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太極發明時間

太極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9-26 12:52:40

❶ 太極圖最早是由誰發明

太極圖據說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傳對內丹術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先天圖》、《太極圖》以及《河圖》、《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以之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加以解釋。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 就是周敦頤所傳的。

❷ 太極拳起源於何時、何地、何人

南省溫縣陳家溝,位於溫縣城東六公里的清風嶺中段。村南隔黃河相望有虎牢關、伏羲台、河洛匯流處等。距陳家溝西北不遠處有道教聖地陽落山「二仙廟」,西南一百公里處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與儒教文化都在這里匯集,形成了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厚重的中原文化。[4] [6]

陳家溝 (6張)
明朝初年,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從山西移民到此,便帶有家傳武術。這里溝壑交錯、兵匪出沒,經常騷擾百姓,為了保衛桑梓,村裡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習武成風。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和厚重的漢族傳統文化對陳王廷創編陳氏太極拳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陳家溝陳氏第九代人,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陳思貴,任陝西狄道縣典史;其父陳撫民,曾任徵士郎,均好拳習武。[6]
太極拳始祖陳王廷塑像
陳王廷自幼勤奮好學,晝練武,夜習文,不但深得家學真傳,出類拔萃,而且熟讀諸子百家,學識淵博,文武兼備,精於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輕功絕技。年輕時走鏢山東一帶,掃盪群匪,匪寇聞「名」喪膽。晚年,陳王廷隱居鄉里,以《黃庭經》為伴,潛心研究易學,收集整理民間武術。他理根太極,秉承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陰陽生克之理,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將眾家武術之長融匯合成,加上自己平生習武所悟,融中醫經絡學與道家導引吐納術為一體,創編了一種剛柔相濟、陰陽互化、變幻莫測、威力無比的武術拳種——「太極拳」。
陳王廷所傳授下來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長拳,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步入趙堡鎮,就猶如步入了太極文化的聖地。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極拳歷代宗師紀念館,有響譽國內外的中國太極拳博物館。
晨練
1982年,因為太極拳的影響,國務院確定溫縣為「甲級對外開放縣」;1992年11月,國家體委命名溫縣為第一批全國「武術之鄉」;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太極拳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6月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溫縣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並在溫縣建立「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國武術協會命名溫縣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國政府啟動太極拳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溫縣被世界華人華僑社團、中華文化促進會、國際休閑經濟促進會聯合授予「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縣」榮譽稱號;2011年9月,溫縣與河南登封、河北滄州一起,被評為「最受全球網民關注的中國武術之鄉」,且名列榜首。

❸ 請問太極拳最早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豐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豐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❹ 太極拳有多久的歷史了

太極拳的歷史源起於陳家溝,發展於楊露禪,新中國後走向全國及世界。
太極拳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說法。武術史學專家唐豪等曾考證,太極拳為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庭所創。
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後到達北京,經歷了一段「闖天下、打天下」的傳奇經歷,並擔當神機營總教習。楊氏祖孫三代在北京與人交手無數,授徒廣眾,流傳甚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體委大力推廣,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

❺ 32式太極拳是國家什麼時候發明的呢,也就是什麼時候編寫組織的呢

從1956年起,原國家體委開始編制簡化太極拳劍,到1979年編制完成了簡化24式、32式太極劍、48式太極拳等,在1989年以後又組織專家編寫了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綜合42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競爭性質的太極拳套路。

三十二式太極拳是最受歡迎的一個太極拳典範套路。它是中國武術段位制中四段太極拳技術考核的規定教材,屬於中段位太極拳。它吸取不同流派太極拳之精華,動作難度、風格變化較大,更能充分體現武術的健身性和表演性。

(5)太極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雖然各式太極拳在動作力度、速度、結構、動作數量等上有所區別,但是作為太極拳也有共性的東西,共同遵守的運動原則。

1、勁力核心原則

勁力是指太極拳中所特有的一種綜合素質。它是以各關節間骨縫松開,韌帶肌腱伸長,肌肉適度用力為基礎,通過大腦意識支配而產生的一種力量素質。這種勁力極其靈活多變,在力度、力向、力點、力速方面能因敵而變。

2、對拉互爭原則

縱觀太極拳的各項身型技術要求,可以發現其實是對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勁,傳統太極拳稱其為全身彈性的糊勁,從而達到技擊健身等目的,這是因為:肌肉具有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

3、一動俱動原則

太極拳論講「動無有不動」。太極拳將天地比作一個大字宙,人體為小宇宙,人為太極之體不可不動,這種動是在意識調控下的周身協調運動,包括內臟、體表、四肢百骸,所以太極拳運動要求在動作過程中,一動俱動,全身從思想到肢體以至各個部分,盡可能多的參與運動。

而且是高度協調精細的運動,絕非局部動,或分開無序動,這點應在練習中不斷體悟。一動俱動原則的掌握,重在找到人體運動的中心環節,並以它領導倉身各個關節運動,作到一動俱動。

4、節節貫串原則

這主要講勁力的傳遞過程,拳論講,「 勁起於腳跟,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其根在腳, 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等等,這是要求全身節節松開,一松到底,節節貫串,周身一氣,其中腰為主宰,腰是節節貫串的樞紐。

相當於中轉站,也是人體的最大關節所在部位,符合運動生物力學的大關節帶動小關節原理,所以太極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強調源動於腰,一動百動的技術要求。

5、相隨相合原則

相隨,指的是太極拳中的一致性,如提膝挑掌,提膝與挑掌相系相吸,上下相隨。相合,一方面是指外表的關節位置上的對應,如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另方面是意想幼力的合,如手到、腳到、身到、勁到,產生合力,楊式的摟膝拗步就是要手的摟推,與身體松沉相合,一致完成。

6、陰陽相濟原則

這是一個總則.太極離不開陰陽,拳中表現為上下、里外、大小、虛實、開合、剛柔、快慢等等的運動,有人稱「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太極與拳,即內形與外形的辯證地統一結合。」

所以說太極拳是一個身體的辯證運動,一方面要陰陽分開,一方面又陰中有陽,陽中又有陰,卻又分不開,最終又是一個相濟、漸變、換化、互補的關系,如「白鶴亮翅」,雖然上舉手卻身下沉,身下沉卻頭上領,手上舉肘卻下垂,拳論中講的「左重」、「才有虛」、屈伸」、俯仰」無一不是陰陽的關系,總之,陰陽相濟,陰陽分清,陰陽合一,萬變不離陰陽之理。

❻ 太極拳源於什麼時期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有種種說法。其中傳播最廣的是陳王庭創拳說,認為是陳氏九世陳王庭創造了太極拳,然後世代相傳,到十四世陳長興時,由其在祖傳套路的基礎上由博歸約精煉歸納,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楊露蟬,再經過楊露蟬出外廣泛傳播,形成了楊、吳、武、孫各個流派。
近年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張三豐創造了太極拳,然後經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蔣發,傳入溫縣陳家溝,傳給陳氏十四世陳長興。此前陳家自己的家傳武術是由陳氏九世陳王庭所創之拳(炮錘),偏於剛猛。陳長興經過收集整理,將太極拳定型為陳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錘),後來產生楊、吳、武、孫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傾向於第一種說法,即太極拳由陳氏族人所創,並吸收和借鑒了前人的經驗,不斷發展變化而成。須知涓涓溪流匯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陳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斷努力,給太極拳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幹流作用。
但不論何種說法,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師承了近代太極拳的先進理論和經驗。創造性地將前人(姑且不論是蔣發還是陳氏祖先)的太極拳法由博歸約、精簡歸納,整理定型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此後陳氏子孫世代傳習的太極拳法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楊、吳、武、孫各式太極拳也都發源於此。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觀點:
陳長興是近代太極拳的集大成者和發揚光大者。
陳長興的弟子楊露蟬對太極拳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陳長興所傳的陳式太極拳老架是現代諸多太極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極盡太極拳理論與實踐之真諦。

❼ 太極拳創辦人和時間。

太極拳是依據道家哲學和易理建立起來的拳種。將道家傳統信仰、精神、理論融合於拳技之中,是既滿足武技,又兼悟道、內練、養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國人稱太極拳是「哲學拳」。太極拳是中國武術與道教文化體系結合的產物。由於太極拳起源於道家,它的拳理以道家思想為基礎,所以老子和道家應該是太極拳的古源。老子《道德經》「不爭先」「以柔克剛」「後發先至」「無為而無不為」等思想是太極拳的理論依據。太極拳的遠源應該是張三豐和武當內家拳。黃宗羲、黃百家父子的《王征南墓誌銘》、《內家拳法》(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中「三豐開當丹士,徽宗召之」「張三豐既精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推出張三豐和內家拳。古源和遠源畢竟不是發明者和創始人。我國著名的太極拳史論家徐震先生(1898-1967)說:「考證之家,尤重取證。取證不確,其所考者,自難徵信。」他通過史料分析,指出太極拳出自張三豐、韓拱月、許宣平、李道子、殷利亨,以及出自陳王廷諸說「羌無故實,其為偽托,不待深辨」。
首次以「太極」命名拳術的是太極拳宗師王宗岳。1852年武禹襄之長兄武澄清於河南舞陽鹽店發現王宗岳太極拳原譜:《太極拳論》(總論體用);《十三勢》(說明運用的方法);《十三勢行功歌訣》(詠頌十三勢);《打手要言》(說明應變的訣竅);《打手歌》(詠頌《打手要言》,說明應變的規則)共五篇。這是最珍貴的武術遺產。理論高深,精妙無比。王宗岳之前從未有「太極拳」名稱。王宗岳以太極陰陽學說闡述這種拳術,表達了這種拳法理通天地,天人合一,剛柔相濟,虛實莫測,無可戰勝。首次指出太極拳特點:慢,不用拙力,柔,粘,隨,弱勝強,小力勝大力,舍己從人,忌雙重等。是太極拳界公認的經典,權威性不容挑戰。太極拳界各自流派分別崇拜張三豐或陳王廷,矛盾對立的同時,卻忽略、冷淡了太極拳的真正創始人宗師王宗岳,這是太極拳界的憾事!在沒有新證據發現之前,王宗岳應該是名副其實的太極拳發明人和創始人。
武禹襄得到王宗岳太極拳原譜,與其甥李亦畲首先繼承和發展了王宗岳太極拳論,並無私地原樣公布於眾。李亦畲在《太極拳小序》(1881年)中實事求是地說:「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這是太極拳不出於張三豐和太極拳由王宗岳傳到陳家溝的顯證。
太極拳出於張三豐的誤導,最早出現在楊派太極拳譜中,徐震先生證明是楊門學人所加無疑。在王宗岳《太極拳論》原譜之後附註兩條:1、「此論句句切要在心,並無一字陪襯,非有宿慧不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狂費功夫耳。」2、「右系武當山張三豐先生之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1881年李亦畲《太極拳小序》發表時,太極拳始於張三豐之說,其時尚未盛行。2004年《武魂》第五期揭露:「據不完全統計,以張三豐為祖師的,有100多個門派,500多種套路。」張三豐是人不是神。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和李先五《太極拳》最早宣揚了許宣平「三世七」、李道子俞氏先天拳、程靈洗小九天、殷利亨後天法等四家所謂太極拳術以及張三豐傳拳狀況,說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七人為友,共拜師於張三豐。張驤武、丁齊銳《太極八卦考》介紹了張三豐歷代傳人。以上諸說皆出自袁世凱門客宋書銘,其人略識文墨,故附會古籍,造作師承,偽撰歌譜,以自神其術。以上編造的人和事與太極拳毫無關系。
太極拳由陳王廷始創,出自唐豪、顧留馨的誤判。陳氏九世陳王廷吸取戚繼光《拳經》中拳式,創造108式通背長拳,故曰「造拳」。陳家溝老的拳術如長拳、短打、紅拳、炮捶都與古雅玄妙的太極拳無關,到乾隆時王宗岳太極拳由東北地區發傳給陳十四世陳長興,陳家溝才有了太極拳。陳鑫言乾隆年間有一蔣把式(拳師),這正是蔣發。而陳王廷身邊的蔣仆是另外蔣姓僕人,不是蔣發。
太極拳的創始人是宗師王宗岳,他發明的拳術剛柔相濟、精妙無比、虛實莫測、無可戰勝。武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其甥李亦畲,無私地保存和公開了王宗岳太極拳譜,使太極拳沒有失傳,並首先發展了王宗岳太極拳理論。楊氏太極拳始祖楊露禪的貢獻是:要不是他的「楊無敵」功夫,太極拳不會成為武術第一大拳種,傳遍全國,走向世界。陳王廷開創陳家溝為「少林武藝之鄉」,陳長興將太極拳無私地傳於外姓人楊露禪,陳家溝從陳長興到陳發科創造並奉獻出當今人們喜愛的富有發力、跳躍、震腳、蹬踹、螺旋纏繞特色的陳氏太極拳,陳家溝和陳氏祖孫們為太極拳做出了卓越貢獻。【轉】
山人運動祝各位身體康健,運動暢快~

❽ 太極舉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明初張三豐發明的.

❾ 太極拳誰發明的

武當太極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目前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
此外,從太極拳理論上看,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氏太極宗師陳王廷。而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不過現在影視作品都把張三豐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

❿ 太極是誰發明的

關於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關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 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 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 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詳述。 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閱讀全文

與太極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