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新青年中的創造的含義

新青年中的創造的含義

發布時間:2021-09-27 02:30:56

A. 《新青年》所創造的「新時代」指的是

民主科學時代

B. 新青年 新時代的含義

新青年含義: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准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的新青年。

新時代含義: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這個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這個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

(2)新青年中的創造的含義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一個重大判斷。

進入新時代,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視野、從改革開放近40年歷程和十八大以來5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學判斷。

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報告立足於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實踐新成就,謀劃了到本世紀中葉的奮斗目標。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鄭重宣示。這一宣示,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飛躍,堅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時代使命。這一宣示,明確了旗幟,更預示了未來。

C. 《新青年》誕生的歷史意義

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在後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
《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精神和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激勵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實現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到民族獨立和現代民主的重大歷史嬗變,推進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歷史進程。《新青年》倡導的進取意識、競爭意識和趕超精神,促進和加速了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陳獨秀呼籲「當急起直追」(註: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李大釗則指出,「正如人家已達壯年,我們尚在幼稚;人家已走遠了幾千萬里,我們尚在初步。在這種形勢之下,要想存立,適應這種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並力社會共管的組織,不能有成。」(註:李大釗:《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李大釗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頁。)李大釗、李達等主張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來縮短中國與西方先進工業國家的差距。

《新青年》對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有著多方位、多層次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現代、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繼續蒙受《新青年》雜志的鼓舞和鼓勵。《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註:《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號。)這樣一個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的轉型已經基本實現。在新的社會基礎上覺醒,不斷解放思想,深刻領悟五四時期先進中國人確立的救亡、啟蒙、科學、民主、社會主義等時代主題的當今意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D. 創造的基本含義

1. 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如:「中華民族不僅早在八千年之前就創造了輝煌的水運歷史,而且遠在八千年頻繁而漫長的航運中,把最早的人類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學技術帶到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海洋文化的序幕》
2. 製造或建造。
如: 「中國人在船舶設計上,創造了『世界最多的船舶圖樣』」 ——(歐)鄧耐利《中國帆船》
3. 猶創作。多指撰寫文章或創作文藝類作品。
如:「在這座維納斯像前,為什麽無論我們如何去看,所得到的印象都是真實的生命?你知道是由於什麽?這是由於創造的科學」。——(法)羅丹《羅丹藝術論》
著名科幻作家倪匡的作品《創造》。

E. 胡適為什麼說新青年創造了一個新時代

因為新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從1916年9月起改名為《新青年》。
「二次革命」失敗後中國時局變化使陳獨秀深受刺激,他認為在中國搞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而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經過努力,上海群益書社應允發行由陳主編的《青年雜志》。
陳獨秀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是該刊的綱領性文章。該文開明宗義指出「人權說」「生物進化論」、「社會主義」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徵,要實現這社會改革的三事,關鍵在於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覺悟和觀念更新。他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他總結近代歐洲強盛的原因,認為人權和科學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兩個車輪。從而首先在中國高舉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新青年》的創刊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敬告青年》一文則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
《青年雜志》自第2卷(1916年9 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自1919年1月第6卷改組編委會,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輪流編輯。在「五四」運動前後,以鼓吹民主、科學,提倡新文學為主要內容,曾刊載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葯》,李大釗的論文《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主義的勝利》,陳獨秀的論文《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等。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呼喚人性的覺醒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自1920年9月第8卷,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中國共產黨成立,一度成為黨中央的機關刊物,陳獨秀主編。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出季刊,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理論性機關刊物,遷廣州出版。自 1925年4月改為不定期刊物,次年7月停刊。

F. 新青年的定義是什麼

新青年的定義是: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當代新青年的定義有三大基本特徵:

1、特徵一:務實

務實的品質一方面把當代青年和當代社會連接在一起,增強了現實的人和現實社會的結合度;另一方面,這一品質也使當代青年和長輩之間形成了明顯的代際差異,並且尤為集中地體現在物質和精神的關繫上。較之於父輩,他們沒有了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而是代之以物質取向和競爭意識。

2、特徵二:開放

國際化生存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這是當代青年的第二個特徵。他們經歷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國際視野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從前,長輩們大學後才有機會出國留學;現在,青年群體中的部分人在小學甚至更早就在國外生活和接受教育。

在大都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多數青年人都有出國留學、旅遊、購物的經歷,國際婚戀也不再是新鮮事,世界已成為當代青年人生活空間的組成部分。

3、特徵三:網路化生存

國際互聯網對當代青年的影響更加直接。這一代人的生活、學習方式已經從「觸網」向網路生存轉變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同青年的主體意識相契合。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主體性不斷增強,特別是青年人的主體性發揮最為充分。

G. 《新青年》所創造的新時代 指的的是

《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H. 《新青年》的創刊有什麼意義

《新青年》的創刊,猶如在黑暗中閃出的一道曙光;又猶如於無聲處聽到的一聲驚雷,驚醒了沉睡著的古老中國。它一開始,就高舉科學和民主的兩面大旗,向當時復古尊孔的反動思潮進行了勇敢的斗爭,要用民主和科學來迭盪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從而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青年》一問世,便風行全國,所到之處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陳獨秀的名字傳遍神州處處。《新青年》適應了時代的要求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指引著這個時代前進的步伐,它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新青年》如一聲驚雷,預示著春天的到來。《新青年》的創辦,標志著新文化啟蒙運動的開始。

I. 新青年的創辦有什麼歷史意義

《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新青年》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該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並且宣傳倡導科學(「賽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學。

《新青年》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對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的影響巨大而久遠。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各種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後通過《新青年》傳入或興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後登上政治歷史舞台的。

當代中國的物質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幾乎是在實踐和完成五四先驅的未竟之業。五四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塑造了現代中國,也影響著當代中國。可以說,《新青年》雜志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著重要的精神橋梁作用。

《新青年》雜志激勵現代中國實現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現代科技、現代教育、現代文藝、現代傳媒在內的現代文化的重大轉型,推進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9)新青年中的創造的含義擴展閱讀:

《新青年》雜志創刊的時代,正值辛亥革命失敗之後,中國文化正由以封建專制為主體的舊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為主體的新文化轉型。

崇尚科學,提倡創新意識是《新青年》編輯群體的重要思想觀念之一。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認為,「文明進化之社會,其學說之興廢,恆時時視其社會之生活狀態為變遷。」(註: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號。)

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賢「所拘囚」,也不要被近代的聖人「所支配」。要發揚《新青年》倡導的民族創新精神,提倡的學術開放意識,「一勿尊聖,二勿尊古,三勿尊國」。廣采博納,吸取其精華,營造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時代氛圍。

J. 新青年的創辦有什麼歷史意義

《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在後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

《新青年》是在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志,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該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並且宣傳倡導科學(「賽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學。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雜志的思想傾向﹐基本上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1918年以後﹐由於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知識界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青年》營壘的組成﹐變為由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所主持。1918年10月﹐李大釗在《新青年》5卷5號上發表了《Bolshevlsm的勝利》﹑《庶民的勝利》等文章﹐較早地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新青年》革命色彩更為明顯﹐逐漸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李大釗負責編輯的6卷5號﹐辦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專號」。1919至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發表有關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論文和譯介文章130餘篇﹐與此同時﹐胡適等人在雜志上大量宣揚「實用主義」等現代資產階級哲學﹐並在《每周評論》上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接著﹐1920年末胡適寫信給陳獨秀﹐提出《新青年》差不多成為美國《蘇俄》雜志的漢譯本的批評﹐主張公開「聲明不談政治」。這些意見受到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反對﹐未能付諸實踐﹐1920年9月8卷1號起﹐《新青年》遷至上海﹐實際成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小組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隨著新文化統一戰線的分化﹐《新青年》雜志於1922年 7月﹐出至9卷6號停刊。以後復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閱讀全文

與新青年中的創造的含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