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形容大自然很美的詩句
1、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4、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6、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7、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8、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9、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0、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11、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1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1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14、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15、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渭城曲》
16、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17、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18、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
19、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20、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1、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2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2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24、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25、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26、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27、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28、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29、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30、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31、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32、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3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34、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35、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36、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3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38、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39、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40、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
❷ 形容大自然美的詩句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剪綃零碎點酥乾,向背稀稠畫亦難。
日薄從甘春至晚,霜深應怯夜來寒。
澄鮮只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
憶著江南舊行路,酒旗斜拂墮吟鞍。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❸ 隱逸情結與山水情懷對詩境創造有何意義
山水,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意念或者意象角色,它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直接影響了幾千年中國文人的心態和中國文化藝術。山水,是中國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寄情山水,隱逸江湖,是中國文人的一大夢想,也是中國文化兩條主線之一:廟堂之上的朝廷正統文化和江湖之上的山水文化!遊山玩水,是古人的一種生活內容,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它不僅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生活和休閑方式,同時也是文人修身養性,感悟佛禪道義,體驗儒教天人合一的生命形態的一個好地方,更是他們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的一種象徵。
山水在遠古是人類游獵漁牧的地方,是人類生活的物質來源地,同時對於某一些人群它也由物質來源寄託升華為精神來源,變為一部分人隱逸避世的樂土,如巢父,許由之流,他們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已,與個人品德沒有太大關系。
到了商周成為亡國人士或者賢人逃避現實,彰顯個人忠貞讓賢的地方:如不食周粟的孤竹國二子伯夷叔齊,首先是為了讓位於三弟,後來是為了反對武王滅紂的商周革命;再如周文王伯父文王泰伯仲雍讓位於其三弟文王之父季歷都是先避居山林。
到了兩周,特別是春秋戰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官學轉為私學,而山水之所變成民間學者講學亦即私學的教室,於是山水和王朝兩都洛邑鎬京及諸侯的都城成為了兩類文化的中心,官方的學術中心比如齊國稷下學宮,魏國的安邑等,成為一個教育的中心,山水成為民間文化和私學的教室,鬼穀子傳授龐涓孫臏,李斯尉繚游學於荀子等。
到了秦漢時期,山水成為民間學術的中心,也成為道家的中心。不過其中春秋末年楚國大詩人屈原的不得志失勢,在汨羅山水的一段死前的悲歌,也註定成為了中國失意文人對於山水偏好的一種寄託和精神追求,屈原的偉大愛國文人不屈和不甘的所謂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成為了失意文人的一種楷模和風范坐標。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諸子受禁到漢初與民修養生息的黃老政策,儒家失勢,此時的民間大儒董仲舒,春秋三傳的學者公羊,穀梁,左傳都在民間傳授,至於其他經學也大致如此!
漢武帝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央皇權政治,讓文人更加失去了獨立人格,從此山水成為一種生活的主流,文人生活的主流,和朝堂之上的正統文化互為表裡,成為中國文化的兩個主流因素。
佛教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以後,山水也成為佛教的修禪的佳境。從此山水成為中國三教的精神聖地和文化場所,在中國文化里的地位與日俱增,終於成為中國文化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遊山玩水的風尚蔚為壯觀。政治上的黑暗和社會動亂,文人在戰亂中飽嘗了生離死別,深刻體驗民間疾苦,他們深切地感受到社會的黑暗,政治的強權殘酷,生命的無常和人類生命的渺小短暫。人生短暫如夢,宦海的浮沉變幻,政治形勢和社會環境險惡莫測,仕途的無奈和無法穩定的政局,使他們轉而追求現世的享樂,這種享樂有兩種主要形式:一是玄學思辯的清談,二是隱逸式的遊山玩水。
魏晉時期醉心於山水的名士比比皆是,他們對山水的眷戀達到了痴迷而難以自拔的程度,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登山臨水,竟日往返」。羊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 魏晉的文人雅士出於對山水的熱愛,進而把對山水的游賞與人物的品德品格聯系起來。
對於魏晉文人雅士這種對山水的眷戀,甚至達到了如好美色的瘋狂程度。他們對山水目觀之不足,心之摹之,詩之詠之,畫之繪之。 魏晉士人這種對山水的眷戀和痴迷程度對後世的影響極大,開創了後世文人熱衷遊山玩水的賞玩思想,這是一種變化,也是在皇權統治下對於生活和社會前途無奈的一種寄託,反抗或者自我安慰發泄,情感目標的轉移。山水由此也成了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人熱衷山水還與他們當時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社會發展等因素有關。因為交通不發達,經濟相對落後。絕大多數的人生活在鄉村,鄉村就是處於山水、樹林和田野之間。古代的交通也遠遠落後於今天,他們如果要遠行,如果要從鄉村到城市,絕大多數要徒步遠行。古代的讀書人進京趕考,往往要提前幾個月甚至幾年上路,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他們必須要吃些苦。而他們一路跋涉的過程中,必定是穿行在山水和大自然之間的。山水和大自然的景物一路上像最忠實的夥伴一樣與他同行,不僅給他提供休憩的場所,也以奇異的美慰藉著他的心靈。山水,由此也成為中國古人生活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所以,很多讀書人成為朝廷高官之後,也念念不忘山水,他們身在廟堂,心繫江湖,並常作山水追慕之思。同時仕途的不確定和不得意也與江湖中山水之中的自由閑適形成鮮明的對比,造成了中國文人一種矛盾心理,既想在廟堂治國平天下,又想在江湖山水間享受閑適,修身養性。文人們對山水的近乎矛盾的偏愛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文學、繪畫等藝術的創作。如魏晉士人對山水之美的沉醉就孕育了其後山水田園詩的興盛。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人的創作與他們縱情山水密切相關,陶淵明的田園詩也得益於他的隱居生活。就連王羲之偶得的佳作《蘭亭集序》也要歸功於山水風景的長期浸潤和陶冶。
唐詩宋詞更是離不開山水,格調高意境佳的唐宋詩文作品,大都建立在對山水風景的描繪之上的。比如名垂千古的岳陽樓記文章本身和其內容都是對山水文化的一種推崇和文人心態的一種真實寫照。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種文人的矛盾心態,入世時的儒家治國平天下,出世的的佛禪修心和失意時的道家道法自然。
唐詩宋詞「意境」、「境界」,「境界」高遠是其藝術成就風格鮮明的重要因素,而境界高遠的作品必是情景交融的作品,而情景交融的作品必定離不開對山水風景等的描繪。唐詩宋詞中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句子俯拾皆是,如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柳永的「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山水文化的發展極大的豐富中國的文化,也豐富了中國文人的生活。孔子《論語·雍也》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古人將人的品格、氣質,胸懷,志趣都同自然界的山水聯系起來,將個人的審美情趣與道德修養置身於大自然之中,讓山水人格化,以人格化的山水來自喻人的節操,格調,品位。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謂以山水比德智。同樣,在道家的理念中,追求「道法自然」的和諧統一,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生存理念和精神境界。對於自然山水,道家注重的是「無為」的「逍遙」狀態,可以說倡導一種回歸自然的狀態,在暢游山水的過程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把自己融入到自然環境中。正是中國文化特別是三教儒釋道對山川大地的不同理解和相同選擇,關於自然環境山水的體味,也成了中國文化的一方沃土資源,特別是山水也成了中國文化包括詩文繪畫等藝術的最為重要的題材,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幽谷深澗、飛瀑流泉,高士坐卧、動靜雅觀;高山流水,雲霧迷濛,縹緲仙境,修心悟禪;山川逶迤,江流蜿蜒,飛瀑如歌,江河浩瀚,飛流直下,心胸坦然;宇宙星辰,日月如梭,清風白雲,道法自然,種種景色匯成一曲曲誘人動人的畫面和風景。「如畫山色凈似洗,入耳泉聲清如鳴」。其中山水的寫照就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對於山水的審美意象和自身人格道德追求。
中國的文人階層始於孔子,文人對山水的推崇也始於孔子。孔子本人就是個山水熱愛者,孔子的很多思想觀念都和山水有關。道家老莊的道也是從山水中悟出來的,而道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後來竟成為中國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對這種境界的追求很可能就是中國文人熱衷於遊山玩水的動機之一。
山水,不僅影響了文學藝術的創作,也同樣影響了中國繪畫的創作。在中國畫中,山水畫獨樹一幟,成就最高,影響最大,這同樣跟文人畫家對山水的熱愛分不開。自唐以來,中國山水畫家絕大多數是山水間的隱者,如荊浩,唐末天下大亂之際隱居於太行山之洪谷,范寬也「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元四家都是隱者,其中黃公望「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態忽忽,人莫測其所為。又居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襲浪,風雨驟至,雖水怪悲詫,亦不顧。」有時又「嘗於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於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率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人望之以為神仙雲。完全為山水魂牽夢縈,情迷山水,熱愛大自然,這也是他們能夠創作傳諸後世的作品、藝術造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的原因。
山水,不僅為人類生活提供了物質,也大大豐富了人類的思想和文化藝術,更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和中國文人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它是中國文人的藝術源泉之一。
❹ 形容大自然的美的句子
如詩如畫,別有洞天,
山清水秀,層巒聳翠,
重巒疊嶂,青山綠水,
山水如畫,山崩海嘯,
山長水遠,山高水長,
山光水色,千岩競秀 ,
千回百轉,青山綠水,
如花似錦
❺ 形容大自然的美用成語說
有好多個,多寫幾個供你參考:湖光山色,大好河山,山清水秀,鍾靈毓秀,巧奪天工,美不勝收,蔚為壯觀,別有洞天,美妙絕倫
❻ 形容大自然的美的句子有哪些
一、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
白話釋義:到處都詩境,隨時有物華
朝代內:--宋
作者:張道洽
出處:容.《嶺梅》
二、春城無處不飛花
白話釋義:春天的京城裡,到處都是風吹花落的景象
朝代:--唐朝
作者:韓鴻
出處:.《寒食》
三、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間應未有
白話釋義:折得一枝香在手,在人間應該是不存在的
朝代:宋
作者:王安石
出處:.《甘露歌》
四、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白話釋義:綠楊垂柳籠聚著霧氣如淡煙,拂曉的寒氣在四處彌漫,唯有紅艷的杏花在枝頭簇綻,春意盎然,像火焰般鬧喧
朝代:宋
作者:宋祁
出處:.《玉樓春》
五、.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白話釋義:東風盪漾,拂面而來,隨處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萬紫千紅色都是春天
朝代:宋
作者:葉紹翁
出處:.《游園不值》
❼ 形容大自然的美的名言
鳥語花香,百花齊放,山清水秀
❽ 大自然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對美的發現 請問這句話是誰說的
羅丹曾經說過:「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注意:不是羅曼·羅蘭.
❾ 贊美大自然的美,面臨分別用什麼樣的詩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前面的詩都是自然與離情相容,而用於分離最好不過: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❿ 荷塘月色,介詞,復詞各十個句子
一、()里的是介詞。表示方向、時間、位置等。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2、(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4、(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5、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6、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
7、(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
8、(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10、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二、【】中的為副詞。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全句的詞,說明時間、地點、程度、方式等概念。
1、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2、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
3、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4、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5、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
6、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
7、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
8、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9、【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10、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