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書是誰發明的
廣義的書,是指書籍,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書也就應然而生,肯定不是某一個人專發明的。
但書的形式,屬也不是由哪一個人來發明的,而是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
在中國,最早的是由卷軸開始,發展到唐朝出現了旋風裝,繼而出現貝葉裝,再出現蝴蝶裝、包背裝,最後再發展到線裝,這就形成了中國式的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等亞洲國家的書籍形式。
在西漢前期,仍然是以竹簡作文備案,直到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也就開始發展起來。
2. 你們覺得書是誰發明的
當然是中國人發明的。最原始的石頭記事,到竹簡刻字,不都是書的雛形嗎!具體到是誰發明書,要先有紙。所以書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3. 什麼是蝴蝶膠裝
中國古書裝幀形式之一。雕版印刷的書籍出現以後,特別是進入宋代雕印書籍盛行以後,由於書籍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引起書籍裝幀方法和形式也相應發生變化。雕版印書不同於用手寫書或抄書。寫書或抄書,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紙接一紙地寫下去。而後連接起來,或捲起成為卷軸裝,或折疊成為經折裝。雕印書籍要受版面制約,即每版只能雕印一定的行款字數,且通常都有邊欄界行。這樣印出的書葉,都是以版為單位的單葉。這種書葉若是仍然沿用卷軸裝或經折裝,就必須將書葉先行首尾粘連,且要設法去掉或掩蓋每葉的左右邊欄,勞師費時,極為不便。於是適應雕版印書的特點,創造了蝴蝶裝。 蝴蝶裝簡稱」蝶裝」,又稱」粘頁」,是早期的冊頁裝。蝴蝶裝出現在經折裝之後,由經折裝演化而來。人們在長期翻閱經折裝書籍的過程中,經折裝書籍的折縫處常常斷裂,而斷裂之後就出現了一版一頁的情況,這給人以啟示,逐漸出現了以書頁成冊的裝訂制度。而最先出現的冊頁書籍就是」蝴蝶裝」。 蝴蝶裝大約出現在唐代後期,盛行於宋朝,是把書頁依照中縫,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對折起來,再以中縫為准,將全書各頁對齊,用漿糊粘附在另一包裝紙上,最後裁齊成冊的裝訂形式(圖10-6)。用」蝴蝶裝」裝訂成冊的書籍,翻閱起來如蝴蝶兩翼翻飛、飄舞,故名之為」蝴蝶裝」。五代雕版印刷的監本經書,上呈時是一百三十策(冊)。既然稱策,必為書之方冊,因卷軸裝稱」卷」,不稱冊,加之唐時唐人寫經已有個別為蝶裝,故五代之經書當為蝴蝶裝。
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已經趨於盛行,而且印刷的數量相當大,以往的書裝形式已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印刷業。經過反復研究,人們發明了蝴蝶裝的形式。蝴蝶裝就是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折,再以中縫為准,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可見古人對書籍裝訂的選材和方法上善於學習前人經驗,積極探索改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我們更應該以發展的眼光,思考未來書籍裝幀的發展,學習前人的經驗,改善和創造現代的形式。
4. 書本是誰發明的
是:北宋慶藩年間布衣畢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版的造紙技術,加以改進、權推廣。東晉時,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紙的產生,導致了書籍製作材料的偉大變革,在中國的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元代大德年間,王楨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 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為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弘治年間的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綉萬花谷》、《容齋隨 筆》等很多書籍。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4)蝴蝶裝由誰發明擴展閱讀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造紙術,紙的發明與改進,促進了書籍的社會生產。大約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九百多年前,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5. 誰發明書
誰發明的書無從考證,書的發展是個歷史的過程。
商周時期有了刻在甲骨上的字 可稱為版最早的書,後來有了在權簡牘上的書。西漢末年有了紙 東漢菜倫改進造紙術後 紙就開始漸漸取代簡牘了。 唐朝時有了雕版印刷術就有了印在紙上的書了,宋朝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紙書就大量普及了並且取代了簡牘,經過千年的發展、完善就成今天這樣了。
6. 古代裝楨方式 蝴蝶裝 旋風裝 包背裝
1.旋風裝
旋風裝也是在經折裝的基礎上加以改造的。雖然經折裝的出現改善了卷軸裝的不利因素,但是由於長期翻閱會把折口斷開,使書籍難以長久保存和使用。所以人們想出把寫好的紙頁,按照先後順序,依次相錯地粘貼在整張紙上,類似房頂貼瓦片的樣子。這樣翻閱每一頁都很方便。但是它的外部形式跟卷軸裝還是區別不大,仍需要捲起來存放。
2.蝴蝶裝
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已經趨於盛行,而且印刷的數量相當大,以往的書裝形式已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印刷業。經過反復研究,人們發明了蝴蝶裝的形式。蝴蝶裝就是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折,再以中縫為准,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可見古人對書籍裝訂的選材和方法上善於學習前人經驗,積極探索改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我們更應該以發展的眼光,思考未來書籍裝幀的發展,學習前人的經驗,改善和創造現代的形式。
3.包背裝
社會是發展的,事物是進步的,書籍裝幀勢必要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改革創新才行。雖然蝴蝶裝有很多方便之處,但也很不完善。因為文字面朝內,每翻閱兩頁的同時必須翻動兩頁空白頁。張鏗夫在《中國書裝源流》中說:「蓋以蝴蝶裝式雖美,而綴頁如線,若翻動太多終有脫落之虞。包背裝則貫穿成冊,牢固多矣。」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裝取代了蝴蝶裝。包背裝與蝴蝶裝的主要區別是對折頁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對。兩頁版心的折口在書口處,所有折好的書頁,疊在一起,戳齊折扣,版心內側余幅處用紙捻穿起來。用一張稍大於書頁的紙貼書背,從封麵包到書脊和封底,然後裁齊余邊,這樣一冊書就裝訂好了。包背裝的書籍除了文字頁是單面印刷,且又每兩頁書口處是相連的以外,其它特徵均與今天的書籍相似。
7. 蝴蝶裝是什麼
」蝴蝶裝」簡稱」蝶裝」,又稱」粘頁」,是早期的冊頁裝。蝴蝶裝出現在經折裝之後,由經折裝演化而來。人們在長期翻閱經折裝書籍的過程中,經折裝書籍的折縫處常常斷裂,而斷裂之後就出現了一版一頁的情況,這給人以啟示,逐漸出現了以書頁成冊的裝訂制度。而最先出現的冊頁書籍就是」蝴蝶裝」。 蝴蝶裝大約出現在唐代後期,盛行於宋朝,是把書頁依照中縫,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對折起來,再以中縫為准,將全書各頁對齊,用漿糊粘附在另一包裝紙上,最後裁齊成冊的裝訂形式(圖10-6)。用」蝴蝶裝」裝訂成冊的書籍,翻閱起來如蝴蝶兩翼翻飛、飄舞,故名之為」蝴蝶裝」。五代雕版印刷的監本經書,上呈時是一百三十策(冊)。既然稱策,必為書之方冊,因卷軸裝稱」卷」,不稱冊,加之唐時唐人寫經已有個別為蝶裝,故五代之經書當為蝴蝶裝。
8. 書是誰發明的
是:北宋慶藩年間布衣畢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專來的造紙技術,加以改進屬、推廣。東晉時,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紙的產生,導致了書籍製作材料的偉大變革,在中國的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元代大德年間,王楨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 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為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弘治年間的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綉萬花谷》、《容齋隨 筆》等很多書籍。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8)蝴蝶裝由誰發明擴展閱讀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造紙術,紙的發明與改進,促進了書籍的社會生產。大約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九百多年前,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9. 什麼是蝴蝶裝訂
蝴蝶裝是自古以來便存在的一種裝訂方法,早期主要是用於對極具有保存價值的巨作的裝訂,現在主要針對用於客戶特殊要求以及高檔圖集、畫冊的裝訂。
用「蝴蝶裝」裝訂成冊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
蝴蝶裝也分為簡裝和精裝:
蝴蝶簡裝通常簡稱蝴蝶裝,蝴蝶裝的精裝通常簡稱蝴蝶精裝;蝴蝶裝的精裝內頁材料與簡裝沒有區別,封面採用的是加卡紙的硬封面。
(9)蝴蝶裝由誰發明擴展閱讀:
蝴蝶裝訂的優點:
1、蝴蝶裝是印刷品裝訂領域里頗顯裝訂檔次的一種裝訂方式:美觀、精緻、大氣,圖文幅面完整;比較適合對裝訂有一定要求的客戶。
2、蝴蝶裝可以使內頁可以完全翻平,幾乎不受中縫的影響。
3、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不會因為有線段、針眼、打不開、拼接錯位、膠黏內容丟失等現象,該裝訂方式是非常利於在保護圖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