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古時期有五音治世,是哪五音
據《淮南子》中記載大禹治國,廣開言路,採用廣泛聽取民意的理政方法,這就是五音聽治,也有的文獻稱其為五音聽政。五音指的是五種樂器,分別是鍾 鼓 鐸 石磬 鞀這五種樂器。
大禹在住地附近設置了五種樂器 讓來訪的老百姓使用傳道的人擊鼓,諭義的人敲鍾,告事的人振鐸,講憂慮的人敲磬,有冤獄訴訟的人搖鞀,於是大禹就憑聽這五種聲音來處理事務。
《淮南子·汜論訓》也記載了大禹五音聽治時的勤政事跡說他「當此之時,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饋」是食的意思,是指進食用飯,「捉發」是用手擰干頭發,大禹吃一頓飯的時候,居然有十次停頓下來,接見來訪的這些百姓。他沐浴的時候,洗一次澡呢,有三次把頭發擦乾豎起來,把它結起來,去接見來訪的民眾。不管什麼民眾只要你提建議,五音聽政他都接受。
這樣的一種治理方法,在我們後人看來可能是一個非常具有新意的,是一種非常獨具匠心的治理模式。從這個治理模式中,可以看出古代人對於這個治理本身的重視,以及對於這個治理制度方面所做的這個良苦用心。
《藝文類聚》卷十一記載了大禹的一句話:「吾不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而恐其留於吾門也。」大禹的這句話是說我不擔心老百姓,停留在路上,反倒擔心他們都停在我的門前,因為如果老百姓都停留在大禹的門前,說明他們的意見無法上達,他們的事務沒能及時處理,我們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大禹建立五音聽政的良苦用心,就是要廣開言路,使民情上達,更加便捷順暢和高效並且能使老百姓的事務和意見建議得到及時的處理。
五音聽治應當是當時社會治理趨向制度化,文明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大禹死後百姓又擁戴他的兒子啟擔任國君,五音聽治的制度得以繼續實行,這位開創夏王朝的禹啟盛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制度基礎。
從五音聽治這個故事裡面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呢?
這種制度建設,這種政治上制度化,規范化的做法,當時已經開始了,而且雖然當時因為大禹時代還是中國文明剛起源不久的時代,還是比較簡陋,但是它的核心精神,是不會過時的,它是超越時空的。
我們為什麼要回顧歷史呢?因為歷史的經驗,歷史的一種文明的積淀,對我們今天,治國理政都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資源,這種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
大禹為政,始終以民為貴,他真誠待民,謙恭虛心,非常勤政,與群眾保持著血肉聯系。《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下》有言「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撫式而小俛」。就是說,大禹每次遇見在田間耕作的人,他就站在車上手扶車前的橫木,俯身向耕田的人表示致敬,大禹對德政非常推崇,對於有德之人更是尊敬有加。據《大戴禮記》記載:「大禹過十室之邑則下,為秉德之士存焉」。就是說他即便走過一個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落,只要聽說有德高望重之人,他也要下車訪問求教,表示慰問和敬意。
《墨子》引《夏書》曰:「禹七年水,此其離凶餓甚矣,然而民不凍餓者,何也?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禹一方面勤於治水,另一方面艱苦樸素,節衣縮食。把生產出來的財富積存起來,存到農民計存到群眾家中,這樣群眾在生活上就不會忍飢挨餓,繼續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大禹的節儉自律還體現在他對自己要求薄葬等方面。文獻大多記載大禹陵就在浙江的會稽山,「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正是大禹精神的寫照。在他死的時候,文獻記載說棺槨是非常簡單的,用很薄的一塊桐木當棺材,用葦桿作為棺廓,挖幾尺的一個小坑進行埋葬。
位於嵩山腳下的嵩陽書院,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四座書院之一。這里歷來是讀書人景仰的地方,也是歷史上傳播思想的重地。在先聖殿內依次安放著堯帝、大禹、周公的塑像。千百年來,這是當地人對曾經生活在這里,並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先人的敬仰和懷念。
大禹以他身先士卒,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的優秀品質和道德精髓,成為歷朝歷代的楷模,人們以不同的形式來紀念他,祭祀他,神州大地到處可見大禹的遺跡,他不再只是治水的大禹,而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徵,。「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千百年來,人們對大禹文化與精神的追求,尋覓和傳承從來沒有間斷過。
『貳』 五音是指什麼
五音的由來
人們常常稱那發音不準或唱歌「跑調」者為「五音不全」。那麼,「五音」是指什麼?
傳說在遠古的黃帝時代,有一個叫神農的音樂家,他創造了五弦琴。當時用五弦琴彈奏的音樂使用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分別相當於現行簡譜的1
、2
、3
、5
、6
。五音的形式隨著歷史的變遷沿續下來。到了唐代以後,五音的指稱發生了變化,稱「合(5)、四(6)、乙(7)、工(3)、尺(2)」為五音,於是音樂史上又有了「工尺」之說。
在音韻學上,五音是指五類聲母在口腔中的五類發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齒音、唇音。
『叄』 五音是怎麼由來的
傳說在遠古的黃帝時代,有一個叫神農的音樂家,他創造了五弦琴。當時用五弦琴彈奏的音樂使用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分別相當於現行簡譜的1
、2
、3
、5
、6
。五音的形式隨著歷史的變遷沿續下來。到了唐代以後,五音的指稱發生了變化,稱「合(5)、四(6)、乙(7)、工(3)、尺(2)」為五音,於是音樂史上又有了「工尺」之說
『肆』 世界上第一首音樂是誰創造的
很多人願意聽音樂,更有人懂音樂,創作音樂,那麼,你知道世界上第一艘音樂是誰創造的嗎?
西方的音樂據說最早就是基督教音樂,但是是吸收了古希臘羅馬音樂的一些內容,這個意思就是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就有了音樂,至於是誰最先穿著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對於西方音樂的源頭何在不大知道。
音樂的價值在於用心感受,當然第一個是很重要的,就如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是一個英雄。我們需要銘記,我們更要記住的是感動人心的好音樂,這些人的目的也是用心來創作,感動著你我。這就夠了,你說呢?
你覺得第一首音樂真的很重要嗎?
『伍』 伏羲創造的五弦琴除了宮弦外,剩下的對應的四個季節名字是什麼
古代漢族音律。五聲音階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順序,從宮音開始到羽音,依次為:宮--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順序排列,即為:1 2 3 5 6宮 商 角 徵(zhǐ) 羽。[1] 中國傳統樂學理論對「音階」這個現代概念,常分別從「音」、「律」、「聲」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內涵。五聲音階,古代文獻通常稱為「五聲」、「五音」等。
『陸』 歷史上音律是怎麼出現的,是不是有這么一個人創造了音律
古時,人們想把音律記載下來,相互傳達、表達。但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沒有一個標准,聲音和旋律過耳就不存在了。為了制定音律的標准,傳說,古人在昆侖山之陰,用不同長度的竹子,把當中打空,在天氣轉冷時,埋在接天地之氣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齊,並用竹內薄膜將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隨著氣候轉暖,大地積聚的氣流開始涌動,一天,聚地氣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噴出地氣沖破竹膜,發出「嗡」的一聲響,古人就把這定為「黃鍾」之聲。並用三分損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聲,從而制定出十二聲律。黃鍾生林鍾,林鍾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鍾,應鍾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鍾,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仲呂。
後因昆侖路途遙遠,每年氣候也有變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灰,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鍾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極短,蕤賓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隙」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之者灰動。其為氣動者其灰散;人及風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靈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後漢書·律書上》
《呂氏春秋》 載:「皇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昆侖」之陰,取竹於塮郤之谷,以生空竅後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 音符二律……黃帝又令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這里明確了黃鍾三寸九分的制度,為三分損益形成十二律作出了較早的文字記載。為今人研究中華音律提供了明確的文字依據。《後漢書·律歷上》記:「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准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黃鍾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率清濁之節。」在此明確了律准、弦律的關系。
不同旋律的音樂表達出人的不同情緒,「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此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今天的「國歌」、「軍歌」、少先隊的「隊歌」,滿懷對國家、對軍隊、對組織的敬意,「其聲直以廉」;「民歌」、「山歌」、「情歌」,以其愛心感人,「其聲和以柔」;圓舞曲、迎賓曲、間奏曲,抒發歡樂之情,「其聲嘽以緩」;當然,哀樂、喪樂、悼樂不可避免地「其聲噍以殺」了。
『柒』 五穀、五味、五色、五金、五經、五內、五倫、五內、五香、五行、五音是
五穀:稻、黍、稷、麥、菽。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種。
五色:專指青、黃屬、赤(紅)、白、黑五色,即黑白加三原色。
五金: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五內:心、肺、肝、脾、腎。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 。
五香: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種主要香料。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音:角、徵、宮、商、羽,五個音級。
關於「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
五穀這一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沒有留下記載來。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朝人寫的。
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
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
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
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
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裡面,比較合理。
『捌』 五行、五音、五季、五臟、五字互生互克原理創造出的全新的養生音樂
風潮唱片 吳慎中國音療 理療養生音樂
包括:火音、金音、水音、土音、真情、天音
個人覺得還不錯,但更喜歡他們「身體工房館-國外代理系列-星球療愈、返璞歸真」這兩個。
電驢有,就是下起來慢……
『玖』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略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請問什麼意思呀
該句出自道德經,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拾』 通常所說的五音不全中五音是什麼意思
宮、商、角、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