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藝術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會有藝術
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游戲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藝術文化的本質特點,就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發生的基礎是人類的語言,有效的藝術創造必須完全藉助於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不藉助語言的所謂藝術創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戲創造。在娛樂功能的層面上,藝術與普通的娛樂游戲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價值和發展價值。然而,藝術與普通的游戲在文化形態上畢竟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在文化的社會功能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被認真關注的必要。
什麼是藝術,藝術與人類的其他文化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目前似乎誰也不能夠明確地給予回答。本文從人的主觀行為的功能范疇及其所創造出的文化構成入手,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一,人的主觀行為的三種基本功能
在社會生活中,人的主觀行為,可以根據其基本的功能范疇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為了獲得最基本的社會生活資料所從事的基本生產勞動,如尋找、採摘、捕獲和種植食物,修造居所,製作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須用品等等,都屬於基本生產勞動。如果沒有基本生產勞動所獲得的基本生活資料,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就無法維持。第二類是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所進行的基本社會生活,如做飯和洗衣、生殖和養育後代、社會交往和維持社會生活秩序、日常其他所必須的活動等等,都屬於基本社會生活。如果離開了基本社會生活,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同樣無法健康維持。第三類是為了消耗人體自身多餘的體能和精力而進行的娛樂游戲活動,如唱歌,跳舞,寫詩,聽戲,踢球等等,都屬於娛樂游戲活動。離開了娛樂游戲活動,人的基本生命活動仍能夠正常維持。
二,藝術是娛樂游戲的一種方式
藝術是人的一種主觀行為,這種主觀行為屬於娛樂游戲的范疇,這似乎是人們的共識。因為,離開了任何形式和內容的藝術活動,人類的基本生命活動都是能夠正常維持的。那麼,是不是人們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顯然不是的。如,小孩子掏鳥窩、摸魚、斗蛐蛐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不能稱為藝術。而彈琴、作詩、畫畫、唱戲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能夠稱為藝術。這是人們的共識。盡管不能夠把娛樂游戲活動都稱為藝術,卻能夠把藝術確定為娛樂游戲的組成部分,確認為娛樂游戲活動的一種方式,這在邏輯上是不會有問題的,也似乎是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的。
三,什麼是藝術
然而,對於人類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確地稱為藝術,又把其餘的哪些明確地稱為不是藝術呢?目前似乎還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回答。但是,問題還遠不止於此。如,對於畫畫這種娛樂游戲活動,人們一般都會認為能夠稱其為藝術。然而,是不是對於所有的畫畫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同樣都是畫畫,老畫家的繪畫就能夠稱為藝術,這似乎是沒有疑問的。隨便一個小孩子的信手塗鴉能夠稱為藝術嗎,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贊同的。只有當小孩子的「信手塗鴉」達到了「一定水平」,人們才會稱其為藝術。那麼,小孩子的「信手塗鴉」的水平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稱為藝術呢?這又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據說美國的一隻黑猩猩會「作畫」,人們給它紙和筆,它能夠「饒有興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畫」來。如果把黑猩猩的「作畫」也稱為藝術,似乎有很多人更是不贊同了。那麼,我們在理論上應該怎樣區分藝術和非藝術呢?或者說,從理論上講,究竟什麼是藝術,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四,人的主觀需求
人的主觀是以人的「自我」形態為根據的,人的「自我」形態是以人的觀念文化形態為根據的。人以「自我」形態為根據所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稱為人的主觀需求。當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快樂感覺;當客觀事物不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或是損害了人的主觀利益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痛苦感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因為主觀需求得不到客觀事物的及時滿足及經常被某些客觀事物損害自己的主觀利益而產生出許多的痛苦感覺。可以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部行為內容,就是追求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需求的滿足和拒避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利益的損害。然而,這種追求或拒避又經常會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夠如願,這就使得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主觀上總是因許多事不能夠如願而存在著許多的缺憾,這種主觀缺憾總使人持續地沉浸在痛苦感覺之中而令人總想解脫。
五,人體的三大功能系統
人體有三大功能系統:一是基本功能系統,二是認知功能系統,三是情感功能系統。基本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正常的生理代謝、器官發育和個體生殖等最基礎的生命活動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基本器官。認知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體人的認知器官。人的認知器官,目前普遍認為是集中於人的大腦。情感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由認知成果所引起的「情感行為」的發生和人的不同個體間的「情感交流」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情感器官。情感功能系統的「中樞」,被許多人認為在人體的「心區」。
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才能夠進行的。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時所產生的機能現象,稱為器官行為。人體的器官行為,是人體器官「天生」所具備的機能現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是人體器官的本能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人體器官的許多行為,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覺,這種器官行為正是人在主觀上所企盼和追求的。確切地說,人的主觀需求,正是以人體的三大功能系統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為基礎的。可以說,人的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主觀上對一定形式和內容的器官行為的無休止追求。
情感器官通常所產生的行為內容,主要有喜、怒、哀、樂、悲、歡、思、戀、怨、恨、驚、疑、盼、煩、懼等等。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是人在主觀上經常需要的。無論是在人們的基本生產勞動、基本社會生活或是娛樂游戲活動中,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能夠產生。然而,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情感器官產生這些行為,通常都需要人在主觀上付出許多代價。如,勞動的過程和成果可以使人獲得喜、怒、哀、樂,可勞動過程中的長時間的辛苦通常讓人們在主觀上不願意忍受。許多的娛樂游戲活動雖然能夠使情感器官獲得較為激烈的行為反應,但娛樂游戲活動通常又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資料。
在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有些娛樂游戲活動只需要花費較少的社會財富,就能夠使情感器官產生足夠多的行為反應。如,說故事和聽故事,就能夠只花費很少的社會財富而使人的情感器官產生出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器官行為反應。
㈡ 人們為什麼要創作藝術品
藝術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人們常常不自覺地用專業藝術教育的眼光和要求來看待藝術教育,因而往往使藝術教育的發展偏離了素質教育的方向。重視提高,忽視普及;重視比賽,忽視教學;重視藝術尖子人才,忽視面向全體學生;重視藝術比賽的結果和成績,而忽視活動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忽視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的培養等,這些都偏離了藝術教育的方向,不利於人才的培養。專業藝術教育是一種選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對的是極少數具有較高造詣和較高條件的學生,採取沙裡淘金的淘汰方式進行培養,而非國民素質教育。
㈢ 人類為什麼創造了藝術
因為人類在漫長歲月的勞動中,鍛煉了手的靈巧,發展了腦的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在這個基礎上,隨著精神生活的需要,創造了各種藝術。
㈣ 為什麼人們要創造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的目的也是有所變化,在不斷發展的。在人類社會的萌芽階段,主要是因為巫術宗教而進行藝術活動,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為了要為國家機器服務,就會有因為倫理教化的原因而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主體及觀眾個人修養的不斷提高,就逐漸產生了審美心理,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當然,藝術創作還會受到政治、軍事、認知(傳神、體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藝術創作目的:
1、巫術宗教(人類社會的萌芽時期)
中國文化中始終存在著巫術的傳統,尤其是在先秦時代,巫術與政治和社會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國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軍事。「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說文解字》,意思是:巫術,是與鬼神交通的方法,是巫女幻想利用巫術對神靈進行控制的手法。巫術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不僅相信各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天地人鬼神)的存在,而且相信可以藉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卜、祝、祭祀或者相應的歌唱、舞蹈等儀式)認識掌握那種超能力。這種巫術的觀念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的源頭,在這種巫術觀念的影響下,以描繪事物和人、神、鬼等形象為主要特徵的繪畫就很自然的被賦予了某種神奇的力量和神秘的作用。
這是商代前期的,饕餮乳釘紋方鼎,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由於饕餮是兇猛的魔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當作附身符,把它的圖紋刻在器具,食皿上,認為這樣就可以藉助饕餮強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獸所吞噬。古人認為,龍能招雨,桃人(茶神)能捉鬼,老虎避凶,因而刻畫其形象來達到趨利避害的作用。
戰國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描繪了墓室主人在騰龍舞鳳的接引下向天國飛升的景象,追悼和超度亡靈,在宗教儀式中是非常神聖的。顯然,作為承擔導引墓室主人靈魂升天重任的帛畫,其庄嚴肅穆的宗教圖式功能是第一位的。
2、教化倫理(人類社會早期以來)
在周代禮制制度和戰國儒家理性主義產生之後,巫術作為中國早期社會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消弱,取而代之是一種人本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理想和態度。這種道德主義的看法認為,繪畫可以區分善惡,使人棄惡從善,相信繪畫可以起到教化或者勸誡的作用。「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繇述作 」—《歷代名畫記》 「成教化, 助人倫」就是通過教育文化改變人的自然本性,使其獲得社會化的倫理規范的約束;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和秩序。 教化倫理功能即使是在現在社會還是存在的,例如每年以選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勞模以及各個行業的模範,都是想給普通大眾樹立一個怎麼的標准。
《女史箴圖》則是規勸、教育宮中婦女遵守封建倫理道德,宣揚對主當忠,對神當敬,對夫當從的女性箴條。南齊的謝赫在《畫品》中也曾說「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句話的大意是,繪畫可明勸戒、教誨人民;可記載歷史沉浮興衰,千古之事都可在圖畫中見到。在謝赫的觀點中,繪畫還是一宗歷史文獻,具有總結歷史得失和教訓的作用。如漢唐時代的人物畫,是稱頌聖賢的君主和賢惠的王後,如唐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以及表彰治國安邦的忠臣良將,如東漢的《凌霄閣二十七賢肖像》,還有描繪歷史上的昏庸的帝王來勸戒後世的人民。「古人圖畫,無非勸誡」—米芾,這既指五代兩宋之前存在著大量「勸誡」繪畫的事實,也指,自戰國,尤其是兩漢以來就有的道德主義的繪畫觀。
3、審美心理(尤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後期)
繪畫想要完成它的目的,並非抽象說教,而是通過喚起人的道德情感來達到樹立道德意識的目的,表明,繪畫已經具有描繪形象、傳達觀念、表現情感的多種可能。也就是張彥遠所說的「愉悅性情」「自娛」的目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國家的分裂以及儒家的式微,有限個體自身的生存問題變得比維系國家社會穩定的倫理綱常更重要,對人的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有莫大影響的玄學和佛道思想,已經成為文人士大夫樂於汲取的養分。
「聖賢映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神之所暢孰有先焉!」—宗炳《山水畫序》指的完全是一種審美心理活動,而所謂的神暢,則有使精神得到解放的意義。 宋代興起的文人畫,則更多的反應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狀態和審美理想,追求個體精神解脫和自由的思想,立足的是個人情感的表現。
㈤ 藝術想像的目的為什麼是在於創造藝術真實
藝術的想像和幻想目的在於創造藝術真實,審美地反映真實的人生,即使採用變形的專藝術手法處理屬,或者採用荒誕的表現形式,仍然是主體精神的折射,其根源仍然是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藝術家在某種意義上僅把自己經營出來的世界當作一種精神寄託,區別於現實。
㈥ 答案:人類為什麼創造藝術
荷爾蒙在作怪
㈦ 為什麼藝術創作每一次都是創造
藝術家不像工匠那樣有一套現成的程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體會到我的專憤怒,但我倘若僅僅知道這是憤屬怒,然後在藝術的「語匯系統」中去找到可以表現憤怒的藝術手法,這樣做並不是真正的創作。實際上我必須把自己的憤怒的全部個性表現出來。真實的憤怒總是各不相同的。情感不是一般的觀念。我在不同的時候因不同的事情而形成的憤怒,具有非常獨特的個性。每一種憤怒都不一樣,就如每一種哀傷都不一樣。如果我只是一般地表現哀傷,那我只是一個工匠,只是用現成的程式來表現,但是,有生命力的形象是不可能在程式中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