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倡導主張創造

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倡導主張創造

發布時間:2021-09-27 06:02:10

①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② 簡析格羅皮烏斯的主要作品,並分析其建築思想

格羅皮烏斯的主要作品是模範工廠和行政大樓、包豪斯校舍、西柏林漢莎區的高層公寓、英國平頓鄉村學院、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德紹包豪斯建築、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哈佛研究生中心。

格羅皮烏斯的建築思想:強調建築是綜合而全面的藝術(主要討論的是建築藝術與其他藝術之間的關系);強調建築是藝術和技術(手工藝)的綜合體,藝術必須和技術或手工藝相結合。格羅皮烏斯本想把建築提升為藝術之首的地位,不料科技卻把建築拉下「馬」,建築藝術被還原為建築技術操作。1968年,巴黎美術學院關閉建築學院,就是對格羅皮烏斯努力的否定。

(2)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倡導主張創造擴展閱讀: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在希特勒上台後,他流亡美國,曾任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他的許多思想對當代建築和工業設計極有影響。本文原載格羅皮烏斯:《包豪斯:1919-1928》(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37)。譯自尤金•韋伯編:《通向現在之路》(紐約:多德米德出版公司,1960)。

格羅皮烏斯建築鼎盛時期的作品大都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和裝配式建築,這些都是基於20世紀的建築主導材料去深化和發展的。格羅皮烏斯是真正屬於工業時代的建築大師。

③ 建築設計的派別

建築派系分類

浪漫主義建築(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同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築小品。19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築創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流行的復古思潮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可分為羅馬復興和希臘復興兩種傾向。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紀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但他們沒有簡單地抄襲古典建築式樣,古典復興建築體形單純、獨立、完整,細部處理朴實,形式合乎邏輯,純裝飾構件較少。採用古典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紀上半葉在歐美興起的一種建築創作思潮。折衷主義為了彌補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在建築創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式樣,故有「集仿主義」之稱。折衷主義建築師不講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於創造豐富多彩的建築。他們將羅馬、希臘、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各式各樣融會於自己的建築作品裡,以求擺脫一脈相承的譜系,創造本時代的建築風格。

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稱手工藝運動。19世紀後期英國出現的設計改革運動,提倡用手工藝生產表現自然材料,以改革傳統形式,反對粗製濫造的機器產品。在建築上主張建造「田園式」住宅來擺脫古典建築的束縛。因建築風格打破傳統手法,根據功能需要自由設計平面與造型,又得名為「自由建築運動」。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設計的「紅屋」。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19世紀80年代始創自比利時,它的特點在於運用自由曲線模仿自然形態。代表人物有凡•德•費爾德(Henry van de Velde)、霍爾塔(Victor Horta)等。在建築風格上反對歷史式樣,採用流動的曲線和以熟鐵裝飾的表現方式,試圖創造適合工業時代精神的簡化形式。但由於僅限於在建築形式上尤其是室內裝飾的創新,而未能解決建築形式、功能、技術之間的結合,因而很快就逐漸衰落。

維也納學派(Vienna School):19世紀90年代末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形成的以瓦格納為代表人物的建築家集團。他們主張建築形式應是對材料、結構與功能的合乎邏輯的表述,反對歷史樣式在建築上的重演。代表作品是瓦格納設計的維也納郵政儲蓄銀行。
分離派(Secession):1897年維也納學派中的部分成員成立的建築派系。主張造型簡潔和集中裝飾,裝飾的主題採用直線和大片光牆面以及簡單的立方體。代表人物是奧別列去、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奧別列去設計的分離派展覽館。

風格派:1917年由萬•陶斯伯主編的期刊《風格》在荷蘭問世,並把風格一詞作為同時成立的集團名稱。成員有畫家、雕刻家、建築家和作曲家。風格派的目標是把藝術從個人情感中解放出來,尋求一種客觀的、普遍的、建立在對時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建築造型基本以純凈的幾何式:長方
德意志製造聯盟:在沐迪修斯的倡導下,1907年德國成立了由企業家、工程技術人員、藝術家參加的全國性的的組織「德意志製造聯盟」。目的在於提高工業產品的質量以開辟國際市場。提出的指導思想是運用先進的工業技術,經過優良的設計,生產質地優良,美觀實用的產品,范圍包括從日用品到房屋建築。聯盟促進了德國建築領域的創新活動向與工業結合的方向發展,聯盟成員的建築作品如貝倫斯的AEG透平機車間、格羅皮烏斯和梅耶的法古斯工廠都具有了現代建築的特徵。
風格派(Stijl De) 風格派的目標是把建築、雕刻和繪畫有機地組成一個明白易懂的、基本的、不動感情的結構。主張把藝術從個人情感中解放出來,尋求一種客觀的、普通的、建立在對時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風格派建築師努力尋求尺寸、比例、空間、時間和材料之間的關系,否定建築中封閉構件的作用,消除其內部和外部的兩重性,打破室內的封閉感與靜止感而強調向外擴散,使建築成為不分內外的空間和時間結合體。建築造型基本以純凈的幾何式:長方、正方、無色、無飾、直角、光滑的板料作牆身,立面不分隔區別作用,認為最好的「藝術」是基本幾何形象的組合和構圖。風格派的主要成員有畫家蒙德里安、萬•陶斯伯、雕刻家萬頓吉羅(G•Vantongerloo)、建築師萬特霍夫(Matn』Hoff)、奧德(J.J.P.oud)、里特維德(G.T.Rietveld)等。,風格派代表作是1924年由里特維德設計的烏德勒支(Utrecht)的施羅德住宅。

構成主義(Construction) (亦稱構成派)前蘇聯「十月革命」以後,雕刻藝術家K•馬里維奇(Kasimir Malevich 1878~1933)和N賈波(Naum Gabo 1890~1977)、A•佩夫斯納(Antoine Pecsner)兩兄弟把未來主義與立體主義的機械藝術相結合,發展成為構成主義,其綱領為:謀求造型藝術成為純時空的構成體,使雕刻、繪畫均失其特性,用實體代替幻覺,構成既是雕刻、又是建築的造型,建築的形成必須反映出構築手段。代表作品是1920年踏特林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1924年維斯寧兄弟設計的「列寧格勒真理報分社」方案、1925年梅爾尼柯夫(Konstantin Menikov)設計的巴黎國際現代裝飾工業藝術博覽會蘇聯館。

未來主義(Futurism)(亦稱未來派)1908年由義大利青年詩人托馬索•馬利內蒂(Tommaso Marinetti)在米蘭發起,次年在巴黎發表未來主義宣言。1914年義大利建築家安東尼奧•聖•埃利亞在米蘭加入未來主義行列,並發表「未來主義建築宣言」。他在城市建設工程中提出「動」與「變」,用構圖方案表達高層建築物的電梯以及地鐵和多層車道的高速關系及新時代精神,形成了建築領域中的未來主義傾向。未來主義者反對古典的、莊重的、祭祀的、戲劇性的、裝飾的、紀念性的、輕巧的及一切取悅於人的建築,反對保護、修復和重建古典建築。他們反對垂直線和水平線,反對立方體、方錐體和圓,提倡斜線和橢圓的創造的富有動態的建築機體。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亦稱表現派)產生於20世紀的德國和奧地利,於1910年前後趨於成熟。表現主義畫家重個性、重感情、重主觀需要,設想通過外在表現、扭曲形象或強調某些色彩,把夢想世界顯示出來,以引起觀者情緒上的激動。表現主義建築師採用奇特、誇張的建築形體來表現某些思想情緒、象徵某種時代精神。最能代表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是由門德爾松1920年設計的德國波茨坦市愛因斯坦天文台。

純粹主義(Purism) 以新帕拉圖哲學為基礎,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現的造型設計傾向。由建築師兼畫家勒•柯布西耶和畫家奧占芳發展起來的。1920年以後,在柯布西耶的力主下,建築領域出現了純粹主義創作思潮。它以「數學」即秩序為基礎建立新的美學觀,提倡由經濟法則和數字計算形成不自覺的美。建築師應該注意的是構成建築自身的平面、牆面和形體,並應在調整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創造純凈與美的形式。「法線」是在創造純凈與美的形式的過程中,用來作為構圖參考的。在建築造型上,純粹主義摒棄個人情感,反對裝飾,認為比例是處理建築體量與形式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提倡表現立方體,圓錐體以及它們在陽光下的光影變化為主的構圖手法。薩伏伊別墅是純粹主義的經典作品。

理性主義(Rationalism)簡稱Rats。20世紀初期,歐美建築界揚棄古典理性主義思想,科學地探索現代建築發展方向的創作思潮。理性主義的基本原則是:1、注重建築目的的邏輯性,將房屋與使用者聯系在一起,把經濟放在首要的地位。試圖以建築參與或解決部分社會問題。2、注重建造過程的邏輯性。系統地引進工業技術、標准化和在環境設計的各個層次進行預制化。反對裝飾,提倡建築形式與結構體系及建造過程協調一致,建築外形能如實地反映建築結構及構造特點。3、注重建築使用的邏輯性。提倡簡潔、清晰、明朗的建築風格,視空間為建築的實質,強調空間設計的重要性,建築應盡可能地滿足功能要求。理性主義不是一種流派,而是一種創作思潮。

國際式 International Sryle(亦稱「國際風格」)20世紀20年代以後,各國的建築相互影響,在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彼此接近的形式風格。1925年,格羅皮烏斯編印過一本建築圖集,其中收集了德國建築師貝倫斯、法國建築師貝瑞、勒•柯布西耶等人,以及他自己的作品,這本圖集題名為《國際建築》。這個書名在20年代末期轉變為一種特定建築風格的名稱——「國際式」。1932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過75幅歐美新建築圖片,約翰遜和希契科克(R.H.Hirchcock)為此編寫了一本書,名為《國際式:1922年以來的建築》(International Style,Architecture Since 1922)。從此,「國際式」這個名稱在許多地方被當作現代建築的同義語了。國際式不是一種創作思潮,而是現代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種極為普遍的建築形象。國際式建築的特點是手法洗練,以矩形體為主,平頂、多窗、少裝飾,房間布局自由,把秩序作為設計的要素之一。

功能主義(alism)在現代建築中設計中,將實用作為美學主要內容、將功能作為建築追求目標的一種創作思潮。芝加哥建築師沙里文是功能主義的奠基者。提出「形式服從功能」的口號。早期功能主義的重點是解決人的生理需要,其設計方法為「由內向外」逐步完成。在功能主義發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進建築設計之中,建築形式成為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

芝加哥學派 (Chicago School) 美國最早的建築流派,是現代建築在美國的奠基者。芝加哥學派突出功能在建築設計中的主要地位,明確提出形式從功能的觀點,力求擺脫折衷主義的羈絆,探討新技術在高層建築中的應用,強調建築藝術應反應新技術的特點,主張簡潔的立面以符合時代工業化的精神。芝加哥學派的鼎盛時期是1883年~1893年之間,它在建築造型方面的重要貢獻是創造了「芝加哥窗」,即整開間開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簡潔的獨特風格。在工程技術上的重要貢獻是創造了高層金屬框架結構和箱形基礎。工程師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他1879年設計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廈。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險公司」十層辦公樓(Lnsv rancr uilding),標志芝加哥學派的真正開始,是第一座鋼鐵框架結構。沙利文是芝加哥學派的一個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從功能」為功能主義建築開辟了道路。

包豪斯學派(Bauhaus School)20世紀20年代德國以包豪斯為基地形成與發展的建築學派。格羅皮烏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與包豪斯其他成員共同創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術和經濟為主的建築觀、創作方法和教學觀。他們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的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聯系起來;提倡以新的技術來經濟地解決好新的功能問題。包豪斯的教學特點是:反對模仿因襲,將產品設計同機器生產、社會發展及各門藝術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素養。包豪斯學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美國著名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於1900年前後設計的一系列住宅,這類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寬闊,環境優美。建築從實際生活需要出發,在布局、形體、以至取材上,特別注意同周圍自然環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浪漫主義閑情逸致及田園詩意般的典雅風格。草原式風格追求表裡一致性,建築外形盡量反映出內部空間關系,注意建築自身比例與材料的運用,力圖擺脫折衷主義的常套,造型效果猶如植物覆蓋於地面一樣。建築往往利用垂直方向的煙囪將高高低低的水平牆垣、坡度平緩的屋面、層層疊疊的水平方向陽台與花台及舒展而又深深的挑檐統一起來。它既具有美國建築的傳統風格,又突破了傳統建築的封閉性,很適合於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盡量表現材料的自然本色,重點裝飾部分的花紋大多圖案化的植物圖形或由直線組成的幾何圖形。伊利諾州的威立茨住宅(Willitts House 1902)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

有機建築 (Organic Architecture)20世紀20年代產生於美國的現代建築理論及創作思潮。1900年,沙里文(Louis Henry Sullivan,1856~1924)明確地提出了有機建築的觀點,他強調整體與細部、形式與功能的有機結合。真正把有機建築發揚光大,並推動其成為現代建築創作思潮的是美國著名建築師萊特。有機建築特點可概括為四個方面:1、建築的整體性與統一性。特別突出視覺和藝術的統一,常以母題構圖貫穿全局;2、空間的自由性、連貫性和一體性。主張「開放布局」(Open planning);3、材料的視覺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主張從事物事物的本質出發,提倡由內而外的設計手法。流水別墅(亦稱考夫曼別墅1936~1939)是有機建築的代表作。有機建築的代表人物還有哈里寧(Hugo hlaring)、阿爾托•夏隆(Hans Scharoun)、奧托(F.Otto)等。

國際現代建築協會 (CIAM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odern Arohitecture)簡稱:「國際建協」,亦譯「國際新建築會議」。1928年,由24位代表各國的建築師(法國6人、瑞士6人、德國3人、荷蘭3人、義大利2人、西班牙2人、奧地利1人、比利時1人)在瑞士一古堡聚會,成立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其目的是反抗學院派的勢力,討論科學對建築的影響、城市規劃以及培訓青年一代等問題,為現代建築確定方向。CIAM的基本觀點是:建築是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聯的基本活動;建築師的使命是用新建築反映現代精神、物質生活;建築形式隨社會、經濟等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要謀求調和各種不同的因素,把建築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地位擺正。它的宗旨是堅持研究與創作的權力,樹立獨特見解。

機器美學 其含義有三方面:其一,建築應象機器一樣符合實際的功用,強調功能和形式之間的邏輯關系,反對附加裝飾;其二,建築象機器那樣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強調建築風格的普遍適應性;其三,建築應象機器那樣高效,強調建築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柯布希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就是基於這種思想而提出的。

模度(Molor)又稱模數理論。柯布希耶從人體尺度出發,選定下垂手臂、臍、頭頂、上伸手臂四個部位為控制點,與地面距離分別為86、113、183、226cm。這些數值之間存在著兩種關系:一是黃金比率關系;另一個是上伸手臂高恰為臍高的兩倍,即226和113cm。利用這兩個數值為基準,插入其他相應數值,形成兩套級數,前者稱「紅尺」,後者稱「藍尺」。將紅、藍尺重合,作為橫縱向坐標,其相交形成的許多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稱為模度。但有人認為柯布希耶的模度不能為工業化所利用,因為其數值系列不能用有理數來表達。

居住單位 柯布希耶把他所設計象馬賽公寓那樣帶有服務設施的居住大樓當作組成現代城市的一種基本單位而稱做「居住單位」。

少就是多 密斯把他先結構、後形式,先空間、後功能和講究條理的設計方法歸結為把他在1928年說過的這句話「少就是多」,其具體內容寓意於兩個方面:一是簡化結構體系,精簡結構構件,使產生沒有屏障或屏障很少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築空間;二是凈化建築形式,精確施工,使之成為不附有任何多餘東西的只是由直線、直角組成的規整和純凈的鋼和玻璃方盒子。

十次小組 (Team X)以史密森夫婦為首的一個青年建築師組織。他們因在CIAM十次大會上公開倡導自己的主張,並對過去的方向提出創造性的批評而得名。十次小組形成於1954年1月在杜恩召開的CIAM十次大會的准備會議。十次小組提倡以人為核心的城市設計思想:建築與城市設計必須以人的行為方式為基礎,其形態來自於生活本身的結構發展。

典雅主義 (Fornalism)亦譯「形式美主義」,又稱「新古典主義」、「新帕拉蒂奧主義」、「新復古主義」。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官方建築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築傳統構圖手法,比例工整嚴謹,造型簡練輕快,偶有花飾,但不拘於程式;以傳神代替形似,是戰後新古典區別於30年代古典手法的標志;建築風格莊重精美,通過運用傳統美學法則來使現代的材料與結構產生規整、端莊、典雅的安定感。典雅主義發展的後期出現兩種傾向:一是趨於歷史主義,另一是著重表現純形式與技術特徵。典雅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建築師菲利蒲•約翰遜(P.Johnson 1906~)、斯東(Edwand.D.Stone,1902~1978)、和雅馬薩基(M..amasaki,1912~)。斯東設計的美國在新德里的大使館(U.S.Embassy New Delhi 1955~1958)於 1961年獲美國AIA獎,是典雅主義代表作。

粗野主義 (Brutalism)亦譯「野性主義」或「樸野主義」。以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比較粗獷的建築風格為代表的一種設計傾向。1、粗野主義同純粹主義一樣,以表現建築自身為主,講究建築的形式美,認為美是通過調整構成建築自身的平面、牆面、空間、車道、走廊、形體、色彩、質感和比例關系而獲得;2、把表現與混凝土的性能及質感有關的沉重、毛糙、粗魯作為建築美的標准。粗野主義在建築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3、以大刀闊斧的手法使建築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現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徵。馬賽公寓是粗野主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粗野主義對現代建築思潮演變起了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婦(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義」概念之後。史密森夫婦追隨柯布西耶粗獷的建築風格,熱衷於對建築材料特性的表現,並將之理論化、系統化,形成一種有理論、有方法的設計傾向。他們自稱是「新粗野主義」,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則為「粗野主義」。兩者一脈相承,並無本質上的差異。

高技派 (High-Tech)亦稱「重技派」。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的、建築造型、風格上注意表現「高度工業技術」的設計傾向。高技派理論上極力宣揚機器美學和新技術的美感,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提倡採用最新的材料——高強鋼、硬鋁、塑料和各種化學製品來製造體量輕、用料少,能夠快速與靈活裝配的建築;強調系統設計(Systematic Planning)和參數設計(Parametric Planning);主張採用與表現預制裝配化標准構件。2、認為功能可變,結構不變。表現技術的合理性和空是的靈活性既能適應多功能需要又能達到機器美學效果。這類建築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3、強調新時代的審美觀應該考慮技術的決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業技術接近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的美學觀,使人們容易接受並產生愉悅。

密斯風格 (Miesian Architecture)又稱「簡素主義」、「純凈主義」由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68~1970)提倡的,40年代末到60年代盛行於美國的一種建築設計傾向,以「少就是多」為理論根據,以「全面空間」、「純凈形式」和「模數構圖」為特徵的設計方法與手法,其設計原則是「功能服從空間」。它具有表現主義傾向、提倡忠實於結構和材料,特別強調簡潔嚴謹的細部處理手法。

象徵主義 (Symbolisn)20世紀60年代較為流行的一種建築設計傾向。象徵主義追求建築個性的強烈表現,設計的思想及意圖常寓意於建築的造型之中,能激起人們的聯想。象徵主義建築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把藝術造型和環境設計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它可分為具體的象徵和抽象的象徵二種形式。E•薩里寧(Eero Saarinen 1910~1961)設計的紐約環球航空公司航空站(TWA Terminal , Keunedy Airport,1956~1960)是象徵主義代表作。

銀色派 (The Silvers 亦稱:「光亮派」slick style)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一種建築思潮。銀色派在建築創作中注重先進技術、綜合平衡、經濟效益和裝修質量。其風格特徵主要表現在大面積的玻璃幕牆上。其建築特點是:1、通過大面積鏡面或半反射玻璃使建築融合在四周環境的映象或藍天的背景之中,並能創造出影像不斷變化的動態效果;2、反映工業化的時代特點,反映出新的藝術觀,它光澤晶瑩、現代感強;3、由於建築材料的限制,它具有風格程式化的趨向,缺乏地方特色;4、由於透明,反射的效果,給街上的汽車駕駛帶來了一定困難。銀色派的代表人物是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佩利。1971年佩利創造了銀色派的經典作品——洛杉磯太平洋設計中心。

灰色派 (The Grays 亦稱:「兼俗主義」或「包含主義」)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一種建築思潮。灰色派公開宣布與現代主義分道揚鑣,認為建築應該歉收並蓄各種形式,可以將古往今來不同建築特點結合在一起。開放的、包羅萬象的、聯系傳統的建築。灰色派的建築理論基礎來自於美國著名建築師文丘里(Robert Venturi 1925~)。文丘里所著的《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cdiction in Architecture.1966)和《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是灰色派的經典著作。灰色派是後現代派的主要創作思潮。

白色派 (The Whites) 以「紐約5[埃森曼(Peter Eisenman)、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格瓦斯梅(Charles Graves)、赫迪尤克(John Hedjuk)、和邁耶(Richard Meier)]」為核心的建築創作組織,在本世紀70年代前後最為活躍。他們的建築作品以白色為主,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派和明顯的非天然效果,被稱為美國當代建築中的「陽春白雪」。「紐約5」與「白色派」常為互代。他們的設計思想和理論原則深受風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響,對純凈的建築空間、體量和陽光下的立體主義構圖、光影變化十分偏愛,故被稱為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復興主義。白色派建築的主要特點是:1、建築形式純凈,局部處理於凈利落、整體條理清楚。2、在規整的結構體系中,通過蒙太奇的虛實的凹凸安排,以活潑、跳躍、耐人尋味的姿態突出了空間的多變,賦予建築以明顯的雕塑風味;3、基地選擇強調人工與天然的對比,一般不順從地段,而是在建築與環境強烈對比,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之中尋求新的協調;4、注重功能分區,特別強調公共空間(Public Spaces)與私密空間(Private Spaces)的嚴格區分。邁耶設計的道格拉斯住宅(Douglas House 1971~1973)是白色派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個。80年代以後,白色派的五位主要成員各自沿著自己的創作方向奮力前進,他們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白色派做為一個建築組織卻隨之逐漸消失了。

阿基格拉姆學派 (Archigram亦譯「建築電訊團」或「阿基格拉姆集團」)1960年以彼得•庫克(Peter Cook)為核心,為倫敦二建築專業學生集團為主體成立的建築集團,他們把使用建築的人看成是「軟體」、把建築設備看成是「硬體」,是建築的主要部分。「硬體」可依據「軟體」的意圖充分為之服務。至於建築本身,他們強調最終將被建築設備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築」(Non-Architecture)或「建築之外」(Beyond Architecture)。阿基格拉姆學派反對傳統、反對專制、反對任何形式的束縛,提倡自由,對技術抱著樂觀的態度。

新陳代謝派 (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的影響下,以青年建築師大高正人、植文彥、菊竹清川、黑川紀章以及評論家川添登為核心,於1960年前後形成的建築創作組織。他們強調事物的生長、變化與衰亡,極力主張採用新的技術來解決問題,反對過去那種把城市和建築看成固定地、自然地進化的觀點。認為城市和建築不是靜止的,它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是一個動態過程。應該在城市和建築中引進時間的因素,明確各個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長的因素上,裝置可動的、周期短的因素。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縣文化會館。它較為全面地體現了新陳代謝派的

④ 勒柯布西耶資料介紹

勒·柯布西耶於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小鎮 Chaux-des-Fonds,查爾斯·艾都阿德·吉納瑞特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是他出生時的姓名。 1920年,在他還是一名藝術家的初期,他就意識到自己的一生即將從事建築而非嚴肅的藝術,因此,他更名為勒·柯布西耶。盡管他從未接受過任何正規的教育,但柯布西耶受到過很多專家的影響。最初影響他的是著名的建築大師奧古斯特·貝瑞(Auguste Perret),並教會他如何使用鋼筋混凝土。 1910年,他又受到與他一起工作的建築大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的影響。然而,對他最大的影響來自他經常的旅行,同時他還從所從事的立體油畫和著色等工作中得到相當多的啟示。盡管他大部分的靈感來自於雅典的衛城(Acropolis),但他還是每天都去帕台農神廟(Parthenon),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勾勒。他的大腦里完全充斥著古典的魅力。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他對理想城市的詮釋、對自然環境的領悟以及對傳統的強烈信仰和崇敬都相當別具一格。作為一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他是善於應用大眾風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將時尚的滾動元素與粗略、精緻等因子進行完美的結合。 他用格子、立方體進行設計,還經常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一般的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圖形建成看似簡單的模式。作為一名藝術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體積、表面以及輪廓的重要性,他所創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圖樣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設計中,通過大量的圖樣以產生一種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應占據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築模式轉化為建築實物的情況如同藝術家在陶土的模子上進行雕刻和削減一樣。通過精心的設計,在明暗光線的對比下,他成功地將有限的空間最大化,並能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應。 他主張用傳統的模式來為現代建築提供模板。他曾經申明,傳統一直是他真正的主導者,因此,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建築不止從2 、3種角度,而是從4種角度考慮的,但後來他對自然界的領悟使其風格逐漸發生了變化。自然是美妙的,那新鮮的空氣、明媚的陽光,還有來自大自然的清新和美麗,使勒·柯布西耶感覺到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風格去適應當今機器時代的發展。在所有的建築都作為「機器時代的機器」時,人們也開始重視房屋的基本功能。他的目標是:在機器社會里,應該根據自然資源和土地情況重新進行規劃和建設,其中要考慮到陽光、空間和綠色植被等問題。 1911年,勒·柯布西耶在書中如是寫道:「我在幾何中尋找,我瘋狂般的尋找著各種色彩以及立方體、球體、圓柱體和金字塔形。稜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間的平衡能夠使正午的陽光透過立方體進入建築表面,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在傍晚時分的彩虹也彷彿能夠一直延續到清晨,當然,這種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設計中使光與影充分的融合。我們不再是藝術家,而是深入這個時代的觀察者。雖然我們過去的時代也是高貴、美好而富有價值的,但是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那也是我的信仰。」 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五個建築學新觀點(一些人將其比作五個古典的柱型),其思想於1926年公布於眾。這些觀點包括:底層架空柱、屋頂花園、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橫向長窗。人們將這個建築時代比作為機器時代,勒·柯布西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改良主義者。在考察整個城市中的偉大建築、寬敞的空間、樹木和雕像等方面時,他都充滿了激情。1965年8月27日,勒·柯布西耶在Cap Martin海灣游泳時因心臟病發作而與世長辭。 他豐富多變作品和充滿激情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塞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追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編輯本段理論
勒·柯布西耶與居住機器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出生於瑞士,1917年定居巴黎,1922年與堂兄在巴黎開設建築事務所。柯布西耶是現代主義大師中著書立說最豐富的一個。他的現代主義思想理論集中反映在它的重要論文集《走向新建築》中,這本著作雖然出版於1937年,但內中不少文章是他早就已經撰寫出來或已經發表了的,代表了他的總體設計思想。這本著作的文章,前後跨越幾十年,因此難免有些前後矛盾之處,內容也比較龐雜,但是在否定設計上的復古主義和折衷主義,在強調設計的功能至上方面,他的觀點與格羅佩斯基本是一致的。 柯布西耶強調機械的美,高度贊揚飛機、汽車和輪船等新科技結晶,認為這些產品的外形設計不受任何傳統式樣的約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設計成的,它們只受到經濟因素的約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他指出:"……在近50年中,鋼鐵與混凝土已經占統治地位,這說明結構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對建築藝術家來說,建築設計中老的經典已經被推翻,如果要與過去挑戰,我們應該認識到,歷史上的過往樣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復存在,一個屬於我們自己時代的新的設計樣式已經興起,這就是革命。" 通過強調機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為機械美學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機器,書是供人們閱讀的機器,在當代社會中,一件新設計出來為現代人服務的產品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機器"。它們的美學原則是獨特的,並不跟隨古典藝術的美學原則,只有面對這種新的社會狀況,我們才能把握新的美學立場和美學原則,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紀新時代的機械美學,在具體設計上,柯布西耶強調以數學計算和幾何計算為設計的出發點,一方面使建築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理性特徵,同時也體現了技術的原則。他是第一個提倡巴黎提主義藝術形式引入設計的人。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薩拉茲發起"現代建築國際會議",成為國際風格現代建築的中心組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思想可分為兩個階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義、功能主義和國家樣式的主要領袖,以1929年的薩伏伊別墅和 1945年的馬賽公寓位代表,許多建築結構承重牆被鋼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築往往騰空於地面之上;50年代以後勒·柯布西耶轉向表現主義、後現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現力的雕塑感和它獨特的形式使建築界為之震驚,完全背離了早期古典的語匯,這是現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難忘的建築之一。在傢具設計中,勒·柯布西耶則以豪華而舒適的鋼管構架躺椅著稱於世,幾乎成為20年代優雅生活的象徵。
編輯本段新建築的5個特點
現行瑞士法郎上的 勒·柯布西耶
現代建築大師,本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現代建築運動的積進分子和主將。1928年他與W·格羅皮烏斯、密斯·范·德·羅組織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 勒·柯布西耶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1 勒·柯布西耶
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築》,書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築的5個特點: 1. 房屋底層採用獨立支柱; 2. 屋頂花園; 3. 自由平面; 4. 橫向長窗; 5. 自由的立面。 他的革新思想和獨特見解是對學院派建築思想的有力沖擊。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薩伏伊別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學生公寓、平台別墅。 勒·柯布西耶
薩伏依別墅:建築理想體現——陽光空氣綠地三要素和新建築五點的完美結合。 提出一套建築體系——板柱承重體系 社會理想——標准化構件,機器生產,能夠承擔社會職責。體現了歐洲人心理深處的 抹不去的 古典情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風格有了明顯變化,其特徵表現在對自由的有機形 式的探索和對材料的表現,尤其喜歡表現脫模後不加裝修的清水鋼筋混凝土,這種風格後被命名為粗野主義(或新粗野主義)代表作品有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爾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其中朗香教堂的外部形式和內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圍,回復到巨石時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認為是現代建築中的精品。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個城市規劃專家,他從事了大量城市規劃的研究和設計,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爾規劃等。 朗鄉教堂:雪鐵龍承重體系,造型奇特,牆體彎曲。主要空間的 周圍有三個小龕,每一個的 上部都是 向上拔起的 「塔」。伸出於屋頂之外。各個立面的差別很大。以地中海民宅為思想來源,內部空間關系與萬神廟內大廳和周邊空間處理相似。 它的 建築形體和空間證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 想像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現代西方宗教的特質
編輯本段建築設計的原點
柯布西耶的全部生涯都與住宅設計有關,而且他的最大貢獻也是住宅,住宅是人和空間最初也是直接發生關系的載體,因此通過住宅設計可以衡量一位建築家是否優秀。我們通過分析這些小小的住宅模型,了解到柯布西耶對每一個設計都尋求新的意匠。 勒·柯布西耶作品
柯布西耶在他的瑞士故鄉1905年設計了第一幢住宅,完全是當地的鄉土住宅風貌,內外充滿著幾何裝飾,兩層,房主人是一位美術學校的寶石商,柯布西耶因老師的介紹完成了這件處女建築,當時他才17歲。 1914年柯布西耶已經通過多米諾型住宅預見到近代建築的誕生,他曾經為勞動者設計了量產型住宅,也有白色試驗住宅群,其中包括最小限的住宅,同時柯布還發明了為了非熟練技工的構築法,由於地域差別而設計的地方性住宅也是柯布的領域,柯布西耶的工作很像一位建築界的人類學家,他對全世界與住宅有關的類型都有興趣,柯布還在非西歐圈展開以原始小屋為藍本的住宅研究,為了戰爭受難者的住宅以及寸法系統等等。通過廣泛的住宅設計,表達柯布西耶對人類的關照。
編輯本段想像力豐富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他對理想城市的詮釋、對自然環境的領悟以及對傳統的強烈信仰和崇敬都相當別具一格。作為一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 勒·柯布西耶作品
他是善於應用大眾風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將時尚的滾動元素與粗略、精緻等因子進行完美的結合。他用格子、立方體進行設計,還經常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一般的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圖形建成看似簡單的模式。作為一名藝術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體積、表面以及輪廓的重要性,他所創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圖樣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設計中,通過大量的圖樣以產生一種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應占據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築模式轉化為建築實物的情況如同藝術家在陶土的模子上進行雕刻和削減一樣。通過精心的設計,在明暗光線的對比下,他成功地將有限的空間最大化,並能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應。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原名夏爾· 愛德華·讓 納雷 1887 出生於瑞士拉紹德封,鍾表工人家庭 1905~1908 在家鄉的一所藝術學校學習,游歷歐洲 勒·柯布西耶作品
1908~1909 在法國建築師貝瑞的事務所工作 1910 加入貝倫斯的設計事務所 1917 定居巴黎,與Ozenfant創始Purism 1920 創辦《新精神》雜志,宣揚抽象藝術 1923 發表《走向新建築》,宣揚現代主義是 一種幾何精神,一種構築精神與綜合精 神,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機器」。「現代社 會已經達成這樣一個結論,即,為人類 建造一個新的家園將成為判定一個文明 特性的決定性因素。隨著一種新的住宅 形式的誕生,機器時代將邁入第二階段。 即,普遍建造的階段。」 1927 日內瓦聯合國總部設計競賽一等獎 1929 在普瓦西設計薩伏伊別墅 1929~1933 設計巴黎救世軍收容所和巴 黎大學 瑞士學生宿舍 1931~1942 完成許多城市規劃項目,關注現代 城市與規劃問題 1947~1951 設計完成馬賽公寓,體現其未實施 的規劃理想 1950~1955 朗香聖母教堂 1951~1965 印度昌迪加爾行政區規劃設計 1952~1960 法國里昂拉土雷特修道院 1953~1954 哈佛大學卡本特視覺藝術中心 1965 卒於法國
編輯本段主要建築作品
年代不詳 佛萊別墅(Villa Fallet) 1927年 國際聯盟總部設計方案 1928年 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 1930-1932年 巴黎瑞士學生宿舍(Pavillion Suisse A La Cite Universitaire A Paris) 1936年 巴西里約熱內盧教育衛生部大樓 1946-1957年 馬賽公寓大樓(L』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 1950-1953年 郎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 50年代初 印度昌迪加爾城市規劃
編輯本段後世紀念
2007年恰值西方現代派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誕辰120周年。 日本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舉辦的勒·柯布西耶創作展在5月26日開幕。展覽全面反映勒·柯布西耶在建築、繪畫、傢具設計和城市規劃等方面的貢獻。 展覽分10個部分,共展出約250件反映勒·柯布西耶各方面藝術創作的展品。
編輯本段社會評價
他豐富多變的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賽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昌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的追隨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⑤ 2、簡述現代建築的國際式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簡介: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巴黎附近的薩伏伊別墅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紐約聯合國大廈—現代主義早期板式建築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⑥ 柯布西耶之所以偉大的原因是什麼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富蘭克·勞埃德·賴特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又譯做柯比意。

他豐富多變的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賽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昌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的追隨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出生於瑞士西北靠近法國邊界的小鎮,父母從事鍾表製造,少年時曾在故鄉的鍾表技術學校學習,對美術感興趣,1907年先後到布達佩斯和巴黎學習建築,在巴黎到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奧古斯特·貝瑞處學習,後來又到德國貝倫斯事務所工作,彼得·貝倫斯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時在那裡工作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和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思潮。 現行瑞士法郎上的 勒·柯布西耶他又到希臘和土耳其周遊,參觀探訪古代建築和民間建築。

勒·柯布西耶於191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雕刻,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志《新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筆名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寫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它植根於一種新的精神,有明確目標的一種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新精神。」後來他把其中發表的一些關於建築的文章整理匯集出版單行本書《走向新建築》,激烈否定十九世紀以來的因循守舊的建築觀點、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歌頌現代工業的成就,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的工作方法,「工程師受經濟法則推動,受數學公式所指導,使我們與自然法則一致,達到了和諧。」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贊美簡單的幾何形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設計充分發揮了框架結構的特點,由於牆體不再承重,可以設計大的橫向長窗,他的有些設計當時不被人們接受,許多設計被否決,但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以後被其他建築師推廣應用,如逐層退後的公寓,懸索結構的展覽館等,他在建築設計的許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對現代建築設計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勒·柯布西耶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城市規劃,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避居鄉間,後來又到印度和非洲工作,戰後他的建築設計風格明顯起了變化,從注重功能轉向注重形式;從重視現代工業技術轉向重視民間建築經驗;從追求平整光潔轉向追求粗糙蒼老的有時是原始的趣味。因此他在戰後的新建築流派中仍然處於領先地位。他的設計理念直到去世,都對世界各國的建築師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他的設計經常引起很大的爭議,他設計的朗香聖母院教堂的怪異外觀,令守舊派異常憤怒,但被革新派奉為經典。他為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設計的方案引起評審團長時間的爭論,最後由政治家裁決否定。他的馬賽公寓,被法國風景保護協會提出控告,到後來,又成為當地的名勝;他為阿爾及爾市做的規劃和建築設計被市政當局否決,但後來其中的逐層後退設計方法卻被許多非洲和中東的沿海國家

勒. 柯布西耶——新建築的5個特點

現代建築大師,本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現代建築運動的積進分子和主將。1928年他與W·格羅皮烏斯、密斯·范·德·羅組織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

勒·柯布西耶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築》,書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築的5個特點:

  1. 房屋底層採用獨立支柱;

  2. 2. 屋頂花園;3. 自由平面;4. 橫向長窗;5. 自由的立面。

  3. 他的革新思想和獨特見解是對學院派建築思想的有力沖擊。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薩伏伊別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學生公寓、別墅。

  4. 薩伏依別墅:建築理想體現——陽光空氣綠地三要素和新建築五點的完美結合。

  5. 提出一套建築體系——板柱承重體系

  6. 社會理想——標准化構件,機器生產,能夠承擔社會職責。體現了歐洲人心理深處的 抹不去的 古典情結

  7.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風格有了明顯變化,其特徵表現在對自由的有機形

  8. 式的探索和對材料的表現,尤其喜歡表現脫模後不加裝修的清水鋼筋混凝土,這種風格後被命名為粗野主義(或新粗野主義)代表作品有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爾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其中朗香教堂的外部形式和內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圍,回復到巨石時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認為是現代建築中的精品。

  9.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個城市規劃專家,他從事了大量城市規劃的研究和設計,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爾規劃等。

  10. 朗鄉教堂:雪鐵龍承重體系,造型奇特,牆體彎曲。主要空間的 周圍有三個小龕,每一個的 上部都是 向上拔起的 「塔」。伸出於屋頂之外。各個立面的差別很大。以地中海民宅為思想來源,內部空間關系與萬神廟內大廳和周邊空間處理相似。

  11. 它的 建築形體和空間證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 想像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現代西方宗教的特質

  12. 勒·柯布西耶住宅設計—建築設計的原點:

  13. 柯布西耶的全部生涯都與住宅設計有關,而且他的最大貢獻也是住宅,住宅是人和空間最初也是直接發生關系的載體,因此通過住宅設計可以衡量一位建築家是否優秀。我們通過分析這些小小的住宅模型,了解到柯布西耶對每一個設計都尋求新的意匠。

  14. 柯布西耶在他的瑞士故鄉1905年設計了第一幢住宅,完全是當地的鄉土住宅風貌,內外充滿著幾何裝飾,兩層,房主人是一位美術學校的寶石商,柯布西耶因老師的介紹完成了這件建築,當時他才17歲。

  15. 1914年柯布西耶已經通過多米諾型住宅預見到近代建築的誕生,他曾經為勞動者設計了量產型住宅,也有白色試驗住宅群,其中包括最小限的住宅,同時柯布還發明了為了非熟練技工的構築法,由於地域差別而設計的地方性住宅也是柯布的領域,柯布西耶的工作很像一位建築界的人類學家,他對全世界與住宅有關的類型都有興趣,柯布還在非西歐圈展開以原始小屋為藍本的住宅研究,為了戰爭受難者的住宅以及寸法系統等等。通過廣泛的住宅設計,表達柯布西耶對人類的關照。

  16. 勒·柯布西耶建築是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

  17.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他對理想城市的詮釋、對自然環境的領悟以及對傳統的強烈信仰和崇敬都相當別具一格。作為一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他是善於應用大眾風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將時尚的滾動元素與粗略、精緻等因子進行完美的結合。他用格子、立方體進行設計,還經常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一般的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圖形建成看似簡單的模式。作為一名藝術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體積、表面以及輪廓的重要性,他所創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圖樣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設計中,通過大量的圖樣以產生一種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應占據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築模式轉化為建築實物的情況如同藝術家在陶土的模子上進行雕刻和削減一樣。通過精心的設計,在明暗光線的對比下,他成功地將有限的空間最大化,並能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應。

⑦ 論「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⑧ 中外建築的資料 誰知道啊急啊!!!

1. 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建築傳統經驗的珍貴文獻。

2.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中軸對稱 .大屋檐 .群落式布局.

3.木架結構建築體系是.中國建築體系的主要特徵.

4.南京中山陵的設計者是.呂彥直

5.東都洛陽的規劃設計人由以下1,楊素 2.宇文剴 3.封德彝 4,牛弘組成

6.大興城與唐長安的設計者是宇文凱

7.下列古埃及的金塔式陵墓中最早者是昭塞爾金字塔

8.古代西亞人建造的山嶽台的作用是A 崇拜天體 B 崇拜山嶽 C 觀測星象

9.中國建築史學科的創立者是梁思成

10.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建於(B) 巴比倫

11.雅典衛城中採用了女象柱廊的建築是(A) 伊瑞克提翁神廟

12.吉薩金字塔群主要是由以下( D)組成1 胡夫金字塔 2 哈夫拉金字塔 3 烏卡拉金字塔 4 大斯分克斯

13.希臘古典建築創造了精美的古典柱式,主要有(A )組成A 三種古典柱式

14.法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帝國風格建築是(C ) 雄獅凱旋門

15柱式通常由以下( C)部分組成.1,柱子 2,柱礎 3,柱身 4柱頭 5檐部

16.古羅馬的維特魯威所著的著作是A 《建築十書》

17.義大利威尼斯總督府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18.帕拉弟母題指的是(D )一種券柱式構圖方式

19.以下幾座中世紀教堂(C )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拜占廷建築最光輝的的代表

20.對巴洛克建築的褒貶差別之大,勝過任何其他種建築潮流。請從下列形容詞中選擇合適的一組描述這一潮流(B)1新奇的 4動態的

21.歐洲古典主義時期建築的代表作品是( C )巴黎盧浮宮的東立面

22.門德爾松設計的愛因斯坦天文台是( B 表現派)流派的作品
23.倫敦「水晶宮」展覽館開辟了建築形式的新紀元,它的設計者是( C )帕克斯頓

24.西班牙巴塞羅納的米拉公寓是由( B )設計的。B高迪

25.隱喻主義思想是( C )思潮的產物。C後現代主義

26.( A )是後現代主要的哲學思想。A 主張激進的折中主義

27.「密斯風格」的主要表現是:( C )運用鋼和玻璃為專一手段

28.中國原始社會南北方最初的建築形式是巢居和(穴居)

29.中國古建築發展的三個高潮期:秦漢(第一個)高潮期、(隋唐)、和元明清

30.山西應縣佛宮釋加塔位於應縣城內,又稱(應州塔)。是國內現存唯一木塔

31.現存的白馬寺的齊雲塔,高約35M 。這是我國第一座(佛教內容建築)

32.江蘇蘇州虎丘岩寺塔(五代—宋)後周顯德六年至宋建隆二年(公元959—961年)
建造,磚石塔仿木樓閣式且(雙壁)者,以此為最早。

33.20世紀80年代當代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在北京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
成功的表達了高雅古樸格調和建築構思的統一,這是在現代建築中對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的探索。

34.按宋〈〈營造法式〉〉。柱有側腳,外柱都稍向中心傾斜,目的是為了加強屋架整體的相心和穩定,角注軸線偏A 8%,平柱軸線偏1%

35.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是(羅馬聖彼得天主教堂)

36.義大利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是由(伯魯涅列斯基)設計並負責督健建完成的。

37.(盧斯)最先提出了「裝飾就是罪惡」的口號 38.浪漫主義建築最著名的作品是(英國國會大廈)

39.CIAM的准確含義是(國際現代建築協會) 40.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的英文縮寫是(CIAM)

41.芝加哥派建築大師沙利文的代表作品是(芝加哥大樓)

42.後現代建築大師和理論家羅伯斯·文丘里最具影響力的兩部力作是〈〈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和〈〈象拉斯維加斯〉〉

43.〈〈後現代建築的語言〉〉的作者是後現代著名的建築大師(詹克斯)

44.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於1933年的雅典會議制定了(雅典憲章)。
這是一個城市規劃大綱,專門研究現代城市建設問題
45.具有幾何性構圖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建築是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明)的傑作。

46.第三國際紀念碑是俄羅斯構成主義建築大師(塔塔明)的代表作

47.美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賴特在美國西部建築基礎上融合了浪漫主義精神,而創造了富有田園情趣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為(草原風格)

48.「人情化加機械化」是芬蘭現代主義設計大師(阿爾瓦·阿爾托)核心設計理念。

49.機械美學的奠基人和倡導者(樂·克普西埃)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

50.馬賽公寓具有不修邊幅的鋼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與粗野感,這種風格的建築被稱為
(粗野主義)建築風格。

51.當代著名的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是(新成代謝)派的中堅人物。

52,井乾式木構架:用天然圓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斷面的木料,層層累疊,構成房屋的壁體。

53.穿斗式木構架:沿房屋的進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間距教密,柱直接承受檁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數層「窗」貫通各柱,組成一組組的構架。

54.抬梁式木構架:沿房屋的進深方向在石礎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樑上重疊柱和梁..

55.帕拉第奧建築:18世紀英國庄園府邸追求奢華,雄偉,盛氣凌人風格與追隨義大利文藝復興柱式規范和構圖原則大型公共建築。忽視使用功能,缺乏創造性和現實感。

56.斗拱:為我國古典木構建築的特有構件,斗是斗型的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鬥上,向外挑出,挑頭上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組成。

57.古典主義建築:廣義的指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和古典復興建築等採用古典柱式的建築風格。狹義的是指運用純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築,主要是法國古典主義及其他地區受其影響的建築,既指17世紀法國路易十三,十四專制王權時期的建築。

58.(建築上的)工藝美術運動:19實際50年代在英國出現的小資產階級浪漫注意思想的反映,以拉斯金和莫里斯為首的一些社會活動家的哲學觀點在藝術上的表現。他們敵視工業文明,認為機器生產是文化的敵人,熱中於手工藝的效果與自然材料的美。在建築上主張建造「田園式「的住宅,來擺脫古典建築形式。

59.德國工業同盟:全稱「德意志工業同盟」。1907年10月6日在德國成立的旨在促進設計的半官司方機構,得到政府在資金,資料,活動安排等各方面的支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官辦性質的設計促進中心。後逐步轉變一個非官方的設計行會,在德國現在主義設計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奠基人,開創者(設計運動組織者)是赫爾曼·穆特修斯

61.解構主義建築風格:20世紀80年代後期興起的,主要活躍於建築領域的死潮。從結構主義中演化而來,其實質是對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
60,阿母斯特丹學派:20世紀20至30年代在荷蘭活躍著的一個建築學派,它由米切爾·德克勒為首創立。因不滿設計美學中的純粹主義傾向而獨立出來的荷蘭學派中的一個分支。主張融合傳統建築中的文脈與新興建築結構形式於一體,常用磚牆面飾手法,富於造型的體量與精緻的品質為其重要特徵。該學派又被稱為穩庭根學派

62.簡述中國漢朝的建築特徵是什麼?
答:①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形式:抬梁式(疊梁式),穿斗式均已形成。井乾式和干欄式建築也都已出現;
②高層建築出現很多,多層木構建築已較普遍;
③利用中線不止的建築群的技術已經明確,對稱布局的人居環境大量出現。木構完成了大體量的建築;
④斗拱出現了很多形式。

⑨ 建築分幾個主義

浪漫主義
古典復興主義
折衷主義
構成主義
未來主義
解構主義
表現主義
純粹主義
理性主義
功能主義
國際風格
包豪斯主義
有機主義
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典雅主義
粗野主義
高技派
風格派
芝加哥學派
純凈主義
%%%%%%……
其實這些還不全,很多主義之間也是相互穿插,相互交融,各有特色,有有共同點的。許多建築很難說明是哪個主義

外國近現代建築史--名詞解釋(轉載)- -
Tag: 名詞解釋 建築史

浪漫主義建築(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同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築小品。19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築創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流行的復古思潮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可分為羅馬復興和希臘復興兩種傾向。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紀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但他們沒有簡單地抄襲古典建築式樣,古典復興建築體形單純、獨立、完整,細部處理朴實,形式合乎邏輯,純裝飾構件較少。採用古典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紀上半葉在歐美興起的一種建築創作思潮。折衷主義為了彌補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在建築創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式樣,故有「集仿主義」之稱。折衷主義建築師不講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於創造豐富多彩的建築。他們將羅馬、希臘、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各式各樣融會於自己的建築作品裡,以求擺脫一脈相承的譜系,創造本時代的建築風格。

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稱手工藝運動。19世紀後期英國出現的設計改革運動,提倡用手工藝生產表現自然材料,以改革傳統形式,反對粗製濫造的機器產品。在建築上主張建造「田園式」住宅來擺脫古典建築的束縛。因建築風格打破傳統手法,根據功能需要自由設計平面與造型,又得名為「自由建築運動」。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設計的「紅屋」。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19世紀80年代始創自比利時,它的特點在於運用自由曲線模仿自然形態。代表人物有凡•德•費爾德(Henry van de Velde)、霍爾塔(Victor Horta)等。在建築風格上反對歷史式樣,採用流動的曲線和以熟鐵裝飾的表現方式,試圖創造適合工業時代精神的簡化形式。但由於僅限於在建築形式上尤其是室內裝飾的創新,而未能解決建築形式、功能、技術之間的結合,因而很快就逐漸衰落。

維也納學派(Vienna School):19世紀90年代末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形成的以瓦格納為代表人物的建築家集團。他們主張建築形式應是對材料、結構與功能的合乎邏輯的表述,反對歷史樣式在建築上的重演。代表作品是瓦格納設計的維也納郵政儲蓄銀行。
分離派(Secession):1897年維也納學派中的部分成員成立的建築派系。主張造型簡潔和集中裝飾,裝飾的主題採用直線和大片光牆面以及簡單的立方體。代表人物是奧別列去、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奧別列去設計的分離派展覽館。

風格派:1917年由萬•陶斯伯主編的期刊《風格》在荷蘭問世,並把風格一詞作為同時成立的集團名稱。成員有畫家、雕刻家、建築家和作曲家。風格派的目標是把藝術從個人情感中解放出來,尋求一種客觀的、普遍的、建立在對時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建築造型基本以純凈的幾何式:長方
德意志製造聯盟:在沐迪修斯的倡導下,1907年德國成立了由企業家、工程技術人員、藝術家參加的全國性的的組織「德意志製造聯盟」。目的在於提高工業產品的質量以開辟國際市場。提出的指導思想是運用先進的工業技術,經過優良的設計,生產質地優良,美觀實用的產品,范圍包括從日用品到房屋建築。聯盟促進了德國建築領域的創新活動向與工業結合的方向發展,聯盟成員的建築作品如貝倫斯的AEG透平機車間、格羅皮烏斯和梅耶的法古斯工廠都具有了現代建築的特徵。
風格派(Stijl De) 風格派的目標是把建築、雕刻和繪畫有機地組成一個明白易懂的、基本的、不動感情的結構。主張把藝術從個人情感中解放出來,尋求一種客觀的、普通的、建立在對時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風格派建築師努力尋求尺寸、比例、空間、時間和材料之間的關系,否定建築中封閉構件的作用,消除其內部和外部的兩重性,打破室內的封閉感與靜止感而強調向外擴散,使建築成為不分內外的空間和時間結合體。建築造型基本以純凈的幾何式:長方、正方、無色、無飾、直角、光滑的板料作牆身,立面不分隔區別作用,認為最好的「藝術」是基本幾何形象的組合和構圖。風格派的主要成員有畫家蒙德里安、萬•陶斯伯、雕刻家萬頓吉羅(G•Vantongerloo)、建築師萬特霍夫(Matn』Hoff)、奧德(J.J.P.oud)、里特維德(G.T.Rietveld)等。,風格派代表作是1924年由里特維德設計的烏德勒支(Utrecht)的施羅德住宅。

構成主義(Construction) (亦稱構成派)前蘇聯「十月革命」以後,雕刻藝術家K•馬里維奇(Kasimir Malevich 1878~1933)和N賈波(Naum Gabo 1890~1977)、A•佩夫斯納(Antoine Pecsner)兩兄弟把未來主義與立體主義的機械藝術相結合,發展成為構成主義,其綱領為:謀求造型藝術成為純時空的構成體,使雕刻、繪畫均失其特性,用實體代替幻覺,構成既是雕刻、又是建築的造型,建築的形成必須反映出構築手段。代表作品是1920年踏特林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1924年維斯寧兄弟設計的「列寧格勒真理報分社」方案、1925年梅爾尼柯夫(Konstantin Menikov)設計的巴黎國際現代裝飾工業藝術博覽會蘇聯館。

未來主義(Futurism)(亦稱未來派)1908年由義大利青年詩人托馬索•馬利內蒂(Tommaso Marinetti)在米蘭發起,次年在巴黎發表未來主義宣言。1914年義大利建築家安東尼奧•聖•埃利亞在米蘭加入未來主義行列,並發表「未來主義建築宣言」。他在城市建設工程中提出「動」與「變」,用構圖方案表達高層建築物的電梯以及地鐵和多層車道的高速關系及新時代精神,形成了建築領域中的未來主義傾向。未來主義者反對古典的、莊重的、祭祀的、戲劇性的、裝飾的、紀念性的、輕巧的及一切取悅於人的建築,反對保護、修復和重建古典建築。他們反對垂直線和水平線,反對立方體、方錐體和圓,提倡斜線和橢圓的創造的富有動態的建築機體。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亦稱表現派)產生於20世紀的德國和奧地利,於1910年前後趨於成熟。表現主義畫家重個性、重感情、重主觀需要,設想通過外在表現、扭曲形象或強調某些色彩,把夢想世界顯示出來,以引起觀者情緒上的激動。表現主義建築師採用奇特、誇張的建築形體來表現某些思想情緒、象徵某種時代精神。最能代表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是由門德爾松1920年設計的德國波茨坦市愛因斯坦天文台。

純粹主義(Purism) 以新帕拉圖哲學為基礎,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現的造型設計傾向。由建築師兼畫家勒•柯布西耶和畫家奧占芳發展起來的。1920年以後,在柯布西耶的力主下,建築領域出現了純粹主義創作思潮。它以「數學」即秩序為基礎建立新的美學觀,提倡由經濟法則和數字計算形成不自覺的美。建築師應該注意的是構成建築自身的平面、牆面和形體,並應在調整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創造純凈與美的形式。「法線」是在創造純凈與美的形式的過程中,用來作為構圖參考的。在建築造型上,純粹主義摒棄個人情感,反對裝飾,認為比例是處理建築體量與形式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提倡表現立方體,圓錐體以及它們在陽光下的光影變化為主的構圖手法。薩伏伊別墅是純粹主義的經典作品。

理性主義(Rationalism)簡稱Rats。20世紀初期,歐美建築界揚棄古典理性主義思想,科學地探索現代建築發展方向的創作思潮。理性主義的基本原則是:1、注重建築目的的邏輯性,將房屋與使用者聯系在一起,把經濟放在首要的地位。試圖以建築參與或解決部分社會問題。2、注重建造過程的邏輯性。系統地引進工業技術、標准化和在環境設計的各個層次進行預制化。反對裝飾,提倡建築形式與結構體系及建造過程協調一致,建築外形能如實地反映建築結構及構造特點。3、注重建築使用的邏輯性。提倡簡潔、清晰、明朗的建築風格,視空間為建築的實質,強調空間設計的重要性,建築應盡可能地滿足功能要求。理性主義不是一種流派,而是一種創作思潮。

國際式 International Sryle(亦稱「國際風格」)20世紀20年代以後,各國的建築相互影響,在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彼此接近的形式風格。1925年,格羅皮烏斯編印過一本建築圖集,其中收集了德國建築師貝倫斯、法國建築師貝瑞、勒•柯布西耶等人,以及他自己的作品,這本圖集題名為《國際建築》。這個書名在20年代末期轉變為一種特定建築風格的名稱——「國際式」。1932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過75幅歐美新建築圖片,約翰遜和希契科克(R.H.Hirchcock)為此編寫了一本書,名為《國際式:1922年以來的建築》(International Style,Architecture Since 1922)。從此,「國際式」這個名稱在許多地方被當作現代建築的同義語了。國際式不是一種創作思潮,而是現代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種極為普遍的建築形象。國際式建築的特點是手法洗練,以矩形體為主,平頂、多窗、少裝飾,房間布局自由,把秩序作為設計的要素之一。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在現代建築中設計中,將實用作為美學主要內容、將功能作為建築追求目標的一種創作思潮。芝加哥建築師沙里文是功能主義的奠基者。提出「形式服從功能」的口號。早期功能主義的重點是解決人的生理需要,其設計方法為「由內向外」逐步完成。在功能主義發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進建築設計之中,建築形式成為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

芝加哥學派 (Chicago School) 美國最早的建築流派,是現代建築在美國的奠基者。芝加哥學派突出功能在建築設計中的主要地位,明確提出形式從功能的觀點,力求擺脫折衷主義的羈絆,探討新技術在高層建築中的應用,強調建築藝術應反應新技術的特點,主張簡潔的立面以符合時代工業化的精神。芝加哥學派的鼎盛時期是1883年~1893年之間,它在建築造型方面的重要貢獻是創造了「芝加哥窗」,即整開間開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簡潔的獨特風格。在工程技術上的重要貢獻是創造了高層金屬框架結構和箱形基礎。工程師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他1879年設計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廈。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險公司」十層辦公樓(Lnsv rancr uilding),標志芝加哥學派的真正開始,是第一座鋼鐵框架結構。沙利文是芝加哥學派的一個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從功能」為功能主義建築開辟了道路。

包豪斯學派(Bauhaus School)20世紀20年代德國以包豪斯為基地形成與發展的建築學派。格羅皮烏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與包豪斯其他成員共同創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術和經濟為主的建築觀、創作方法和教學觀。他們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的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聯系起來;提倡以新的技術來經濟地解決好新的功能問題。包豪斯的教學特點是:反對模仿因襲,將產品設計同機器生產、社會發展及各門藝術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素養。包豪斯學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美國著名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於1900年前後設計的一系列住宅,這類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寬闊,環境優美。建築從實際生活需要出發,在布局、形體、以至取材上,特別注意同周圍自然環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浪漫主義閑情逸致及田園詩意般的典雅風格。草原式風格追求表裡一致性,建築外形盡量反映出內部空間關系,注意建築自身比例與材料的運用,力圖擺脫折衷主義的常套,造型效果猶如植物覆蓋於地面一樣。建築往往利用垂直方向的煙囪將高高低低的水平牆垣、坡度平緩的屋面、層層疊疊的水平方向陽台與花台及舒展而又深深的挑檐統一起來。它既具有美國建築的傳統風格,又突破了傳統建築的封閉性,很適合於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盡量表現材料的自然本色,重點裝飾部分的花紋大多圖案化的植物圖形或由直線組成的幾何圖形。伊利諾州的威立茨住宅(Willitts House 1902)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

有機建築 (Organic Architecture)20世紀20年代產生於美國的現代建築理論及創作思潮。1900年,沙里文(Louis Henry Sullivan,1856~1924)明確地提出了有機建築的觀點,他強調整體與細部、形式與功能的有機結合。真正把有機建築發揚光大,並推動其成為現代建築創作思潮的是美國著名建築師萊特。有機建築特點可概括為四個方面:1、建築的整體性與統一性。特別突出視覺和藝術的統一,常以母題構圖貫穿全局;2、空間的自由性、連貫性和一體性。主張「開放布局」(Open planning);3、材料的視覺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主張從事物事物的本質出發,提倡由內而外的設計手法。流水別墅(亦稱考夫曼別墅1936~1939)是有機建築的代表作。有機建築的代表人物還有哈里寧(Hugo hlaring)、阿爾托•夏隆(Hans Scharoun)、奧托(F.Otto)等。

國際現代建築協會 (CIAM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odern Arohitecture)簡稱:「國際建協」,亦譯「國際新建築會議」。1928年,由24位代表各國的建築師(法國6人、瑞士6人、德國3人、荷蘭3人、義大利2人、西班牙2人、奧地利1人、比利時1人)在瑞士一古堡聚會,成立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其目的是反抗學院派的勢力,討論科學對建築的影響、城市規劃以及培訓青年一代等問題,為現代建築確定方向。CIAM的基本觀點是:建築是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聯的基本活動;建築師的使命是用新建築反映現代精神、物質生活;建築形式隨社會、經濟等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要謀求調和各種不同的因素,把建築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地位擺正。它的宗旨是堅持研究與創作的權力,樹立獨特見解。

機器美學 其含義有三方面:其一,建築應象機器一樣符合實際的功用,強調功能和形式之間的邏輯關系,反對附加裝飾;其二,建築象機器那樣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強調建築風格的普遍適應性;其三,建築應象機器那樣高效,強調建築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柯布希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就是基於這種思想而提出的。

模度(Molor)又稱模數理論。柯布希耶從人體尺度出發,選定下垂手臂、臍、頭頂、上伸手臂四個部位為控制點,與地面距離分別為86、113、183、226cm。這些數值之間存在著兩種關系:一是黃金比率關系;另一個是上伸手臂高恰為臍高的兩倍,即226和113cm。利用這兩個數值為基準,插入其他相應數值,形成兩套級數,前者稱「紅尺」,後者稱「藍尺」。將紅、藍尺重合,作為橫縱向坐標,其相交形成的許多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稱為模度。但有人認為柯布希耶的模度不能為工業化所利用,因為其數值系列不能用有理數來表達。

居住單位 柯布希耶把他所設計象馬賽公寓那樣帶有服務設施的居住大樓當作組成現代城市的一種基本單位而稱做「居住單位」。

少就是多 密斯把他先結構、後形式,先空間、後功能和講究條理的設計方法歸結為把他在1928年說過的這句話「少就是多」,其具體內容寓意於兩個方面:一是簡化結構體系,精簡結構構件,使產生沒有屏障或屏障很少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築空間;二是凈化建築形式,精確施工,使之成為不附有任何多餘東西的只是由直線、直角組成的規整和純凈的鋼和玻璃方盒子。

十次小組 (Team X)以史密森夫婦為首的一個青年建築師組織。他們因在CIAM十次大會上公開倡導自己的主張,並對過去的方向提出創造性的批評而得名。十次小組形成於1954年1月在杜恩召開的CIAM十次大會的准備會議。十次小組提倡以人為核心的城市設計思想:建築與城市設計必須以人的行為方式為基礎,其形態來自於生活本身的結構發展。

典雅主義 (Fornalism)亦譯「形式美主義」,又稱「新古典主義」、「新帕拉蒂奧主義」、「新復古主義」。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官方建築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築傳統構圖手法,比例工整嚴謹,造型簡練輕快,偶有花飾,但不拘於程式;以傳神代替形似,是戰後新古典區別於30年代古典手法的標志;建築風格莊重精美,通過運用傳統美學法則來使現代的材料與結構產生規整、端莊、典雅的安定感。典雅主義發展的後期出現兩種傾向:一是趨於歷史主義,另一是著重表現純形式與技術特徵。典雅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建築師菲利蒲•約翰遜(P.Johnson 1906~)、斯東(Edwand.D.Stone,1902~1978)、和雅馬薩基(M..amasaki,1912~)。斯東設計的美國在新德里的大使館(U.S.Embassy New Delhi 1955~1958)於 1961年獲美國AIA獎,是典雅主義代表作。

粗野主義 (Brutalism)亦譯「野性主義」或「樸野主義」。以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比較粗獷的建築風格為代表的一種設計傾向。1、粗野主義同純粹主義一樣,以表現建築自身為主,講究建築的形式美,認為美是通過調整構成建築自身的平面、牆面、空間、車道、走廊、形體、色彩、質感和比例關系而獲得;2、把表現與混凝土的性能及質感有關的沉重、毛糙、粗魯作為建築美的標准。粗野主義在建築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3、以大刀闊斧的手法使建築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現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徵。馬賽公寓是粗野主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粗野主義對現代建築思潮演變起了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婦(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義」概念之後。史密森夫婦追隨柯布西耶粗獷的建築風格,熱衷於對建築材料特性的表現,並將之理論化、系統化,形成一種有理論、有方法的設計傾向。他們自稱是「新粗野主義」,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則為「粗野主義」。兩者一脈相承,並無本質上的差異。

高技派 (High-Tech)亦稱「重技派」。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的、建築造型、風格上注意表現「高度工業技術」的設計傾向。高技派理論上極力宣揚機器美學和新技術的美感,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提倡採用最新的材料——高強鋼、硬鋁、塑料和各種化學製品來製造體量輕、用料少,能夠快速與靈活裝配的建築;強調系統設計(Systematic Planning)和參數設計(Parametric Planning);主張採用與表現預制裝配化標准構件。2、認為功能可變,結構不變。表現技術的合理性和空是的靈活性既能適應多功能需要又能達到機器美學效果。這類建築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3、強調新時代的審美觀應該考慮技術的決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業技術接近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的美學觀,使人們容易接受並產生愉悅。

密斯風格 (Miesian Architecture)又稱「簡素主義」、「純凈主義」由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68~1970)提倡的,40年代末到60年代盛行於美國的一種建築設計傾向,以「少就是多」為理論根據,以「全面空間」、「純凈形式」和「模數構圖」為特徵的設計方法與手法,其設計原則是「功能服從空間」。它具有表現主義傾向、提倡忠實於結構和材料,特別強調簡潔嚴謹的細部處理手法。

象徵主義 (Symbolisn)20世紀60年代較為流行的一種建築設計傾向。象徵主義追求建築個性的強烈表現,設計的思想及意圖常寓意於建築的造型之中,能激起人們的聯想。象徵主義建築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把藝術造型和環境設計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它可分為具體的象徵和抽象的象徵二種形式。E•薩里寧(Eero Saarinen 1910~1961)設計的紐約環球航空公司航空站(TWA Terminal , Keunedy Airport,1956~1960)是象徵主義代表作。

銀色派 (The Silvers 亦稱:「光亮派」slick style)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一種建築思潮。銀色派在建築創作中注重先進技術、綜合平衡、經濟效益和裝修質量。其風格特徵主要表現在大面積的玻璃幕牆上。其建築特點是:1、通過大面積鏡面或半反射玻璃使建築融合在四周環境的映象或藍天的背景之中,並能創造出影像不斷變化的動態效果;2、反映工業化的時代特點,反映出新的藝術觀,它光澤晶瑩、現代感強;3、由於建築材料的限制,它具有風格程式化的趨向,缺乏地方特色;4、由於透明,反射的效果,給街上的汽車駕駛帶來了一定困難。銀色派的代表人物是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佩利。1971年佩利創造了銀色派的經典作品——洛杉磯太平洋設計中心。

灰色派 (The Grays 亦稱:「兼俗主義」或「包含主義」)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一種建築思潮。灰色派公開宣布與現代主義分道揚鑣,認為建築應該歉收並蓄各種形式,可以將古往今來不同建築特點結合在一起。開放的、包羅萬象的、聯系傳統的建築。灰色派的建築理論基礎來自於美國著名建築師文丘里(Robert Venturi 1925~)。文丘里所著的《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cdiction in Architecture.1966)和《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是灰色派的經典著作。灰色派是後現代派的主要創作思潮。

白色派 (The Whites) 以「紐約5[埃森曼(Peter Eisenman)、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格瓦斯梅(Charles Graves)、赫迪尤克(John Hedjuk)、和邁耶(Richard Meier)]」為核心的建築創作組織,在本世紀70年代前後最為活躍。他們的建築作品以白色為主,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派和明顯的非天然效果,被稱為美國當代建築中的「陽春白雪」。「紐約5」與「白色派」常為互代。他們的設計思想和理論原則深受風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響,對純凈的建築空間、體量和陽光下的立體主義構圖、光影變化十分偏愛,故被稱為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復興主義。白色派建築的主要特點是:1、建築形式純凈,局部處理於凈利落、整體條理清楚。2、在規整的結構體系中,通過蒙太奇的虛實的凹凸安排,以活潑、跳躍、耐人尋味的姿態突出了空間的多變,賦予建築以明顯的雕塑風味;3、基地選擇強調人工與天然的對比,一般不順從地段,而是在建築與環境強烈對比,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之中尋求新的協調;4、注重功能分區,特別強調公共空間(Public Spaces)與私密空間(Private Spaces)的嚴格區分。邁耶設計的道格拉斯住宅(Douglas House 1971~1973)是白色派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個。80年代以後,白色派的五位主要成員各自沿著自己的創作方向奮力前進,他們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白色派做為一個建築組織卻隨之逐漸消失了。

阿基格拉姆學派 (Archigram亦譯「建築電訊團」或「阿基格拉姆集團」)1960年以彼得•庫克(Peter Cook)為核心,為倫敦二建築專業學生集團為主體成立的建築集團,他們把使用建築的人看成是「軟體」、把建築設備看成是「硬體」,是建築的主要部分。「硬體」可依據「軟體」的意圖充分為之服務。至於建築本身,他們強調最終將被建築設備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築」(Non-Architecture)或「建築之外」(Beyond Architecture)。阿基格拉姆學派反對傳統、反對專制、反對任何形式的束縛,提倡自由,對技術抱著樂觀的態度。

新陳代謝派 (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的影響下,以青年建築師大高正人、植文彥、菊竹清川、黑川紀章以及評論家川添登為核心,於1960年前後形成的建築創作組織。他們強調事物的生長、變化與衰亡,極力主張採用新的技術來解決問題,反對過去那種把城市和建築看成固定地、自然地進化的觀點。認為城市和建築不是靜止的,它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是一個動態過程。應該在城市和建築中引進時間的因素,明確各個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長的因素上,裝置可動的、周期短的因素。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縣文化會館。它較為全面地體現了新陳代謝派的建築觀。
費城學派 (Philadelphia School)以美國著名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I.Kahn 1901~1974)為核心的建築流派。費城學派的理論基礎是有關「形式」概念的提出。「形式」(FORM)是一種外在於建築師思想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建築師的職責是發現這一形式,然後才是設計。「形式」是「什麼」。而「設計」是「怎麼」。「形式」不因人而異,「設計」則屬於設計人。這種方法導致了一種以結構、構造為裝飾的建築的產生,而不是在建築外形上隨意加上裝飾。費城學派反對芝加哥學派「形式服從功能」的

⑩ 何所謂現代建築

底層架空、屋頂花園、自由平面、水平長窗、自由立面。

1952年邁耶提出的

你著個問題太廣泛了
新材料新形式新工藝都是現代建築的支撐
工業是建築革新的原動力

你去擺渡搜搜現代建築的特點 定義
有很多

魏瑪的建築是新建築
現代建築不知道你說的多現代。。。

所謂現代主義建築,就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思想形式的束縛,大膽地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的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作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19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也有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回答者:zyz147 - 助理 二級 12-22 16:52

以包豪斯為基地,20世紀20年代形成了現代建築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築,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徵的學派。包豪斯一詞又指這個學派。

W.格羅皮烏斯1919年任魏瑪實用美術學校校長時,該校同魏瑪美術學院合並成為一專門研究建築設計和工業日用品設計的學院,取名「公立包豪斯學校」,格 羅皮烏斯擔任校長。包豪斯教師陣容整齊,人才輩出。1925年,包豪斯由於在學術見解上同當地名流發生分歧,遷至德紹,改名為「設計學院」。 1928~1930年瑞士建築師H.邁耶任院長,1930~1932年L.密斯?范?德?羅任院長。包豪斯於1932年遷柏林,不久停辦。教師大多流往國 外,包豪斯的學術觀點和教育觀點隨之傳播四方,一度為歐美許多大學所採納。

包豪斯提倡客觀地對待現實世界,在創作中強調以認識活動為主,並且猛烈批判復古主義。它主張新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全面認識生活,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並 具有表現這個時代的能力為原則。它認為現代建築猶如現代生活,包羅萬象,應該把各種不同的技藝吸收進來,成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它強調建築師、藝術家、畫家 必須面向工藝;為此,學院教育必須把車間操作同設計理論教學結合起來;學生只有通過手眼並用,勞作訓練和智力訓練並進,才能獲得高超的設計才幹。
學院的教學計劃分三個階段:
① 預科教學(六個月)。在實習工廠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形式特徵;同時還上一些設計原理和表現方法的基礎課。
② 技術教學(三年)。學生以學徒身分學習設計,試制新的工業日用品,改進舊產品使之符合機器大生產的要求。期滿及格者可獲得「匠師」證書
③ 結構教學。有培養前途的學生,可留校接受房屋結構和設計理論的訓練,結業後授予「建築師」稱號。

在教學方法上包豪斯認為指導如何著手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教師必須避免把自己的手法強加給學生,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尋求解決辦法,同時強調設計中的集體協作。

包豪斯在十多年中設計和試制了不少宜於機器生產的傢具、燈具、陶器、紡織品、金屬餐具、廚房器皿等工業日用品,大多達到「式樣美觀、高效能與經濟的統一」 的要求。在建築方面,師生協作設計了多處講求功能、採用新技術和形式簡潔的建築。如德紹的包豪斯校舍、格羅皮烏斯住宅和學校教師住宅等。他們還試建了預制 板材的裝配式住宅;研究了住宅區布局中的日照以及建築工業化、構件標准化和傢具通用化的設計和製造工藝等問題。包豪斯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對建築的現代化影響很大。
當德國的包豪斯學院在1933年被關閉以後,德國現代建築的命運就落在了納粹手中。在納粹專制時代,建 築作為傳達信息的媒體比建築本身更重要。美的藝術形式與丑的政治目的聯姻造成納粹建築的雙重性格,希特勒的御用建築師施佩爾利用現代建築設計和舞台設計的 技巧,把建築變成了他們向德國人民和國際社會推銷納粹的商品。如今,經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德國人民正重新評價自己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倡導主張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