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鐵路建設新成就是什麼
LZ好,詹天佑,字眷誠,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詹天佑兒經周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剛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著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復勘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迭,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中國鐵路建設新成就
世界屋脊的輝煌穿越——寫在青藏鐵路鋪通之際
2005年10月12日,註定要在世界鐵路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青藏鐵路鋪軌全線貫通。10月15日,首批援藏物資通過青藏鐵路運抵拉薩。這標志著西藏正式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也標志著我國所有省、市、區全部通上鐵路。
攻破凍土難題,克服高原缺氧,保護脆弱生態
鐵路建設難題一一破解
修建進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修建進藏鐵路一直關懷備至。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正式運營。2001年6月29日,全長1142公里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動工。
滑坡,地震,風沙,雷電,強日照,泥石流。除了這些頻發的自然災害外,青藏鐵路工程更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4年來,10多萬築路大軍弘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青藏鐵路要穿越550公里的連續多年凍土區,另外還有部分島狀凍土、深季節凍土、沼澤濕地和斜坡濕地,是工程建設的最大難關。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攻關,先後啃下了多年凍土隧道、橋梁、路基施工應用技術等多項世界性難題,不少凍土工程措施在國內外都是首創,使青藏鐵路成了「世界凍土工程的博物館」。
風火山的冰層厚達150多米,青藏鐵路開工前,有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負責施工的中鐵二十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2002年10月,風火山隧道順利貫通。
青藏鐵路全線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0公里,最高點達5072米,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5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一半,建設者隨時可能發生肺水腫、腦水腫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為保障建設者的健康,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堅持衛生保障先行,以往建設工地上常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豪言壯語,被「以人為本、保障健康」所取代。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職工生病在半個小時內就能送往工地醫院治療。青藏鐵路沿線建有17座大型制氧站,工人每人每天平均強制性吸氧不低於2小時。在開工以來的4年多建設中,沒有一人因高原病致死。
青藏高原珍稀動物品種多、種群大,生態環境脆弱。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總投資330.9億元,其中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就達12億元以上。指揮部還在我國大型工程中首次實行環保監理制度,委託第三方對青藏鐵路實施全程環保監控。青藏鐵路成為我國重點工程環保的典範:首次與鐵路所經省區簽訂環保責任書;首次為野生動物修建遷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移植草皮……
減少運輸成本,擴大對外交流,改變消費結構
高原發展機遇千載難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物價高。據西藏有關部門調查,在拉薩,一噸煤炭700元,一噸水泥800元,100元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相當於沿海地區的54元。原因主要是西藏自身生產能力相對較低,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方式,又增加了進出藏物資的運輸費用和進出藏人員的經濟支出。
交通的不便,越來越成為西藏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瓶頸。旅遊業、礦業、藏醫葯業、農畜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等高原特色產業的發展,都因為交通而受制約。
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運營以來,成為開發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推動青、藏兩省區經濟發展的交通要道。戈壁新城格爾木已從昔日的戈壁荒灘,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
青藏鐵路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是溝通青藏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鐵路的貫通,將為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並從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設施,使西藏形成鐵路、公路和航空的立體化交通,徹底解決物資、人員進出困難的問題,加快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逐步形成自己的經濟造血功能。
串聯高原景觀,展示迷人魅力,吸引世人目光
黃金旅遊線路呼之欲出
藍天白雲,雪山峽谷,民俗風情,宗教寺院……神秘的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魅力,一直吸引著中外遊客。自1980年以來,進藏觀光的遊客人數以年均27.6%的速度遞增,旅遊收入年均增長34%,兩項指標都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藏已經把旅遊業作為特色經濟之首,然而,閉塞的交通卻制約了這一產業的壯大。青藏鐵路貫通後,不僅為乘客提供較低的票價,還將把西寧、格爾木、拉薩3座城市串聯成一個整體,形成環格爾木旅遊圈和環拉薩旅遊圈。
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將保持全天候通車,並使用紅外線監控系統。列車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20公里,凍土地段每小時100公里。這意味著從格爾木到拉薩不會超過12小時。
據介紹,青藏鐵路列車分普通客車和觀光列車兩種,前者以輸送乘客為主,後者兼具旅遊功能,每到一處勝地可停車觀光,預計觀光列車年載客量90萬人次。屆時,遊客將坐在具有供氧功能的車廂內,享受飲食、民族風情表演等服務,瀏覽窗外美景。這無疑會使赴藏的旅遊者大增,推動西藏旅遊業蓬勃發展。
面對新形勢,西藏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青藏鐵路的貫通,無疑會使西藏乘上時代的快車,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6031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中國鐵路新成就
京秦鐵路自北京樞紐雙橋至秦皇島,全長290公里,是晉煤外運北線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新建的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
袞石鐵路起自京滬鐵路的程家莊至黃海之濱的石臼所港,全長308公里,是山西、山東煤炭出海的一條通道。
新袞鐵路新袞鐵路自京廣鐵路的新鄉,在長亘跨黃河,進入山東東明而抵袞州,全長315公里。
大秦鐵路起自大同樞紐韓家嶺至秦皇島,全長653公里,在河北省懷來與豐沙鐵路交叉,在京郊懷柔又與京通、京承兩鐵路交叉。
蘭新鐵路烏阿段 蘭新鐵路烏阿段自烏魯木齊至邊境阿拉山口,與前蘇聯鐵路接軌,全長467公里。
通霍鐵路自內蒙的通遼至霍林河,全長419公里,是運輸霍林河露天煤的鐵路。
青藏鐵路青藏鐵路全線用於環保工程的投資將達十二億元人民幣,創下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最高紀錄。
Ⅲ 中鐵是什麼
中鐵是什麼單位 國企,世界500強 那大的很了。有很多方面,主要是工程。 一般所說的中鐵指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前身都是原來鐵道部下屬的
Ⅳ 中國鐵道的創始人是誰
1、中國鐵道的創始人詹天佑。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 ,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2、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 。 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 ,主修鐵路工程。
3、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4)中鐵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鐵路發展史:
中國鐵路始建於清朝末年,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截至2019年,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3.1萬千米以上,規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鐵路達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國鐵路復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57%和67%,分別位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
Ⅳ 這叫什麼中國發明
可以自己搜搜中國最牛的架橋機,中國自主研發
Ⅵ 中國鐵路方面的新成就
貫徹改革開放政策,中國鐵路步入新的發展時期 (1979年以來)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民經濟開始了新的發展時期。1982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代表大會提出到本世紀末工農業生產總值要翻兩番的偉大目標。並指出"鐵路運輸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運輸能力同運輸量增長的需要很不適應。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鐵路必須進行一系列的重點建設,加快發展速度,提高運力。"根據這個精神,鐵路把基本建設的重點放在加強既有鐵路的技術改造上,並適當的安排一些必要的新線建設,提出"北戰大秦,南攻衡廣,中取華東"的戰略。同時加速牽引動力的改造,提高機車車輛的修造能力,著重鐵路各項運輸設備的配套,以提高運輸能力,解決運輸薄弱環節。這一重大決策,體現在從1981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和1986年開始的第七個五年計劃里。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鐵路完成的基本建設投資是歷次五年計劃中最多的時期。其中既有鐵路改造的投資佔33.2%。雙線鋪軌1,870公里,使營業鐵路中的主要干線大都建成雙線,改建和新建電氣化鐵路2,483.5公里,內燃牽引的鐵路增加3,421公里。機車保有量中內燃、電力機車的比重增至34.6%,因而在完趁的牽引任務中,內燃、電力機車已佔39.1%。在運輸組織方面,進行了許多改革。組織單元重載組合列車,提高貨物列車的重量;擴大旅客類車編組,挖掘運輸潛力;採用零擔運輸集中化,減少沿零列車和辦理沿零的車站,提高運行速度;改革機車乘務制度,實行長交路輪乘制,充分發揮機車運力;發展集裝箱和集裝化運輸,提高貨運效率等等。到1985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52,119公里,客貨換算周轉量突破1萬億噸公里。
1986年開始進入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鐵路實行了投入產出承包經營責任制後,更加調動了全路職工的積極性。京秦、大秦(第一期工程)等雙線電氣化鐵路相繼竣工。全長14公里以上的大瑤山隧道勝利打通,使南北主要大幹線-京廣鐵路雙線全線通車,大大提高了通過能力。蘭新鐵路修到了阿拉山口,完成了橫貫中國大陸東西的鋼鐵運輸線。其他舊線改造和機車車輛工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一)有重點的進行新鐵路建設
貫徹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煤運任務大量增加。煤炭運量占鐵路貨運量的40%以上。為此,這一時期鐵道部把新鐵路建設的重點防在解決煤炭運輸上。
新建的袞石鐵路是袞州和騰棗煤田煤炭的一條出海通道,新袞鐵路與袞石鐵路、太焦鐵路連接成為平行於隴海鐵路東段的東西干線,是山系煤炭出海的一條通道。正在建設中的大秦雙線電氣化鐵路,更是中國第一條以運煤為主、開行重載單元列車的現代化鐵路,這一條鐵路將是山西、內蒙、寧夏等地區煤炭外運的重要通道,對開發山系煤炭基地,增加內蒙、寧夏煤炭的調出量將發揮重要作用。
自烏魯木齊到國境阿拉山口與前蘇聯鐵路相接的蘭新鐵路西段,是中國通往前蘇聯的另一條重要國際干線,也是連接亞歐兩洲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經濟、國防上具有重大意義。
◆京秦鐵路
驚奇鐵路自北京樞紐雙橋至秦皇島,全長290公里,是晉煤外運北線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新建的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並首次採用AT供電方式。該線北京端155公里是1975年修建的通坨線增建第二線而成,其餘為新建。京秦鐵路於1981年9月開工,1984年通車,1985年運營,1986年建成光纜數字通信系統。右圖:電力機車牽引運煤列車。
◆袞石鐵路
袞石鐵路起自京滬鐵路的程家莊至黃海之濱的石臼所港,全長308公里,是山西、山東煤炭出海的一條通道,1981年開工,1985年交付運營。
◆新袞鐵路新袞鐵路
自京廣鐵路的新鄉,在長亘跨黃河,進入山東東明而抵袞州,全長315公里。濟寧至菏澤段於1977年開工,1982年竣工,新鄉到菏澤段於1983年開工,1985年竣工。長東黃河大橋全長10,282米,有橋墩301個,橋上設有1,243米長的會讓站。大橋於1985年10月建成。該段黃河"有水不能行船,無水不能行車",河床沖瘀變化劇烈,素有"豆腐腰"之稱,工程難度很大。
左圖:長東黃河大橋是中國目前最長的鐵路橋梁
◆大秦鐵路
大秦鐵路起自大同樞紐韓家嶺至秦皇島,全長653公里,在河北省懷來與豐沙鐵路交叉,在京郊懷柔又與京通、京承兩鐵路交叉,,1985年開工,將與1992年建成。這條鐵路是雁北、平朔、內蒙、寧夏等地區煤炭外運的重要通道,年運量可達1億噸。全線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具有八十年代國際水平。
◆蘭新鐵路烏阿段
蘭新鐵路烏阿段自烏魯木齊至邊境阿拉山口,與前蘇聯鐵路接軌,全長467公里,該路曾與1958年動工,1961年停建,1985年復工續建,1990年9月竣工。
◆通霍鐵路
通霍鐵路自內蒙的通遼至霍林河,全長419公里,是運輸霍林河露天煤的鐵路,1978年5月開工,1984年通車,1989年12月31日交付運營。這條鐵路對褐煤外運,解決東北、內蒙地區能源不足,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和鞏固國防具有重要意義。
◆京九鐵路
左圖:蜿蜒於崇山峻嶺的京九鐵路(紅箭頭所指為線路位置)
◆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全線用於環保工程的投資將達十二億元人民幣,創下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最高紀錄。這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十日在此間發表題為《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白皮書中披露的。
白皮書說,青藏鐵路建設論證之初就確定了"建成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型鐵路"的目標。
在鐵路的線路選擇上,盡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重點區域。對無法避讓,必須經過野生動物活動區域的路段,針對沿線野生動物的習性、遷徙規律,在不同地段布設了二十五處不同類型的野生動物通道;在許多地段還專門架設了作為野生動物遷徙過往通道的旱橋,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鐵路沿線野生動物的正常活動。如在六、七月份,為了藏羚羊順利通過工地前往繁衍地產仔,青藏鐵路有關參建單位為此停止施工四天,施工人員和施工機械撤離工地。
白皮書說,為了不破壞草地、濕地等自然環境,在施工中,非常注意地表植被的保護與恢復。植被難以生長的地段、路基和施工車輛所經之處的草皮要保留下來,逐段移植,易地保存,待後覆蓋到已完成的路基邊坡或施工場地表面,使地表植被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對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段,精選適合高原生長的草種,輔以適合的播種繁育技術,盡最大努力恢復地表植被。對自然條件稍好的地段進行人工培植草皮試驗,輔以噴播、覆膜等技術,在沱沱河長江源區,高原路基植草專項試驗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白皮書說,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各車站,取暖使用以電能、太陽能、風能為主的環保型能源。車站的廢棄物收集後集中處理;生活污水要經處理達標排放,盡量用於綠化;客車採用封閉式車體,車上垃圾裝袋,運至高原下交車站集中處理。管理上適應高原特點,採取中心站的管理模式,全線設置七個中心站。每個中心站管理控制半徑在八十公里左右,對行車和維修全面負責。盡量採用遠程自動化控制,機械化維修,減少高原上的組織機構和人員,最大限度地保護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環境。
(二)採用先進技術,加速鐵路現代化建設
解決鐵路運能不足的跟被出路在於採用先進技術,加速鐵路現代化建設。在機車車輛方面採用大功率牽引動力和新型車輛以擴大列車編組,提高列車重量,加快行車速度。為此研製了幾種新型內燃、電力機車及客貨車輛。同時引進技術,進口了一批內燃及電力機車。從1949年到1989年鐵路機車車輛工廠共製造了電力機車1,139台,內燃機車4,953台,燃氣輪機車3台,蒸汽機車9,659台,客車26,922輛(包括地鐵客車447輛),貨車450,678輛。
在信號方面大力發展自動化、半自動化閉塞系統,推行電氣集中、調度集中及調度監督,以提高運行速度和保障行車安全。通信方面發展長途小同軸電纜,增加長途電纜;載波機向300路、960路等多路方向發展;鐵路長途電話自動化,向容量300至6,000門多門縱橫制自動交換幾方向發展。此外還發展了光纖通信,專用通信,如調度電話、去段電話和列車無線調度電話等。
貨運方面加快發展集裝箱運輸,提高機械化裝卸水平,以減輕勞動強度。
線路養護機械化方面,除自行研製的搗固機、鋪軌機、卸渣機、道床整形機、長軌運輸車、清篩機以外,還引進成套大型養路機械,提高了線路質量。橋隧建設方面也在不斷創新,修建了一批橋式新穎的橋梁和技術復雜的隧道;建成了一批技術先進的製造鋼梁和混凝土梁的橋梁廠。
◆大瑤山隧道
大瑤山雙線電氣化隧道位於京廣線坪石、樂昌間粵北南嶺瑤山山區,是修建衡廣第二線的重點功臣,長14,295米。隧道施工採用4條斜井和豎井分段開挖,洞內採用復合式襯砌結構,按新奧法施工。同時採用配套的大型現代化機械,實現爆、裝、運和噴錨支護、混凝土襯砌全面機械化流水作業。右圖:錢塘江新鐵路橋位於老橋下游,1987年開工修建。圖為施工現場夜景
◆上海的磁浮列車
世界將為中國上海的磁浮列車工程震動,「磁浮速度」將改寫人類地面出行的新速度,世界交通發展史也將掀開瓦特發明蒸汽機和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以來的又一嶄新一頁。
Ⅶ 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的區別分別和鐵道兵有什麼樣的淵源
區別:
1、成立時間不同。
中國中鐵2007年9月12日成立,中國鐵建1990年成立。
2、隸屬關系不同。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以整體重組、獨家發起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繼承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的主要資產,由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獨家發起設立。現為國資委管理的國有特大型建築企業集團。
3、業務范圍不同。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基建建設、勘察設計與咨詢服務、工程設備和零部件製造、房地產開發和其它業務於一體的多功能、特大型企業集團。
中國鐵建業務涵蓋工程承包、勘察設計咨詢、工業製造、房地產開發、物流與物資貿易及資本運營。
淵源:
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的區別是成立時間、隸屬關系以及業務范圍不同。兩者都是最初都是由鐵道兵組成的。
(7)中鐵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勘察設計、施工安裝、工業製造、房地產開發、資源礦產、金融投資和其他業務於一體的特大型企業集團,總部設在中國北京。作為全球最大建築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國中鐵連續13年進入世界企業500強,2018年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56位,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第13位。
中國中鐵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源流。1950年3月為中國鐵道部工程總局和設計總局,後變更為鐵道部基本建設總局。1989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基本建設總局,組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2000年9月,與鐵道部實行政企分開,整體移交中央大型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2003年5月由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能。2007年9月12日,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獨家發起設立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7年12月3日和12月7日,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17年12月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更名為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中鐵具有中國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批淮的鐵路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以及橋梁工程、隧道工程、公路路基、路面工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專業承包資質,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經濟合作經營資格證書和進出口企業資格證書。
中國中鐵先後參與建設的鐵路佔中國鐵路總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建成電氣化鐵路佔中國電氣化鐵路的90%;參與建設的高速公路約佔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的八分之一;建設了中國五分之三的城市軌道工程。
中國中鐵業務范圍涵蓋了幾乎所有基本建設領域,包括鐵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軌道交通、水利水電、機場、港口、碼頭,等等,能夠提供建築業「縱向一體化」的一攬子交鑰匙服務。此外,公司實施有限相關多元化戰略,在勘察設計與咨詢、工業設備和零部件製造、房地產開發、礦產資源開發、高速公路運營、金融等業務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中國中鐵在特大橋、深水橋、長大隧道、鐵路電氣化、橋梁鋼結構、盾構及高速道岔的研發製造、試車場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管理和技術優勢。橋梁修建技術方面,有多項修建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隧道及城市地鐵修建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鐵路電氣化技術代表著當前中國最高水平。
中國中鐵機械裝備領先。擁有國內數量最多的隧道掘進機械(盾構、TBM)、亞洲起重能力最大的吊裝船、整套深海水上作業施工裝備、國內數量最多的用於鐵路建設的架橋機及鋪軌機,以及國內數量最多的用於電氣化鐵路建設的架空接觸線路施工設備。
公司能夠自行開發及製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專用重工機械,同時公司是世界上能夠獨立生產TBM 並具有知識產權的三大企業之一。
中國中鐵是國家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首批「創新型企業」。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10項,其中特等獎5項,一等獎15項;國家級工法166項;擁有發明專利1661件;擁有「高速鐵路建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中鐵在全球市場久負盛名。自20世紀70年代建設長達1861公里的坦尚尼亞至尚比亞鐵路項目開始至今,先後在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多個國家建設了一大批精品工程。目前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機構和實施項目。
Ⅷ 中國「九大發明」又將改變世界:十幾年的事情「一夜
中國「九大發明」又將改變世界:十幾年的事情「一夜之間」可完成
媒體盤點了,中國半年來取得的九大尖端裝備的突破,這其中包括國產航母下水、萬噸大驅亮相、C919首飛、「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中國的天文衛星「慧眼」、復興號高鐵列車正式服役、「東方香港」號的首航作業、可燃冰試采成功、量子計算機,那我們現在來看看他們的突破有什麼意義。
可以說,這九大的裝備的成功,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的科技水平,也代表了整個中國的實力水平,他們有著從軍事武器到民營技術的應用,有從天空宇宙到深海水底,有服務於國家的戰略性裝備,也有服務於中國經濟建設的裝備。
中國「慧眼」顯著提升大型科學衛星研製水平,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的空白,實現我國在空間高能天體物理領域由地面觀測向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推動我國天文學研究的發展,加深對宇宙極端物理過程的理解。
可以讓我們在研究黑洞、中子星和伽馬射線暴等緻密天體和爆發現象中有重大的突破,為我國進一步深空探索提供了基礎幫助。
055萬噸大驅首艦下水是我國第一艘萬噸級的導彈驅逐艦,也是亞洲最強最大的驅逐艦,被認為是全球第二強的,有助於提升我國海軍的實力,將成為中國海軍遠洋作戰的重要組成力量。
C919的成功,對中國整個航空業的幫助都是巨大的,有人計算過,中國航空業光買飛機的錢都不知道要多少,有人計算過,C919的未來市場空間最少將達到6000億人民幣,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國產航母的意義呢,就更大了。國之重器,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最高實力,這樣的東西,有多少國家想造而不能造。它的下水代表中國海軍實力的增強,是中國作為世界性大國崛起的實力象徵,可以保護中國海外利益的拓展和增長,對台海局勢東海南海局勢的穩定都會起的十分好的幫助。
用中鐵主要領導的話說:「復興號」CR400系列動車組的成功研製和投入運用,對於我國全面系統掌握高鐵核心技術、加快高鐵「走出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我國將以「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為平台,根據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實際需求,量身打造,設計研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動車組成套技術和產品,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推動中國高鐵「走出去」。
「東方香港」號的首航在廈門港作業,廈門港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起點,於國際航運市場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正穩步增強,中國首個全自動化碼頭至此高效落地,並以其新技術、新業態引領著行業未來發展潮流,對於現代化港口轉型升級具有示範和指導意義。
可燃冰試采成功的意義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為可燃冰的商業化開發鋪路,將對我國能源結構產生重大影響,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同時緩解煤炭、石油等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普通計算機需要花費十幾萬年完成的問題,量子計算機只需要幾秒鍾或者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它的這一能力,對軍事、材料製造等等領域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也是未來計算領域共同認定的發展道路。
不光如此,它的能力還可以運用在人工智慧領域。一旦研發成功。曾經需要十幾年,才能夠學完的東西,可以在幾天,甚至是一夜之間就能全部掌握,這個是被稱之為可以改變人類未來命運的重大突破。
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有助於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和擴大國際領先地位,
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動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得益於量子保密通信絕對安全性,量子通信不僅應用於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於水、電、煤氣等能源供給和民生網路基礎設施的通信保障,還可應用於國防、金融、商業等領域,勢必對產業界和科技界產生巨大變革。
Ⅸ 關於中國鐵路的成就
貫徹改革開放政策,中國鐵路步入新的發展時期 (1979年以來)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民經濟開始了新的發展時期。1982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代表大會提出到本世紀末工農業生產總值要翻兩番的偉大目標。並指出"鐵路運輸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運輸能力同運輸量增長的需要很不適應。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鐵路必須進行一系列的重點建設,加快發展速度,提高運力。"根據這個精神,鐵路把基本建設的重點放在加強既有鐵路的技術改造上,並適當的安排一些必要的新線建設,提出"北戰大秦,南攻衡廣,中取華東"的戰略。同時加速牽引動力的改造,提高機車車輛的修造能力,著重鐵路各項運輸設備的配套,以提高運輸能力,解決運輸薄弱環節。這一重大決策,體現在從1981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和1986年開始的第七個五年計劃里。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鐵路完成的基本建設投資是歷次五年計劃中最多的時期。其中既有鐵路改造的投資佔33.2%。雙線鋪軌1,870公里,使營業鐵路中的主要干線大都建成雙線,改建和新建電氣化鐵路2,483.5公里,內燃牽引的鐵路增加3,421公里。機車保有量中內燃、電力機車的比重增至34.6%,因而在完趁的牽引任務中,內燃、電力機車已佔39.1%。在運輸組織方面,進行了許多改革。組織單元重載組合列車,提高貨物列車的重量;擴大旅客類車編組,挖掘運輸潛力;採用零擔運輸集中化,減少沿零列車和辦理沿零的車站,提高運行速度;改革機車乘務制度,實行長交路輪乘制,充分發揮機車運力;發展集裝箱和集裝化運輸,提高貨運效率等等。到1985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52,119公里,客貨換算周轉量突破1萬億噸公里。
1986年開始進入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鐵路實行了投入產出承包經營責任制後,更加調動了全路職工的積極性。京秦、大秦(第一期工程)等雙線電氣化鐵路相繼竣工。全長14公里以上的大瑤山隧道勝利打通,使南北主要大幹線-京廣鐵路雙線全線通車,大大提高了通過能力。蘭新鐵路修到了阿拉山口,完成了橫貫中國大陸東西的鋼鐵運輸線。其他舊線改造和機車車輛工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一)有重點的進行新鐵路建設
貫徹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煤運任務大量增加。煤炭運量占鐵路貨運量的40%以上。為此,這一時期鐵道部把新鐵路建設的重點防在解決煤炭運輸上。
新建的袞石鐵路是袞州和騰棗煤田煤炭的一條出海通道,新袞鐵路與袞石鐵路、太焦鐵路連接成為平行於隴海鐵路東段的東西干線,是山系煤炭出海的一條通道。正在建設中的大秦雙線電氣化鐵路,更是中國第一條以運煤為主、開行重載單元列車的現代化鐵路,這一條鐵路將是山西、內蒙、寧夏等地區煤炭外運的重要通道,對開發山系煤炭基地,增加內蒙、寧夏煤炭的調出量將發揮重要作用。
自烏魯木齊到國境阿拉山口與前蘇聯鐵路相接的蘭新鐵路西段,是中國通往前蘇聯的另一條重要國際干線,也是連接亞歐兩洲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經濟、國防上具有重大意義。
◆京秦鐵路
驚奇鐵路自北京樞紐雙橋至秦皇島,全長290公里,是晉煤外運北線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新建的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並首次採用AT供電方式。該線北京端155公里是1975年修建的通坨線增建第二線而成,其餘為新建。京秦鐵路於1981年9月開工,1984年通車,1985年運營,1986年建成光纜數字通信系統。右圖:電力機車牽引運煤列車。
◆袞石鐵路
袞石鐵路起自京滬鐵路的程家莊至黃海之濱的石臼所港,全長308公里,是山西、山東煤炭出海的一條通道,1981年開工,1985年交付運營。
◆新袞鐵路新袞鐵路
自京廣鐵路的新鄉,在長亘跨黃河,進入山東東明而抵袞州,全長315公里。濟寧至菏澤段於1977年開工,1982年竣工,新鄉到菏澤段於1983年開工,1985年竣工。長東黃河大橋全長10,282米,有橋墩301個,橋上設有1,243米長的會讓站。大橋於1985年10月建成。該段黃河"有水不能行船,無水不能行車",河床沖瘀變化劇烈,素有"豆腐腰"之稱,工程難度很大。
左圖:長東黃河大橋是中國目前最長的鐵路橋梁
◆大秦鐵路
大秦鐵路起自大同樞紐韓家嶺至秦皇島,全長653公里,在河北省懷來與豐沙鐵路交叉,在京郊懷柔又與京通、京承兩鐵路交叉,,1985年開工,將與1992年建成。這條鐵路是雁北、平朔、內蒙、寧夏等地區煤炭外運的重要通道,年運量可達1億噸。全線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具有八十年代國際水平。
◆蘭新鐵路烏阿段
蘭新鐵路烏阿段自烏魯木齊至邊境阿拉山口,與前蘇聯鐵路接軌,全長467公里,該路曾與1958年動工,1961年停建,1985年復工續建,1990年9月竣工。
◆通霍鐵路
通霍鐵路自內蒙的通遼至霍林河,全長419公里,是運輸霍林河露天煤的鐵路,1978年5月開工,1984年通車,1989年12月31日交付運營。這條鐵路對褐煤外運,解決東北、內蒙地區能源不足,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和鞏固國防具有重要意義。
◆京九鐵路
左圖:蜿蜒於崇山峻嶺的京九鐵路(紅箭頭所指為線路位置)
◆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全線用於環保工程的投資將達十二億元人民幣,創下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最高紀錄。這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十日在此間發表題為《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白皮書中披露的。
白皮書說,青藏鐵路建設論證之初就確定了"建成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型鐵路"的目標。
在鐵路的線路選擇上,盡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重點區域。對無法避讓,必須經過野生動物活動區域的路段,針對沿線野生動物的習性、遷徙規律,在不同地段布設了二十五處不同類型的野生動物通道;在許多地段還專門架設了作為野生動物遷徙過往通道的旱橋,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鐵路沿線野生動物的正常活動。如在六、七月份,為了藏羚羊順利通過工地前往繁衍地產仔,青藏鐵路有關參建單位為此停止施工四天,施工人員和施工機械撤離工地。
白皮書說,為了不破壞草地、濕地等自然環境,在施工中,非常注意地表植被的保護與恢復。植被難以生長的地段、路基和施工車輛所經之處的草皮要保留下來,逐段移植,易地保存,待後覆蓋到已完成的路基邊坡或施工場地表面,使地表植被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對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段,精選適合高原生長的草種,輔以適合的播種繁育技術,盡最大努力恢復地表植被。對自然條件稍好的地段進行人工培植草皮試驗,輔以噴播、覆膜等技術,在沱沱河長江源區,高原路基植草專項試驗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白皮書說,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各車站,取暖使用以電能、太陽能、風能為主的環保型能源。車站的廢棄物收集後集中處理;生活污水要經處理達標排放,盡量用於綠化;客車採用封閉式車體,車上垃圾裝袋,運至高原下交車站集中處理。管理上適應高原特點,採取中心站的管理模式,全線設置七個中心站。每個中心站管理控制半徑在八十公里左右,對行車和維修全面負責。盡量採用遠程自動化控制,機械化維修,減少高原上的組織機構和人員,最大限度地保護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環境。
(二)採用先進技術,加速鐵路現代化建設
解決鐵路運能不足的跟被出路在於採用先進技術,加速鐵路現代化建設。在機車車輛方面採用大功率牽引動力和新型車輛以擴大列車編組,提高列車重量,加快行車速度。為此研製了幾種新型內燃、電力機車及客貨車輛。同時引進技術,進口了一批內燃及電力機車。從1949年到1989年鐵路機車車輛工廠共製造了電力機車1,139台,內燃機車4,953台,燃氣輪機車3台,蒸汽機車9,659台,客車26,922輛(包括地鐵客車447輛),貨車450,678輛。
在信號方面大力發展自動化、半自動化閉塞系統,推行電氣集中、調度集中及調度監督,以提高運行速度和保障行車安全。通信方面發展長途小同軸電纜,增加長途電纜;載波機向300路、960路等多路方向發展;鐵路長途電話自動化,向容量300至6,000門多門縱橫制自動交換幾方向發展。此外還發展了光纖通信,專用通信,如調度電話、去段電話和列車無線調度電話等。
貨運方面加快發展集裝箱運輸,提高機械化裝卸水平,以減輕勞動強度。
線路養護機械化方面,除自行研製的搗固機、鋪軌機、卸渣機、道床整形機、長軌運輸車、清篩機以外,還引進成套大型養路機械,提高了線路質量。橋隧建設方面也在不斷創新,修建了一批橋式新穎的橋梁和技術復雜的隧道;建成了一批技術先進的製造鋼梁和混凝土梁的橋梁廠。
◆大瑤山隧道
大瑤山雙線電氣化隧道位於京廣線坪石、樂昌間粵北南嶺瑤山山區,是修建衡廣第二線的重點功臣,長14,295米。隧道施工採用4條斜井和豎井分段開挖,洞內採用復合式襯砌結構,按新奧法施工。同時採用配套的大型現代化機械,實現爆、裝、運和噴錨支護、混凝土襯砌全面機械化流水作業。右圖:錢塘江新鐵路橋位於老橋下游,1987年開工修建。圖為施工現場夜景
◆上海的磁浮列車
世界將為中國上海的磁浮列車工程震動,「磁浮速度」將改寫人類地面出行的新速度,世界交通發展史也將掀開瓦特發明蒸汽機和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以來的又一嶄新一頁。
界屋脊的輝煌穿越——寫在青藏鐵路鋪通之際
2005年10月12日,註定要在世界鐵路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青藏鐵路鋪軌全線貫通。10月15日,首批援藏物資通過青藏鐵路運抵拉薩。這標志著西藏正式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也標志著我國所有省、市、區全部通上鐵路。
攻破凍土難題,克服高原缺氧,保護脆弱生態
鐵路建設難題一一破解
修建進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修建進藏鐵路一直關懷備至。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正式運營。2001年6月29日,全長1142公里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動工。
滑坡,地震,風沙,雷電,強日照,泥石流。除了這些頻發的自然災害外,青藏鐵路工程更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4年來,10多萬築路大軍弘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青藏鐵路要穿越550公里的連續多年凍土區,另外還有部分島狀凍土、深季節凍土、沼澤濕地和斜坡濕地,是工程建設的最大難關。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攻關,先後啃下了多年凍土隧道、橋梁、路基施工應用技術等多項世界性難題,不少凍土工程措施在國內外都是首創,使青藏鐵路成了「世界凍土工程的博物館」。
風火山的冰層厚達150多米,青藏鐵路開工前,有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負責施工的中鐵二十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2002年10月,風火山隧道順利貫通。
青藏鐵路全線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0公里,最高點達5072米,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5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一半,建設者隨時可能發生肺水腫、腦水腫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為保障建設者的健康,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堅持衛生保障先行,以往建設工地上常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豪言壯語,被「以人為本、保障健康」所取代。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職工生病在半個小時內就能送往工地醫院治療。青藏鐵路沿線建有17座大型制氧站,工人每人每天平均強制性吸氧不低於2小時。在開工以來的4年多建設中,沒有一人因高原病致死。
青藏高原珍稀動物品種多、種群大,生態環境脆弱。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總投資330.9億元,其中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就達12億元以上。指揮部還在我國大型工程中首次實行環保監理制度,委託第三方對青藏鐵路實施全程環保監控。青藏鐵路成為我國重點工程環保的典範:首次與鐵路所經省區簽訂環保責任書;首次為野生動物修建遷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移植草皮……
減少運輸成本,擴大對外交流,改變消費結構
高原發展機遇千載難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物價高。據西藏有關部門調查,在拉薩,一噸煤炭700元,一噸水泥800元,100元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相當於沿海地區的54元。原因主要是西藏自身生產能力相對較低,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方式,又增加了進出藏物資的運輸費用和進出藏人員的經濟支出。
交通的不便,越來越成為西藏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瓶頸。旅遊業、礦業、藏醫葯業、農畜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等高原特色產業的發展,都因為交通而受制約。
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運營以來,成為開發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推動青、藏兩省區經濟發展的交通要道。戈壁新城格爾木已從昔日的戈壁荒灘,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
青藏鐵路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是溝通青藏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鐵路的貫通,將為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並從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設施,使西藏形成鐵路、公路和航空的立體化交通,徹底解決物資、人員進出困難的問題,加快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逐步形成自己的經濟造血功能。
串聯高原景觀,展示迷人魅力,吸引世人目光
黃金旅遊線路呼之欲出
藍天白雲,雪山峽谷,民俗風情,宗教寺院……神秘的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魅力,一直吸引著中外遊客。自1980年以來,進藏觀光的遊客人數以年均27.6%的速度遞增,旅遊收入年均增長34%,兩項指標都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藏已經把旅遊業作為特色經濟之首,然而,閉塞的交通卻制約了這一產業的壯大。青藏鐵路貫通後,不僅為乘客提供較低的票價,還將把西寧、格爾木、拉薩3座城市串聯成一個整體,形成環格爾木旅遊圈和環拉薩旅遊圈。
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將保持全天候通車,並使用紅外線監控系統。列車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20公里,凍土地段每小時100公里。這意味著從格爾木到拉薩不會超過12小時。
據介紹,青藏鐵路列車分普通客車和觀光列車兩種,前者以輸送乘客為主,後者兼具旅遊功能,每到一處勝地可停車觀光,預計觀光列車年載客量90萬人次。屆時,遊客將坐在具有供氧功能的車廂內,享受飲食、民族風情表演等服務,瀏覽窗外美景。這無疑會使赴藏的旅遊者大增,推動西藏旅遊業蓬勃發展。
面對新形勢,西藏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青藏鐵路的貫通,無疑會使西藏乘上時代的快車,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Ⅹ 鐵路是誰發明的
鐵路是英國喬治·史蒂芬遜發明的。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了蒸汽機車,又於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條現代意義的鐵路(「木」路被「鐵」路代替,蒸汽機車開始使用)在英國的斯托克頓(Stockton)和達靈頓(Darlington)之間開通,最初的速度為4.5km/h,後來達到24km/h。
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是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的淞滬鐵路。此路全長30里,運行正常,搭客載貨,一時營業興盛,但未幾因出了重大傷人事故,引起輿論嘩然。清政府即以28萬兩白銀高價購回,全數拆毀,用船運至海上,拋棄海底。
(10)中鐵發明擴展閱讀:
火車和鐵路作為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成果之一,最先出現在產業革命的故鄉英國。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了蒸汽機車,又於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也開始出現修建鐵路的議論,
一些外國商人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築中國鐵路的大規模綜合計劃。1865年,一個名叫杜蘭德的英國資本家,在北京宣武門外修築了一條長僅一里的鐵路,試行小火車,意在勸說清政府同意外國人修築鐵路的要求和計劃。有人認為,雖然這只是一條展覽路,
不具備什麼實用價值,且很快被清政府派兵拆毀,但這畢竟是鐵路和火車這種新鮮事物最早在中國出現。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認為「中國土地上的第一條鐵路」,應是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的淞滬鐵路。此路全長30里,運行正常,搭客載貨,一時營業興盛,
但未幾因出了重大傷人事故,引起輿論嘩然。清政府即以28萬兩白銀高價購回,全數拆毀,用船運至海上,拋棄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