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蒙氏數學領域有進位乘法教案
教學教學要求通過實物直觀演示,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不連續進 位的筆算方法,能夠正確地計算中心。 教具學具 師生各准備小棒8 捆(每捆10 1.理解情景圖。(1)提出問題。出 示情景圖:圖中呈現的是漁民在海水養殖場的勞作場面。有種植海帶的、有放養螃蟹的、有 運送蝦飼料的、有放養扇貝的。使讓學生認識勞動創造幸福,勞動創造財富海水養殖繁忙的 景象使學生認識勞動創造幸福,勞動創造財富。 (2)請學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信息。 (回答) 海帶:3 條繩子,每條繩子夾29 根海帶苗;螃蟹:一籠養8 只共112 飼料:4袋,每袋41 千克;扇貝:5 個籠子,每籠裝125 (3)從學生獲得的信息中,選擇並提出問題。 例如:漁民養海帶每條繩上夾29 根海帶秒,已經夾好了3 子。一共夾了多少根海帶苗?漁民用蟹籠養螃蟹一籠養8 只螃蟹共112 籠。一共養螃蟹 多少只? 漁民叔叔養蝦投放蝦飼料一次投放4 袋,每袋41 千克,一次投放多少千克? 漁民叔叔用5 個籠子養扇貝,每籠裝125 只扇貝5 只籠子能裝多少只扇貝? 2.探討口 算方法。學習第一個紅點知識。兩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 (1)請學生思考, 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列出算式:29&ties;3 (2)動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書: 29&ties;3=,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怎樣計算呢? 學生估算29&ties;3 的積大約是多 少?為什麼? 師生共同活動,演示操作,第一行擺2 根,表示29。接著擺同樣兩行小棒每行都是29 根。要求3 個29 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3 少,再算出3個20 是多少,最後把兩次乘的結果加起來。先算3 根是27根,把其中的 20 根捆成兩捆放在3 行小棒的下面,另外7 根,那麼29&ties;3=87是怎樣算出來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計算。問:怎樣計算呢?藉助直觀操作、邊講解邊板書豎式。29 &ties;3 27----------9&ties;3 6-----------20&ties;3(6 為什麼寫在十位上) 87 然後指出,為了 書寫簡便,以上豎式可簡寫為: 29 &ties;23 87 (3)嘗試討論,掌握演算法。 24 &ties;2 48 引導學生比較:復習題中板演的與例題,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 同點?怎樣處理進位的數?使學生明白乘數乘被乘數個位上的數積滿十,向十位進1;如果 積滿二十,應向十位進2,積滿三十呢?------ 歸納:用一位數乘被乘數個位上的數, 積滿幾十,就向十位進幾。 注意:告訴學生,為了防止忘記,進位數可寫小一些記在 橫線上。 練習。 完成課本第17 頁的自主練習1 的前三道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板演集體訂 3.教學綠點知識三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出示漁民叔叔 個籠子養扇貝,每籠裝125 只扇貝 只籠子能裝多少只扇貝?(1)列出算式。 125&ties;3 (2)估算出大約的積是多少? (3)請一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豎式。 遮住,題目變成了25,請學生口頭說出豎式的計算過程。然後把 被乘數百 &ties;3 還要乘被乘數十位上的2,百位上的1。所以個位進到十位的1 並不能直接寫在積的十位上,而應暫記在橫線上。最後讓學生翻開課本第17 將例題未做的部分做完,並把得數填寫在橫式等號後面。(5)練習。 完成課本第 17 頁的自主練習1 後兩道的題目和 小結:引導學生歸納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說明乘的順序及進位法則。用豎式計算時,注意什麼? 三、鞏固: 完成課 作業:基訓p13(1)-p14(4)板書設計: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不連續進位的乘法 漁民養 海帶每條繩上夾 29 根海帶秒,已經夾好了 條繩子。一共夾了多少根海帶苗?29&ties;3=87 2929&ties;3&ties;23 27-----------9&ties;387 6-----------20&ties;3 87 漁民叔叔用3 個籠子養扇貝,每籠裝125 只扇貝,一共能裝多 少只扇貝? 125&ties;3=375(只)125&ties;3&asyp;360(只) 125 &ties;13 375- 課後反思:
⑵ 阿古頓巴舞蹈分解動作
關於阿古頓巴的故事 藏族機智人物故事。在藏語中,阿古是叔叔,頓巴是導師,意譯為導師叔叔。它是藏族人民精心塑造的一個機智、幽默、正直、樂觀、善於斗爭、樂於助人的農奴形象。關於阿古頓巴的故事很多,這些故事短小精悍、語言風趣、情節動人、愛憎分明、耐人尋味,集中體現了藏族勞動人民的才能智慧和高貴品質。在阿古頓巴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沒有斗不敗的敵人,沒有實現不了的願望,他給人以信心和力量。阿古頓巴的寶物(藏族民間故事) 在藏語中「阿古」(音譯)是叔叔,「頓巴」(音譯)是導師。「阿古頓巴」是導師叔叔,可見阿古頓巴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故事順著「找寶—挖寶—得寶—種地—豐收—覺悟」的線索發展,最後揭示了故事的精髓。故事最後,交代了西藏農民的風俗習慣之一:農民每逢耕過地,總要拿幾塊石頭放在田地當中,這就看出大家多麼尊重「阿古頓巴」的教導。 阿古頓巴的寶物是塊石頭,這塊石頭隱含著阿古頓巴的教導,這個教導就是勞動創造財富。
⑶ 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教案反思
邗江實驗學校幼兒部 張燕 「太陽光金亮亮,雄雞唱三唱。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從哪裡來,要靠勞動來創造!」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勞動最光榮」這話一點也不假,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手段。可我們做父母的都把這些給忘了,過分地寬容孩子、寵愛孩子,什麼事情都捨不得讓孩子做,這樣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會把孩子變成一個懶惰、依賴性強的人,嚴重的還會危害到孩子以後的人生。 要知道,即使是一個2歲大的小孩子,也要讓他懂得收拾自己的玩具和東西。當孩子逐漸長大後,他就會成為一個有能力獨自做家務活的好幫手。如果愛孩子,想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就讓他們從勞動開始吧!其實,孩子天生就是喜歡勞動的,當他們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了,這時候的孩子很喜歡幫助大人幹活,可是大人們卻總把孩子的好意看成是「搗亂」。就這樣,孩子們的勞動熱情就被成人扼殺在了搖籃里。當孩子進入學校後,一些爸媽只想到要讓孩子好好學習,於是,又將勞動和孩子分離。他們認為,孩子要把全部的心思用到學習上,全身心地爭取到優秀的成績,他們不準勞動來擾亂孩子的學習。而這樣一來,只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孤僻的性格,機械的為父母「提高學習質量」而馬不停蹄。 但有些父母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了,不但讓孩子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而且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這些受過勞動教育的孩子都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完成,無論是在勞動方面,還是在學習方面,他們都有一種自覺的心理和一種責任感,而且在做事情的時候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監督和督促。在勞動中可以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勞動成果所帶來的喜悅和自豪,讓孩子在學習上也會感到輕松和簡單,這樣,孩子的成績當然就會進步的很快。所以,想讓孩子可以輕松地走過受教育階段的父母們趕快行動吧,讓您的孩子從小就成為一個勞動高手。 1、從做家務活開始 現在的絕大多數家庭中的家務都沒有科學的安排,差不多都是由成人來做的。但是,如果想讓孩子熱愛勞動,就要從做家務活開始,這雖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卻絕對不可以忽略。成人要讓孩子從小就具備做家務活的習慣和能力,應該讓孩子把家務活看成是生活中很自然的內容之一。其實,對孩子來說,常常做家務活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之外,還可以使養成務實的良好品格,培養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和集體精神。成人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做,這看起來好象是對孩子的一種「愛」,可就是這種「愛」在無行中抑制了培養孩子許多良好習慣的滋生。所以,大人們一定要捨得讓孩子參加家務活,幫助孩子成為有責任和熱愛勞動的人。 2、多稱贊,少批評 對於孩子來說,稱贊是最好的一種鼓勵方式。所以,成人要經常對孩子說一些稱贊的話,或是感謝的話。比如,成人可以感謝孩子的勞動對自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或是誇贊孩子是多麼的聰明能幹。這些帶有稱贊的語言會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也會調動孩子參與勞動的積極性。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是讓孩子學習的一個過程,也可以讓孩子從中得到鍛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失敗是在所難免的,當孩子做家務活遇到失敗時,成人千萬不要對孩子進行指責,而是要和藹地告訴孩子,沒有誰可以不經歷失敗就直接擁有成功的,只要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會有從頭再來的機會。 最重要的一點是,成人可以口頭稱贊孩子,但是要盡量避免用金錢作為獎勵。因為做家務活是每個家庭成員所應盡的義務,而且做家務活的目的並不是想要得到一些物質的獎勵,而是鍛煉自己的獨立性。 3、針對孩子的興趣 想要培養孩子的某種習慣就要讓孩子對其產生興趣,這樣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孩子都喜歡家裡來客人,成人就可以讓孩子准備一些接待客人所用的物品,還可以讓孩子來招待客人。讓孩子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可以調動他體內的積極因子,讓他自動地去做事,這樣慢慢的就會讓他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4、增強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讓一個人自動去做事的驅動力,通過做家務活會讓孩子體諒到父母的辛苦,也就會逐漸承擔一些家庭里的責任,這樣就會提高孩子的責任感,也培養了孩子的良好品質。當孩子在成人的諄諄教導下漸漸地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所帶來的快樂、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正面影響時,他們就會更加努力、自信地承擔起自己的勞動。 5、讓孩子有實踐的機會 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能只限於口頭,而應該通過勞動實踐來進行,多給孩子勞動的機會。如果成人在平常沒有讓孩子參加具體的勞動,那麼,孩子是不太可能愛好勞動的。其實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然而卻被許多成人給剝奪了。比如,當他們看到媽媽在洗衣服時,他也會要求洗;看到爸爸在修電器,他也會在一旁躍躍欲試。當遇到這種情況,成人一定不要拒絕孩子,這個時候正是成人教育引導的好機會,給予孩子適當的肯定不僅可以保存孩子的勞動熱情、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出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 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一切,我們的祖先就是通過勞動演變成今天的我們。所以,大膽地讓孩子動手去做每一件他們應該做的事,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吧!
⑷ 幸福是什麼1提出學習目標教案設計
教材版本: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
課題:10*幸福是什麼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童話的特點;能理清故事的脈絡;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能和同學合作表演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搜集處理信息,豐富學習資源,豐厚感悟的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發現身邊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給別人或者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幸福,並懂得珍惜幸福。
教學重點:了解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所講的幸福的含義。
教具准備:錄音機;磁帶《幸福拍手歌》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進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配樂齊唱《幸福拍手歌》
2、談話:從你們的歌聲中,我聽出了你們的快樂和幸福,多麼美好的感覺呀!父母、師長疼愛,同學、朋友關愛,我們整日包圍在幸福之中。但是,你們能告訴我幸福是什麼嗎?
(指名回答)
理答導入:
方案一:(學生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談個人對幸福的認識)哈,有幸福的感覺,卻不能說出什麼是幸福。不要緊,幸福本身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它的確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讀了保加利亞作家埃林·彼林的童話《幸福是什麼》,相信你們能給出自己的回答。
方案二:(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談個人對幸福的粗淺認識)真棒,你們都是感覺敏銳的孩子!正像你們回答中表現的一樣,每個人對幸福的認識都是不盡相同的。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保加利亞作家埃林·彼林的一片童話《幸福是什麼》,看看作者給出的答案是什麼。
二、自學探究,讀懂故事
1.運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法自讀課文三遍,掃清字詞障礙,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交流:你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可以用文中現成的話來回答,有所理解和體認即可)
3、復述童話故事。(2-3名學生,引導學生按敘述順序把故事說完整)
三、合作交流,品讀體驗
1、幸福是什麼,三位青年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再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
2、與文本對話,理解「幸福是什麼」
①讀三位青年的對話,理解他們對幸福的認識。
理答要點:十年後,三個小牧童都長成了健壯的青年。往東的、往西的、留在村子裡的,他們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做醫生的、當工人的、做農民的,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經歷,對幸福的感受卻是相同的,用故事裡一位人物的話來說,那就是——(智慧女兒的話:「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義務」怎麼解釋?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引導學生根據故事內容、具體句子,正確理解「智慧的女兒」所說的這句話)
理答過渡:是的,正如大家所談的那樣——要想獲得幸福,就要通過辛勤的勞動,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好處,讓別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三位青年從事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工作,如他們自己所評價修葺泉井的勞動那樣,他們並沒有擁有巨額的財富、顯赫的業績,但平凡的勞動卻為他人帶來好處,他們也因此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感覺」。也有人說:「幸福是一種對既得所持有的滿足感」。請帶著一種滿足感、愉悅感來讀三位青年的對話,說說你新又體味到了什麼。
理答要點:
——滿足自己所擁有的。
——幸福不在於虛無縹緲的幻想中。
——心有所滿足,才能感覺到幸福。
②三位牧童起初對「幸福」這個概念一無所知,所以他們問「你祝我們幸福。請你告訴我們,幸福是什麼呢?」當接受「智慧女兒」的啟迪引導,他們分手前是怎麼說的?從這些話中,你能體會到什麼?
理答要點:
——幸福無處不在。三位青年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往東往西,下南上北,甚至就留在本村,都能尋找到幸福,幸福無處不在。幸福在外面的世界、在周圍、在內心。
——只有心中充滿了對幸福的渴望,非常想得到幸福,才有可能找到幸福。
3、與作者對話,深入理解「幸福是什麼」
在三位牧童尋找幸福的旅途上,有一個人物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她是誰?作者在故事中安排這樣一個人物,用意何在?
理答要點:對幸福的尋找需要來自外界的幫助和支持,青少年更需要別人的指導,我們的父母、師長甚至同學朋友,充當的就是文中「智慧的女兒」這樣一個角色。有了他們的幫助、支持、指導,我們才能少走彎路,盡快地尋找到幸福的真諦。所以,我們要多聽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另外,「智慧的女兒」只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是個虛構的童話人物,是一個精靈、一個神,生活中並不存在,但是,智慧的確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之中,它真的能幫我們盡快找到幸福。所以,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當中,千萬別忘了使用我們的頭腦和智慧。智慧能創造看得見的財富,也能創造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幸福。
4、與生活對話,全面理解「幸福是什麼」
除了勞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之外,生活中我們還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
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理答要點:
——幸福無處不在。但它又不能單獨作為一件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所以我們無法看見,也無法觸摸,但它的的確確存在於我們周圍,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感受生命的人才能到覺察到它的存在。
——三位青年為什麼能尋找到各自的幸福,就在於:一是智慧的女兒的引導,這是外因;二是他們因不知幸福為何物而對幸福充滿了渴望,這是他們能尋找到幸福的內因,也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5、與心靈對話,讓「幸福」走進每個人的內心。
談談你的幸福觀,並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話。
提示:「我認為幸福就是。」
6、與文體對話,認識童話的特點
與《巨人的花園》一樣,這個故事也是一篇童話。再讀全文,討論:童話有什麼特點?
理答要點: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是一種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其語言生動淺顯,對自然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多採用誇張、擬人、象徵等表現手法編織奇異的情節。
——幻想是童話的基本特徵,也是童話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手段。童話主要描繪虛擬的事物和境界,出現於其中的「人物」,是並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講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童話中的種種幻想,都植根於現實,是生活的一種折射。
——童話創作一般運用誇張和擬人化手法,並遵循一定的事理邏輯展開離奇的情節,造成濃烈的幻想氛圍,形成超越時空制約、亦虛亦實、亦幻猶真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布置實踐作業
1、課外閱讀畢淑敏的《提醒幸福》
2、以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待課外活動時間匯報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