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小檗鹼發明

小檗鹼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27 22:53:58

A. 專利號查詢 ZL 2005 1 0136655.2

該專利已經授權了。
授權公告號 100572380

----------------------------------------------------------------------
名稱: 小檗鹼離子對化合物、制備方法及含有該化合物的葯物

申請(專利)號: CN200510136655.2

申請日: 2005.12.30

公開(公告)號: CN1990487

公開(公告)日: 2007.07.04

主分類號: C07D455/03(2006.01)

分類號: C07D455/03(2006.01);A61K31/4375(2006.01);A61P31/00(2006.01);A61P9/06(2006.01);A61P9/04(2006.01);A61P7/02(2006.01);A61P9/12(2006.01);A61P3/06(2006.01);A61P1/04(2006.01);A61P3/10(2006.01)

優先權:

申請(專利權)人: 賈本真;

地址: 410006湖南省長沙市麓山路58號湖南省中醫葯研究院

國省代碼: 湖南;43

發明(設計)人: 賈本真

專利代理機構: 長沙正奇專利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代理人: 盧宏
----------------------------------------------------------------------
摘要:

本發明涉及小檗鹼一種離子對化合物,特別是能增加小檗鹼脂溶性的離子對化合物,及其醫葯用途。本發明提供具有式(I)結構的含有小檗鹼的離子對化合物:其中R為C8-C12的烷基。
----------------------------------------------------------------------
主權項:

1、具有式(I)結構的含有小檗鹼的離子對化合物:
其中R為C8-C12的烷基。

B. 我想知道抗日時期,黃連素這種葯發明了嗎

我國漢代《神農本草經》中已記載黃連的功效,1910年珀金(perikin)、魯賓遜(robinson)確定其化學結構,但長期以來都從植物中提取。1969年龜谷(kametani)合成,1975年我國用化學合成法成功地合成了本品。

所以抗日時期已經有黃連素。

C. 現在我國自己的農葯專利有那些啊急求

關於農葯的專利發明有5636項,實用新型專利有1337項,一會我給你分別舉些例子
以下是其中的六項 :
1,具有抗病、助長作用的農葯組合物
2,甜菜夜蛾核多角體病毒殺蟲懸浮劑
3,含有大黃提取物的殺菌劑及其組合物
4,防治蚧殼蟲害的殺蟲劑及其製造方法
5,3-氨基-1-茚滿醇、其合成方法和對映體的拆分
6,小檗鹼·苦參鹼殺菌殺蟲水劑
有這么多,我在國家知識產權網上查的官方顯示,你對本國的智慧結晶報有質疑?

D. 細胞膜色譜的主要技術發明

1.發明了一種以活性細胞膜及受體為固定相的仿生親合色譜技術,建立了具有「識別與分離」雙重特性的CMC分析系統,以及CMC固定相的制備、活性檢測和表徵方法。
建立了血管平滑肌、心肌和α1A等細胞膜色譜模型,發現了白芷中歐前胡素等在制備抗高血壓葯物方面的新用途。
本部分發明共形成:
授權發明專利3項:200510043104.1、200510043105.6、200610042997.2
SCI 收錄論文:12篇
博士學位論文:《細胞膜色譜法》1篇
2.利用血管內皮CMC模型,發現了紅毛七中塔斯品鹼能夠選擇性地作用於VEGFR2,阻斷VEGF誘導的血管內皮細胞管腔形成過程,對雞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有抑製作用,具有制備抗腫瘤葯物的用途。 利用白細胞的CMC模型,發現了白術中白術內酯Ⅰ可作用於TLR4,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有抑製作用,並發現通過抑制NF-κB p65的核轉位,而抑制TNF-α和NO產生,發揮抗炎作用。
利用β-胰島CMC模型,發現了黃柏中小檗鹼可作用於磺醯脲受體,以小檗鹼為先導化合物,對其結構中二惡環和D環進行結構改造,合成了系列化合物,通過β-胰島CMC模型再篩選及動物實驗驗證,發現化合物7具有較好的降血糖活性。
本部分發明共形成:
授權發明專利4項
SCI 收錄論文15篇
3.對經典中葯方劑的篩選發現, 建立了心腦血管CMC模型,對「四物湯」方劑進行了篩選,發現了當歸、川芎揮發油部位、白芍醋酸乙酯部位和熟地黃水溶性部位,是作用於血管、心肌和小腦靶細胞的有效部位,藁苯內酯是有效成分。
利用心腦血管CMC模型,發現了「都梁丸」方劑在治療高血壓和腦中風後遺症等葯物的新用途,並已研究開發為「白川降壓膠囊」和「白葛膠囊」2個創新中葯,均已獲得國家臨床研究批件。
本部分發明共形成
授權發明專利5項:02114957.7、03120984.X、200410026226.5、200410026259.X、200410073090.3
新葯臨床批件2個:2005L00593、2005L02257
保健食品批件3個:G20041125、G20040525、G20041379
SCI 收錄論文:5篇
4.CMC模型成為葯物/受體相互作用研究新技術,建立了α受體、腎上腺素受體和毒蕈鹼受體等CMC模型,發現分析結果與經典放射性配體結合分析法的結果顯著相關,是一種新的受體葯理學實驗研究方法,並廣泛應用於葯物受體相互作用特性與規律研究。
本部分發明共形成:
SCI 收錄論文8篇
綜述1篇

E. 為什麼說葛洪發明了黃麻紙

黃麻紙就是一種呈黃色的麻紙,質地粗厚。這種紙曾經風行於晉、唐,尤其是寺廟、衙門等處,使用者眾多。黃麻紙是葛洪的「業余」發明
黃檗又名黃柏,為芸香科植物,其樹皮中含有小檗鹼、棕桐鹼和黃柏鹼等化學成分。黃檗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之功效。醫學上主要用於治痢瀉、赤腫、口瘡、黃疽等疾病。傳說葛洪有一次去野外採集葯材,他看見一葯農正在剝離黃檗樹皮,便問起原由。葯農說,這種黃色的樹皮,能夠殺滅小蟲子。葛洪聽了半信半疑,便隨手采擷了一些,拿回去做實驗。開頭,他把樹皮放到屋角邊有蟲子飛舞的地方,很久不見效果。葛洪想或許這樣做很難成功。於是,他把樹皮捶碎,用水煮開,溶出黃檗,便成了一種黃色的汁液。再拿出一張張白麻紙放在汁液中浸漬一下,然後放到陰涼處晾曬,於是便得到一張張黃色紙。

按照葛洪最初的想法,是利用黃檗的殺蟲性能,製取一種能驅蟲的紙。正如趙希鵠在《洞天清錄集》中所說「染以黃檗,取其辟蠹」。但未曾想到,製成的卻是被染成另一種顏色黃色的紙張,別具一格,別開生面。一些朋友見了,大加贊許,並紛紛拿來麻紙,請求代為加工。一時間,「人人爭說黃麻紙」,弄得朝廷上下都以用黃麻紙為榮。因為黃麻紙外觀既比普通麻紙美觀,又具有防蟲避蠢的功用,所以不論在後來唐代的古籍中、傳世或出土的實物都證實了黃麻紙的作用及影響。以至於長期在我國各地流傳利用黃麻紙「護書」(書中夾數頁黃麻紙可避蠹)的習俗。

F. 古代中國怎樣染衣服使之不掉色

中國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為最多,用途也最為普遍。如樹皮、樹根、枝葉、果實、果殼;花卉的鮮花、乾花、花葉、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實、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葯、茶葉等很多都可以用來染色。礦物類染料,如硃砂、赭石、石青等,動物染料,如胭脂蟲,紫膠蟲、墨魚汁等。

遠在周朝就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染草之官-又稱染人。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古代原色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將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間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成的(荀子.勸學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宋應星.《天工開物》:「凡藍五種,皆可為靛」),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藍,後來逐漸發現了蓼藍、馬藍、木藍、莧藍等諸種可以制靛之藍。

赤色,中國古代將原色的紅稱為赤色,而稱橙紅色為紅色。中國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鐵礦粉末,後來有用硃砂(硫化汞)。用它們染色,牢度較差。周代開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礬為媒染劑可染出紅色。漢代起,大規模種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紅而是暗土紅色,後世逐漸發明了紅花染色技術,得到了鮮艷的正紅。

黃色,早期主要用梔子。梔子的果實中含有"藏花酸"的黃色素,是一種直接染料,染成的黃色微泛紅光。南北朝以後,黃色染料又有地黃、槐樹花、黃檗、姜黃、柘黃等。用柘黃染出的織物在月光下呈泛紅光的赭黃色,在燭光下呈現赭紅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來便成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後皇帝專用的黃袍,既由此演變而來。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 櫟實、橡實、五倍子、柿葉、冬青葉、栗殼、蓮子殼、鼠尾葉、烏柏葉等。中國自周朝開始採用,直至近代,才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後,再經過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間se。

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造的染色工藝計有:直接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種和工藝方法的多樣性使古代印染行業的色譜十分豐富,古籍中見於記載的就有幾百種,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地分出幾十種近似色,這需要熟練地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配方及改變工藝條件方能達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現在一些偏遠地區還保留這樣的技藝。並且這些顏色是不會褪色的。

G. 那位達人能幫忙一下,專利號查詢 ZL 2005 1 0136655.2

名稱: 小檗鹼離子對化合物、制備方法及含有該化合物的葯物

申請(專利)號: CN200510136655.2 申請日: 2005.12.30

公開(公告)號: CN1990487 公開(公告)日: 2007.07.04

主分類號: C07D455/03(2006.01) 范疇分類:

本發明涉及小檗鹼一種離子對化合物,特別是能增加小檗鹼脂溶性的離子對化合物,及其醫葯用途。本發明提供具有式(I)結構的含有小檗鹼的離子對化合物:其中R為C8-C12的烷基。

H. 黃蓮素葯片是哪年發明的

由東北制葯總廠開發的人工合成黃連素新工藝日前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該廠人工合成黃連素的工藝路線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研製成功。1981年,國家投巨資建成了年產30噸規模的生產線,但由於生產成本高,無法與植物提取黃連素競爭,1994年下馬。1999年,該廠再次研發新的合成工藝,使黃連素當年新增銷售額約1.7億元,新增純利潤2714萬元。人工合成黃連素技術在成本、質量等方面與植物提取法相比具有絕對優勢,可有效地避免植物提取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破壞。

I. 黃連素是那一年發明的

黃連素,自1979年研製成功,經六年多時間的葯理研究、試產及國內醫療單位臨床應用,證明使用方便,療效可靠,副作用小。1986年經衛生部審查同意,由天津市衛生局批准正式生產

J. 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獲獎概況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建所80年來,葯物所共獲得各類科研成果獎170餘項,其中國家三大獎20項,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獎勵21項,省部級獎90項。 部分國家級獲獎時間名稱獎項類別1982年4月 肌肉鬆弛葯氯甲左箭毒 國家技術發明獎 三等獎 1982年7月 嗎啡鎮痛作用部位及鎮痛機制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1982年7月 中草葯活性成份的研究——十二種新有效成份的發現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1985年6月 鎮痛消炎葯3-乙醯烏頭鹼 國家技術發明獎 三等獎 1985年6月 橡膠防老劑D致癌性的動物實驗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獎 1987年12月 真性膽鹼酯酶抑制劑新葯——石杉鹼甲(福定鹼)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1988年12月 抗瘧葯磷酸咯啶 國家技術發明獎 四等獎 1990/08/11 植物抗癌成份美登素的全合成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等獎 1991年11月 二巰基丁二酸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1991年12月 羥甲芬太尼——一種新的高選擇性μ阿片受體激動劑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1991年12月 腦內多巴胺神經系統與四氫原小檗鹼同類物的葯理作用關系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等獎 資料來源: 備註:詳細獲獎概況詳見: 論文發表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1998年以來,研究所累計發表論文3500餘篇,其中SCI論文2811篇,2006年以來,影響因子大於3的累計660篇。發表的SCI論文和引用率連續七年保持全國科研機構前15名,位列全國葯學院校和科研機構首位。
2014年,上海葯物所全年共發表sci論文540篇,影響因子(if) 總數2310.889,總被引頻次691次,(其中通訊作者272篇,影響因子總數1167.62,總被引頻次294次),平均影響因子4.279,篇均被引頻次1.28次/ 篇,影響因子5,以上的論文121篇、3以上的論文已達317篇,在GPCR、化學蛋白質組學研究、分析動力學模擬、新型結構、新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解析P2Y12與激動劑和拮抗劑復合物的晶體結構,為新型抗血栓葯物的研發提供了重要基礎,兩篇論文於2014年5月1日同期在Nature刊出後即被新華社、路透社等國內外媒體報道。 項目承擔 2014年,上海葯物研究所共有在研項目425項,其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44項,主持(或承擔)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5項、承擔( 或參加) 課題8項,主持(或承擔)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項目5項,主持(或承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項、面上項目73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2項,主持(或承擔)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1項,主持(或承擔) 院重點部署項目2項,承擔重點國際合作項目2項。 專利及其他 2014年,上海葯物所共申請專利98項,共獲專利授權40項,其中有國內專利33項,國外專利7項,獲商標注冊1項。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國葯理學報》)創刊於2000年,月刊, 目前被PubMed收錄, 被SCI收錄,其研究領域為:葯理學。是中國葯理學及葯學領域唯一被收錄至科學引文索引(SCI) 的學術期刊,其影響因子(if) 為2.468。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亞洲男科學雜志》)創刊年於1999年,是中國重要的洲際學會國際性會刊,影響因子為2.530,在國際男科學領域期刊排名第三,在國內臨床醫學領域SCI期刊榜排名第一。
此外,研究所還主辦科普雜志《家庭用葯》。

閱讀全文

與小檗鹼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