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美國。中國。韓國。助聽器是誰發明啊
1878年,美國科學家bell發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聽器。這種助聽器是由炭精傳聲器、耳機、電池、電線等部件組裝而成。
1890年,奧地利科學家ferdinant
alt制備出了第一代電子管助聽器。
1896年,蘇格蘭發明家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想製作一種較好的助聽器。貝爾研究了一些把聲音轉換成可增加的電信號的原理。但他的研究引導他作出的發明卻不是助聽器而是電話。
1901年,米勒·里斯·赫切恩森發明一種便於使用的電助聽器。
1904年,丹麥人hans
demant與美國人resse
hutchison共同投資批量生產助聽器。
20世紀20年代,輕便的助聽器才製作出來,雖然它們的重量也在1千克以上。
20世紀40年代晶體管發明出來以後,有了小型助聽器;
20世紀70年代微處理器出現後,才有了戴進耳內的、幾乎看不見的助聽器。
Ⅱ 貝爾在製作助聽器的過程中發明了什麼
1878年,美國科學家Bell發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聽器。這種助聽器是由炭精傳聲器、耳機、電池、電線等部件組裝而成。
Ⅲ 助聽器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1896年,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耳聾電子助聽器。
1890年,奧地利科學家FerdinantAlt制備出了第一代電子管助聽器。
1904年,丹麥人HansDemant與美國人ResseHutchison共同投資批量生產助聽器。
到二十世紀40年代,已經有氣導和骨導兩種類型的助聽器了。
1920年,熱離子真空管(熱陰極電子管)問世不久,就出現了真空管助聽器。隨著真空管技術的不斷發展,助聽器體積逐漸變小,實現了主機和電池的分離。
1921年,英國生產了第一台商業性電子管助聽器。由於電子管需要兩個電源供電(一是加熱電子管中的燈絲,使之發放電子;二是驅動電子通過電柵到達陽極),因此這種助聽器體積大而笨重,雖然增益和清晰度較好,但幾乎無法攜帶。隨著時間的推移,汞電池代替了鋅電池,使電池的體積顯著減小,電池與助聽器終於可以合為一體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現了如印刷電路和陶瓷電容等新技術材料,使得一體式助聽器的體積顯著縮小,這樣,助聽器就可以隨身攜帶了。逐漸地,助聽器也採用了削峰(peakclipping,PC)和壓縮(automaticgaincontrol,AGC)等技術。
1943年,開始研製集成式助聽器,將電源、傳聲器和放大器裝在一個小盒子內,為現代盒式助聽器的雛形。同年,丹麥建立了兩家工廠批量生產助聽器,一家是Oticon,一家是Danavox。助聽器的體積也越來越小,最後,競能象香煙盒一樣大,攜帶已非常方便
Ⅳ 助聽器的發展史是哪些
助聽器的發展簡史
最早,把手作成杯狀放在耳後,可使聲音提高5~8dB。
1800~1900年期間,就有起到收集和傳遞聲音作用的喇叭管式助聽器,其中有的增益可達到15dB。
1876年:貝爾在為患有聽力障礙的妻子製作一隻真正的助聽器時,發明出電話。
1892年:第一隻專利產品——電話式助聽器問世。
1903~1930年:開始全面生產電話式助聽器。助聽器是用碳粒式麥克風、一個電池和磁感應式電話組成,頻率范圍是1000~1800Hz,增益為10~15dB。
1920年:出現了真空管放大器,它通過控制電路的電壓變化而將聲信號放大。
1929年:隨著技術的進步,真空管的體積和重量都明顯縮小,並且用水晶式麥克風與之相匹配,使助聽器可隨身攜帶。
1938年:是助聽器發展的轉折點。縮微真空管的出現、小型晶體受話器的設計和製造,使助聽器體積更小、更輕便,可以佩戴在人體上。
1950年:晶體管放大器取代了真空管放大器,使助聽器體積明顯減小,可以戴在頭上。與晶體管放大器相配的是瓷式麥克風。
1964年:由晶體管、電阻和電線焊接在硅膠片上組成的集成電路出現了,使得助聽器的體積更小、耗電更少、穩定性更好。
1982年:出現了現在使用的駐極體式麥克風。
Ⅳ 助聽器是怎樣發明的
19世紀初助聽器已經問世,其形狀一般都是各種各樣的號角狀,這些裝置往往比較笨重,不方便攜帶,也不太好使用。1923年,馬可尼公司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助聽器,用真空管放大聲音,用電池供電。但是,這個裝置仍然不太方便,重約16磅。到了上世紀30年代,人們有了較小的電子管和電池,重約4磅的助聽器隨之出現了,並且迅速地投放了市場。1935年,阿·埃德溫·史蒂文斯通過「安培利沃克斯公司」推行了第一種可以戴在頭上的助聽器,重量只有2.5磅。1950年左右,隨著晶體管的出現,助聽器越來越小,最終出現了可以完全放在耳朵里的小儀器。
Ⅵ 科學家二什麼動物發明了助聽器
助聽器的原理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通過空氣捕捉聲波,然後以骨傳聲的原理將聲音直接傳遞到聽力中樞。
Ⅶ 貝爾是怎麼發明助聽器的
1878年,美國科學家Bell發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聽器。這種助聽器是由炭精傳聲器、耳機、電池、電線等部件組裝而成。
Ⅷ 助聽器是誰發明的
幾個世紀以前如果人們的聽力發生因難,他們的唯一選擇就是自我幫助--簡單地用他們一隻手擋在聽力弱的耳朵後面來放大聲音。
當然,在文獻上要找到第一次提及助聽器的文字非常因難,但早期的考證之一是來自1650年,當從羅馬來的Athanasins Kircher 以拉丁文發表了二篇文章。德語標題是「Nene Hall and Thonkunst 」。在這本文章中,Athanasins提及並介紹了幾種助聽裝置,它們是聲管、扇子和號筒:
到了19世紀,追溯到助聽器歷史變得較為容易些:
1800大約1800年在倫敦,F.C.Rein創立了第一個商業化生產無源擴聲器的公司,該公司生產上百種不同的助聽器,大部份是數量有限的聲管和喇叭筒。
1892第一個有關電子助聽器的專利由Mr.Alonzo E.Miltimore 在1892年記錄在案(專利號466725)。其他專利接踵而來,但都沒有生產。第一個生產的助聽器--一隻和碳粉麥克風連接的耳機被固定在一個電池盒上,這是在維也納的Pilitzer 診所由Ferdinant Alt博士想出的革新,可能只生產了一個樣品,在此期間,亞歷山大.貝爾被後人認為是創造了第一台用於對有聽力損失的人來放大聲音的耳機。根據我們獲得的信息,他對於這台極可能是「世上第一台助聽器」並沒有申請專利。
1895Bertram Thorntond 在Margat Deaf 和 mb Asylum製作一個簡單的麥克風傳輸裝置。他獲得了英國專利(專利號18780),但這台裝置可能也只生產了一次。
1899這一年商品化的助聽器首次變得可行。被稱為「Akoulallion」的產品是由美國的Akouphone 公司生產。這台台式助聽器主要是由碳構成,售價為400美元。1900年此助聽器被改進並重命名為「Akouphone」.
1901此階段麥克風是由碳粉製作的,但效果並不是很好。以後有了新的發展--碳球麥克風由Hutchison和Kelley發明。此發明增進了電子助聽器的質量和可靠性。碳球被應用於一種助聽器中並在1902年供英國皇後Alexandra在加冤儀式上使用。
1902在此階段上,電子碳助聽器的效率由麥克風和耳機之間的大小相對關系所決定。若麥克風相對於耳機越大,則放大效果越好。對於輕度聽力損失來說,可使用小尺寸麥克風如SRB型助聽器。對於中度聽力損失來說,SRD型助聽器的麥克風要大一倍。而對於重度聽力損失來說,Massacon型助聽器使用的4倍大小的麥克風。
世界上第一家助聽器公司——奧迪康公司成立。
1902真空管或電子管在1907年由Lee DeForest發明,並被迅速用於廣播設備。但第一個真空管助聽器原型的發明者卻是Earl C.Hanson,此助聽器在1921年獲得專利並由一家名為環球的公司生產。它使用一個電子管,這台助聽器要比早期的照相盒稍大一些。
1921骨導器(BC),由Hugo Lieber發明,並從1933年起被應用於助聽器。使用時BC置於頭蓋骨上,BC就象一個振動器直接向內耳發射聲音。它適於所有種類的聽力損失,但對中耳有疾病的人來講更有效。
1933第一台真空管助聽器是由位於英格蘭的兩家公司設計--Amplivox和Maltitone公司。這種裝置需用兩節電池來供電,並被電池壽命所限制,經常只能使用一天。以下公司生產此種助聽器:MAICO,Radioear,Telex和Western Electric 這種助聽器由四個部件組成:麥克風,耳機(接收器),放大器和兩節電池。
1934 更小電池的發展和真空管技術的改進導致了Beltone推出了單個真空管助聽器。
1947在此之前,助聽器還只是戴在身上的。它們非常笨重並由於電池消耗快而使用費用昂貴。但在1947年12月隨著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所有這一切均改變了。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對助聽器也是如此。晶體管體積小,價格便宜,效率高並且和於真空管相比耗電非常小。
搶首贊
評論
分享
舉報收起
立聰堂學前東路
2018-12-23 · TA獲得超過464個贊
展開全部
您問
助聽器是誰發明的?
1878年,美國科學家Bell發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聽器。這種助聽器是由炭精傳聲器、耳機、電池、電線等部件組裝而成。
1890年,奧地利科學家Ferdinant Alt制備出了第一代電子管助聽器。
1896年,蘇格蘭發明家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想製作一種較好的助聽器。貝爾研究了一些把聲音轉換成可增加的電信號的原理。但他的研究引導他作出的發明卻不是助聽器而是電話。
Ⅸ 最早是誰發明助聽器
幾個世紀以前如果人們的聽力發生因難,他們的唯一選擇就是自我幫助--簡單地用他們一隻手擋在聽力弱的耳朵後面來放大聲音。
當然,在文獻上要找到第一次提及助聽器的文字非常因難,但早期的考證之一是來自1650年,當從羅馬來的Athanasins Kircher 以拉丁文發表了二篇文章。德語標題是「Nene Hall and Thonkunst 」。在這本文章中,Athanasins提及並介紹了幾種助聽裝置,它們是聲管、扇子和號筒:
到了19世紀,追溯到助聽器歷史變得較為容易些:
1800大約1800年在倫敦,F.C.Rein創立了第一個商業化生產無源擴聲器的公司,該公司生產上百種不同的助聽器,大部份是數量有限的聲管和喇叭筒。
1892第一個有關電子助聽器的專利由Mr.Alonzo E.Miltimore 在1892年記錄在案(專利號466725)。其他專利接踵而來,但都沒有生產。第一個生產的助聽器--一隻和碳粉麥克風連接的耳機被固定在一個電池盒上,這是在維也納的Pilitzer 診所由Ferdinant Alt博士想出的革新,可能只生產了一個樣品,在此期間,亞歷山大.貝爾被後人認為是創造了第一台用於對有聽力損失的人來放大聲音的耳機。根據我們獲得的信息,他對於這台極可能是「世上第一台助聽器」並沒有申請專利。
1895Bertram Thorntond 在Margat Deaf 和 mb Asylum製作一個簡單的麥克風傳輸裝置。他獲得了英國專利(專利號18780),但這台裝置可能也只生產了一次。
1899這一年商品化的助聽器首次變得可行。被稱為「Akoulallion」的產品是由美國的Akouphone 公司生產。這台台式助聽器主要是由碳構成,售價為400美元。1900年此助聽器被改進並重命名為「Akouphone」.
1901此階段麥克風是由碳粉製作的,但效果並不是很好。以後有了新的發展--碳球麥克風由Hutchison和Kelley發明。此發明增進了電子助聽器的質量和可靠性。碳球被應用於一種助聽器中並在1902年供英國皇後Alexandra在加冤儀式上使用。
1902在此階段上,電子碳助聽器的效率由麥克風和耳機之間的大小相對關系所決定。若麥克風相對於耳機越大,則放大效果越好。對於輕度聽力損失來說,可使用小尺寸麥克風如SRB型助聽器。對於中度聽力損失來說
Ⅹ 助聽器的發展史是一個什麼過程
在古代,人們在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原始的助聽方法,如把手掌放在耳後(如右圖)
,擴大耳廓的集音面積(約提高聲音響度6dB左右)。後來,用植物葉子捲起來代替手掌,使集音的面積更大。發展到近代,人們又用金屬片製成聽筒、聽瓶等機械(能增加聽力10~15dB)。直到20世紀初,出現了真空電子管,用它來製作助聽器的放大器,大大提高了助聽的響度,帶來了助聽器本質的飛躍。但真空電子管助聽器體積有桌子那麼大,且同時需要低壓、高壓電源,攜帶不便。
到上世紀4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晶體管,50年代,香煙盒大小的晶體管助聽器誕生。伴隨著電子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助聽器的元件線路結構、外形和功能都在不斷進步,線路結構從分離元器件向集成電路發展,信號處理從模擬向數字式發展。目前,有微電腦處理晶元的可編程助聽器已在國內外廣泛使用。助聽器的體積也從香煙盒大小的盒式機發展到耳背式、耳內式、耳道式和深耳道式助聽器。深耳道式助聽器只有花生米大小,完全滿足了耳聾患者的美觀需求。功能上也愈加完善:降噪、反饋抑制、方向性麥克風、多通道、多程序等技術,使聾人最大限度地在不同生活環境中,獲取聲音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