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杜甫詩歌創作階段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盪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里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⑵ 杜甫提出什麼樣的文學主張對後世創作影響很大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
⑶ 杜甫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著有
現實主義
李白
李杜
⑷ 杜甫詩的詩歌創作分幾個階段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⑸ 求杜甫生平各個時期及每一時期創作的著名詩篇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被後世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開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此期間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馬詩》、《贈李白》等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藉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玄宗使待制集賢院,但並未得重用。
三、為官時期(四十四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書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⑹ 杜甫的文學特點
語言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 ,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意象
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雲、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 ,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於「沉鬱頓挫」。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雲:「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
風格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是他的創作風格。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王安石表彰杜詩「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 。陳善《捫虱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注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
格律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
內容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 。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 ,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雲:「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他拿這些來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勵朋友。他表彰元結說,「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他對嚴武說,「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他對裴虯也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當然,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分不開的。
杜甫出生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家庭給予杜甫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和務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杜甫稱做官是他們家族的「素業」——世代相襲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以及以後的種種行為都是在為追求仕途事業和為官行道相聯系。如他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就是一種企望入仕,在仕途大業中實現自己「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抱負,即渴望在社會實際工作中建功立業,兼濟蒼生。三十五歲以前,是杜甫的讀書和壯游時期。正當開元盛世,杜甫的經濟狀況也較好,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時期。從二十歲起,他結束了書齋生活,開始了為時十年以上的「壯游」。在這長期的壯游中,杜甫接觸到我們祖國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河山,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擴大了他的視野和心胸,為他早期詩歌帶來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望岳》詩可為代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正流露了詩人對一切事業(包括創作在內)的雄心壯志。但由於這種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現實,因此,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只是他的創作的一個准備時期。
杜甫走向現實主義,是從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歲)十載長安的困守開始的。這是安史之亂的醞釀時期,當權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杜甫不僅不能實現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而且開始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以至經常挨餓受凍:「飢餓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懸百結。」在飢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經想到退隱,作一個「瀟灑送日月」的巢父、許由,杜甫沒有迴避艱苦,還是堅決走上積極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漸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傑作。杜甫也曾有這樣的詩句「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又如「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等,這些詩句無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種渴望濟世揚名,渴望建功立業的雄懷大志,但是杜甫的這種理想和抱負建立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憂患意識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這才確定了杜甫此後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的方向。
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賊與為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慘重,詩人也歷盡艱險。安史之亂是帶有民族矛盾性質的,當時進行的戰爭乃是有關國家存亡的自衛戰爭。因此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對,而是積極號召。他哀悼那為國犧牲的「四萬義軍」,他告誡文武官吏要「戮力掃攙槍」,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還是勉勵人民參戰。由於深入人民生活,並投入實際斗爭,這就使他寫出了《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和「三吏」、「三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愛國精神的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如他的詩歌《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在這首詩歌當中,詩人站在岳陽樓上,通過遠眺,想到了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社會狀況,從而憑依窗軒,胸懷家園,不禁涕淚交流。又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而在這首詩中,由於聽到朝廷收復失地的消息而驚喜若狂。這兩首詩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時所作。由於安史之亂,社會顯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社會歸於安定。因此當他想到國家遭殃,戰火不熄,生靈塗炭的時候就流淚不止,而當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於是又喜極而泣,不能自抑。可見,杜甫的憂來自於國家,喜亦是來自於國家,這就是儒家知識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759年七月,杜甫棄官於這年年底到達成都,在成都西郊蓋了一所草堂,開始他最後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經常過著「生涯似眾人」的日子。他愛和勞動人民往來,而憎厭官僚,所以說:「不愛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歸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還因為避臧介之亂而挨了五天餓。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苦,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他總是在關懷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時也從不曾忘記或放鬆自己的創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間,他寫了一千多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遭田父泥飲》、《諸將》、《秋興》、《歲晏行》等都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帶有更多的抒情性質,形式也更多樣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創造性地賦予七言律詩以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內容。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他對國家和人民最後的懷念。
(參考資料來源於杜曉琴《二十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綜述》.第三節)
⑺ 杜甫創作的四個階段及生平
以下供參考!
祝您好運!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聖」。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創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游時期。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岳》一詩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懷著經世濟用的政治理想到長安試求官。可是由於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無遺賢」的騙術,使參加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過著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統治者的腐朽,創作出了像《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傑出的現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放、樂觀坦盪變得悲壯凄涼,形成「沉鬱頓挫」的詩風。
(三)戰亂流離時期。這是其現實主義詩歌發展時期。在短短兩三年中,由於安史之亂,他攜家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卷進了生活的底層。在淪陷區,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脫賊後,又屢遭肅宗貶斥。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
⑻ 杜甫的文學成就
杜甫在藝術上取得具有開創性的巨大成就,為了更好地說明杜詩的藝術成就,我們把杜詩大致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兩類來講。
一、杜甫的敘事詩
杜甫的詩,被後人稱為「詩史」。晚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
》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
。故當時號為『詩史』」。《新唐書·文藝傳·杜甫傳贊》說:「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在於他用詩記敘了安史之亂中發生的許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種種苦難,而且能以生動、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正如楊義所說:「杜詩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銳深刻的詩性直覺,投入歷史事件和社會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點化為審美意象,從中體驗著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運行的法則。」(《李杜詩學》下編)。
杜甫的詩描寫了具體的情景,包括當時的氛圍和人的感情,比單純的提供歷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頭》、《北征》、「三吏」、「三別」、《洗兵馬》等。這些詩不但可以證史,可以補史之不足,而且比歷史事件更為具體生動、感人。杜甫的詩,因為具有「詩史」的特質,所以在敘事詩創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為了適應內容的要求,杜甫的敘事詩多用伸縮性較大的五七言古體。
1.善於鋪陳,高度概括。
元稹談到杜甫詩的藝術時說杜甫善於「鋪陳始終,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杜甫詩中用賦法之處很多,但杜甫的「鋪陳」,很注意對現實生活作藝術的概括,善於把豐富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濃縮在一些場面中或個別人物形象上。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十個字,揭示了令人觸目驚心的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洗兵馬》中:「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概括地寫出戰爭帶來的創傷。《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描寫兵荒馬亂中,家人相逢的場面,雖然寫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卻反映了廣大百姓的悲慘命運。《兵車行》,寫的是「道旁過者」和行人的對話,但眾多行人的不幸也顯示無余。《新婚別》中寫的是一個徵人妻的痛苦,卻集中了安史之亂中無數青年夫妻生離死別的遭遇。
2、精心刻畫細節,於細微處見真實。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詩中回憶自己由鳳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見所感,詩中寫到家的情景:
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
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坼波濤,舊綉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
這一段描寫相當細膩,通過妻子的「衣百結」,兒女的「垢膩腳不襪」「補綻才過膝」以及補丁上顛倒錯亂的圖案這些細節,形象地反映了戰亂中民不卿生、窮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寫曹霸的才高運蹇,為了表現曹霸繪畫的高超本領,杜甫選擇了曹霸為功臣畫像的細節:「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精到的細節描寫,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強的是真實性。
3、抒情色彩濃郁。
杜甫的許多敘事詩,他是當作抒情詩來寫的。杜甫是個感情十分豐富的人,他無法不把自己的愛、恨、同情、憐憫傾注在所描寫的事件,所刻劃的人物形象上。如《丹青引》中:「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對曹霸的懷奇才而不為世所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羌村三首》中,寫道自己回到家裡後,父老們來慰問,說起世道的艱難,生活的艱辛,「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肺腑之語,句句動人,寫盡了動亂年代中詩人對普通老農的體貼又無能為力的心情。
《無家別》是一首優秀的敘事詩,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詩。詩中以一個當兵的農民的口吻自敘道:「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養,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當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時,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當他再一次被徵召入伍時,竟然沒有一個可以告別的人!因此他悲憤地說,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呢?讀到這樣的詩句,誰能不為之動容!
二、杜甫的抒情詩
杜甫抒情詩的數量比敘事詩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體,但更多的是近體。杜甫抒情詩的藝術特點,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杜甫流寓夔州後的作品。夔州在長江邊,詩中寫到的風急、猿嘯、鳥飛、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進了作者的時局之嘆、身世之感。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在「落木」前面冠以「無邊」,在「長江」前面加上「不盡」,又用「蕭蕭」、「滾滾」兩個象聲詞分別形容落葉聲、流水聲,這就使登高所見的秋景,十分寥廓、聲色俱現,而在景物中,顯然寄寓著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對漂泊四方、寄食於人而又年邁體弱處境的無奈。所以,詩的頸聯用十四個字,高度概括了他此時感受到的「八可悲」:「萬里,地之遠也
;悲秋,時之慘淡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鶴林玉露》)尾聯「艱難苦恨」四字,無限沉痛。此詩人稱「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他滯留夔州期間,還寫下了著名的組詩《秋興八首》,以下是第一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詩人看到的是江峽秋色,引起的是故園之思。他正因眼前開放的叢菊,想起不得不滯留夔州兩載的辛酸,耳邊傳來暮砧之聲,又給異鄉遊子帶來更濃郁的鄉思。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寫中,處處有詩人跳動的激情。
2、抒情、議論、敘事熔於一體。
杜甫敘事詩的抒情色彩很濃郁,這一點已見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詩中,也往往情事結合,如《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述懷》、《
秦州雜詩》、《八哀詩》等,因為敘事和抒情的結合,突出了作品的時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詩中,抒情還往往和議論相結合,特別是在近體詩中。沈德潛說:「讀(杜甫)《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諸將》五首,不廢議論,不棄藻繪,籠蓋宇宙,鏗戛韶鈞;而橫縱出沒中,復含醞藉微遠之致;目為大成,非虛語也。」(《說詩晬語》上)杜甫的議論「帶情韻而行」,如《諸將》中:「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諷刺了諸將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為國分憂;《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上句對社稷穩固充滿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軍隊,你們必敗無疑。《
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既高度評價了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又寄萬分感慨於筆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復。
杜甫的抒情詩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悅種種復雜的感情。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梓州時,突然聽到叛將史朝義自縊,其部下歸降唐軍的消息時,驚喜欲狂,沖口而出的,情緒雖非常熱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寫自己初聞時涕淚揮灑,繼而看到共患難的妻子也掃去了愁雲,於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飲,接著馬上作起了回家鄉的打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個地名,用「即」、「便」、「從」、「穿」、「下」「向」幾個副詞、介詞、動詞連接起來,表達了作者似箭的歸心。這首詩一氣流注,驚喜溢於字外,人稱老杜「生平第一快詩」(《讀杜心解》),但是又轉宕自如,以曲取勢,曲折如意。
《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一首長篇抒情詩。在詩的第一段,詩人自述平生的理想是「竊比稷與契」,感嘆歲月蹉跎:「居然成濩落
,白首甘契闊」,但縱使命運對自己這樣不公,還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並不是沒想過要遠離塵俗,過「蕭灑送日月」的日子
,只是「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無法改變自己的初衷啊!僅僅這第一段,就迴旋往復,百轉千折,使人感受到杜甫那種仁者的情懷
。
三、杜甫的藝術造詣
杜甫詩在語言藝術上的造詣很高,在敘事詩中,他注意語言的個性化,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運用不同的語言,刻劃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別」,多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獨白來揭示詩歌的主旨、塑造人物的形象,其中《潼關吏》中的對話: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這一段對話,雙方神情畢現。詩中的「我」,對潼關的安危極其關心,「修關還備胡」?透露了心情之急切。而關吏的答話表現出他對所築工事充滿了信心,他興致勃勃地邀「我」四處查看,邊看邊指點關隘的險要,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鬥志和必勝的信念。關吏的這八句話,浦起龍評為「神情聲口俱活」(《讀杜心解》)。而「我」的囑咐,則表現了詩人思慮的精深。
杜甫詩中大量地引用俗語,造成親切感、真實感,有助於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前出塞》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新婚別》中「免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李甫見贈》詩雲:「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高度評價了杜甫詩運用口語、俗語、使詩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現手法。但杜甫又十分注意詩句的錘煉,他善於選擇富有表現力的字、詞用到恰當的地方。如《夏日李公見訪》中:「牆頭過濁醪」的「過」字,寫出了杜甫和鄰里之間的關系,也寫出了因貧困而陋屋低矮的情景。他不但善於用動詞使詩句活潑起來,還善於用副詞使詩富於轉折變化,如「自」字的用法;「歸來始自憐」、「
孤雲無自心」、「暗飛螢自照」、「立國自有疆」等,增加了句子的表現力。杜甫重視煉字,他說:「新詩改罷自長吟」,「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正是這種自覺地追求,使他在詩歌語言藝術上達到巨大的成功。所以皮日休說杜詩「縱為三十車,一字不可捐」(《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因成一千言》)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是多樣的,正如唐人元稹所說:「上薄風雅
,下該沈宋,言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也如宋人王安石所言:「至於子美,則悲歡窮泰,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綺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
,有淡泊簡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後來無繼也。」(《杜詩鏡銓》附錄三)
杜甫轉益多師、集眾人之所長而成一家之獨特風格,風格既統一
,又表現出豐富性。杜甫詩的總體風格,就是他自己在《進<雕賦表>
》中曾說過的一段話:「則臣之述作雖不能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杜甫的「沉鬱頓挫」雖然指的是他的辭賦,但用來指他的詩歌藝術風格,也是非常准確的。杜甫憂生念亂,仁民愛物,既有濟世之志,又遭貧病流離之苦。這里的「沉鬱」「頓挫」指作者的詩篇中,有時寫得「沉著痛快」;有時寫得「沉摯深入」;有時「積健為雄」;有時沉厚紆曲,根底盤深;有時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節上表現著抑揚緩急。
杜甫生活在萬方多難,滿目瘡痍的時代,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一樣不幸,作為一個仁厚深沉的詩人,他的詩中流露出深廣的憂患意識,各種感情奔突、作用於他的心中,千回百轉,欲揚又抑,正是在這種深沉低回、欲說還休中,體現出杜詩的美學特徵。
杜甫在以沉鬱頓挫為主要風格之外,還具有蕭散自然的特色。這一類風格一般表現在寫景、抒情詩中,是生活較為安定時期的作品,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葯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境界安寧幽靜,表現了瀟灑散淡、閑適愉悅的情趣。他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江亭》),「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漫成二首》其二)等,都寫出了自在閑適,無心疏懶的心境和神態。
至於對後世的影響,我想主要是對宋代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的影響吧!
不知能不能為你幫些忙
再見!
⑼ 杜甫 文學成就600字作文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盪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里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另:這篇文章是我從多篇文章整合到一起的 屬於剽竊
樓主的作文最好是 原創 啊 嘎嘎
⑽ 杜甫在中國上的文學貢獻是什麼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出生於「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個創作天地很廣闊的詩人。現存詩一千四百多首。他善於表現重大的主題,也善於描寫細小的事物,題材是多方面的。無論五言、七言、古體、近體,都特別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藝術的各種長處,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杜甫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所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 杜甫像軸
[2]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190。 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