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創造力在孩子小的時候頻頻出現,為何長大後反而都消失了
主要還是因為現在的教育模式基本已經定型,最起碼很長時間內不會有什麼改變的,現在的孩子都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模式學習,有的甚至考不上大學,也因為這種教育形式,導致所有的家長都看中孩子的高考成績,而不在意孩子自己本身的興趣和愛好,除了極少數的家長可能會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多數都是讓孩子努力學習,也沒有什麼課余時間讓孩子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導致孩子們從富有創造力的天才,在時間的消磨下,變得泯然眾人,只有那極少數人不會失去自己本身所擁有的創造力,在未來,像他們這種人也會比我們普通人生活的更好,也能去看看這世間繁華,而普通人一生只能在一個地方生活和工作。
在這里我希望所有家長不要壓抑自己孩子的天性,在合理的情況幫助他們成長。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
⑵ 創造力對孩子的重要性
創造力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的話能夠表現他獨立自主的能力。不然的話,他沒有自己的想法,就沒有什麼意思。
⑶ 中國第一「巨嬰」!因父母溺愛生活無法自理,父母離世後,結果怎樣
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這一點在和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更加生動。很多父母寧願吃苦也不願傷害孩子。如果你家裡沒錢,你應該盡力滿足孩子的願望。即使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還是繼續讓步。其實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叫「溺子如殺子」。過分溺愛孩子,真的能讓孩子衣食無憂時間短,摔跤少,撞牆少。但從長遠來看,對兒童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在這樣的教育下,他們會扼殺自己的創造力和熱情,最終成為「巨嬰」。
當母親真的無能為力,請求他做點什麼時,一直無所事事的索陽拒絕了母親的請求,繼續過著坐在山上直到母親去世的生活。那年他18歲。 他父母去世後,他搬到了他表弟家。我表哥給他介紹了很多工作,但他一個也不想做。去施工隊,太累了,總是一個人偷偷回家;去當服務員。太臟了。當你到達時,你必須侍候他。因此,他很快失去了父母所有的遺產,陷入了困境。他不會做飯,餓了就乞討,不會洗衣服,臟了就扔掉。只要吃飽飯,他可以睡好幾天。當他真的餓了,他會出去乞討。 家裡挨餓 親戚們曾經心疼過他,給他帶了吃的,帶了肉的,教他做飯,他卻頭都不抬,把肉和菜掛在屋檐下,一聞到難聞的味道就不吃。更讓人震驚的是,冬天來了,因為不知道怎麼保暖,他直接把能燒的傢具全部點著取暖。後來他想睡覺,只能睡在大廳前挖的坑裡,最後用土把自己蓋起來取暖。 2009年12月,索陽很久沒有出去乞討了。
表哥覺得他可能幾頓飯都吃不下,就帶著吃的和被褥去看他。但是當他去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已經在家裡餓死了。 悲劇來自溺愛 索陽今天結束了,怪他嗎?當然,奇怪的是,比起貧困山區的孩子,他的生活要比他們好得多,但他自我放縱,把自己推向了死胡同。然而,最應該受到責備的是他的父母。他們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剝奪了孩子的純真,自由的創造力,甚至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像養寵物一樣撫養孩子。作為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學習和做人,還有獨立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思考能力。他們為了孩子什麼都殺了,把家裡唯一的孩子也處死了!
⑷ 如何扼殺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孩子的一切想法和做法都是錯的,不給孩子表現的機會。無論做什麼都必須聽話,這個就是在嚴重扼殺小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
⑸ 我想找一篇家長告訴孩子事實,但卻由此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案例
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以你和你父母的親身經歷杜撰一個案例教授他
⑹ 誰在扼殺創造力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越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越明,記憶力越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
類似於下面這樣的情況,一定曾經在你身上發生過。
在你讀書的時候,總是會做很多的習題。當某道習題的答案應該是A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同學卻都會選擇B。
為什麼呢?因為參考答案是B。
就這樣,在老師講評答案的時候,這些學生仍然認定答案是B,但是老師宣布的結果卻讓大家大跌眼鏡——參考答案印錯了。
於是,又會有許多學生長嘆一口氣:「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選A來著。」
這是一個非常普及的現象,但是,同時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第二種情況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家庭里,其中一個是中國家庭,另一個則是美國家庭,它們的相同點則是都有一個剛剛上學的孩子。
每當中國的孩子畫好了一張畫後,他總是會拿著自己的畫,飛快地跑到父母身邊讓他們鑒賞,同時會問題:「你看,我畫得像不像?」而每當美國的孩子畫好了一張畫後,則會向父母提問道:「你看,我畫得好不好?」
在這一字之差中,我們的思考就此開始。
關於第一個故事,我們得到的問題是,學生為什麼迷信標准答案?
在那些選擇B的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脫離思考,直接抄錄了之的,另外一部分則是經過了思考,卻因為知識掌握不足而錯選B答案,然而最主要情況則是——本來選對了,看到答案後則放棄了自己的選擇。
無論是三種情況中的何者,都暴露出一個直接的問題——我們的孩子缺乏主見,缺乏自我精神,缺乏自我想像的能力!
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情況呢?我們的學校教育固然要負一定的責任,然而最主要的責任,則應當歸結到這些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中。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著太多的規矩,太多的標准,當孩子在如此種類繁多又死板教條的規矩、標准下成長時,所受到的要求、管制必然導致了他們逐漸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想像與創造的潛質,繼而變成無主見、無思想,無靈活性的「小機器人」。
當我們意識到家庭教育此方面的缺陷時,便不能不為其感到由衷的悲哀。
關於這一點,有一個發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頗為耐人尋味。
一天,3歲的小女孩朱迪告訴她的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的字母「O」。媽媽聽後非常吃驚,於是便問她是怎麼認識的。
朱迪說:「是她的幼兒園老師克麗絲小姐教的。」
於是,這位母親在表揚了女兒之後,一紙訴狀把克麗絲小姐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孩子的想像力。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一切圓形物體,然而當她學會了26個字母之後,朱迪便失去了這種能力。鑒於此,這位母親要求該幼兒園賠償小女孩克麗絲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
經過審判,法庭得出的結果是起訴成立,判決幼兒園賠償小朱迪精神傷殘費100萬美元。
在這位母親因為女兒失去想像力而痛心不已,以至於不惜與幼兒園訴諸公堂的時候,幾乎我們的每位家長,都在為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認識幾個字而欣喜交加。
關於第二個故事,我們得到的問題是:為什麼在相同的情況下,孩子的問題會有如此大的區別?
答案很簡單,當我們的孩子第一次向父母展示他粉色的小熊畫作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像!真笨!熊怎麼可能是粉色的!」
反過來,當美國家庭的孩子作出相同的行為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隻粉色的熊,真不錯,看上去很新鮮。」
於是在此之後,中國的孩子仍然會繼續畫畫,但是在他的筆下,卻再也不會有粉色的小熊誕生了;而受到誇獎的美國孩子,則會繼續自己的創作,繼續自己想像力的發揮,創造出藍色、綠色甚至銀色的其他動物來。
在中國,三千年的文明傳統為我們締造了太多的禮儀和規矩,當這些條條框框滲入到家庭中時,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教育成為了傳承這些條框的手段,幾乎每一代孩子都在這些條框的限制下生活,等他們身上與生俱來的創造性被剝奪一空之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規矩的傳承者,於是,調教下一代懂規矩、講禮儀的過程便再度開始了,如此周而復始,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我們整個民族在創造能力上的不足。
當我們了解到這樣的現狀後,一個新的問題又橫亘在我們面前: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此執迷於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⑺ 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到底是在哪個年齡段消失的
何需想像力和創造力,而且,驢不能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否則輕的會增加管理成本,嚴重的會卸磨而去。這個孩子會在他感興趣的某個領域有所建樹抑或成為大家,拔苗助長強制壓迫的教育方式最終一個會毀了下一代嬰兒耳朵的先天功能,長大後聽力就會非常好。嬰兒可以聽多倍速英語保持耳朵聽高頻聲音功能。也可以說是孩子有意注意開始形成的表現, 這說明孩子開始有相對穩定的專注力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以培養興趣和習慣為主,學什麼並不重要。小學階段特別是四年級前,學生作業少,有時間去學習。並且由於孩子年齡小也容易出效果。我們學了舞蹈,為了練習身段兒;美術,為了小學打基礎,立體思維;口才,為了練膽子說話溜溜的!畫的怎麼樣?老師有沒有誇你?有沒有訓你之類的話。老師也跟我說在那裡很聽話,畫畫進步很大。
⑻ 為什麼別對孩子創造力扼殺
在知識的培育上,我們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灌輸太多。灌輸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僅在對知識傳輸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縛作用。 西方國家的幼兒園劃成活動區,允許四五歲的兒童自由走動,大聲唱歌,甚至還可以跟同伴搗亂。中美兩國教師對此作出了不同評價:中國老師說這些孩子有多動症,應當治療;美國老師說這些孩子的做法並不過分,從小得到個性自由的鍛煉。
我們的教育一方面對孩子保護過度,替代過多;另一方面又對孩子限制太死,忽略了對孩子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教育家喬治·戴克曾經就「貓和老太太有什麼相同點」分別問過中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中學生說,都有生命,都會呼吸;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則說,都怕冷,都愛吃魚,都愛睡覺,睡覺時都愛打呼嚕,平時都愛自言自語。論文化知識水平,中學生比幼兒園小朋友高得多,為什麼答案卻遠不及後者精彩?這就是因為長期追求一個答案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千萬不要培養「五分+綿羊」的標准件,而要造就一代有責任感、有開拓精神、有創新意識、有交流合作能力和終生學習本領的一代。
我們的家長常常持有這樣一種態度:「你還小,懂什麼?讓我來教你,你照我說的去做。」這種態度的根據在於我們對孩子的知識、智力水平的錯誤評價。我們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因而經常為孩子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驚訝。但在我們的家長贊嘆自己的孩子聰明的同時,仍不能打破成見,以客觀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於自己的導師地位。
有時候,家長的懶惰與無知也會限制孩子的創造性。總的來講,我們不喜歡孩子有太多的問題,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答案。我們喜歡做的是買一本大全,照書上讀,照書上做,一書定音,懶得費腦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並找出問題的答案。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總是用一句「你怎麼有這么多問題,有什麼用?」駁回,一語蔽之,既掩蓋了自己不知道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沒完沒了進行解釋的麻煩。大多數家長都望子成龍心切,費許多周折送孩子上這個班那個學,以便開發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毫不在意地駁回他們的觸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討,或提供其他尋找答案的途徑。
如果讓孩子當總統,父母的職位最好是「顧問」,當孩子遇到難以決斷或不明白的問題時,父母只需在旁邊加以引導。但是,做一個「高級顧問」並不容易,父母首先必須了解孩子並視孩子為成人。
人與人交往時,可能會出現多種自我形態,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將他當作孩子般看待,他的表現會是任性和依賴;如果你以朋友或成人般看待他,他便會用真誠與交心的態度與你交流。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能力、懂得自重的人,就必須讓孩子去克服困難,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如讓他自己穿衣襪、自己收拾玩具等。有一些孩子什麼事都要別人幫忙,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替他做了他自己本來可以做的事。 要將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當他跌倒時,讓他自己爬起來;當他學講話時,不要替他找詞彙,要讓他自己說完自己的意思;當他上學時,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他的手;當他懂得花錢時,給他零用錢,讓他自己安排購買日用品;當他選擇朋友時,讓他自己做出決定。除非有危險性,否則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也不要干涉孩子正在做的事。他將會永遠感謝你允許他自己成長的。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看重、肯定和認同。一旦被別人委以重任,便會對自己增加信心,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務。
同樣地,父母若把孩子當作成人看待,孩子便會很快地建立起獨立的性格,將潛能發揮至最大。
父母在委以重任之前,必須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年齡、興趣、能力及是否可以勝任等因素,然後再分配給他適合的工作。
這些工作對父母而言,可能是非常簡單的,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但孩子年紀尚小,能力和經驗自然比不上父母,加上是初次嘗試,可能會有過失或不完美的地方。 父母切記不要在孩子還未完成任務時,便迫不及待地搶去其工作,由自己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完成。
要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要經歷一連串的冒險和對未來世界的挑戰的。在孩子的生活里,是沒有「失敗」二字的,所有的體驗都將是「經驗」。
那麼,做「顧問」的最好方法是「開會討論」,家庭會議是素質教育一直提倡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父母從與孩子的談話中所得到的情況,可幫助父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辦。有時父母試圖用簡單的方法去糾正孩子的一個很明顯的錯誤思想,如果不能得到任何效果,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思考、選擇的機會,只是簡單地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見,而孩子是不會與父母爭論的;如果父母同孩子的討論走入了歧途,孩子就不願再繼續討論下去,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父母認為他們的觀點不對,在做他們的工作,好讓他們承認錯誤,改換觀點。這時,父母可以先停止討論,把問題放到一邊,過一段時間再找機會談,一定要避免做硬性規定。教育箴言要將孩子當做成年人看待,當他跌倒時,讓他自己爬起來。
⑼ 影響孩子創造力的因素有哪些
創造力在各種能力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聰明,更希望寶寶能具備非凡的創造力,將來能在社會上嶄露頭角。創造力是人在生活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影響寶寶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
1、遺傳和生理因素
人的大腦是創造的物質基礎,人體生理功能的成熟是創造的生物保證,因而正常的大腦和人體生理功能是創造的前提。
大腦是人接受和處理信息的中心,它主持著人體的感覺、運動、思維、情感等各種機能。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既左腦與右腦。當代科學研究發現,左腦與右腦的功能是不一樣的。
左腦與人的抽象思維、言語、計算、書寫和分析等能力有關,而右腦則與具體思維、空間知覺、直覺、想像以及對復雜事物的理解和整體綜合能力聯系更為密切。左腦與右腦的和諧與協調作用,有利於創造力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右腦的發展與創造力更是密切相關。
現在許多家長、幼兒園和學校教師大多重視對語言、數學的學習,這種學習雖然必不可少,但它主要鍛煉兒童左腦的功能雖然能大大促進右腦的發達。然而僅僅使用左腦不足以應付信息的儲備和加工。右腦可以利用綜合、直觀的能力,把左腦的有限信息巧妙地儲存並加以利用,使大腦功能大大地擴展。但是,平常孩子所受的教育活動中右腦很少得到鍛煉,因此沒能充分發揮作用。要開發兒童的創造力,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強兒童右腦功能的鍛煉。
2、環境與教育因素
這主要包括家庭、幼兒園、學校、社會等方面。創造力並非先天就有,它是在教育訓練下發展起來的,而環境教育的作用不可等閑視之。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力高的孩子與創造力低的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是不同的,前者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獨立自由和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機會。在父母採取民主型教養方式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創造力和獨立性普遍較高,而在專制型、支配型、嬌寵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則依賴性強,情緒多變,幼稚而缺乏創新精神。可見,父母本身的修養和孩子的教養方法影響著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父母對孩子的創造力有關鍵性的影響。孩子的創造力需要從細微處精心誘發。家長的態度,直接關繫到孩子是否能走向創造性發展的方向。一般來說,創造型兒童的家庭都採取民主型的培養方法,對孩子引導而不包辦、鼓勵而不強制、培養自立而不放任自流。但是,由於家長的職責是要照顧和培養孩子,所以對於孩子創造力問題,容易出現很多不當的態度和作法。
最常見的就是在家長的保護之下孩子失去了發揮創造力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是一頂需要耐心和突破常規的工作。它往往在時間上、經濟上和心理上都會給家長增加負擔,何況現在家長似乎人人都很忙,哪有那麼多耐心和時間來對付孩子呢?與其事事都要鼓勵孩子自己去體會發現,不如將正確的結果告訴孩子並要求記住來得簡便。持這種態度的家長,需要冷靜地反思一下,應明確這種做法是不利於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的。
一般來說,才能出眾、事業成功的家長往往在培養孩子方面表現得聰明過度,抑制孩子創造力的發揮。一個優秀運動員未必就是一個好教練,同樣,很多才智過人、成功感強烈且非常自信的家長卻不能正確地引導教育孩子。才能出眾的父親和聰明的好勝的母親為什麼反而培養不出具有創造力的孩子呢?
首先,這類父母對子女的指導往往是命令式的,很專制。父母與子女好像是上級對下級的關系,常用「這樣做」、「那不行」的口氣教育孩子,只要求子女服從家長,幾乎沒有對話和商量的餘地。久而久之。子女或者放棄自己的判斷而對父母百依百順,或者固執已見與父母作對,父母與子女處於對抗不和的氛圍中。
其次,這類家長只依據自己的意見制訂行為標准,並對子女提出同樣的要求,如「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應該像你爸爸一樣」等,如果孩子不能達到要求,就會陷於不安,這樣就會導致有些孩子被迫屈從,有些孩子則故意背道而馳。
第三,這類家長對待子女的行為所抱的態度不高明。他們只注意行為的結果而不注意行動的過程。孩子完成了一件事,他們固然高興,但當孩子經過多方探索嘗試而未能成功時,他們卻無視孩子已經付出的努力而表現出失望。他們這種認為「這孩子不行」的態度會使孩子放棄探索的努力,養成不按自己的方向思考的習慣。
另外,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往往也妨礙孩子創造力的培養。
有些父母對孩子關心備至,孩子的舉手投足他們都非常注意,如果孩子要脫衣或穿鞋,他們馬上伸手代勞,並且不停地嘮叨:「慢點,別弄臟了。」孩子在行動之前,父母早已能夠預測他想干什麼,這樣的父母以自己的細心和敏捷為孩子費盡心血,到頭來卻事與願違,子女往往不能獨立,不得不依賴成人照顧。這樣的孩子,即使在智力上暫時優秀,但是由於動作體驗方面受到限制,不能獨立地行動,以後的智力發展有可能會受到很大局限,同時也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性。
溺愛孩子的父母有時也承認自己對子女保護過多,他們說:「孩子還小,以後再來吧!」「我哪有時間看著孩子磨磨蹭蹭」,似乎不願意改變自己過分保護的方式,好像父母包辦了孩子的衣食小事,孩子可能留著精力干大事。其實,孩子連自主自立都不能做到,還有什麼創造力,還談什麼干大事呢?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不利於培養創造力的,這是因為:
第一,所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指用非常規方式來解決常人難以解決的問題。任何時候都處於父母保護照顧下的孩子,一遇到需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的問題,只能束手無策了。?第二,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容易陷於欲求不滿,即不能忍受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他不能積極巧妙地設法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創造性正是要求在達到目標、滿足需要之前能忍耐不滿、巧妙地設法迂迴,以求獲得推遲的滿足。
因此,家長無論多麼愛孩子,也不能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有的父母訴苦說:「這孩子什麼也不會。」其實,這些父母是感到孩子自己行動奪去了父母本人想做事的機會,雖然口頭上責備孩子,但動作上卻毫不猶豫地幫助他們,連孩子自己想做的事也搶著去做。這樣一來,孩子也認為自己不會做事而縮手縮腳,他們沒有機會鍛煉思考能力和做事技能,更不能養成克服困難的習慣。
最後,學校對孩子創造力的影響並不亞於家庭。有研究發現,那些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的教師,都具有鼓勵學生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允許自由發揮,不搞權威獨斷的特點。
3、孩子自身人格特點許多人格特點如恆心、信心、勤奮等本身就是創造力的重要因素,有創造力的孩子往往表現為富有責任心、勤奮、熱情、敢於想像、不依賴人、好奇心強、愛自己學習、喜歡嘗試困難工作、富於冒險精神、能自我觀察、興趣廣泛、有獨立性、愛思考、不盲從,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幽默感等等人格特點。
⑽ 現在的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嗎>
現在的教育還是有多種的,各有利弊。
應試教育給部分孩子一個光明版的將來,但一定程度權上的確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與學習興趣,並對另一部分更適合其他方面的孩子造成很大影響;素質教育能夠更全面地發掘孩子的潛能,包括創造力,但有時候卻讓孩子敗在高考這個門檻前。個人比較傾向於素質教育,在保證孩子的興趣的前提下,大部分孩子還是能通過自己的愛好發展出自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