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48的開發者的名字
2048游戲高分必看攻略技巧圖文教程
http://iphone.18183.com/xinwen/yxxw/201405/118121.html
數字游戲2048怎麼玩超詳細規則玩法攻略說明
http://iphone.18183.com/xinwen/yxxw/201405/118118.html
2048通關技巧必備攻略圖文教程破紀錄SO EASY
http://iphone.18183.com/xinwen/yxxw/201405/114907.html
2048玩家最高分及游戲最大數字是多少詳解
http://iphone.18183.com/xinwen/yxxw/201405/114893.html
2048攻略開局及補救方法技巧圖文教程
http://iphone.18183.com/xinwen/yxxw/201405/112280.html
2048數字游戲怎麼玩技巧攻略玩法介紹
http://iphone.18183.com/xinwen/yxxw/201405/112278.html
② 羅馬方陣是誰發明的
馬其頓方陣的具體介紹馬其頓方陣分工圖正規常備兵:數量較多,攜帶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雙手操作,後期的超過18英尺。長矛末端有配重利於平衡,兼做長矛折斷時之備用武器。),直徑2英尺的圓盾。方陣中士兵們手中的盾牌在保護自身左側的同時也掩護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個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於全部士兵同心協力、齊頭並進,臨陣脫逃者會受到最為嚴厲的懲罰。輕裝步兵:矛的長度短一些,盾的直徑大一些(可以遮住跪著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輕一些。機動性更好。騎兵:年輕貴族組成的重騎兵。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等待作戰時,往往將長矛擱在肩上,矛頭稍向下。沖鋒時,長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個敵人後,往往讓長矛留在他的身體里不再拔出,然後,再用刀劍繼續進行戰斗。等到戰斗勝利結束後,再去找回那些長矛。輔助兵:裝甲很輕甚至無甲,以標槍,弓箭和投石器為主要兵器。馬其頓軍隊編制:馬其頓方陣這種軍事編制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野戰軍,約32,000人。這就是亞歷山大典型的遠征部隊的編成情況。優點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沖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相比重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的防守能力略為遜色,但攻擊則凌厲得多,戰敗的雅典人這樣描述,攻到馬其頓人面前的每個士兵都必須同時對付至少十個以上的長矛頭。不難理解,為何雅典人會在馬其頓人的攻擊下迅速潰敗,漫過底比斯人的陣地,仍然不能擺脫馬其頓方陣的追擊--披著重甲的士兵在戰埸上移動的速度還比不上成陣的馬其頓人。缺點但是,馬其頓方陣也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只要設法不讓它有個統一的戰場,並且只攻其兩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於死地。一旦對方突破側翼,矛陣中的長矛兵很難抵抗劍兵的進攻。對付密集箭陣的能力弱,無論是輕騎射兵,還是步射集團,只要能驅散輕步兵,列陣的長矛手幾乎是任憑射殺。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戰略家伊巴密農達在琉克特拉採用集中了縱深達16層的部隊,從方陣的右側打進去,結果就破了斯巴達的方陣。首先這種方陣不是全方位陣型,全方位陣型的全方位防禦的話你想想該怎麼排?大家圍著一個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這樣除了站在原地不動還能幹嗎?戰場上根據形式要不斷調正方向,進攻時只能面向一個方向,全方位的長矛方陣中世紀後期瑞典長矛兵也使用過,不過那時的戰爭與此時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襲擊都很自覺的撤退了,因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著不動。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而且戰斗一開始,誰會這么排兵布陣?羅馬方陣聞名天下的羅馬隊列其基本單位為小隊,每個小隊構成一組。將它與希臘方陣混為一談是種極為普遍的誤解。每橫列20人,縱6人。兩人之間間隔1.8-2米。橫列的各小隊之間約為30米間隔。各小隊交錯排列。整個隊列通常由三個橫列組成。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成年並組成的第三橫列。軍團戰術:採用三隊列法。由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首先推進,當距離敵人20碼時,將重標槍擲出。同時,軍團開始疏散。往往在標槍擲出之後完成疏散,第一橫隊的士兵開始沖鋒,前兩列士兵與敵人用短劍進行格鬥。後面6-7列士兵投擲標槍。數分鍾後,由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替換,第一橫列後撤休息。由少年兵組成的輕步兵負責掩護軍團的兩翼與背後,同時還要找回可使用的標槍,補充給撤回的第一橫列。一場戰役通常進行數輪替換。成年兵為軍團的後備隊。秦陣秦陣主要是以遠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弓箭為主的,前三列為弓箭手,但他們還有短劍匕首之類的近身武器,後面接著的是手握長矛和長戟的士兵,再後面是騎兵,用於追擊退敵和保護左右兩翼的。對於這種陣,在你還沒靠近它的時候你已經死了一大片了,但那時候中國打仗都這樣的,先放箭再打架的三種陣型為不同時期的產物,首先羅馬方陣是淘汰了馬其頓方陣的其次前兩方陣均未和秦陣有交戰過的記錄最後按文明的發展規律,後者比前者優秀;所以由於秦陣是最後出現的,故理論上它是這三個裡面最好的了
③ 2048,為什麼這么困難
2048是二進制的單位。
二進制的單位有: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等。
二進制是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制數據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數。它的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由18世紀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茲發現。當前的電腦系統使用的基本上是二進制系統,數據在電腦中主要是以補碼的形式存儲的。電腦中的二進制則是一個非常微小的開關,用「開」來表示1,「關」來表示0。
20世紀被稱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標志之一的電腦的發明與應用,因為數字電腦只能識別和處理由『0』.『1』符號串組成的代碼。其運算模式正是二進制。19世紀愛爾蘭邏輯學家喬治布爾對邏輯命題的思考過程轉化為對符號"0''.''1''的某種代數演算,二進制是逢2進位的進位制。0、1是基本算符。因為它只使用0、1兩個數字元號,非常簡單方便,易於用電子方式實現。
二進制數據也是採用位置計數法,其位權是以2為底的冪。例如二進制數據110.11,逢2進1。
二進制和十六進制,八進制一樣,都以二的冪來進位的。
計算機中的十進制小數用二進制通常是用乘二取整法來獲得的。十進制整數則是用除二取余法來取得的。
二進制加法口訣:
0+0=0,0+1=1,1+0=1,1+1=10。
二進制減法口訣,不夠減時,要向前一位借一作二,口訣如下:
10-1=1,10-10=0;1-0=1,1-1=0,0-0=0。
二進制乘法口訣:
0*0=0,0*1=0,1*0=0,1*1=1。
二進制除法法則:與十進制除法法則相同。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④ cd被發明的時間
光碟的標准
光碟的標准
[光碟標準的源起]
"誰需要這些銀色的光碟片?", 在1982年於雅典所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工業代表聚會會議上, 飛利浦CEO部門的Mr.Jan Timmer 如此問到. CD 光碟片在音樂領域上的應用成友\簡單而清楚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久, 電腦工業很快的對 CD 重新定義, 他們認為在音樂 CD 片上所儲存的大型音樂資料也能被電腦資料所取代, 因為同樣都是採用數位訊號, 於是CD-ROM就誕生了. 基本上是依循紅皮書(Red Book, CD 音樂片格式標准, 由飛利浦及Sony所制定)的標准,而CD-ROM的詳細規格及標准則訂定於黃皮書(Yellow Book, 由 Philips 及Sony 所制定)上, 但是在消費性電子市場上, 其在音樂、視訊、動畫的應用 (我們現今稱之為"多媒體")上, 該規格並無法滿足需求而必須延伸擴展, 所以於1987年Philips及Sony聯合制定了CD-I(CD-Interactive 互動式光碟), 其規格寫於綠皮書上(Green Book),要執行這些互動式光碟的程式必須使用內含電腦界面的CD-I撥放機, 這種機器有點像是一般 CD 音樂撥 放機 (CD-Player). 當然, 互動式程式也可應用在一般個人電腦上.
為了建立從消費電子世界到電腦世界的橋梁, 於是Philips, Sony 及 Microsoft 叄家公司在1988 年定義出 CD-ROM/XA格式, XA 是代表eXtended Architecture 二個字的縮寫,它是CD-ROM規格的延伸, 是以CD-I的規格為基礎而建立, 而後有許多系統廠商紛紛開 發出以此格式為基礎的技術, 如: Commodore's CDTV, Intel's DVI, Tandy's VIS, Mixed Mode CDs, CD+G, CD+MIDI及一些由日本電視游樂器廠商所開發出的軟體. 但是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開發是由飛利浦與柯達公司共同開發出的相片光碟(PhotoCD), 此種光碟片也是屬於Bridge Disk的一種, 可使用在PhotoCD專用的撥放機、CD-I 撥放機或是連接在個人電腦上具有XA讀取能力的CD-ROM光碟機上. BridgeDisk 的規格是由飛利浦與Sony在1991年10月制定出,白皮書 (Write Book)也是屬於這類格式. 在以前, CD片是屬於唯獨型媒體, 但是相片光碟卻是建立在一種新的單寫型技術上(write once technology), 對於此種單寫型光碟(CD-RRM,write once read many)及磁光式光碟(CD-MO,magneto optical) 的規格均於1990年11月定義在橘皮書(Orange Book)上.
[CD標准]
我們都知道, 一片空白的 CD-R 碟片可以燒錄成為任何格式的光碟片, 包括最基本的CD-ROM與CD-Audio, 另外現有市面上所常見的其他格式光碟片亦可製作. 這些特殊的光碟片有的已存在數年, 有的剛剛才推出, 甚至有的還在研發階段. 這個章節就是要討論這些存於市面上光碟的種類, 格式與觀念.
要知道CD的標准, 就必須先了解各'顏色'的標准書: 包括了紅, 黃, 綠, 橘, 白及藍皮書, 這些標准書為荷蘭飛利浦公司聯合相關的公司所制定, 因採用各不同的封面顏色而得名. 除此之外, 市面上還可以見到一些專屬的CD格式, 像是由Sega, 3DO及任天堂公司推出的電視游戲機專用光碟片. 飛利浦的光碟標準是應用在光碟產業上,因此相關的光碟製造廠包括CD片工廠, 光碟機工廠等, 必須與飛利浦或是Sony公司簽訂授權合約才可生產 CD 相關產品. 此外還有其他相關的標准, 像是 ISO9660, MPEG 1/2 還有MPC 3 等, 有些是自由使用, 有些則要簽訂合約.
所有的光碟格式都是以CD-Audio格式為基礎而發展的, CD-Audio的標准記在紅皮書內, 而CD-ROM的標准則記錄在黃皮書上. 紅皮書與黃皮書是最常用到的標准書, 雖然如此, 但是這只是眾多標准書的其中兩本. 其它還有包括定義CD-i規格的綠皮書, 定義 Video CD與 Kaoarke CD規格的白皮書, 白皮書內規格尚需要參考紅及黃皮書, 另外還有定義 CD-R, CD-E及MO規格的橘皮書, 在橘皮書中包括定義CD-R碟片的規格, 使CD-R光碟片可使用於任何一台光碟燒錄器, 橘皮書中還定義了全新的檔案系統, 這種檔案系統是為了可將資料分次存放在CD-R而定的, 叫做多段式(Multi-session)寫入規格. 藍皮書則記載加強型光碟片(CD-Extra)的規格, 此種光碟片是以CD-Audio為基礎, 利用Multi-session的方法將資料加於音樂軌的後面, 使一般CD唱機無法撥放到資料軌(保 護), 而電腦上的光碟機則可順利抓到資料.
對於新的CD標准, 或者是原有標准新加入的部份, 均無法獨立成為一個單一標准,而需彼此參考, 舉例來說, CD-R 要記錄成為 CD-Audio, 需參考橘皮書與紅皮書, 彼此缺一不可. 有的時候, 光碟片上可以記錄不只一種的CD標准.
在不久的將來, 你可以看到有些新格式的光碟片將成為家用多媒體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舉例來說, Video CD 帶給我們影音數位化, 將電影存放在CD之中, 接著取而代之的次世代高密度光碟(DVD)更是高畫質影音的展現. 將來的CD音樂片不再只是音樂片, 放入電腦中就可以變成一片多媒體光碟, 歌詞, 歌手資料甚至MTV皆可在電腦上看到.
紅皮書
紅皮書代表 CD-Audio, 或稱為數位音樂光碟片, 這是飛利浦與Sony公司在1980年制定的. 所有其他規格的光碟片均以此為基礎而發展. Audio CD 是將類比音樂以44.1Khz頻率采樣(每秒取樣44100單位), 而每個采樣單位都有一個 16 bit (65535) 范圍的值,將類比轉換為數位資料, 此二進位碼還要經過8到14編碼(EFM)才完成數位化動作, 再將0與1轉換成為CD上的pit與land, 最後放在螺旋狀的軌道(track)上. 以上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說明, 此外CD上的資料還包括了 Sub-code channels, index points 及 CIRC ( Cross- 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 錯誤修正碼等. 因為CD-Audio光碟片的主要功能只是提供播放音樂, 而且是循序播放, 每首歌都是從頭開始播到尾, 因此紅皮書的規格在當時是很單純, 完整, 而且足夠的, 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標準的播放規格, 所有的CD光碟片可以在所有的CD音響上播放, 全世界都一樣.
CD+G
當研發人員在設計紅皮書規格時, 他們已經想到替CD加上一個未來可用到的功能,可以在CD上與數位音樂同時並存圖形資料, 這些圖形資料存放在每個音樂資料的控制區內, 每一個控制區內包含了8個bits, 分別為P,Q,R,S,T,U,V 和 W. 每一個字母代表了一 個Sub-code channel, 而P, Q channel包含了位置與時間資料, 大部分的 CD 音響靠著這兩個channel得知正在播放的時間並顯示在面板上.其他從R到W的6個bits則可存放使用者的資料, 在大多數CD音樂片上這個部份都存放為*0*, 如果幸運的話, 你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含有圖形資料在其中的CD片, 就是所謂的CD-G碟片, 而這些圖形資料有什麽用途呢? 一般來說, 可以存放與歌曲有關的資料, 像是歌詞, 照片或是注意文字等, 但是因為存放的空間受到限制, 每張CD片最多存放20MB的資料, 而且使用上有限制, 必須連續播放7秒鍾才可得出一張低解析全螢幕的資料, 因此實用性並不是很大.大多數的CD音響會忽略掉這些Graphic的資料, 因為這並不影響到音樂的播放. 如果你要將這些資料顯示出來, 必須還要使用特殊的CD系統, 它可以讀出R到W sub-code channel的資料並有影像輸出的端子才行. 以CD-G為應用的例子在早期有CD I, Karaoke CD等系統. CD-G 的編碼方式為飛利浦與Sony公司所發展出來, 因此如果要製作此種CD片, 必須先得到這兩個公司的授權. 膾然CD-G因為種種的限制而無法被市場接受, 但是CD-G光碟杜算是最早的多媒體應用了, 而且在當時CD-G給了發展CD-i一個確定的方向.
黃皮書
飛利浦與Sony在1983年發表了黃皮書, 定義了CD-ROM(Compact Disc - Read OnlyMemory) 的規格, 黃皮書是以紅皮書為基礎, 發展出適合存放電腦資料的CD格式, 而且可以快速隨機的找尋資料(與CD-Audio比較起來). 存在CD片上的資料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正確性要求較低的音樂或圖形資料, 可容許一些Byte的錯誤, 另一種是正確性要求非常嚴格的電腦數字或文字資料) 錯一個bit也不行.
Mode 1與Mode 2
黃皮書規 定義了災種不同型態的資料結構: Mode 1與Mode 2, 在CD-ROM磁* (Sector)的表頭區(Header field)內, 含有指示本區內資料為 Mode 1 或 Mode 2 的 Byte.Mode 1代表CD-ROM資料含有錯誤修正碼(Error Correction Code - ECC), 每個磁區存放2048Byte的資料. 而Mode 2的資料則沒有錯誤修正碼, 將那些空間省下來, 因此每個磁區可以多存放288Byte, 達到2336Byte, 因此Mode 2較適合存放圖形, 聲音或影音資料. 你可以指定在CD上的每一個資料軌為Mode 1 or Mode 2, 但是其內的磁區只能有一種格式來存放資料. 大部分的CD-ROM電腦用光碟片, 包括資料庫, 電腦游戲, 網路全書或共享軟體, 是採用 Mode 1方式存放資料, 而 Mode 2從不採用它最"原始"的方式來存放資料. 其它的光碟片, 像是相片光碟(Photo CD), CD-I 及影音光碟 ( Video CD)等, 是採用Mode 2, Form1及Form2來存放.
黃皮書的邏輯格式變化
如同前文所言, 黃皮書內定義了在CD-ROM光碟片上兩種基本型態的資料存放方式, 但是黃皮書到此處停止繼續定義, 留給 CD-ROM 研展人員去決定如何訂出磁區的邏輯格式, 與電腦檔案的存放格式(光碟檔案系統), 在早期各 CD-ROM 的研展人員制定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專用格式, 彼此各不相容, 直到 High Sierra 小組的出現, 他們訂出了全球通用的標准, 也就是後來的ISO 9660檔案系統格式, 然而, 一些研展者發現 ISO 9660 檔案系統在他們的作業系統上, 並不能允許他們存放一些像是表現檔案特性的資料, 因此他們開始研究擴展ISO9660的規格.
ISO9660
ISO9660標准內有叄層透通性(Interchange), 只有第一層支援大多數的作業系統,第一層要求每個檔案的資料必須是連續不中斷的方式存放於CD上, 每個檔案內容不可分開存放或與其他檔案交錯, 檔名必須符合英文 A 到 Z, 數字 0 到 9 和底線"_"所組成的字集, 而且格式必須依照DOS的規定, 8 個字元的主檔名與 3 個字元的副檔名. 第二層則是可以採用任何的字元作為檔名, 包括使用超過 8+3 個字的長檔名, 但是檔案的內容亦不可中斷, 交錯或是分開存放. 在第叄層則是不受任何的限制. 在所有的叄層規定中, ISO9660檔案系統規定均不可使用超過8層的目錄結構.
Rock Ridge Interchange Protocol (RRIP)
ISO9660標準的設計是相容於大多數的作業系統, 但是它也保留空間作為延伸與改編用, 在Unix的作業系統世界中, 長檔名與超過8層的目錄結構是稀疏平常的, 因此Unix系統的CD-ROM檔案系統研展人員對ISO9660的第一層限制非常反感, 因此就有些人不採用ISO9660的規格, 而自行設計符合Unix作業系統的規格. 但是因為Unix作業系統有太多種不同的版本, 所以設計起來也特別困難, 但是這件事情引起了High Sierra小組的注意. 當這件事情同樣被其他公司引起注意, 並開始討論後, 於1990年, 由16家公司派代表組成了Rock Ridge小組, 他們共同的目標是延伸 ISO9660 的規格以使 CD-ROM 能符合 Unix 的檔案系統與結構. 他們提出一個規格叫做: System Use Sharing Protocol (SUSP), 它可重新分配ISO9660規格中的系統使用區域 (System Use Area field),轉變成為一種可變長度的系統記錄區(Variable-length System Use fields), 這個區域內記載了不同的作業系統之相關資訊. 因此RRIP就是負責處理記錄這些Unix下的長檔名與超過8層的目錄資訊, 而且除了Unix以外的作業系統將不會看到這些專為Unix而設計的區域. 這種新的CD-ROM檔案系統可以在不同的UXIX作業平台使用, 這就是Rock Ridge格式, 至今已被廣泛的使用在Unix的CD-ROM光碟片上.
Apple Extensions
麥金塔CD-ROM的研展人員是另外一批研究麥金塔專屬CD-ROM檔案系統的組織, 他們的檔案系統稱為Hierarchical File Structure (HFS), 在ISO9660標准內無法存放HFS之特有資訊, 像是檔案代表圖形(Icon), 與其擺放在桌面的位置資料, 還有資料檔與執行檔之間的關連資訊等. Apple採用的ISO延伸系統與Rock Ridge較相似, 它們都准許以ISO9660第二層的方式在CD-ROM上存放長檔名, 以及存放資料檔案與程式之間的關連資訊. 存放在第二層的資訊無法被麥金塔以外的電腦系統所讀取.
Hybridm
採用 Hybrid 或是Janus格式的光碟片, 通常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資料區 (Parti- tion), 每個資料區各自含有完整的檔案記錄與資訊, 兩個資料區可以採用不同作業系統的檔案格式, 目前有四種檔案格式可以相互結合, 分別為DOS(Windows), HFS,Unix與OS/2, 但是最常看到的Hybrid光碟片是結合DOS與麥金塔檔案格式: DOS採用ISO9660檔案系統, 麥金塔則採用HFS檔案系統. 有時候這種Hybrid的光碟片又叫做Janus格式. (源自古羅馬帝國一位雙面神的名字)
Shared Hybrid
可分享式的Hybrid光碟片也可以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業系統間使用, 各不同的作業系統可讀取CD-ROM上相同的資料, 這種格式的光碟片只有一個資料區(Partition), 所有相關的資料與各作業系統使用的程式都放在一起, 但是在DOS上只會看到 DOS的程式檔, 麥金塔上也只能看到麥金塔的執行檔.
El Torito (Bootable CD-ROM)
關於可開機式的CD-ROM規格, 目前版本到1.0, 其主要的方法是將硬碟或軟碟上的開機磁區內資料搬到CD-ROM光碟片上, 並且可以同時有數個開機磁區映像檔(Image file)可供開機時選用. El Torito規格是開放給各電腦產業使用, 不用簽約, 自由使用的. 要使CD-ROM光碟片可以開機, 還必須採用支援CD-ROM開機的BIOS(電腦主機板上), 或是採用SCSI界面, 並配合像是新版本Adaptec SCSI卡才可以.
CD-i與CD-ROM/XA
如同CD-ROM是CD-Audio的延伸一樣, CD-i與CD-ROM/XA就是CD-ROM的延伸,CD-i的全名叫做CD-interactive. 說起它發展的經過, 在於飛利浦與Sony兩家公司自訂出紅皮書(for CD-Audio)與黃皮書(for CD-ROM)後, 發現在CD的應用上應該可以更多加以整合文字, 圖形, 影音, 動畫, 照片等多媒體的應用, 並且應該要有一個適合的硬體平台來播放, 此硬體的環境應該要考慮Video的播放規格, 軟體所採用的作業系統以及音效處理等等, 使得這樣的電腦系統能在全球統一, 也使這種光碟片的格式一致, 就像是CD-Audio一樣的成功, 因此, 於1986年二月CD-i (規格訂於綠皮書) 就正式發表了. 值的注意是在當時, PC還未普及於一般家庭, 更唐皇每台PC都裝有CD-ROM光碟機了. 在綠皮書內除了定義CD光碟片的規格外, 還包括了播放系統硬體的規格, 軟體的作業系統,聲音與影像的壓縮方式, 還有那些文字, 圖片與語音的交錯編排方式(Interleaving)等, 至於CD-ROM/XA的規格是將黃皮書的規格加以延伸並取用部份綠皮書的規格整理而成,於1989年發表. CD-ROM/XA規格中也包括了聲音與資料的交錯編排方式, 如果你要了解XA與CD-i的光碟片有何不同, 那最好是從它們相同處開始了解. 一般來說CD-ROM/XA 與 CD-i 的觀念相同, 都採用資料交錯的編排方式儲存資訊, ADPCM 方式的語音壓縮以及具有互動式的功能.
資料的交錯編排(Data Interleaving): Form1與Form2
在黃皮書上說明了CD-ROM Mode1的規格, 我們也知道在這種規格下, 資料/程式與聲音/影像是分開存放的. 如果你的 CD 光碟片上要包含 CD-Audio, 那你必須將資料與Audio分開放在不同的軌道(Track)上, 就是所謂的混合式(Mixed-Mode)光碟片, 這種方式的基本操作原理是先將圖形/照片先從光碟片上讀出到電腦顯示出來, 然後才開始播放CD -Audio. 當然程式部份也是先行讀出並在電腦上執行, 如此目的是分為兩個步驟來完成"多媒體"的展示, 這種情況下, 你不可能順利播放CD-Audio又平順播放動畫/影片. 其實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料與CD-Audio是分別放在CD光碟片上不同的軌道,光碟機上的讀取頭無法在同一時間內跑到兩個軌道讀取資料. 在綠皮書的規格中, 黃皮書規格中的Mode2又被細分為Form1與Form2兩種, Form1的磁區(Sector)結構為 2048Byte 資料區加上錯誤偵測碼(EDC)及錯誤修正碼(ECC), 使其可當成Mode1的方式儲存電腦的資料. Form2則沒有加上EDC與ECC, 整個磁區(2328Byte)皆可存放資料. 或許你會問, Mode2的磁區不是應該可存放2336Byte的資料嗎? 是的, 這里我們把那剩下的 8個Byte用來存放磁區的種類(A/V資料或是Data資料), 位置資訊(這個磁區在光碟片上的位置), 這樣光碟機才能辨識這個磁區是不是它要找的資料了. 在Mode2的軌道里,我們可以同時存在 Form1 與 Form2 的磁區.所謂資料交錯編排(Interleaving)主要目的是可以光碟機同時抓到語音/影像(A/V)資料與電腦資料(Data), 以使播放不至中斷. 舉例來說, 一個言講者的影像播放可同時配合他的聲音來同步播放, 不會斷續. 或是一段電腦動畫搭配著其語音說明敘述. 光碟機上特殊的硬體設計可讀取並分離交錯編排在光碟片上的資料, 聲音部份解壓縮後送到喇叭放出, 電腦資料則送進電腦內處理, 影視 / 動畫資料則被送到電腦或是電視上播放. 現在在市場上所看到的 Mode 2 光碟片包括了Video CD, CD-i, 與一些特殊的CD-ROM/XA光碟片.
綠皮書
綠皮書包括定義了CD-i的光碟片格式與CD-i的硬體規格, 這並且是所有規格書中唯一包括硬體規格的標准, 其中包括了中央處理單元(CPU), 作業系統, 記憶體, Video與 Audio 的控制器以及影音資料的壓縮方式等. CD-i 是被定義成一個消費性的電子產品, 也就是類似電視, 錄放影機等功能的產品, 它是可以直接接上電視, 並且採用遙控器控制, 它沒有軟式磁碟機(Floppy)與硬碟機(Hard Disk), 完全採用光碟機作為資料的輸入裝置, 並且採用即時性的作業系統(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 現在, 我們重新對CD-ROM的格式做一整理如下:
格式 說明
CD-Audio(CD-DA) 雷射數位音樂
CD-ROM High Sierra PC 資料原始標准(現已不用)
CD-ROM ISO 9660 MS-DOS & Machintosh 檔案標准
CD-ROM HFS Machintosh 高速檔案系統
CD-ROM/XA 黃皮書延伸標准
CD-I 互動式光碟
CD-I Ready 可用於一般雷射唱盤與CD-I
CD-Bridge XA的標准並可用於CD-I上
CD-R(CD-RRM) 單寫型CD光碟片
CD-MO 可讀寫型光碟片
CD-G CD音樂加影像(卡拉OK)
Video CD CD影碟(74分鍾MPEG-1規格)
各標准書規格說明
紅皮書(Red Book)
CD-Audio
2352 Audio Data
黃皮書(Yellow Book)
CD-ROM Mode 1
12 Sync 4 Header 2048 User Data 4 EDC 8 Blanks 276 ECC
CD-ROM Mode 2
12 Sync 4 Header 2336 User Data
黃皮書延伸規格--XA(Extended Architecture), 本規格均是屬於Mode 2下的規格
延伸.
CD-ROM Mode XA Form 1 (Computer Data)
12 Sync 4 Header 8 Sub-header 2048 User Data 4 EDC 276 ECC
CD-ROM Mode XA Form 2 (壓縮音樂、影像及照片)
12 Sync 4 Header 8 Sub-header 2324 User Data 4 EDC
綠皮書(Green Book)
所有 CD-ROM/XA 的規格加上對 CD-I 機器的硬體規格 (如 CPU 等) 及 CD-I
的作業系統的定義.
橘皮書(Orange Book)
CD-ROM
Lead-In&TOC Data Track Lead-Out Lead-In&TOC Data Track Lead-Out
<--------------- Session 1> <--------------- Session 2>
* Sync 同步信號, EDC(Error Detecting Code), ECC(Error Correcting Code)
[CD-R光碟的新標准DIS13490]
目前, 國際標准組織已經開始研究一種新的CD-R檔案格式, 尚未正式定案的格式叫做DIS13490, 此種標准容許使用者的資料維持跨越平台的交換性, 並可以在CD-R光碟片上更靈活的增加或修改資料.
唯讀式光碟機 CD-ROM 不負眾望, 已嚴然成為這個年代最重要的資料儲存和傳輸媒介. 放眼今日的電腦就可見一斑: 麥金塔電腦多數出貨時搭配了CD-ROM光碟機,多媒體電腦 (MPC-Multimedia PC) 更少不了它, 而幾乎每台 Unix 工作站也都內含 CD-ROM 光碟機, 以供安裝系統軟體之用.
造成光碟機產業成功的關鍵之一, 在於當初設立了 ISO 9660 標准, 使得各 CD- ROM 光碟片可通用於麥金塔、MS-DOS、Unix、VAX/VMS 等各種電腦平台上.
然而, ISO9660 驅動程式用在各種作業系統上的時候, 會產生一些設計上的問題舉例言之, 使用目錄列表指令要讀取Unix的檔案資料時, 因為部份有關目錄屬性等的 延伸資料是隨著檔案內容一起存放, 而非存放在目錄記錄區域內, 如此一來每當執行一項單純的目錄指令, 都得先到每個資料檔案所在的位置上搜尋相關資料, 造成時間的延誤與效率的不彰.
ISO9660 還有一個嚴重的致命傷, 那就是無法支援在光碟片上增加資料的功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Multi-Session 光碟片, 而當柯達相片光碟 (PhotoCD) 出現時, 這項ISO9660 的限制變成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相片光碟容許在已有相片資料的光碟片上再增加相片, 直至裝滿為止. 此外, 企業界可以藉助光碟記錄器, 將專業資料等自行生產製作成少量的光碟片. 他們可以分次寫入資料到光碟片上, 不會浪費光碟片的空間.
ISO9660 早在1988年就已設立. 過去幾年之間, 單寫型光碟 (Compact Disc Write Once, 簡稱 CD-R)技術已有長足的進步. 並由唯讀型光碟(CD-ROM)演變而成今日的CD-R.
其實在當時單寫型系統(WORM)有很多種, 應用方面也不同, 如12寸的單寫型光碟是用在記錄視訊資料(如影碟)或其他大容量資料的應用(如地政資料), 這種光碟片的容量一片在5.6GB (雙面). 另外在可讀寫磁光式光碟系統(MO)上, 也有一些廠牌將WORM 的功能加入, 其方式為採用材質不同之光碟片(即WORM DISC), 此類光碟機可使用二種型態的光碟片, 可讀寫磁光式式及單寫式光碟片, 達到雙功能的目的 (市場上稱之為Multi-Function光碟機), 現已很少見於市面. 而 CD-R 則為單寫型系統中應用最成功的產品.
相較於 ISO 9660, DIS 13490 這項新標准可說是青出於藍. 它對光碟片上的軌(Track)及段 (Session)提供了邏輯化的運用能力. 這項突破是利用現有CD-R標準的碟軌記錄達成的.各界接受這項新標準的經過, 也與接受 ISO9660 的管道如出一徹. 在當年ISO9660定案前是由High Sierra Group 所擬定的光碟片上冊(Volume)資料及檔案結構標准, 由歐洲電腦製造廠商公會ECMA加以修改, 並且設定為ECMA 119 標准,隨後被又被設為 DIS9660 標准, 最後定名為 ISO9660. 同樣地, 法蘭克福小組(Frankfurt Group, 由於首次集合的地點在德國法蘭克福而得名)起草了唯讀型光碟和單寫型光碟的 Volume 區架構及檔案結構標准, 也由歐洲電腦製造廠商公會 (ECMA) 加以修改, 設定為 ECMA168 標准.
目前, 這項命明為 DIS13490 的邏輯標准, 正由全球各界人士評估. 在評估其之後, 可能設定為 ISO13490 標准. 請讀者留意: 本文中所指的「橘皮書」是對 CD-R所定的實體(Physical)標准, 而 DIS13490 則是訂出 CD-R光碟片上資料的邏輯架構 (Logical).
唯讀型光碟的基本概念
在詳述 CD-R冊區資料及檔案架構之前, 先簡單介紹目前所通用的ISO9660架構.這項標准將光碟片劃分為四個主要部份, 分別為「冊區說明」(Volume Descriptors)、「路徑表格」(Path Table)、「目錄記錄」(Directory Records) 和「擴充屬性記錄」(Extended Attribute Records, 即 XAR). 這四個區域均用以說明資料組織情況, 因此統稱為「描述區」(Descriptors).
在「冊區說明」區域, 主要記載了檔案路徑、根目錄及其他光碟重要資訊在光碟上的位置,在此與CD-R光碟最大的不同即是: 唯讀型光碟上的目錄及檔案位置一但被設定後就固定無法變更,因此唯讀型光碟上的檔案路徑及根目錄的位置資料是記錄在「冊區說明」區域內. 「路徑表格」區域內描述的是根目錄和子目錄之間的關系. 而「目錄記錄」區域是列出各目錄下的子目錄或檔案名稱.
這種架構的機能, 可以提供系統兩種方式來回讀取唯讀型光碟上的樹狀檔案目錄.其一是經由「目錄記錄」, 其二是經由「路徑表格」. CD-R 應用這種方式處理檔案,一但更動了某個檔案或目錄, 就得隨即將每筆目錄記錄重新寫入. 因此之故, 在 CD-R檔案結構下, 各目錄與各檔案之間的關系僅載於「路徑表格」, 換言之, 在CD-R 檔案結構之下的「目錄記錄」並不包含子目錄或檔案的指標.
ISO9660的最後一個區域「擴充屬性記錄」(XAR) 則提供了檔案或目錄的所有者(Owner)及群組 (Group) 的識別碼 (ID) 和架構記錄. 然而,「擴充屬性記錄」系記錄在檔案或目錄上, 因此常會阻礙光碟機的運作. 在 CD-R 檔案架構上, 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在後文中解釋.
DIS13490 描述區所使用的內部結構資料欄, 與 ISO9660 內部格式所使用資料欄的格式及數值近似. 然而部份資料欄位已經加以修改, 以便 DIS 13490 的結構可支援Posix. 這樣一來, DIS13490 標准便足以涵蓋市場中主要的作業系統, 如 DOS、Mac-OS和 VMS 等等, 其實這些系統廠商的研發者, 都是當初法蘭克福小組的成員.
每當連置(mount)上一個冊區(Volume)時, 作業系統都得了解記錄在該媒體上的資料種類及格式. DIS13346 (非單次連續寫入性媒體 nonsequential write-once media 及可重復讀寫式媒體 rewritable media 的冊區及檔案標准)、DIS13490、可能還有一種新的磁帶標准為此特別共同訂定了叄者通用的冊區辨識流程. 藉此, 系統可以將適當的冊區標准安裝在適合的媒體上, 之後再利用這種媒體來開機. 此外, 字元集的定義系由ISO9660 標准擴充而成, 對特殊字元的需要已經大幅降低了.
ISO9660 所定義的「擴充屬性記錄」部份業已取消, 因為在目錄及表格路徑內記錄延申屬性的區域已擴充了其記錄的功能.
IS13490 標准
分為四部份, 概述如後:
第一部份: 總論, 列
⑤ 對數的發明原理,及是什麼情況下根據什麼數學問題發明的,那個問題具體一點,以及是根據對數怎樣解決的。
蘇格蘭數學家約翰·維爾納獨立發明了對數,並於1614年在出版的名著《奇妙的對數表的描述》中闡明了對數原理。
16世紀前半葉,歐洲人熱衷於地理探險和海洋貿易,需要更為准確的天文知識,而天文學的研究中,需要大量煩瑣的計算,特別是三角函數的連乘,蘇格蘭數學家約翰·維爾納首先推出了三角函數的積化和差公式,即:
①sinα·sinβ=[cos(α-β)-cos(α+β)]/2 ,
②cosα·cosβ=[cos(α-β)+cos(α+β)]/2 .
開普勒利用對數表簡化了行星軌道的復雜計算,數學家拉普拉斯說:「對數用縮短計算的時間來使天文學家的壽命加倍」。
對數發明之前,人們對三角運算中將三角函數的積化為三角函數的和或差的方法已很熟悉。
從對數的發明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納皮爾在討論對數概念時,並沒有使用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系,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當時還沒有明確的指數概念,就連指數符號也是在20多年後的1637年才由法國數學家笛卡兒(R.Descartes,1596—1650)開始使用。
直到18世紀,才由瑞士數學家歐拉發現了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系。在1770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歐拉首先使用來定義 ,他指出:「對數源於指數」。
⑥ 誰發明的2048這個破游戲
俗話說的好,程序猿都是無聊的類種,腦袋一大開,就能出很多東西
⑦ 1998年美國加州大學19歲學生Jason用電腦發現了當時世界上已確認的最大質數2^302337-1,這個指數有909526
2的冪依次為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可以看到它的個位數字依次為2、4、8、6;4次一個循環,現在我們來看302337這個數,它除以4的余數是1,也就是說它的個位數是2,那麼這個最大的質數的位數就是1了
⑧ 4k技術是誰的發明
4K,是一種高清顯示技術。主要應用於電視行業、電影行業、手機行業等。
作為電視行業顯示技術的革命性突破,4K已經成為行業內的常青樹,熱度從2012年開始就一直是有增無減。那麼,為何4K的熱度一直有增無減呢?畫質技術作為電視的核心要素,與3D、多屏互動等技術相比,畫質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不是一時新鮮感,它是從本質上提升電視的表現力,讓用戶能夠感受到最優秀的畫質所帶來的視覺盛宴。 [1] 2004年7月1日,由好萊塢7大電影公司組成的數字電影推進聯盟(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修訂並推出了其技術文檔4.0行業標准,規定的數字影院清晰度分為兩級,即DCI 2K(2048x1080,每秒24幀或48幀)和DCI 4K(4096x2160像素,最低每秒60幀),其中DCI 4K(4096x2160)的信息量則是高清電視的4倍多。 在經歷多個版本的修訂後,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即ITU)於2012年8月23日發布了超高清電視(Ultra HDTV)的國際標准:ITU-R Recommendation BT.2020。標准對超高清電視的解析度、色彩空間、幀率、色彩編碼等進行了規范。 [2]
為了響應DCI的相關文件,索尼於2004年10月推出了基於其SXRD(Silicon X-tal Reflective Display)硅晶體反射顯示器件技術的數字影院4K投影機SRX-110/105。但由於當時的攝影機、存儲設備等相關技術的限制,業內幾乎沒有能力大量製作4K解析度的影片,所以當時SRX-110/105隻能用於工程投影和虛擬演示。
除此之外,多次參與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即ITU)制定電視行業相關國際標準的日本放送協會NHK,也自建有下一代超高清電視的相關標准,稱作Super Hi-Vision,並且多次在國際級展會上展出相關設備,但設備相當龐大,十分不便。
國內的4K片源比較少,4K電視無用武之地的情況,怎樣觀看4K影片就成了一個比較重要的話題了,LG採用了至真4K圖像處理引擎,該引擎可以通過自適應優化畫質提升技術,對普通清晰度畫面進行復雜運算、分析和優化,使畫面更接近超高清畫質,讓4K電視擺脫片源滯後、不足的困境。
2014年5月,開博爾發布的mstar 9180晶元的Q9,其先進的四核64位A9級架構晶元,同時支持硬解極清4K片源與網路高效視頻格式H.265,是當時行業內的一個技術新突破。
2015年5月,創維發布GLEDSlimE6200系列,其精湛的工藝和至高的性價比,成為4K電視就是業內的一匹亮眼黑馬。
參考文獻:
電視常識大講堂:為何4K解析度是主流? .新浪科技[引用日期2015-12-01]
2. What is Ultra High Definition? .Ultra HD[引用日期2015-12-01]
⑨ 安卓開發2048主要有哪些技術
適用人群 中級IT從業人員 課程簡介 課程背景: 1.新潮、火爆的2048游戲,挑戰每一位玩家的智商。 2.2048游戲玩法有創意、簡潔不簡單,玩起來根本放不下。 核心內容: 1.創建/設計2048游戲項目 2.實現2048游戲邏輯
⑩ 2048的製作背景
2014年Gabriele Cirulli利用周末的時間寫2048這個游戲的程序,僅僅只是好玩而已。他想用一種不同的視覺展現效果和更快速的動畫來創造屬於我自己的游戲版本
AsherVollmer和GregWohlwend作為Threes的開發者,他們在開發這款游戲的時候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製作2048的過程中,他決定把項目託管到Github上去,並且通過Github完成項目。完成了這個游戲之後,通過GithubPages發布,並發表在DesignerNew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