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復管陶笛

發明復管陶笛

發布時間:2021-09-27 02:15:02

A. 陶笛起源於哪裡

陶笛起源於六世紀的南美洲。

陶笛的源頭可追溯至六世紀南美的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用於裝飾和祭祀的仿鳥鳴的彩繪樂器。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出土了一批粘土燒制的器具,製作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經分析發現,當時人們對粘土的製作水平達到了一種很高的水平,這些器具被證實並不是玩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簡單的樂曲。經過發展,在公元前500至600年,瑪雅人製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階。

陶笛從美洲來到歐洲是在西班牙佔領時期,在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茲特克藝人給查爾斯五世宮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帶哨口的陶笛。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給在場的每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成名後,經常到歐洲各地演出,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種樂器。

陶笛的名稱ocarina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義大利北部的小村b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麵包師,經常用他的烤箱燒制低溫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東西,有一次他燒制了一種上面有像脖子一樣哨口的蛋形玩具,因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鵝的形狀,所以就起名為「ocarina」,義大利方言就是「小鵝」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稱「ocarina」就是從這里來的,音譯為奧卡利那笛,該名稱一直普遍沿用至今。

(1)發明復管陶笛擴展閱讀

中國陶笛的發展,有兩個人不能不提這就是周子雷先生及游學志先生,兩人在陶笛界都是很有威望的人,周子雷先生在國內建立了十幾家"陶笛公社",並在2011年首次讓陶笛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千年風雅》世界陶笛名家專場音樂會,2014年舉辦了《來自泥土的呼喚》世界陶笛名家專場音樂會,2012年又首次讓中國陶笛登上了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

中國北京798藝術區陶笛藝術沙龍,將做以陶笛為中心的演繹,世界各地陶笛名家笛友見面會,陶笛名家專場小型音樂會,世界各地陶笛展覽等陶笛相關服務。

隨著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的流行,先後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就是其中一位,他在10年間製作的數量愈萬,從中精心選出十幾支使用。1985年發行第一張唱片,1986年在NHK特別節目「大黃河」音樂中一炮走紅,成為人人追捧的演員。之後每年都發行原創專輯,在出售專輯的同時,還在全國各地巡迴舉辦音樂會。

B. 陶笛和塤有什麼區別

塤和陶笛的不同:

1.陶笛有氣道,在製作前已經確定,正要正常吹奏就能很容易吹響,比塤容易操控。傳統塤(閉口塤不在討論范圍內)是開口樂器,吹孔是通過嘴唇風門控制吹進塤的腔體內部的。

2.製作工藝:陶笛一般注模工藝,批量生產。塤則大多手工捏制,對於塤製作師的要求較高。只有旅遊產品的塤或者普及用的塤,才會量產。

3.吹奏方式不同:陶笛直接用口包著吹就能吹響,而塤是口風來控制的,口與塤的吹奏形成45度角氣息斜射進去的,這一點塤與陶笛有著很大的區別,明顯塤的難度比陶笛高很多,甚至有的初學者想要學著把塤吹響就要個一年半載。

4.發源地不同。陶笛源自義大利,麵包師Dunati發明的哨口玩具,後來改良發展為了目前的形制。塤自古源於中國,是中國見證古文明的一件民間樂器,受眾之廣,影響力之大,影響全世界泥土樂器的發展,甚至全世界的泥土樂器都能找到中國塤的影子。

5.吹嘴設計的不同。陶笛吹嘴的設計很像滿口塤,包著吹就能吹響。塤的吹奏處理屬於外切或者內切斜切處理,通過嘴唇風門控制吹進塤的腔體引起腔體震動而發音,細細觀察就能知曉塤的吹嘴給專業人士很多處理「半音」的科學方法,通過俯仰角度的調解,塤如排簫一樣,能輕松吹出各種樂譜需要的變化音,在升降音上有著特別明顯的優勢。

而吹嘴半音或者變化音是陶笛的劣勢,雖然目前開發出了各種復管陶笛,但由於指法尚不統一,各個廠家爭先推出個人品牌復管陶笛,因此在全世界復管陶笛的指法也是「百家爭鳴」,這給陶笛愛好者來說,其實阻礙了其世界范圍的發展。

拓展資料

在我國古代的吹奏樂器中,塤是最古老的一種,其主要發展階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顯帶有商周時代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古樸、渾厚、低沉、滄桑、神秘、哀婉,所以塤特別擅長抒發哀怨之情和製造肅穆、曠古、凄厲的特殊效果,一直以來被視為一種特色樂器。到了現代,在演奏家和製作師的共同努力下,塤的表現力不斷增強,塤樂也不斷豐富,因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塤產生興趣。用那帶著泥土芳香的塤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籟的絕響,更能表現人們追求遠離塵囂、至純至美的精神境界。

陶者,火燒過的泥也,笛者,吹奏樂器也,陶笛是近代的名字, 泛指以泥土為主要材質經火燒製作的陶類樂器.現在也包括以其它材料其他工藝製作的具有傳統陶笛外型及典型陶笛特點的樂器. 陶笛是一種古老而且別具特色的陶土製樂器,小巧古樸,聲音穿透力強,音頭圓潤,易吹易學,使陶笛演奏不再神秘,來到喜愛它的音樂愛好者手中。

C. 什麼調的雙管陶笛更常用

雙管陶笛復管陶笛是在普通常規陶笛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附管或更多的附管構成。主體部分稱為主管,附加的部分稱為附管。常見的復管陶笛為單附管或雙附管,單附管陶笛主管加上附管兩個有吹氣孔,兩個共鳴腔,所以也稱作「雙管陶笛」或「雙腔陶笛」,雙附管陶笛也稱為「三管陶笛」或「三腔陶笛」,有三個吹氣孔,三個共鳴腔。復管陶笛一般有有18孔、24孔和32孔三種規格。這種陶笛的音域可以達到兩個八度以上,還能奏出和聲效果,

雙管陶笛復管陶笛是在普通常規陶笛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附管或更多的附管構成。主體部分稱為主管,附加的部分稱為附管。常見的復管陶笛為單附管或雙附管,單附管陶笛主管加上附管兩個有吹氣孔,兩個共鳴腔,所以也稱作「雙管陶笛」或「雙腔陶笛」,雙附管陶笛也稱為「三管陶笛」或「三腔陶笛」,有三個吹氣孔,三個共鳴腔。復管陶笛一般有有18孔、24孔和32孔三種規格。這種陶笛的音域可以達到兩個八度以上,還能奏出和聲效果,主要供專業演奏者使用。
總之,從入門到專業學習者都很容易找到相適應的規格陶笛和作品。當然,孔越多的陶笛越不容易製作,價格當然就越高。

D. 牛頭 復管陶笛怎麼樣

不錯,輕吹型。要慢慢磨合。

E. 陶笛是誰發明的

發明於1853年由義大利的朱塞佩·多納蒂

F. 陶笛是誰發明的

陶笛的鼻祖是中國的古老樂器塤發展演變而來的 目前市面的12孔潛艇式陶笛是根據義大利陶笛發展演變的

G. 復管陶笛有什麼優缺點

葉光照 復管陶笛對耳朵有一定的傷害

雙管陶笛復管陶笛是在普通常規陶笛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附管或更多的附管構成。主體部分稱為主管,附加的部分稱為附管。常見的復管陶笛為單附管或雙附管,單附管陶笛主管加上附管兩個有吹氣孔,兩個共鳴腔,所以也稱作「雙管陶笛」或「雙腔陶笛」,雙附管陶笛也稱為「三管陶笛」或「三腔陶笛」,有三個吹氣孔,三個共鳴腔。復管陶笛一般有有18孔、24孔和32孔三種規格。這種陶笛的音域可以達到兩個八度以上,還能奏出和聲效果,

雙管陶笛復管陶笛是在普通常規陶笛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附管或更多的附管構成。主體部分稱為主管,附加的部分稱為附管。常見的復管陶笛為單附管或雙附管,單附管陶笛主管加上附管兩個有吹氣孔,兩個共鳴腔,所以也稱作「雙管陶笛」或「雙腔陶笛」,雙附管陶笛也稱為「三管陶笛」或「三腔陶笛」,有三個吹氣孔,三個共鳴腔。復管陶笛一般有有18孔、24孔和32孔三種規格。這種陶笛的音域可以達到兩個八度以上,還能奏出和聲效果,主要供專業演奏者使用。


根據附加管的數量,一般有單復管(雙管),雙附管(三管)甚至三附管(四管)陶笛,統稱為復管陶笛。復管陶笛除了可以用常規的擴展音域的吹法外,還可以根據旋律的特點,讓多個強體同時發出和玹音來增強樂曲表現力。

但同時我也開始留意復管陶笛倍高音部分對人耳聽覺的影響,之所以要做深入探究式因為很多的陶笛愛好者反映聽復管陶笛的高音吹奏,總覺得太吵,聽多了突然感覺耳朵不舒服,有的還有暫時性失真的情況,於是我就暗下決定,對復管陶笛以及耳朵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深入探究。


音是一種物理現象,由於物體的震動所產生的聲波,經過空氣的傳播,傳送到人的聽覺器官所引起的一種感受。

音分為樂音和噪音。振動規則的,聽起來音的高低非常明顯的叫做樂音;振動不規則,聽起來高低不甚明顯的叫做噪音。

音的物理屬性有:高低、長短、強弱、音色。

一般人耳的聽覺上限為一般人的聽力范圍是20——20000Hz

因為耳蝸和耳鼓說到底還是具有相對穩定物理性質的,雖說是有機體,但畢竟成年之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不會有多少改變的,所以也就相當於是一套固定機械性能的音頻輸入設備,既然能這么認為,自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固定的范圍了。


所謂的聽力范圍並不是指響度,而是指音調,也就是物體振動的頻率,用赫茲(Hz)表示,20Hz-20000Hz是人的聽覺范圍.

而分貝是一種對聲音強度的劃分,而0分貝並非指沒有聲音,而是通常人能聽見的最微弱的聲音,而聲音的分貝高的話也能聽見,不過會對人體有害.
聽力損失以純音測聽500、1000、2000赫茲Hz的氣導平均聽力計算.正常人的聽力范圍在0~25分貝(dB)之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耳聾分級標准:
26~40分貝;輕度聾
41~55分貝:中度聾
56~70分貝:中重度聾
71~90分貝:重度聾
音量 類比
130分貝 噴射機起飛聲音
110分貝 螺旋漿飛機起飛聲音
105分貝 永久損聽覺
100分貝 氣壓鑽機聲音
90分貝 嘈雜酒吧環境聲音
85分貝及以下 不會破壞耳蝸內的毛細胞
80分貝 嘈雜的辦公室
75分貝 人體耳朵舒適度上限
70分貝 街道環境聲音
50分貝 正常交談聲音
20分貝 竊竊私語
按普通人的聽覺
0 -2 0 分貝 很靜、幾乎感覺不到;
2 0 -4 0 分貝安靜、猶如輕聲絮語;
4 0 -6 0 分貝一般.普通室內談話;
6 0 -7 0 分貝吵鬧、有損神經;
7 0 -9 0 分貝很吵、神經細胞受到破壞.
9 0 -1 0 0 分貝 吵鬧加劇、聽力受損;
1 0 0 -1 2 0 分貝難以忍受、呆一分鍾即暫時致聾.
120分貝以上:極度聾或全聾

以上是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人耳聽覺判斷標准,人耳聽覺的上限是75分貝,而超過了75分貝我們的耳朵、神經系統將會受到損傷,注意分界點75分貝。

實踐證明,聲音的分貝數增加或減少一倍,人耳聽覺響度也提高或降低一倍
反復出現聲音刺激疼痛,之前有過巨大聲音刺激的情況,出現目前的症狀很有可能當時聲音刺激引起了鼓膜充血。

復管陶笛會讓我們的耳朵暫時性失真、一陣轟鳴後才間歇性恢復知覺,有「聽閥」效應的產生。吹奏復管陶笛的建議:舒適一點的能隔音的耳塞或耳罩都可以。


我引用了一段網路上的行業性音響學知識,裡面很具體的提到了聽覺上限和「聽閥」效應,大家可以從裡面得到印證。

由於人耳聽覺系統非常復雜,迄今為止人類對它的生理結構和聽覺特性還不能從生理解剖角度完全解釋清楚.所以,對人耳聽覺特性的研究目前僅限於在心理聲學和語言聲學.人耳對不同強度,不同頻率聲音的聽覺范圍稱為聲域.在人耳的聲域范圍內,聲音聽覺心理的主觀感受主要有響度,音高,音色等特徵和掩蔽效應,高頻定位等特性.其中響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觀上用來描述具有振幅,頻率和相位三個物理量的任何復雜的聲音,故又稱為聲音「三要素」;而在多種音源場合,人耳掩蔽效應等特性更重要,它是心理聲學的基礎.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以上問題.一,聲音三要素1.響度響度,又稱聲強或音量,它表示的是聲音能量的強弱程度,主要取決於聲波振幅的大小.聲音的響度一般用聲壓(達因/平方厘米)或聲強(瓦特/平方厘米)來計量,聲壓的單位為帕(Pa),它與基準聲壓比值的對數值稱為聲壓級,單位是分貝(dB).對於響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單位宋(Sone)來度量,並定義 lkHz,40dB的純音的響度為1宋.響度的相對量稱為響度級,它表示的是某響度與基準響度比值的對數值,單位為口方(phon),即當人耳感到某聲音與1kHz單一頻率的純音同樣響時,該聲音聲壓級的分貝數即為其響度級.可見,無論在客觀和主觀上,這 兩個單位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除1kHz純音外,聲壓級的值一般不等於響度級的值,使用中要注意.響度是聽覺的基礎.正常人聽覺的強度范圍為0dB—140dB(也有人認為是-5dB— 130dB).固然,超出人耳的可聽頻率范圍(即頻域)的聲音,即使響度再大,人耳也聽不出來(即響度為零).但在人耳的可聽頻域內,若聲音弱到或強到一定程度,人耳同樣是聽不到的.當聲音減弱到人耳剛剛可以聽見時,此時的聲音強度稱為「聽閾」.一般以1kHz純音為准進行測量,人耳剛能聽到的聲壓為 0dB(通常大於0.3dB即有感受),聲強為10-16W/cm2 時的響度級定為0口方.而當聲音增強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時,這個閾值稱為「痛閾」.仍以1kHz純音為准來進行測量,使 人耳感到疼痛時的聲壓級約達到 140dB左右.實驗表明,聞閾和痛閾是隨聲壓,頻率變化的.聞閾和痛閾隨頻率變化的等響度曲線(弗萊徹—芒森曲線)之間的區域就是人耳的聽覺范圍.通常認為,對於 1kHz純音,0dB—20dB為寧靜聲,30dB--40dB為微弱聲,50dB—70dB為正常聲,80dB—100dB為響音聲,110dB— 130dB為極響聲.而對於1kHz以外的可聽聲,在同一級等響度曲線上有無數個等效的聲壓—頻率值,例如,200Hz的30dB的聲音和1kHz的 10dB的聲音在人耳聽起來具有相同的響度,這就是所謂的「等響」.小於0dB聞閾和大於140dB痛閾時為不可聽聲,即使是人耳最敏感頻率范圍的聲音,人耳也覺察不到.人耳對不同頻率的聲音聞閾和痛閾不一樣,靈敏度也不一樣.人耳的痛閾受頻率的影響不大,而聞閾隨頻率變化相當劇烈.人耳對3kHz— 5kHz聲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聲音信號都能被人耳聽到,而在低頻區(如小於800Hz)和高頻區(如大於5kHz)人耳對聲音的靈敏度要低得多.響度級較小時,高,低頻聲音靈敏度降低較明顯,而低頻段比高頻段靈敏度降低更加劇烈,一般應特別重視加強低頻音量.通常200Hz--3kHz語音聲壓級以 60dB—70dB為宜,頻率范圍較寬的音樂聲壓以80dB—90dB最佳.2.音高音高也稱音調,表示人耳對聲音調子高低的主觀感受.客觀上音高大小主要取決於聲波基頻的高低,頻率高則音調高,反之則低,單位用赫茲(Hz)表示.主觀感覺的音高單位是「美」,通常定義響度為40方的 1kHz純音的音高為1000美.赫茲與「美」同樣是表示音高的兩個不同概念而又有聯系的單位.人耳對響度的感覺有一個從聞閾到痛閾的范圍.人耳對頻率的感覺同樣有一個從最低可聽頻率20Hz到最高可聽頻率別20kHz的范圍.響度的測量是以 1kHz純音為基準,同樣,音高的測量是以40dB聲強的純音為基準.實驗證明,音高與頻率之間的變化並非線性關系,除了頻率之外,音高還與聲音的響度及波形有關.音高的變化與兩個頻率相對變化的對數成正比.不管原來頻率多少,只要兩個40dB的純音頻率都增加1個倍頻程(即1倍),人耳感受到的音高變化則相同.在音樂聲學中,音高的連續變化稱為滑音,1個倍頻程相當於樂音提高了一個八度音階.根據人耳對音高的實際感受,人的語音頻率范圍可放寬到80Hz --12kHz,樂音較寬,效果音則更寬.3.音色音色又稱音品,由聲音波形的諧波頻譜和包絡決定.聲音波形的基頻所產生的聽得最清楚的音稱為基音,各次諧波的微小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稱泛音.單一頻率的音稱為純音,具有諧波的音稱為復音.每個基音都有固有的頻率和不同響度的泛音,藉此可以區別其它具有相同響度和音調的聲音.聲音波形各次諧波的比例和隨時間的衰減大小決定了各種聲源的音色特徵,其包絡是每個周期波峰間的連線,包絡的陡緩影響聲音強度的瞬態特性.聲音的音色色彩紛呈,變化萬千,高保真(Hi— Fi)音響的目標就是要盡可能准確地傳輸,還原重建原始聲場的一切特徵,使人們其實地感受到諸如聲源定位感,空間包圍感,層次厚度感等各種臨場聽感的立體環繞聲效果.另外,表徵聲音的其它物理特性還有:音值,又稱音長,是由振動持續時間的長短決定的.持續的時間長,音則長;反之則短.從以上主觀描述聲音的三個主要特徵看,人耳的聽覺特性並非完全線性.聲音傳到人的耳內經處理後,除了基音外,還會產生各種諧音及它們的和音和差音,並不是所有這些成分都能被感覺.人耳對聲音具有接收,選擇,分析,判斷響度,音高和音品的功能,例如,人耳對高頻聲音信號只能感受到對聲音定位有決定性影響的時域波形的包絡(特別是變化快的包絡在內耳的延時),而感覺不出單個周期的波形和判斷不出頻率非常接近的高頻信號的方向;以及對聲音幅度解析度低,對相位失真不敏感等.這些涉及心理聲學和生理聲學方面的復雜問題.

下面我們也對不同大小的陶笛頻率及響度進行了錄音棚現場測試,結果發現了AC款復管陶笛對人耳的聽覺影響最大,其次是AG復管陶笛;但所有的復管陶笛對我們的耳膜都有一定的損傷,長期演奏或者聽復管陶笛的倍高音演奏,對聽覺神經不太好,尤其兒童、或者嬰幼兒。雜訊超過85分貝或90分貝是就會對耳蝸造成傷害。

復管陶笛對人耳的損傷:

注意 70分貝是一個重要的臨界點,超過就會對聽覺產生損傷!經常這樣會讓人變的反映遲鈍 麻木

聽復管陶笛的幾個建議,避免聽覺受損:


1.張開嘴巴,咽鼓管開啟,骨膜兩邊氣壓平衡,就沒事了。


分貝,分貝是聲壓級的大小單位(符號:db),聲音壓力每增加一倍,聲壓量級增加6分貝.1分貝是人類耳朵剛剛能聽到的聲音,20分貝以下的聲音,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它是安靜的,當然,一般來說15分貝以下的我們就可以認為它屬於"死寂"的了.20-40分貝大約是情侶耳邊的喃喃細語.40-60分貝屬於我們正常的交談聲音.60分貝以上就屬於吵鬧范圍了,70分貝我們就可以認為它是很吵的,而且開始損害聽力神經,90分貝以上就會使聽力受損,而呆在100-120分貝的空間內,如無意外,一分鍾人類就得暫時性失聰(致聾)

器官處於強雜訊級中,會引起暫時性的聽覺聞閾偏移現象,使聽力遲鈍,產生聽覺疲勞。這是暫時性生理現象,內耳聽覺並未受到傷害,經過休息可以恢復。但是,聽覺器官如果長期暴露在強雜訊級中或經常置身於強雜訊級中,聽覺疲勞難以恢復,內耳聽覺器官產生病變,暫時性聽力偏移成為永久性聽力偏移,聽力損失,造成耳聾。實踐證明,45分貝以下的聲音對人比較合適。超過55分貝時,人會感到吵鬧。長期接觸85分貝以上的雜訊,40年後耳聾發病率為21%。90-130分貝:耳朵發癢、耳朵疼痛;130分貝以上:耳膜破裂、耳聾。高頻雜訊引起的危害比低頻雜訊引起的危害更大更深。

次聲波對人體有害,按照你所說的情況,應該是次聲波,如果長期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是有害的,人體的大部分內臟器官的震動頻率都是小於10Hz的,而次聲波的震動頻率也是小於10Hz,所以容易與次聲產生共鳴,從而損害我們的內臟器官,嚴重時導致死亡!就象那種有的人聽得到有的人聽不到的那種聲波一樣、就像狗笛的聲音。這種聲音高分貝聲音聽多了會造成間歇性耳聾的。長時間聽會讓人神經衰弱、耳鳴、心悸、頭昏頭痛。嚴重的會大大降低聽覺功能,因此強烈建議小孩子不要過早接觸復管陶笛,其實不管小孩子還是成人,都應該在練習復管陶笛時採取一定的措施來保護我們的聽覺系統,如採用隔音棉,都是不錯的選擇。

H. 請問三管陶笛有必要嗎

我勸你是初學,那麼十二孔是最好的。副管和三管 是因為有些曲子需要的音域很廣。你是初學 指法什麼的跟不上。不建議你買。

I. 復管陶笛是誰發明的

復管陶笛,也稱雙管或三管陶笛,復就是多的意思。由於陶笛音域有限,當吹奏超出其音域的曲子的時候,除了換用不同調的笛子外,還可以選擇使用復管陶笛。復管陶笛是在普通常規陶笛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附管或更多的附管構成。主體部分稱為主管,附加的部分稱為附管。
現代陶笛的源頭可追溯至六世紀南美的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用於裝飾和祭祀的仿鳥鳴的彩繪樂器。
陶笛的鼻祖是中國的古塤和泥哨,因為中國早在7,000年多前就有了這種樂器。陶笛在世界各地的叫法不一,又稱為奧卡利那笛、瓷笛[1]、土笛、火笛、洋塤、甜薯笛等。從它豐富的名字我們也可以看出,許多國家的藝術家都在很早以前就研製和開發過此類樂器。例如,南美的阿茲特克人(Aztec)和瑪雅人在2,500多年前就有了鳥笛;英國人在14世紀初發明了羚角號(Gemshom);義大利人在19世紀中葉發明了奧卡利那笛(Ocarina)。
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陶笛大多數是以19世紀中期義大利人都那提(Giuseppe Donati)設計的潛艇型款式為參照對象的。都那提不但是最早給這種樂器取名為「奧卡利那」(即義大利語中「小鵝」之意)的人,而且還開辦了最早的陶笛工作坊,曾經設計七種不同規格的10孔陶笛,並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陶笛樂隊。目前陶笛在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名稱一般還是沿用都那提所取的名字——「奧卡利那」。

注意:在都那提的10孔奧卡利那笛的基礎上,後來的日本、美國等地的藝術家又繼續對此進行了改進,從而有了12孔陶笛和復管陶笛。

J. 復管陶笛和12孔ac陶笛有什麼區別

12孔陶笛又稱單管陶笛,只有一個管腔,共有12個指孔,能發出13個音,能演奏約80%的曲子,但是有時你需要演奏的曲子的音域范圍比較寬,也就是說13個音不夠用,那麼這個陶笛無法表現這首曲子,可以採取兩種方法:1、使用不同音域范圍的兩支陶笛;2、使用復管陶笛(三管或雙管陶笛),三管,就是三個獨立發音的管腔……

閱讀全文

與發明復管陶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