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傳統文化元素的含義
傳統文化元素的含義
「中國元素」應分為三部分,第一是中國固有元素:比如中國的領土(包括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中國的人種,中國的氣候等等;第二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個不做累述;第三是中國的現代文化元素:比如北京的奧運精神,中國的航天精神,中國的電影文化,中國著名企業的文化等等。
中國元素——凡是在中華民族融合、演化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中國人創造、傳承、反映中國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國特質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國元素,包括有形的物質符號和無形的精神內容,即物質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如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體系、民俗事象、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建築、藝術、科技、法律、倫理等,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宋元明清,大到故宮長城,小至窗欞門釘。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中國元素,但中國元素不全等於中國傳統文化,還包括中國現代文化。
傳統元素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中國武術、太極拳
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古箏、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水墨畫)(工筆、寫意) (花鳥、人物、山水)、敦煌壁畫 、
石獅、飛天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節月餅 端午節粽子、元宵節元宵、臘八節臘八粥、二月二春龍節的料豆
②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2)傳統元素創造新意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③ 傳統文化創新的例子
1、數字媒體實驗室對數字報的原訂閱系統的改進,廢棄了客戶端方式,大大簡化了網上閱讀步驟,為網上收費訂閱與用戶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可口可樂用年畫,水墨畫做廣告.3、大型歌舞集錦 《 雲南映象 》將雲南原創鄉土歌舞與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滿古樸與新意。演員大部分是來自雲南各村寨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演出服裝原汁原味,他們的歌舞天人合一,他們的激情身心合一,他們的狂歡與生俱來,這一切再創了神話般濃郁的雲南民族風情。4、在面積僅為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園區,來自全世界各種形式的文化作品,爭奇斗艷,呈現了非凡的兼容並蓄。毫無疑問,只有在這樣開放包容的交流中,我們的文化創新才有了不竭的動力和活力。5、紅歌唱響城市,網路投票老歌釋出新意。6、趙本山對東北二人轉的包裝改造7、文化企業如華誼兄弟通過上市來解決文化產業的生存問題。8、解放鞋被重新包裝後在國外的走紅。9、博鰲亞洲論壇帶來的論壇產業化。10、阿凡達等美國大片的高科技效果。11、中國的動漫產業通過打造知名形象來進行產業延伸布局。12、中國殘疾人 數字圖書館 建設13、山東省文化共享工程創新運行應用模式,本項目結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山東省的實施,將 現代信息 技術與創新型的多樣化服務模式相結合,在山東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廣泛應用,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傳播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創新14、遼寧省營口市文藝表演團體轉企改制15、「蘇演院線」連鎖經營16、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程17、中華節慶文化動漫博覽園18、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19、福建藝術扶貧工程20、基於激發文化科技活力的研學合作模式研究21、百萬市民藝術培訓工程
④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中國元素」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不可能是西方文化的簡單補充潤飾,不應該狹窄地定義為宣揚民族主義的旗號。以「中國元素」作為創意語言更不應該視為一種時尚的新名詞。誠然,有一種不可爭辯的事實,當世界經濟離不開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時,世界文明也離不開中國文化。因為中國文化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著中國文化精神的「中國元素」將會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奠定自信,它會承擔起融入世界、影響世界的時代使命。
「中國元素」應分為三部分,第一是中國固有元素:比如中國的領土(包括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中國的人種,中國的氣候等等;第二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個不做累述;第三是中國的現代文化
元素:比如北京的奧運精神,中國的航天精神,中國的電影文化,中國著名企業的文化等等。
中國元素——凡是在中華民族融合、演化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中國人創造、傳承、反映中國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國特質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國元素,包括有形的物質符號和無形的精神內容,即物質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如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體系、民俗事象、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建築、藝術、科技、法律、倫理等,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宋元明清,大到故宮長城,小至窗欞門釘。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中國元素,但中國元素不全等於中國傳統文化,還包括中國現代文化。
⑤ 常見的中國傳統設計元素有哪些
1、中國結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精緻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的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中國結才真正成為了盛傳於民間的藝術。
當代多用來裝飾室內、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緻,可以代表中國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2、皮影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3、宮燈
宮燈又稱宮廷花燈,是中國彩燈中最富有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宮燈始於東漢,盛於隋唐,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宮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主要是些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並在外繪以各種圖案的彩繪燈,它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於世。
由於長期為宮廷所用,除去照明外,還要配上精細復雜的裝飾,以顯示帝王的富貴和奢華。正統的宮燈照型為八角、六角、四角型的,各面畫屏圖案內容多為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
4、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5、祥雲火炬
一朵流連婉轉、旖旎飄逸的祥雲,跨越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歷史,飄向世界五大洲。火炬的主題元素,還包括代表中國四大發明的紙,它們通過「天地自然,人本內在,寬容豁達」的東方精神,借祥雲之勢,傳播祥和文化,傳遞東方文明。
⑥ 如何在設計中體現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結合
設計本身擁有其基本法則,傳統與現代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標簽」。
因此我認為在進行設計時,出發點應該立足的是設計的規則,所謂傳統的還是現代其實根本不用糾結,抱有這個疑問其實只是一個定位的錯誤。真正需要討論的是合乎規律的或不合乎規律的元素。
題主的這個疑問其實很有普遍性,這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一種「立場」上的糾結,一種由於"標簽"造成的錯覺。而所謂具備「現代感」的設計,必然是依據設計規則所得到的結果,設計與設計規則本身就是現代的產物,因此古代的元素很多都是與現代設計規律相悖的。尤其是外於設計發展歷史的中國。所以硬要把這些元素應用進設計中去,肯定是難以自洽的。
比如您的描述中的出發點「傳統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設計元素」,這個判斷是成立的么?為什麼您把「傳統」元素定義為一種設計元素?這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又如何?
傳統要素如果不經過改造就難以符合現代設計的規則,而一旦改造必然失去其作為「傳統」的某些特徵。所以取捨的難點就在於此:既保證傳統元素的某些特徵可以被察覺,又匹配了現代設計的規則。
這種例子在中國不太好找,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試圖保留被識別為「傳統」的大部分特徵,而在設計規則的問題上做出妥協。
為什麼直接運用了這些傳統要素在一張現代海報中,卻不顯得違和呢?因為這些傳統作品具備了現代設計的一些基本規律與特徵,甚至可能直接參與了現代設計理論的構建(如果不是日本人自吹的話)。
這具體體現在了:
1.斜線在構圖中的應用,既形式感(河對畫面的分割)
2.強調紋樣的裝飾性(樹乾的紋路與波紋)
3.造型的純粹性與變形,追求造型的純粹性,不拘泥於寫實(體現在河流造型上)
4.無視遠近法,純粹地平面化。
5.拼貼紋樣的手法(Collage,河流與樹乾的紋樣)
因此你可以看到,傳統元素的在現代作品中的運用是在剝離傳統中「非現代」的部分後才得以成立的。然而其最終的表現形式依舊是以現代設計的規則為主體的,這是根本的原則。而傳統元素的地位往往是點綴與象徵,或某種在現代手法下審美意識的體現。總之你不能直接把它毫無保留地挪入設計中去。
如果我們從視覺元素的「傳統」「現代」性出發來總結的話,我認為有關設計的現代性原則是確定的,而傳統元素的現代性卻是曖昧的,是需要發掘和改造才能被運用到設計中去。日本設計之所以鶴立雞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日本的傳統美術已經具備了強烈的現代氣質,所以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之間的鴻溝並不那麼難以跨越,而對於中國而言,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如果說日本很早就為現代設計的發展打好了基礎,在中國則從來不具備這樣的土壤,至今都不具備。因此在處理「傳統要素」之前,我覺得首先要掌握的是現代設計的基本規律,民族性或者「傳統」本身是次要的,甚至是不重要的。為了設計的基本規律剝離傳統要素的「傳統」性才是最為重要的。
⑦ 中國傳統元素
中國傳統元素有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風箏、皮影等。
1、文房四寶
中國的用具,不少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為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其最典型的是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書寫工具:紙、筆、墨、硯。
2、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3、風箏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4、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7)傳統元素創造新意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元素:
1、嫦娥一號
和嫦娥當年寂寞地奔月不同,嫦娥一號前往月宮的旅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更引起一股「嫦娥」熱,就連報考航天航空專業的學生都明顯增多。加上隨後進行的首次太空行走,中國人飛天的夢想又往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祥雲火炬
一朵流連婉轉、旖旎飄逸的祥雲,跨越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歷史,飄向世界五大洲。火炬的主題元素,還包括代表中國四大發明的紙,它們通過「天地自然,人本內在,寬容豁達」的東方精神,借祥雲之勢,傳播祥和文化,傳遞東方文明。
3、功夫熊貓
一隻憨態可掬的熊貓在銀幕上飛檐走壁,讓全世界的孩子乃至大人都為之著迷。《功夫熊貓》的導演曾表示,該片是「獻給中國的情書」。昔日美國強大軟實力標志之一的好萊塢,也不可避免地愛上了中國元素。
4、福娃
五個憨態可掬的福娃帶著五環的繽紛,帶著濃濃的中國味橫空出世。水墨畫出的輪廓,五個極具中國特色的造型,親切的名字……它們就這樣輕而易舉迷倒了世界,讓世界記住了這個北京,這個奧運,這個中國。
⑧ 如何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