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公益廣告語是怎樣的
“微笑是我們的語言,文明是我們的信念!”
文明,是歷史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② 公平原則在大陸法系中的體現
公平原則在大陸法系中的體現
摘 要:誠實信用原則兼有道德性規范和法律性規范的雙重特點。誠實信用原則在大陸法系內的確立,是對大陸法系追求法律的絕對主義,否認司法活動的能動性造成的弊端的補救。就其宗旨而言,任何大陸法系國家法律中規定誠實信用原則或者有關誠實信用的具體法律規范,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某種秩序,以體現一定的利益平衡。信用中國打造中國信用監督平台誠實信用原則具有補充性、不確定性、衡平性的特點,並產生確定行為規則、平衡利益沖突、為法律和合同的解釋確定準則、減少交易費用從而增進效率四項基本功能。
關鍵詞:公平;公序良俗;補充;彈性;衡平
一、引 言
任何一部法律的執行都以執法者和守法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為根本要求,否則再完善的法律也將在執行過程中被規避,再有價值的法律也將形同虛設。基於此,人們對於自身依誠實信用原則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倫理道德要求逐漸上升成為理想法制社會的基礎。我國《民法通則》第4 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其中,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的基本原則中尤為重要,被稱為「帝王原則」。
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道德追求守護者的角色,法律條文則在不同領域中保證這種道德追求的實現。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中的「帝王條款」,它的存在體現了立法者對於民事生活中道德觀念的法律化的不懈追求。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道德淵源與法律淵源
誠實信用原則,源於倫理道德,勢必存在許多為人類所崇尚的道德因素的成分。費雷伊拉認為:
誠實信用是被吸收到法中的人類生活關系的要素。誠實信用,追求善良風俗,追求公平,追求公共秩序,但是它們彼此之間又有很多不可視而不見的區別。
誠實信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或者人和社會之間的公平最大化,故對誠實信用的追求與對公平的崇尚歷來被認為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但是公平本身並不具備法律內涵,公平並非作為具有特殊含義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是立法者或者法學家所追尋的理想狀態,是法治社會所強調的社會正義的觀念,它作為誠實信用原則存在
的目的而存在。
與誠實信用、公平相比較,善良風俗所包含的要素絕大部分來自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本能,它在漫長歷史長河中自發形成並固執地保存下來,在相當長的時間、相當廣泛的領域內被相當多數人嚴格遵守,具備法律的一定特徵,但是離開這個特定時空的界限很可能就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而為人們所遺忘,甚至痛斥。誠實信用的保質期更為長久,它憑借專門機關、強制手段的約束,並且由確定的人所信賴並恪守。善良風俗可以存在不同的形式,甚至大相徑庭,但是只要存在參與者,誠實信用的內涵就不會更改。並非所有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都違反善良風俗,但是破壞善良風俗中參與者利益的行為都勢必為誠實信用所不容。
維護公共秩序的目的在於實現國家社會的一般利益,即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努力實現國家、社會的一般利益的要求。與誠實信用相比,公共秩序重點在於對國家、社會生活的保護,並不直接作用於民法所普遍保護的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活動,並不直接涉及到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公序良俗原則則處理危害國家的行為、違反人格和人格尊重的行為、限制經濟自由的行為、違反公平競爭的行為等。這一原則往往從法律關系外部校正其內容[1 ] (P. 212) ,而誠實信用原則從法律關系的內部進行調整,所以公共秩序是誠實信用原則在實踐中的外在界限。
誠實信用原則在大陸法系內的確立,是對大陸法系追求法律的絕對至上主義,否認司法活動的自主能動性所造成的弊端的補救。作為一項獨特的法律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在整個大陸法系中具有廣泛的普遍性。因而,誠實信用原則的確立被視為大陸法系立法方向、司法方式轉變的風向標。
意思自治原則是資產階級法律萌芽時期市民社會對法制最迫切的需要。作為民商法的精髓,意思自治原則將民法意義上主體的能動性發揮到極致,而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則作為意思自治原則的支架。這兩項機製作為約束機制與意思自治原則一張一弛、相得益彰,共同調節市場運行與經濟生活。誠實信用原則對於防止民事主體之間基於意思自治原則而產生的權利濫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誠實信用原則源於羅馬法,羅馬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被稱為「善意原則」。其它國家的民法中也都有關於誠實信用的類似原則或規定,法國民法中有「善意原則」,德國民法中有「誠實和信用原則」,日本民法中有「信義原則」。對於誠實信用原則,各國民法典都有不同角度、不同側重的規定。如在德國民法典中誠實信用原則被規定為債務履行的原則,瑞士和日本民法典則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原則。
法學家對於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眾說紛紜,不盡相同。它常常被作為人類社會的理想,或者交易中的道德基礎。目前民法學界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包括主觀判斷說、利益平衡說、行為規則說、惡意排除說四個方面,都把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同時,誠實信用原則在國外很多法律領域被當作具體的行為規則。在我國現行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僅僅將誠實信用原則視為一項基本原則。
綜上,誠實信用原則兼有道德性規范和法律性規范的雙重特點。誠實信用源於道德觀念,而誠實信用原則是立法者運用立法手段對道德觀念的確認。
誠實信用原則將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原則加以強調,不失其倫理道德的內容,在法律上的重要地位更決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屬於強制性規范,當事人不得以協議的方式加以排除和規避。我國的立法現狀決定了民法通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並不是一條有著詳細法律解釋的法律規范,但是作為一條抽象原則對一切民事主體的民事行為有著廣泛的制約作用。任何處於民事活動中的民事主體,都有義務講究信用,遵守諾言,不把自己的利益的獲得建立在損害國家、社會、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的基礎之上[2 ] (P. 97) 。這是一種獲得自身利益與追求社會整體利益的平衡,以誠實信用原則為支點的平衡。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
就誠實信用原則的宗旨而言,任何大陸法系國家法律中規定的誠實信用的原則或者誠實信用的具體法律規范,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某種秩序,這種秩序或者體現為一定的利益平衡,或者體現為一定的道德基礎可供依賴;就內涵而言,誠實信用原則是以公平為內容的規則;就外延而言,誠實信用原則具有不確定的模糊性,可補救具體規定的漏洞和缺陷;就誠實信用原則和司法活動的關系而言,誠實信用原則意味著承認法官的創造性司法活動,允許法官在法律無明文規定時依據公平的一般原則進行裁判。
魏振瀛先生從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及學者的解釋中得出結論,誠實信用原則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內涵和外延具有很大的伸縮性。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面: (1) 民事主體在行使民事權利與發生民事法律關系時應誠實、不作假、不欺詐、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2) 民事主體對因不履行義務而給他人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3) 司法工作者貫徹誠
實信用原則應體現在以事實為依據,保護與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4) 立法上不僅需要確立誠實信用為基本原則,而且還應制定體現誠實信用的具體條款。如《合同法》第49 條規定:「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3 ] (P. 311) 不難看出,雖然誠實信用原則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常以彈性原則的面孔出現,它依賴於法官對於個案公平正義的把握,以平衡各方的利益,但它為平等主體間的民事活動限定了范圍,為司法工作者的司法實踐提供了依據,即以誠實信用作為一切民事行為的基本道德底線。
基於以上對於誠實信用原則內涵、外延的分析,我們能夠發現:誠實信用原則是不確定但具有強制性效力的一般條款,除了指導當事人正確進行民事活動外,還具有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填補法律漏洞、引導法律與時俱進的作用,此即法學界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一般條款說」[4 ] (P. 71) 。由此,誠實信用原則涉及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和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被認為具有實現這兩種利益關系之平衡的目的。[4 ] (P. 296)在民事主體的利益關系中,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以對待自己事務的注意對待他人事務,不得損人利己,保證法律關系的當事人都能夠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當發生特殊情況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失去平衡時,誠實信用原則須進行調解,使利益平衡加以恢復,由此維護一定的社會經濟秩序。
在民事主體與社會的利益關系中,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當事人不得通過自己的民事活動損害第三人和社會的利益,必須在法定范圍內以符合其社會經濟目的的方式行使權利。因此,誠實信用原則在兩個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為大多數法學理論家所強調:第一,對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時必須具備誠實的內心狀態的要求,從而對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起到指導作用。第二,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
「誠實信用」作為法律原則,在法律意義上不存在確定的內涵和外延,由此,誠實信用原則適用的范圍幾乎不存在限制和約束。這種不確定的規定源於這樣的法律事實:立法機關考慮法律不能包容難以預料的情況,不得不把補充和完備法律的部分權力授予司法審判者,以模糊規定或不確定規定的方式把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授予法官。因此,誠實信用原則成為法律條文中具有強制性的規定,源於立法者對於解決法律漏洞的創造,體現了對創造性和能動性司法活動的承認和肯定。
四、誠實信用原則的特點和功能
誠實信用原則具有補充性、不確定性、衡平性的特點。
補充性是民法的顯著特徵之一。當事人特別約定的某些必要內容缺乏規定而呈現漏洞時,民法便提供補充性規定進行修補,這屬於事前調整的方法。而誠實信用原則即是這樣一個抽象的補充規定。有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乃屬白紙規定」,「無色透明的」,即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無所不在。只要在適用成文法的過程中出現漏洞與不足,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就會被運用和體現。這也決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具有適用上的強制性。在民事活動中,這種強制性具體體現為:無論當事人是否約定,誠實信用原則都是約束雙方當事權利義務的當然條款,使當事人不僅要承擔約定的義務,還要承擔這種強制的補充性義務。並且當事人也不得約定排除其適用,即使約定排除,其效力也歸於無效。當事人就合同的細枝末節問題上的權利義務由於難以預料的原因而很難詳加規定,法律也難對這些問題作出具體的補充規定,因此,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抽象的補充規定便應運而生。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規定以一個抽象的標准———善良人的意識來確定當事人在難以預料的事件上的權利義務分配,要求當事人以善良人的標准來處理、對待這些事件。信用中國打造中國信用監督平台誠實信用原則不論當事人有無特別約定,都當然地成為每一合同的補充條款,而法律的其它補充規定不具有至高無上的「帝王」地位。誠實信用原則對合同的這種強制性補充充分體現出國家的干預,它使當事人於約定義務外承擔誠實信用的補充義務,要求當事人公平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以對待自己事務的注意對待他人事務。
誠實信用原則的不確定性是指它作為彈性條款存在,對於具體法律規定的不足有補充作用。法律領域,始終存在法律的相對穩定性與社會生活的紛繁復雜性,法律條款的有限性和社會生活中矛盾的無限性。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帝王原則是法律的實際狀態能夠與自己的理想狀態保持協調。雖然誠實信用原則只是一定的立法原則的體現,並不作為任何具體制度,它以誠實信用、公序良俗這樣的「模糊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正是由於誠實信用原則的外延不確定,使其能夠根據具體的要求而作出彈性變化,以合理調整立法者所始料不及的社會關系,使相對穩定的法律能夠適應各種客觀環境的變遷,使有限的法律條文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
誠實信用原則的衡平性在於此原則是把一般正義同具體正義統一起來的唯一途徑。衡平法是授權法官依照公平、正義的原則,根據具體案件的特殊情況對法律加以變通適用的法律。在大陸法系中,誠實信用原則是衡平法的體現。法律是實現正義的工具,正義是人與人之間的理想關系,即每個人都能夠得到他所應得的利益。正義在民法上就體現為公平。從司法程序上講,公平的實現依賴於衡平,法官根據各案的具體情況適用法律,以避免因為法律的過失而不公平地分配利益或者不合理地確定當事人的責任。因此,誠實信用原則所實現的衡平為個別案件公正處理提供了標准,同時也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給予了承認。
以上特點,使誠實信用原則在實際司法適用過程中能夠產生確定行為規則、平衡利益沖突、為法律和合同的解釋確定準則、減少交易費用從而增進效率四項基本功能。
首先,誠實信用原則在倫理道德和法律原則上的指導確定了誠實守信、以善意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等行為規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每一個當事人必須具有誠實、守信、善意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主觀上應當是誠實的、善意的,並依據誠實信用的觀念行為,追求「心理上的誠實」。同時該原則要求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中應當忠於事實真相,不得欺騙他人以達到損人利己的目的,即追求「事實上的誠實」。當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具體的行為規則出現在法律條文中時,它要求當事人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不為私利而規避法律或者合同的規定。
其次,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民法中調節的各種利益關系,尤其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都為各個主體追求不同的經濟利益而產生。這種各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需要藉助誠實信用原則加以平衡。誠實信用原則不僅要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而且要平衡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即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當事人在從事民事活動中要充分尊重他人和社會的利益,不得濫用權利,損害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再者,誠實信用原則為法律和合同的解釋提供了依據。在法律與合同缺乏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時,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司法審判人員依據誠實信用、公平的標准和觀念,合理、准確地解釋法律與合同。在適用法律時,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司法審判人員能夠正確解釋和適用法律,以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誠實信用原則賦予司法審判人員自由裁量權,同時也對其權力的范圍作出了不違背誠實和信用的限定。
最後,誠實信用原則指導的法律和道德倫理觀念有利於減少交易費用,增進效率。民事行為中從事各種交易的當事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訂立合同並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能夠減少由於虛假和欺騙所帶來的交易風險,從而鼓勵交易,增進效益以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以現在廣泛流行的預訂服務為例。電話預訂能使酒店為客人提供預留房間的服務。對於店,可以使客房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吸引異地消費者入住;對於客人,可以預先安排住宿使行程更加方便。而這一切都建立在誠實信用的基礎上,如果客人訂而不住,則可能使酒店蒙受既得利益的損失;如果酒店訂而不留,客人則無法按約定入住。這樣帶來的後果只能是酒不再提供這種便利或者客人不再相信這種承諾。所以,只有交易當事人都是誠實守信的,才有可能提高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才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促進社會經濟增長。
五、誠實信用原則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由於立法者不可能具有超人的前瞻能力,任何法律規定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不可能涵蓋一切可能出現的矛盾、糾紛、沖突,法律漏洞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司法審判者在誠實信用原則所限定范圍內的衡平權允許其依照模糊性的彈性條款來處理個案,使司法活動具有相當的能動性,使不夠完善的法律不斷被修正、補充和發展。
誠實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信者,言之實也」、「誠者自然,信是用力,誠是理,信是心,誠是天道,信是人道,誠是以命言,信是以性言,誠是以道言,信是以德言」等至理名言體現的誠實信用觀成為人們歷來崇尚的道德倫理觀念和行為准則。「童叟無欺」、「言必行,行必果」、「假一罰十」等等,更是自古以來每個正直商家所嚴以律己的經營准則和商業道德。一旦違反則不可避免被人們蔑稱為奸商而惡名昭著。我國民法通則第4 條的規定可以看成是這種傳統倫理道德及商業道德習慣在法律上的確認。
我國民法通則確認誠實信用原則為民法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不是適用於民法的某一領域,而是廣泛作用於民法的各個領域。由於我國法制建設起步遲,起點低,難免存在許多法律漏洞,所以誠實信用原則的補救作用不可缺少。國內現階段迅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生活難免造成現有法律與現實環境的脫節,同時,法律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修改和制定法律必為一項相當遲緩而長期的工作,因此,誠實信用原則在現階段國內立法、司法領域,具有尤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是,也必須清楚認識到誠實信用原則作用的有限性。作為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難以具體、明確要求人們作為或者不作為,這種模糊性使人們的權利、義務處於某種不確定狀態。同時,誠實信用原則所賦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也因法官認識能力的區別而產生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不同效力。這就要求每一個法律工作者尤其是法官能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在司法審判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判水平,使民法中的這一「帝王原則」發揮其應有的作
用。
參考文獻:
[1 ] 梁彗星. 市場經濟與公序良俗原則[M] .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2 ] 梁彗星. 民法解釋學[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 ] 魏振瀛. 民法[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 ] 許國棟. 民法基本原則解釋———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7 5 第1 期 作者:孫 鑽 南京大學法學院 編輯:竹子
③ 哪些事項不給予專利保護
(1)科學發現;
(2)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
(3)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4)動物和植物品種;
(5)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
④ 民法基本原則由哪些成分構成
我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
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
(一) 平等原則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它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現代社會,隨著在生活、生產領域保護消費者和勞動
者的呼聲日高,平等原則的內涵正經歷從單純謀求民事主體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平等,到兼顧
在特定類型的民事活動中,謀求當事人具體法律地位平等的轉變。我國民法明文規定這一原則,強調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意在以我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為背景,突出強調民法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二) 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的存在和實現,以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實現為前提。只有在地位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才能保障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時的意志自由。自願原則同樣也是市場經濟對法律所提出的要求。在市場上,准入的當事人被假定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因此,民事主體自願進行的各項自由選擇,應當受到法律的保障,並排除國家和他人的非法干預。自願原則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則。雖然有商品經濟就有合同自由的觀念,但合同自由作為一項法律原則卻是遲至近代民法才得以確立。當然,合同自由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一部合同自由的歷史,就是合同如何受到限制,經由醇化,從而促進實踐合同正義的記錄。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社會公平,注重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對合同的自由有諸多限制。
例如在我國的郵政、電信、供用電、水、氣、熱力、交通運輸、醫療等領域所存在的強制締 約,在保險、運輸等許多領域盛行的定式合同,都是對合同自由的限制。
(三) 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國家處理民事糾紛起著指導作用,特別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領域賦予審判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糾正貫徹自願原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有著重要意義。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作為自願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但公平原則不能簡單等同於等價有償原則,因為在民法上就一方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斷依據采主觀等值原則,即當事人主觀上願以此給付換取對待給付,即為公平合理,至於客觀上是否等值,在所不問。由此不難看出公平原則的具體運用,必須以自願原則的具體運用作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願的產物,就不能謂為有違公平。
(四) 誠實信用原則
在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
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
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我國《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我國《民法通則》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不難看出,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法上有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的效力。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quot;,有"君臨法域"的效力。作為一般條款,該原則一方面對當事人的民事活動起著指導作用,確立了當事人以善意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規則,要求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遵循基本的交易道德,以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以及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該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能。當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可直接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行使公平裁量權,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誠信原則意味著承認司法活動的創造性與能動性。近代以來,作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延伸,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法上,又普遍承認了禁止權利濫
用原則。該原則要求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不能超過其正當界限,一旦超過,即構成濫用。 這個正當界限,就是誠實信用原則。
(五) 守法原則
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我國《民法通則》第6條將守法原則表述為: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這是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守法原則的核心。民法作為私法,著重於對私人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的法律調整,因而在規范形態上存在許多可以經由當事人特別協商予以排除的任意性規范,以及為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所設置的倡導性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條第2款關於合同形式的規定,即屬民法上的倡導性規范。任意性規范僅在當事人對有關事項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方可作為補充性規范,彌補當事人意思表示上的欠缺。倡導性規范也不具有強制當事人遵循的效力。不遵守倡導性規范,屬於自甘冒險的行為,當事人有可能承受由此帶來的不利後果。因而,守法原則一般不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任意
性規范和倡導性規范,而是指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強行性規范,不得有所違反,一旦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將作出否定性評價,使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不按照民事主體的預期發生相應的法律效果。
(六) 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
,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我國《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經濟的公序,是指為了調整當事人間的契約關系,而對經濟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經濟的公序分為指導的公序和保護的公序兩類。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的公序地位趨微,保護的公序逐漸占據了重要位置。與保護勞動者、消費者、承租人和接受高利貸的債務人等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弱者相關的保護性公序,成為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判例學說上的討論、研究的焦點。良俗,即善良風俗,學界一般認為系指為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
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不難看出,善良風俗是以道德要求為核心的。為了將公序良俗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區別開來,應將善良風俗概念限定在非交易道德的范圍內,從而與作為市場交易的道德准則的誠實信用原則各司其職。與誠實信用原則相仿,公序良俗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效。這是因為公序良俗原則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而能處理現代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等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機能。一旦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能預見到的一些擾亂社會秩序、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規定時,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
⑤ 文明與文化的區別是什麼
文明與文化的區別:意思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意思不同
1、文明:
(1)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2)指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並具有較高文化的狀態。
(3)舊指具有當時西方色彩的。
(4)光明,有文采。
2、文化:
(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二、出處不同
1、文明:魯迅 《准風月談·抄靶子》:「 中國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國度。」
2、文化: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漢朝對待匈奴的誠意,看不起長安文化。」
三、側重點不同
1、文明:指物質文化
2、文化:指精神文化和社會文化。
⑥ 今日頭條因為什麼事情致歉
今日頭條就搜索引擎廣告投放中出現對英烈不敬內容致歉。
4,我們對英烈為共和國做出的貢獻,充滿崇敬和感恩之心。任何調侃褻瀆英烈的行為,都是無法容忍的,也嚴重違背了我們所倡導的價值觀。我們將在全司發起一場英烈教育,感恩教育,從心靈深處,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來源:網易新聞
⑦ 有關文明的詩歌
《詠史》
唐·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譯文:
縱覽歷史,凡是賢明的國家,成功源於勤儉,衰敗起於奢華。為什麼非要琥珀才能作枕頭,為什麼那鑲有珍珠才是好坐車?
想要遠行,卻沒遇見千里馬,力單勢孤,難以拔動蜀山猛蛇。有幾人曾聽過舜帝的南風歌?只有在蒼梧對翠華蓋哭泣份兒。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公元837年進士及第。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
文明,是有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由於各種文明要素在時間和地域上的分布並不均勻,產生了具有顯而易見區別的各種文明,具體到現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東方文明,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個文明交匯融合形成的俄羅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等在某個文明要素上體現出獨特性質的亞文明。
⑧ 文明兩字小篆書體怎麼寫
文明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由於各種文明要素在時間和地域上的分布並不均勻,產生了具有顯而易見區別的各種文明,具體到現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東方文明,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個文明交匯融合形成的俄羅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等在某個文明要素上體現出獨特性質的亞文明。
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升華。考察一種文化是否已經過渡至文明階段,國際公認有幾個標准:1.城市的建立;2.文字的產生;3.獨特、發達的禮儀文化;4.人造金屬器的存在,即有一定的金屬冶煉技術。四個基本特徵中城市的產生是最為重要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滿足後三者中的其二便可基本確認為一種人類文明。
⑨ 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文明是什麼意思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文明是指思想道德方面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會風尚和人們的世界觀、理想、情操、覺悟、信念以及組織性、紀律性的狀況,具體指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以及公序良俗。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一般分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將24字核心價值觀分成3個層面: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
其中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