液的原理,以後救活了世界上的無數人

·日本人在二戰後發明了發光二極體,現在世界上每個管子都有一點點日本的專利費

·日本的湯川秀樹在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在二戰剛結束的幾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日本現代術語極大影響了現代漢語。比如科學,人權,革命,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治外法權、土木工程、工藝美術、攻守同盟、防空演習、唯物史觀、動脈硬化、神經衰弱、財團法人、最後通牒、支配、多元化、方程式、日本式、胃炎、生產力、原動力、想像力、勞動力、記憶力,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宏觀、微觀,直線、曲線、拋物線、警戒線,效率,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競爭,獨立,演說,幹部,指導,市場,經濟,等等。
日本人第一次講磁帶成功轉為mp3格式,發明了cd和walkman

·日本人用液晶這一材質發明了液晶電視。

·日本人發明了K線圖,起源於日本十八世紀德川幕府時代(1603~1867年)的米市交易,用來計算米價每天的漲跌。現已經已經廣泛應用於股票、期貨、外匯,期權等證券市場。

·日本人發展和發明了電子游戲機。GB,GBA,GBSP,NDS/NDSL,PSV,PSP,FC,SFC,MD,SMS不舉例了,大家懂得。

·日本人發明音樂止痛葯,這種葯物是通過伴有lavender(一種熏衣草屬植物)香味的古典音樂來為患者達到止痛目的的。

·日本松下發明了3口插頭。

·日本人發明了世界第一塊數位板(walcom),不僅給日本動漫界帶來極大便利,還影響了美國好萊塢,大型電影製作離不開它。

·日本人發明和發展了二次元世界,ACG不再是單獨個體,而真正形成了一個產業和世界。

·日本人發明了虛擬人聲VOCALOID等,還有虛擬形象在日本風靡一時。
還有好多我就不說了,以上是復制來的。。只想說,中國差太遠了。除了吹B還是吹B,

Ⅸ 有么有日本的什麼好東西可以分享的,視頻最好。比如日本科技之類。

AV要麼樓主,我有種子

閱讀全文

與日本科技發明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