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據報道,化學家已創造出對CO2有較強吸收能力的、顆粒外層為SiO2的、含水量約為95%的粉狀物質--「干水」.
A、干水吸收的CO2過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能生成碳酸,屬於化學變化.故選項錯誤;
B、干水和乾冰不是同一種物質,乾冰是固體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選項錯誤;
C、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故選項錯誤.
D、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組成的混合物.故選項正確;
故選:D.
Ⅱ 化學家創造出一種物質「干水」,其每個顆粒含水95%,外層是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
A、干水和乾冰不是同一種物質,乾冰是固體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版故A錯誤權;
B、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故B錯誤.
C、干水吸收二氧化碳有助於減緩溫室效應,故C正確;
D、干水其每個顆粒含水95%,外層是SiO2,通常情況下,干水為固態,故D錯誤.
故選:C.
Ⅲ 二氧化碳「變」汽油!中國科學家重大突破
《光明日報》5月4日報道,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孫劍、葛慶傑研究員團隊發現了CO2高效轉化新過程,並設計了一種新型Na-Fe3O4/HZSM-5多功能復合催化劑,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CO2)直接加氫製取高辛烷值汽油,相關過程和催化材料已申報多項發明專利。
該研究成果2日發表於英國學術刊物《自然通訊》雜志上,被譽為「CO2催化轉化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科學家解釋,用CO2作為原料生產汽油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潔能源策略,但CO2的活化與選擇性轉化是個難題。
孫劍說:「相比於更活潑的『孿生兄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非常穩定,難以活化,與經典的費托合成路線相比,CO2與氫分子的催化反應更易生成甲烷、甲醇、甲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而很難生成長鏈的液態烴燃料。」
技術優勢
據科學網5月3日報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高效穩定的Na-Fe3O4/HZSM-5多功能復合催化劑。
孫劍介紹,這種催化劑有三個優勢:
一是,在接近工業生產的條件下,該催化劑實現了甲烷和一氧化碳的低選擇性,烴類產物中汽油餾分烴(C5-C11)的選擇性達到78%,有利於大規模生產;
二是,這種方法生產的汽油排放能滿足環保要求,汽油餾分主要為高辛烷值的異構烷烴和芳烴,基本滿足國V標准對苯、芳烴和烯烴的組成要求;
三是,該催化劑還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可連續穩定運轉1000小時以上,顯示出潛在的應用前景。
此外,對CO2直接轉化製取汽油的反應途徑研究表明,對多活性位結構及其親密性效應(proximity effect)的精準調控是實現CO2加氫制汽油的關鍵。
該技術不僅為CO2加氫制液體燃料的研究拓展了新思路,還為間歇性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水能等)的利用提供了新途徑。
(文章轉載於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
Ⅳ 美國《科學》雜志報道:在超高壓下,科學家用激光器將CO2加熱到1800K,成功製得了類似石英的CO2原子晶體
A.CO2原子晶體與SiO2結構類似,每個碳原子與4個氧原子通過1對共用電子對連接,每個氧原子與2個碳原子通過1對共用電子對連接,故A正確;
B.二氧化碳晶體結構和二氧化硅晶體結構相似,都為原子晶體,原子晶體的熔沸點較高、硬度較大,所以二氧化碳晶體的熔沸點較高、硬度較大,故B正確;
C.二氧化碳晶體中每個碳原子和4個氧原子形成正四面體結構,其鍵角是109°28′,故C錯誤;
D.每個碳原子與4個氧原子通過1對共用電子對連接,每個氧原子與2個碳原子通過1對共用電子對連接,所以晶體中C、O原子最外層電子都滿足8電子結構,故D正確;
故選C.
Ⅳ 「溫室效應」已經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為減小和消除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一方面世界各國都在限制其排放
(1)由題意CO2和H2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CH4和H2O,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4H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