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書」是誰發明的
呵呵
書可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更不是秦始皇發明的。最早沒文字回的時候人們是用接繩記答事。有了文字還沒紙的時候,就刻在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啊上面,後來有用竹片,就是所謂的「簡策」,用細木片的就叫「版牘」,還有用絲綢,就是「帛」,呵呵,絲綢當然比竹片輕多啦,可一般人可用不起喲!後來在西漢時(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就開始發展起來啦!隨著唐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後來宋慶歷年間活字印刷排版的發明,圖書事業就更快的發展啦!
詳細情況,請看——
希望能採納,謝謝。
『貳』 橡皮是誰發明的
Edward Naime。
英國工程師Edward Naime 在1770年,無意之中拾起一塊橡膠當作麵包屑,但發覺它的效果很好,於是開始生產和售賣橡皮擦。
初期的橡皮擦並不算方便,因為未經加工的橡膠容易腐壞。直至1839年,發明家 Charles Goodyear 發現了硫化可以使橡膠的質素提升,橡皮擦才變得可靠。
(2)皮書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書寫的是同樣的文字,大家也能分辨出來哪個是鉛筆寫的,哪個是用鋼筆寫的。而且用鉛筆寫的字和用鋼筆寫的字,必須拿不同的橡皮才能把它們擦掉。
用鉛筆寫字,字跡只保留在紙的表面,而不會深入到紙的內部,但是,鋼筆就不同了。用鋼筆書寫的時候,字跡會浸入紙的纖維內部,把紙染成墨水色。
用橡皮擦鉛筆的字跡時,其實是橡皮把鉛筆寫在紙上的字跡(由鉛筆粉末構成)吸附走了。只要用橡皮一擦,沿著橡皮的「足跡」鉛筆字跡就消失了,即橡皮對鉛筆粉末的吸附力,大於紙張對鉛筆粉末的吸附力。
而用鋼筆書寫的時候,要想把紙的表面以及稍微深一點的紙的內部的字跡(進入紙內的墨水)擦掉,在橡皮中就得配入堅硬的細粉末。這種橡皮的工作原理就像用銼刀銼東西一樣,但是用橡皮擦掉鉛筆的痕跡是摩擦力的作用而產生的現象。
『叄』 書是誰發明的
書可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最早沒文字的時候人們是用接繩記事。有了內文字容還沒紙的時候,就刻在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啊上面,後來有用竹片,就是所謂的「簡策」,用細木片的就叫「版牘」,還有用絲綢,就是「帛」,呵呵,絲綢當然比竹片輕多啦,可一般人可用不起喲!後來在西漢時(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就開始發展起來啦!隨著唐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後來宋慶歷年間活字印刷排版的發明,圖書事業就更快的發展啦!
『肆』 書是誰創造的
無論古今中外,對於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叄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經過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藉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於是,聰明的人類起而發明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松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里,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圖像,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體,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①,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
活字版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尋找寫刻的材料。最早書寫材料都取自於自然界,如:石塊、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等等,都是其例。但這些材料,各有缺陷,無法充分發揮文字的紀錄功能。春秋戰國時代,知識日漸普及,著書立說,大行其道,為應需要,簡書和帛書乃相繼產生。「簡」是用竹或木製成狹長的條片,書寫時,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續下來,然後再依順序由右而左的排列,並以繩索加以編連,這樣一部著作,便能連貫而完整。帛書是絲織品寫成的圖書,由於帛性柔軟又輕便,攜帶及閱讀均感便利。只是簡書笨重,帛書昂貴,都不利於知識的普及及圖書的長期發展,因而人們又發明紙張來取代它們。
紙的出現,約在西漢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公元一○五年。由於紙張具有輕柔及低廉的長處,因而,很快的成為生產圖書最主要的材料。紙出現以後,雖然解決了圖書生產方面的許多問題,但是生產圖書,猶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寫,既費時又費力,還是欠缺方便。人們遂從長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經驗中,啟發了雕版與印刷技術的結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產圖書方法,終於發明。以古法示範造紙過程。
雕版印刷術約在初、盛唐時代出現,由於它是手工業時代生產圖書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廣利用,成為五代、兩宋以後生產圖書的主力。為了使印刷技術更便捷與美觀,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進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領域。從此之後,印刷技術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鮮麗動人。
圖書除了文字、紙張、印刷之外,如何裝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簡策之後,我國圖書的裝潢技巧,即不斷的改良提升,其演進的方向,大都朝向簡便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歷代以來,圖書裝潢型制約有:卷軸、冊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演進過程。近代的圖書,雖然采機械操作裝訂成平裝、精裝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書,還常用線條來增加古意,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 在中國早期即有了護書用的銅制護套。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日的方式。今日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
『伍』 最早的了書皮是誰發明的
早在簡策時期的圖書,就已經有一定的裝幀形式了。如贅簡(卷前空白不書的幾根簡)和標簡(背面標有篇名的最右一根簡)的使用,即被公認為是後世圖書中補頁和封面的起源。宋代印本書盛行以後,圖書的裝幀形式日趨完善。比如線裝本書冊結構,就有書衣、書簽、封面、封里、扉葉、襯葉、書腦、書背、書根、書角等名目。
"書衣",俗稱"書皮",即一冊書的表面裝紙,現代稱為"護封"或"包封"。一般用較硬而厚的彩色紙張或彩色絹綾做成,套在圖書封面之外,作為書的保護和裝飾之用。書衣有單葉、雙葉之分,單葉的稱"扣皮",雙葉的稱"筒子皮"。
"書簽",又稱"浮簽",或稱"書皮題簽",即書衣上所貼的紙簽,也有用絲織品的,用以題寫書名、卷數或冊數。
"封面"在書衣之後的第一頁,相當於現代的扉頁,又稱"書名頁",常印有書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刊版時間等。尤重書名的書法及題寫人的署名,常常再用薄紙覆罩其上。
"封里",俗稱"封二",即封面的背面,多為空白,也有印有文字的。
"扉葉",指書衣與封面之間的空白頁。加在前面的稱"前扉",加在後面的稱"後扉",也叫"副葉"。其功用可以保護正文書葉,還能防潮防蟲,所以又稱"護葉"。扉頁上還可題跋識語。
"襯葉",指襯在書前書後的空白頁。
"書腦",指線裝書書葉左右邊欄以外供鑽孔訂線的空白處。因為它是裝訂時的關鍵位置,書冊形式固定的樞紐,所以稱"書腦"。
"書背",又稱"書脊",指書葉裝訂縫合之處的側面,猶如一書的脊背。
"書根",指每冊書最下端的側面切口部分。線裝書在書架上只能平放,因而藏書家就在書根上寫明書名、卷數或冊數,以便於檢查整理。
"書首",又稱"書頭",指每冊書最上端的側面切口部分。
"書角",指一本書右側的上下兩隅。比較珍貴的書,在裝訂時常用湖色或藍色綾子將書角包起,稱"包角"。
"函",又稱"函套",用來裝置書籍。函套的種類有書套、紙匣、木匣、夾板等。"書套"以紙板為胎,內粘紙,外貼布,若四周上下六麵包嚴,稱"四合套"。在開函處製成月牙狀的,稱"月牙套";在開函處製成雲狀或環狀的,稱"雲頭套"。"紙匣"以紙作原料,由內三面書匣與外五面匣套兩部分組成,從書匣的縱側面開啟,而在另一固定縱側面上書寫書名、著者、書號、卷、冊、函數等。"木匣"以楠木等硬木為材,製成五面封閉匣套,盛書時另用二塊木塊夾墊在書的上下。"夾板",系從木匣簡化而來,用紙帶通過上下兩塊夾板上的扁孔 封面是對訂聯成冊後的書芯在其外麵包粘上外衣的稱呼,封面也稱書封、封皮、外封等,又分封一、封二(屬前封)、封三、封四(屬後封)。一般書刊封一印有書名、出版者和作者等,封四印有版權等。
封面起著美化書刊和保護書芯的作用。
『陸』 書是誰發明的
是:北宋慶藩年間布衣畢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專來的造紙技術,加以改進屬、推廣。東晉時,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紙的產生,導致了書籍製作材料的偉大變革,在中國的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元代大德年間,王楨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 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為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弘治年間的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綉萬花谷》、《容齋隨 筆》等很多書籍。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6)皮書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造紙術,紙的發明與改進,促進了書籍的社會生產。大約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九百多年前,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柒』 羊皮紙是誰發明的
羊皮紙和中國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它們都大大地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使古羅馬和中國的文明流傳至今。
古代世界各國文化人寫字的用具和方式真是五花八門:中國人最先是將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然後是刻鑄於銅器上,後來用筆寫在絲絹上,稱為「帛書」;而古埃及人把字寫在采自尼羅河畔的一種蘆草上,後人稱之「紙草書」;古印度人則把椰樹葉壓平、剪裁整齊用以記事,並稱為「樹葉書」;西亞兩河流域的先人則是將文字在泥板上刻好後,再放到火上燒制而成「泥版書」……
而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則是將小牛皮或羊皮加工製作成「皮紙」,當做高級書寫材料。皮紙是由專門的工匠製作,工匠首先把胎牛皮、小牛皮或羊皮加工鞣製,使其軟化,然後用器具颳去上面的附屬物,使組織表面平整光滑,而且柔韌稀薄,人們習慣把它叫「羊皮紙」。
人們用羽毛或蘆管當筆,蘸了墨水之後把字寫在羊皮紙上,然後裝訂成冊。他們看的書是手抄本的,誰要是想得到一本書,就只有去抄寫了,當時的富貴之家都有抄書的奴隸。
另外,為了便於保存和攜帶,聰明的古羅馬人還常把厚疊的書冊用木板進行上下固定,稱其為「書板」,這樣還可以防止亂頁、掉頁。當時著名政治家、大學者西塞維,每次去競技場觀看角斗表演時,都隨身帶著「書板」,當表演項目慘不忍睹時便獨自翻閱起「書板」。
羊皮紙的使用,讓羅馬人發明了奇特的「蠟版書」。蠟版製作方法是:先用黃楊木或其他細質木材做成小板,在木板中同部位挖出長方形凹槽,用以盛放黃色或黑色熱熔的蠟,內側上下兩角(相當於當代書的訂口位置)鑽有小孔,然後用繩穿過小孔將許多木板串聯起來,這樣可以使裡面的蠟版不受磨損。
蠟版的書寫工具是用金屬做成的針,也有用象牙或骨頭做的。這種針一端是尖的,用以在蠟版上劃字;另一端則是圓的,用以修改寫錯的字。因為可以修改,所以蠟版可以反復使用,他們多用它來記事,它還有練字、寫詩或記賬等等多種功能。
蠟版書的流傳和使用頗為廣泛,無論學者、詩人,還是僧侶、商人都用它。蠟版書,用金屬和象牙作為底板和封面,做工精緻,畫面美麗。但蠟版圖畫在當時是比較珍貴的。
據說,古羅馬人發明的蠟版書在歐洲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紀初。目前,在羅馬以及那不勒斯城的國家考古博物館中,都珍藏有古羅馬時代的蠟版書。
但蠟版書也有其缺點:在流動中蠟版上書寫的字跡比較容易因為受到磨擦而變得模糊不清,而且由於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較粗糙堅硬,不便於進行精細和工整的書寫,多為草書。
『捌』 書的資料 (怎麼來的,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在史前時期,人類靠大腦來記憶,用語言來傳遞知識和信息,以後才有了文字。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以前,我們的祖先要記事,最先是畫在地上,樹上或石頭上,以後為便於攜帶就刻在龜甲獸骨上,叫做「甲骨文」。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 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活字印刷術在世界上最早產生。15世紀中葉,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15~16世紀,製造了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了袖珍本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