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影響

發明影響

發布時間:2021-09-26 23:37:53

① 三大發明的影響

西方自有印刷術以後,歐洲的人才能得到便宜書籍,而文藝復興也蓬發起來了。火葯為摧毀騎士階層、海外擴張奠定基礎;羅盤針為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辟奠定基礎。

② 求最影響世界的10大發明

經過半個多來月的網上評選,「半源個世紀來影響人類生活的十大科技發明」正式揭曉,電腦、網際網路、手機名列前三名。

「半個世紀來影響人類生活的十大科技發明評選及知識競賽」由北京市科協、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聯合主辦,信報等十大媒體聯合承辦。從4月開始,廣大群眾紛紛登錄網站進行投票,經統計,得到點擊最多的前十項發明分別是:電腦、網際網路、手機、人造衛星、雜交水稻、彩色電視、信用卡、電子郵件、口服避孕葯、激光。

據介紹,本次活動為有獎評選,活動設一等獎1名,獎勵價值3000元的獎品;二等獎2名,獎勵價值1000元的獎品;三等獎3名,獎勵價值500元的獎品;幸運獎50名,獎勵紀念品一份。由於此項活動分為網上評選和知識競賽兩部分,所以參與了網上評選的市民必須接著參加隨後的知識競賽,方可能最終贏得大獎。

目前,有關這十項科技發明的知識競賽題已經刊登在網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參與知識競賽答題並贏取大獎,本次知識競賽答題截止時間為5月14日12點。

③ 對人類歷史影響最大的10個發明是什麼為什麼

從古之間,從國內到國外,前人和各國科學家們都發明了無數的產品造福著人們的生活,部分種類各行各業都發明出了有用的產品,下面我說說我覺得比較有用的10個發明:

9、電梯

爬樓梯相信是很多人不喜歡的事情,特別是家住在很高的樓層的人來說,爬樓梯無非是要人命,有了電梯就算是100層高樓一口氣也就到了。

10、跑步機

對於運動人士而言,跑步機真的是一個很好的發明,如果在室外鍛煉,多變的天氣往往會打亂計劃,但是有了跑步機不管刮風下雨都可以鍛煉身體。


這10個就是我非常喜歡的發明,因為他們深深地幫助了我,還有很多發明我就不一一說了。

④ 有哪些影響世界的發明創造

一、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一項:雜交水稻
二、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版明第二項:激光照權排機
三、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三項:雜交穀子
四、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四項:高速鐵路
五、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五項:電動自行車
六、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六項:煤、氣、電、熱一體化開採煤礦技術

⑤ 中國有哪些發明影響全世界

說到中國影響世界的發明自然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國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膠泥活字印刷術。這四種發明的出現不僅僅給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它們流出中國進入世界舞台也給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

造紙術是指的是後期東漢蔡倫所改進的蔡侯紙。蔡倫結合前人的經驗在絲綢制紙的基礎上用樹皮,麻頭等簡易的材料製造出可以讓人們普遍使用的紙張。

這樣可以批量製造的紙張很大程度的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以及世界文化的流通,也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指南針,這種簡便的辨明方向的儀器,在生活中尤其是航海方面起了異常重要的作用。

指南針的N指向北方,E指向東方,W指向西方,S指向南方。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中,這種能夠辨別方向的工具在當年是必不可少的。

而最初的指南針出現於戰國時期名為「司南」。

然後便是火葯。火葯最初是中國的煉丹師發明的,為了追求那虛幻的長生不老,相信他們自己也想不到火葯最後竟然會有這么多的作用。

相信關於火葯的簡易配方「一硫二硝三木炭」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火葯是研發即運用於煙花炮竹這些娛樂用品,也能夠作為強力的軍事武器。也算是一把雙刃劍。

最後便是活字印刷術。最早的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升的膠泥活字印刷術。

這種能夠撿字出來再運用的印刷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也節省了許多材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因而也被算作四大發明之一。

中國最為著名的,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發明大致也就是這些了。也願中國現代的發明能夠有所進步,領先於世界!

⑥ 中國四大發明及其影響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而許多動物已經在我們之前就學會了利用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⑦ 科技發明的好處與影響

AI之謎:電腦真有智能嗎?

電腦的普及和應用范圍的擴大正改變著我們的世界。網路技術將使我們邁入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當人們不斷為電腦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感到吃驚不已時,電腦的應用似乎走向了極至。人們早已習慣於把計算機稱之為電「腦」,但是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無論電腦的功能有多麼強大,用途有多麼廣泛,它也不過是個具有超級能力的白痴。

嚴格地講,電腦只能執行特定的指令,而人腦則是處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所謂「特定的指令」是指電腦程序可接受的或可執行的外部輸入。顯然執行指令與處理信息有著本質的不同。

這並不是否認電腦具有處理信息的能力,這里說的電腦處理信息與人腦處理信息是不同的概念。其實電腦處理信息過程也是在執行外部指令或給定程序中的指令。

執行指令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整個過程完全走程序化,這就不需要智能。這里所說的電腦工作就是指這種情況。另一種就是在執行過程中需要探索、發現、套用或制定程序或規則。例如學生按老師指令做作業的過程,還有程序員按老闆指令編制電腦程序的過程。這是需要智能的。

電腦的軟硬體都不是自發進化而成的。電腦程序是人根據自然規律、法則和社會經驗的歸納總結由人編制的。人們在工作、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中不斷面臨大量新的情況和需要探索解決的新問題,而無法使用現有程序來解決或不知道該用哪個程序來解決。處理這些問題才真正需要智能。這樣就產生了一個令人頗難理解的結論∶凡電腦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再需要智能發揮作用,而電腦不能解決的問題卻需要智能來處理。然而事實的確如此!這是智能的本質所決定的。照此來說,電腦豈不是永遠也不會有智能了嗎?現在不忙下結論。

目前電腦的工作和記憶原理都是通過高低電位和邏輯門實現的。電腦的發展方向一是使用生物晶元,二是使用量子器件。它們的工作原理與目前的電腦有本質不同。生物晶元的原理是在分子水平上的,這與生物學水平是一致的。而量子器件的原理則是在更微觀的原子、光子或更深層次的水平上的。我們假設人腦的工作機理可以在生物學水平上得到解釋或在量子水平上得到解釋,所以在這種水平上製造的計算機就會達到人腦的水平。

電腦程序集中的是人的經驗總結,其本質是理性的。所謂理性就是理論的、有序的、精確的、數字化的、結論性的、有規律的、普遍性的、公共的、合乎邏輯的。簡單類比就如同是一本操作手冊,人們只要照它去做就是了。顯然智能不是被用來解決這類理性化的問題的。因為當一切都規定好了、程序化了,就根本不需要智能了。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無論電腦的功能有多麼強大,只要它只能按給定的程序來工作,它就不能算作具有智能。

A I探索:人腦電腦誰控制誰?

人類製造高級智能電腦可以大大縮短所有科研項目,需要數十年的研究可以在智能電腦的指導下很快得到結果。許多未解的數學定理很快就得到奇妙的證明。各種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社會和自然現象很快會得到新的解釋。治療遺傳病、癌症和艾滋病的葯物頃刻問世。各種軟體可按人的要求快速生產,等等等等。

未來高級智能電腦對人類的威脅有兩類:

一是強大的智能工具威脅。人們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設計製造更可怕的武器,如基因武器,生物病毒,化學毒劑等。輕易破譯密碼盜取信息和錢財,干擾、破壞或摧毀各種電子系統,如軍事、經濟和管理系統。有了它幾乎誰都可以成為「超人」。其實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東西正是人類本身。這個定律不光適用於本課題。只要能力存在,人類就無法完全限制它,特別是當這種能力被官方和理性力量難以完全控制的人所掌握時。

二是人類價值體系毀滅的威脅。科學家只配為它洗試管。在它面前沒有聰明人。人類在他面前毫無秘密可言,人類尊嚴受到極大傷害,信仰倒塌了,喪失對科學知識和從事腦力工作的人的尊重,喪失了對卓越的領導人和管理者的崇拜,對金錢和地位的慾望淡泊了。因為一切進步和成績都是電腦的功勞,人類能夠做的不過是電腦終端暫時不能做的工作,即人類成了電腦的延伸,不再有成就感。人類建立的大量理論和學科變得一文不值。在地球上生命物種基因的改造、重組、更新、雜交和創新過程中橫行於世的人類會首先受到特別「關照」。總之人類維系社會運轉的價值體系將徹底崩潰。人類曾經製造的東西可以大大超過人的肢體和五官的功能,人類當然已控制它們。問題是人造電腦的智能超過了人的大腦!究竟是誰控制誰?

⑧ 現代中國有哪些影響世界的發明創造

一、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一項:雜交水稻
二、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內的六大發明第二項容:激光照排機
三、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三項:雜交穀子
四、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四項:高速鐵路
五、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五項:電動自行車
六、2010年代中國影響世界的六大發明第六項:煤、氣、電、熱一體化開採煤礦技術

⑨ 人類歷史上的哪些發明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這些發明創造要麼是無意間發現的,要麼是不斷改進而來的。但是這些發明卻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編就選出對人類歷史發展起到十分關鍵的10大發明創造,希望大家也積極參與討論,提出不同的意見。

1,石器

人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動物,是因為人類可以使用和製造工具,而人類最早製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在幾百萬年前,猿類生活的森林逐漸退化為了草原,因此他們不得不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草原上的生活環境比森林更加惡劣,水果等天然食物也不充足。因此,猿類不得不學會和其他野獸斗爭。在漫長的斗爭的過程中,猿類學會了直立行走,並且開始使用石器,這就演變為了最早的人類。此後,石器成為了人類的主要使用工具,經過了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兩大階段。石器不僅成為了人類最早的武器,還成為了最早的狩獵工具。

閱讀全文

與發明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