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人造衛星發射之後還能不能回來,如果回來,原理是什麼
一般人造衛星只有姿態調整的能力,是不能回收的。
能夠回收的衛星,得有和飛船相似的能力。首先是具備反推力裝置,能夠在回收的時候逐漸速度,才能逐步降低軌道,在進入大氣層的時候,反推力裝置還要進一步起到減速作用,而且衛星的外面還有隔熱措施。在回收定點由地面操控釋放打開降落傘,才能安全回收。
這些操作由地面人員和衛星內部的自動裝置共同完成。
Ⅱ 衛星可以返回地球或者回收嗎怎麼回收呢派宇宙灰機去收嗎還是變成太空垃圾
控制繞地飛行速度下降,就會掉下來,不用灰機那麼麻煩
廢棄的衛星速度也會自己慢慢下降,直到最後重力作用掉下來
Ⅲ 中國可回收火箭研製情況如何
4月24日,2018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開幕式結束後,首屆中國航天大會拉開序幕。大會由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基金會主辦,旨在打造中國航天最具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和科普傳播的綜合性盛會大會上,龍樂豪院士所做的報道中,公布了中國新型可回收火箭的相關情況。
「長征八號」火箭採用回收技術之後,其發射報價將進一步降低,有利於爭奪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份額。預計最早於2020年,採用回收技術的「長征八號」火箭即可首飛。在其服役後,可回收火箭技術將不再被美國一家壟斷。
Ⅳ 能發射和回收衛星的太空梭是怎樣的
太空梭有好些用途,其中發射和回收衛星,是它的重要使命。
太空中有成百上千顆人造衛星,時刻在為人類服務。但要把衛星送入太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是採用多級運載火箭來發射。製造一枚運載火箭,從試驗研究、設計製造到裝配發射,不但要花很長的時間,還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枚大型運載火箭,價值都在幾千萬美元以上。不過最為遺憾的是,運載火箭只是一種一次性使用的工具。一旦把衛星送入軌道後,它自身的一部分會變成「太空垃圾」長留太空,其餘部分則墜入大氣層化為灰燼。要發射一顆衛星,就要製造一枚火箭,有時為保險,還要製造備用火箭。這需要多大的代價呀!因此,就是一些富有的航天大國也不堪負擔,時時去尋找新的出路。
太空梭的出現,為衛星發射新辟了路徑。因為它運行在近地185~1100千米的軌道上,那裡幾乎沒有重力,因而施放衛星只需要比地面上小得多的推力就行了。加上太空梭有高達30噸的運載能力,完全可以把各種大小的衛星先裝入機艙,再帶到太空中去發射。這就好比把地面的衛星發射場,搬到了太空中的太空梭上。衛星從太空梭彈射出來後,再讓衛星上的發動機點火工作,將衛星送入預定的位置。
科學家曾算過一筆賬,由於太空梭可以多次重復使用,用太空梭發射衛星的費用,還不到用火箭發射的一半,你看這多劃算。
同樣的道理,太空梭也可以在低地球軌道捕捉和修理失效的衛星。太空中那些昂貴的衛星,有時也會突然損壞,或未能進入預定軌道,或因「服役」期滿而停止工作。那些因某個零部件損壞而「短命」的衛星,如讓其在太空中「流浪」,真是極大的浪費。此時,太空梭利用機動飛行,去接近衛星,實行「上門服務」,就地「診斷修理」。有些衛星實在無法修理,就帶回地面「住院治療」。這些「絕活」,絕非是運載火箭所能幹得了的。
1984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太空中,首次修理好了「太陽峰年號」太陽觀測衛星,開了太空梭修理衛星的先河。1993年和1997年,又有太空梭兩次在太空中修理哈勃望遠鏡,使它更加「眼明心亮」。我國長征火箭發射的第一顆衛星——「亞洲一號」通信衛星,也是1984年太空梭從太空中回收下來的美國「西聯星6號」通信衛星,它因末級發動機故障未能入軌,在太空中「流浪」了大半年。
太空梭用來發射和回收衛星,開創了航天器應用的一個新時代。
Ⅳ 中國在衛星可回收的私人人物是誰而且不是大學生
是的,不是大學生的人物,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不見得能力能耐,我一定比別人的能力差,這樣的事情,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錯的,沒有上過學的人,照樣能成大才做出大事情
Ⅵ 「發現號」太空梭是能樣回收衛星的
摘天上的星星,曾是多少童話中的幻想。但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卻成了活生生的事實。
1984年11月12日和14日,美國太空梭「發現」號,真的從地球軌道上「摘下」兩顆「星星」——兩顆人造地球通信衛星,並把它們運回地面。
這兩顆「星星」,一顆是印尼的「帕拉帕B——2」,另一顆是美國西方航空公司的「西聯——6」通訊衛星。它們從太空梭上發射後,由於自身的定位火箭提前滅火,沒有進入軌道。
九重天外摘星星的過程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是「追趕」,然後是「捕捉」和「搬運」。
這兩顆衛星由於火箭發動機失靈,進入了一條「無用」的橢圓形軌道。而太空梭的圓形運行軌道一般離地面300公里左右。為了「捕捉」衛星,從1984年5月到10月,美國地面站的工程師們利用遙控訊號,把衛星的橢圓形軌道變成了圓形並且把它們的遠行軌道的高度降低到接近太空梭的運行軌道。「發現」號11月8日發射進入的運行軌道,比衛星的軌道低約48公里,比衛星落後約10000公里。「發現」號用了4天時間「追趕」上了這兩顆衛星,把太空梭和衛星之間的距離縮短不到11米。
這時,宇航員穿上「航天噴氣包」,手持6米長的杈桿「飄」上去,插入衛星尾部的火箭「噴氣管」,杈桿前部像雨傘一樣,自動張開固定在衛星尾部;然後太空梭上的機械手臂伸出去,由另一個宇航員將衛星頂部的天線夾住,接著把被揪住頭尾的衛星拖進貨艙指定位置,拿下杈桿,截去天線,用一個A型框架蓋上鎖住。
這次摘的第一顆「星星」是印尼的「帕拉帕」,最先出馬的那個宇航員叫艾倫。由於准備用來夾住衛星圓形天線的框架窄了0.5厘米,而不能使機械手臂發揮作用,結果艾倫像抱著一個哭鬧踢打的孩子,與另一個守候在貨艙里的宇航員加德納一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衛星拖進貨艙里鎖定。整個「捕捉」和搬運過程花了6小時又10分,比原定時間延長了10分鍾。
11月14日,摘第二顆「星星」先由加德納出征,這次接受了前次的教訓,艾倫騎在機械手臂的頂端工作台上,抓住頂端不放,按照同伴吩咐翻動它的位置。加德納將衛星尾部鎖住,女宇航員還是像頭一次一樣在艙內操縱機械手臂,這樣把第二顆失控衛星終於連拖帶拽地拉進貨艙里固定。
這次太空梭「摘星星」成功,被認為是「航天史上最雄心勃勃和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從經濟上講,收回衛星每顆花500萬美元,修理後,可以6000萬美元再度出售;從商業競賽上,可以消除太空梭發射衛星連連失敗的「沮喪情緒」;從航天發展上,這次行動表明可以利用航天機隊在地球軌道上構築永久性太空站,在軍事上還告訴人們:既然可以在軌道上抓回自己的衛星,難道不能在太空捕捉或破壞敵方的通訊衛星嗎?
Ⅶ 發射可回收人造衛星前三個國家是
按照歷史是美國,蘇聯,中國 。目前蘇聯換成俄羅斯
Ⅷ 人造衛星的回收原理
可以參考http://www.cas.cn/html/cas50/bns/1966.html
但原理還是物理上的萬有引力定律。
目前世界上只有蘇聯、美國和中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我國從1975年至1988年末,已連續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11顆返回式衛星。這些衛星分別在軌道上運行了三至五天後,全部按預定計劃返回大地,於我國腹地的預定區域內安全著陸回收。
宇宙飛行器,包括人造衛星、飛船和各種宇宙探測器等。視其在空間完成預定的飛行任務以後是否還需要安全返回地面,可以分為「不返回的」和「可返回的」(或可回收的)兩大類。例如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和導航衛星等,在軌道上長年累月地運行,無需再返回地面,就屬於前者。而載人飛船和照相偵察衛星與某些實驗衛星等,在軌道上工作結束後要再返回地面,並以一定的安全速度在預定的回收地區著陸,就屬於後者。
所謂衛星的回收,實際上是指衛星上的回收艙的回收。回收艙里有宇航員、試驗動物、拍攝過的膠卷、科學探測的結果等等。
可返回飛行器從繞地球軌道返回地面,大致要經歷如下四個階段:
1.制動飛行段 飛行器在制動火箭作用下,脫離原來的運行軌道,轉入一條能進入大氣層的過渡軌道(圖0-3中A點)。
2.大氣層外自由下降段 飛行器離開原來的運行軌道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過渡軌道自由下降。在100千米左右的高度開始進入大氣層(AB段)。
3.再入大氣層段 飛行器在進入大氣層後急劇地減速,這時由於空氣摩擦使飛行器外殼溫度劇烈升高(B點以下)。
4.著陸階段 在15千米以下的高度,由降落傘將飛行器的速度從亞音速進一步減低到安全著陸速度(15千米高度以下到C點)。
飛行器的返回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在飛行器的設備艙上設有調整姿態的裝置(即姿態控制系統),在制動火箭開始工作時,姿態控制系統能否正確地將飛行器的姿態調整到所需的方向,並保持這種姿態直到制動火箭工作結束,是飛行器能否正常返回的關鍵問題之一。1959年8月13日,美國「發現者5號」衛星在返回時,在制動火箭點火後,衛星不知去向。第二年2月,美國防部宣布發現了一顆新的人造衛星,並認為是某國的秘密衛星。可是後來查明,它就是在半年前失蹤的那個「發現者5號」。原來在調整衛星的返回姿態時,把方向調錯了。結果制動火箭變成了一個加速火箭,把衛星推到了更高的軌道。同樣,制動火箭的工作必須十分可靠。1966年12月14日,美國「生物衛星1號」,由於制動火箭不能啟動而在天上回不來。
飛行器在著陸階段,為了確保飛行器以一定的安全速度著陸,在著陸前還需進一步減速。國外現有的可退回的宇宙飛行器都是採用降落傘作為著陸減速的手段。一般要求載人飛船著陸時的速度(垂直分量),在陸地上不得大於6米/秒,在海面上不大於10米/秒,對於無人的飛行器,著陸速度允許到15米/秒。降落傘系統在15千米以下的高度開始工作,一般是採用兩級減速:先在12至7千米的高度打開一個面積很小的減速傘,將返回艙初步減速,然後在7至3千米的高度打開面積較大的主傘,保證返回艙以安全速度著陸。降落傘系統的工作應該很可靠,否則有可能使整個飛行任務前功盡棄。1967年4月24日,蘇聯「聯盟三號」飛船在著陸前,由於主傘傘繩纏繞沒有打開,飛船墜毀,航天員柯瑪洛夫喪命。
衛星回收技術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系統。回收技術現在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掌握。要使衛星按預定時間、路線順利返回地面,必須准確地控制衛星返回大氣層的角度及制動火箭的點火時刻,這就需要地面和衛星上的程序控製做到准確無誤。我國能夠多次而且能夠選擇在人煙稠密地區准確收回,說明我國在軌道控制技術、制動火箭、防熱技術、回收技術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我國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人造衛星回收成功率達百分之百的罕見紀錄。
Ⅸ 太空中的人造衛星有可能進行回收嗎
在設計時,出於成本和技術考慮,一般的衛星都是不具備返回功能的。即使有返回功能,也只是衛星的一部分(通常叫返回艙),考慮到回收時與大氣摩擦而產生高溫帶來的損失,一般無保護的衛星或是衛星的一部分都是不能直接返回地面回收的。
Ⅹ 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到底能不能回收
航空航天在任何國家都異常重要,這是關乎到國民安全問題的,一個國家沒有強悍的軍事實力,就只有受欺負的份,在幾百年前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而衛星就是航空航天最好的表現,我國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在太空上已經運行了幾十年,那麼到底能不能回收?這是個概率問題,他幾乎已經報廢,有可能會墜落到地上,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直在太空中漂泊。
現如今,我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建成,標志著我國是第五個世界建成導航系統的國家,在以前我們都用的是GPS,美國想要關閉,我們就會成為瞎子,在歷史上是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的,所以我們要以此為戒訓,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才能保證我們的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