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試述認識中反映和創造的關系

試述認識中反映和創造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9-26 11:12:50

1. 簡述知識與創造力的辯證關系

一、知識與能力問題的概念、特徵
知識是客觀事物的固有屬性或內在聯系在人們頭腦中的一種主觀反映。從內容上說,知識包括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兩個方面;從類型上說,知識包括事實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事實性知識主要用來描述"是什麼"或說明"為什麼",程序性知識則主要用來回答"怎麼辦"或"如何做",後者即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方法"。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有知識,就沒有人類的一切。知識也是形成人的素質和能力的階梯或載體,沒有知識,人的素質和能力就沒有必要的基礎。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扎實的知識功底、廣博的知識視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都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價值目標。
所謂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順利完成一定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徵。或者說,人的能力就是人的力量,人的能力的大小就是人的力量的大小。對個體而言,人的力量是指個體駕馭一定活動以及為社會所能貢獻的力量;對群體而言,人的力量是指群體改造自然以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力量。人們在求生存求發展的過程中,既要與自然界打交道,也要與各種復雜的社會事物打交道,人們必須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去改造對象世界為我所用,因而,人們就必須有能力或有力量去把握對象世界。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能力就是"人的本質力量"。他說,"人是自然界發展的最高產物,它'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慾望存在於人身上。"他又說,"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適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馬恩全集》第42卷)
二、知識與能力辯證關系分析
(一)知識與能力的價值所在
人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這體現了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重視,可是人們往往只對知識掌握的重視,而忽視了對創造能力的培養。要知道知識和能力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相輔相成的。掌握知識是創造能力的基礎,創造能力是掌握知識的目的。沒有學好知識,就沒有能量可言,掌握的知識越多發揮的潛能就越大。可是學習了豐富的知識,如果沒有轉化為能力,那麼學習的知識也只是白學,沒有用處。在我國歷史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熟讀兵書,連他的父親與他辯論都不及他,特別受到趙王的青睞。統領趙兵跟秦兵作戰,最後導致40萬趙兵被活埋,斷送了趙國。可以說趙括掌握了很多軍事理論的知識,但他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戰能力。當然,沒有扎實、淵博的知識作為基礎,要想發揮出卓越才能,簡直是無稽之談。就像我們想建一座高大、漂亮的樓房,可是自己的手中連一塊磚、一片瓦都沒有一樣。
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上,大家是否還記得: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按常理說,這樣的軍事布局是兵家大忌,是不合理的。但是她倆能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做了仔細的分析:敵強我弱,只有置我軍於死地而後生,結果他們卻打了勝戰。所以說,我們學習的知識往往是一樣的,但是在不同人的身上,運用是大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不一樣的原因所在吧。因此,我們不僅要學習到淵博的知識作為指導,更要努力培養創造能力。
(二)知識與能力辯證關系的弊端
我們把知識比做刀刃,把能力比做鋒利。

2. 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統一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以實踐以基礎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反映和創造的統一。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認識對象存在於認識之外,認識是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切唯物主義都承認的反映倫的共同原則。
認識不是主體的消極,簡單的摹寫,而是能動的創造性活動;第一,主體能動的加工感性材料,創造出概念和理論體系;第二,主體根據需要,能動的創造出未來世界的藍圖,指導實踐,從而創造出世界上本來不存在的事物。
反映在創造中實現,創造以反映的前提和基礎;創造本身也是反映,對事物本質,發展規律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反映。從而創造出世界本來不存在的事物。

3. 簡述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含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1、認識主體

具備一定認識能力並從事一定的認識活動的人。認識主體是認識系統中的首要因素,對認識系統的形成及其諸要素的結合方式起著決定作用。在認識系統中,它最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擔負著使實在客體向觀念轉化的任務。認識主體具有復雜的社會構成形式,是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統一。

2、認識客體

進入主體的認識活動領域的對象,也就是進入主體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范圍的客觀事物 。在認識系統中,認識客體是與認識主體相對應的另一基本要素。

認識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包括:

(1)實踐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2)認識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

(3)價值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需要和滿足的對應關系。

(4)審美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欣賞和塑造的關系。

(3)試述認識中反映和創造的關系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認識的主體 和客體又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筆者對認識的主 體和客體作了一次初步的嘗試性研究。

給主體和客體范疇下定義,應嚴格控制在認識論意義上,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也是一個起碼的要求。

超越這個界限,對客體范疇的規定就會出現偏差,就很難保證它的全面性、科學性和辯證性。根據這個要求和標准,作者認為認識客體是和認識主體相對應的認識論范疇,它指凡是現實世界中進入主體的認識活動領域能夠與認識主體建立現實的觀念反映關系的所有事物的總和。

對認識客體內在結構的考察,必須與其定義聯系起來,其形式和種類的總和要同其內涵同一、吻合,二者在范圍的大小上不應有出入。

4. 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實踐。注重實踐體驗、親身經歷,是綜合實踐活動區別於其它各類課程的根本特點,沒有實踐,就沒有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實踐與反思,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又一核心理念。但任何實踐都應建立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之上,因此,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基本關系。
實踐的形式是多樣的,但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進行實踐,都應該僅僅圍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的意義在於為學生提供接觸自然、社會的機會,使學生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他們的探究精神和問題意識,獲得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同時,養成健康負責任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5. 簡述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

認識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包括:

(1)實踐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2)認識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

(3)價值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需要和滿足的對應關系。

(4)審美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欣賞和塑造的關系。

(5)試述認識中反映和創造的關系擴展閱讀

給主體和客體范疇下定義,應嚴格控制在認識論意義上,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也是一個起碼的要求。

超越這個界限,對客體范疇的規定就會出現偏差,就很難保證它的全面性、科學性和辯證性。根據這個要求和標准,作者認為認識客體是和認識主體相對應的認識論范疇,它指凡是現實世界中進入主體的認識活動領域能夠與認識主體建立現實的觀念反映關系的所有事物的總和。

對認識客體內在結構的考察,必須與其定義聯系起來,其形式和種類的總和要同其內涵同一、吻合,二者在范圍的大小上不應有出入。

6. 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反映特性和創造特性的關系

認識的反映特性是我們對客觀事物在腦海中的近似描摹,經過我們思維的加工,我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對該事物進行延伸發展深入,比如根據蝙蝠設計出雷達等。

7. 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統一 辨析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以實踐以基礎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反映和創造的統內一.
認識是主體對容客體的反映.認識對象存在於認識之外,認識是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切唯物主義都承認的反映倫的共同原則.
認識不是主體的消極,簡單的摹寫,而是能動的創造性活動;第一,主體能動的加工感性材料,創造出概念和理論體系;第二,主體根據需要,能動的創造出未來世界的藍圖,指導實踐,從而創造出世界上本來不存在的事物.
反映在創造中實現,創造以反映的前提和基礎;創造本身也是反映,對事物本質,發展規律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反映.從而創造出世界本來不存在的事物.

8. 論述題:試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原理及其現實意義(答案一定要詳盡)

在人的認識活動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總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

人的感性認識與動物的被動感知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的感性總是滲透著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導下的感性。

感性認識的理性滲透,具體表現在:

第一,主體理性的價值觀念、目的要求影響和制約著感性活動的方向。

第二,主體已有的理性知識影響和制約著感性認識的深度或水平。

第三,感性認識的結果必須藉助於理性形式來描述,感性經驗只有通過理論解釋才能成為人類科學知識的構成要素。

人的理性認識同樣滲透著感性認識,具體表現在:

第一,理性認識是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它將感性認識的豐富內容包攝於自身。

第二,理性認識總以一定的語言、符號作為其物質手段。

現實意義: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一切以實踐為基礎。認識是來源於實踐的,這是從勞動創造人類意識談起的,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規律,不能紙上談兵、異想天開和信口開河,所有的認識都來源於實踐,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或不真實地能動的反映,它總反映主體對客體的以客觀存在為基礎的主觀感受,一切認識都能夠在客觀世界中找到原型。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一個基本的觀點和性質,就是它的實踐性。主張一切工作要從實踐出發,一切理論也都來源於實踐工作,理性認識要返回到實踐中,是說真理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並且這是個反復性和無限性的循環往復過程,通過這個形成真理。在中國特色中,就是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和鄧小平的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

9. 認識的能動性反映具有創造性,論述主體怎樣才能創造性認識客體

看政治書 實踐是主體-客體結構中的一種基本的功能關系,它表現為主體藉助工具與客體發生實際內的物質的相互容作用,是把主體和客體真正聯系起來的中介。認識之所以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正是由於實踐不僅能把客觀事物提供給主體作為其認識的內容,而且能為主體提供加工、改造客體內容的認識模式,從而把認識的反應性和創造性統一起來。恩格斯說:「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

10. 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統一,哲學是科學之科學

前半句正確後半句錯誤。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1、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對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2、哲學的派別眾多,其中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其他哲學流派都有其片面性,有的甚至是反科學的。
3、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學習和研究具體科學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但他不能代替科學,因為它揭示的是世界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而具體科學研究的是世界特定領域的特殊規律。

閱讀全文

與試述認識中反映和創造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