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是黃陶鬶嗎?
此鬶1960年出土於山東省濰坊市姚官莊遺址,夾細砂黃陶,沖天長流,粗長專頸,三個大屬袋足,後袋足與前兩個袋足距離較遠,且較前兩個袋足更肥大,頸與後袋足之間附一個麻花狀鋬手,足上飾兩周凸弦紋,三周弦紋之間有四圈小泥餅。通體施黃色陶衣,器物造型雄偉生動,遒勁有力,很像一隻雄雞在引吭高歌,是一件相當完美的陶塑藝術品。
鬶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起源於大汶口文化中期,盛行於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階段。是一種造型精巧的器物,有實足和袋足之別,實足鬶一般由流、腹和三個圓錐狀實足組成,袋足鬶則以三個大袋足為腹。鬶的質地分夾砂和泥質兩種。夾砂陶鬶一般較粗糙,出土時器底多有煙熏痕跡,有的器腹內還有灰黑色的殘渣,當為殘存的酒渣。這類夾砂鬶是專門用來煮酒溫酒的泥質陶鬶,質地細膩,製作也精緻。龍山文化晚期出現的平底鬶就是由泥質三足鬶發展而來,後世的酒注子、酒執壺等注酒器也可溯源於此。
❷ 淘米是哪個國家發明
淘米是中國上海發明的,但是摩爾庄園是以西方的角度設計的,裡面還是採用了中國文化。
❸ 一淘發現的詳情
一淘方面介紹稱,「一淘發現」雖然有類似於Pinterest的圖形界面,但定位於開放社區平台,與傳統的Pinterest模式並不相同。此外,與美麗說、蘑菇街以單個商品作為關系紐帶不同的是,「一淘發現」是以群組來作為關系紐帶,而蘑菇街等類Pinterest的合作網站則相當於「一淘發現」的內容提供商。
一淘方面稱,未來「一淘發現」會成為獨立於一淘網的入口產品,並為合作網站帶去流量。
目前,一淘發現的合作方包括蘑菇街、LC風格網、愛逛街、新鮮網、潮百答等。一淘表示未來會與更多的分享網站展開合作。
一淘方面認為,「一淘發現」的推出能更好的為消費者做出購物決策。
❹ 陶器是怎樣發明的
有人推測,古人為了使枝條編制的器皿耐火和密緻無縫而塗上黏土,經過火燒之後,黏土部分很堅硬,進而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製成器,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偶然發現用手捏成的器物經火燒之後變得結實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發現了陶器。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
參考資料:陶器的發明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244025/node244029/node244043/userobject15ai4422988.html
❺ 飯是怎麼發明的 麵粉是怎麼發明的
古人最初蒸飯煮粥是粒食的。
人們是怎樣把穀物脫粒做飯的呢?
《詩經·生民》中說:「舂之揄之,簸之揉之,釋之叟叟,蒸之浮浮。」
這里告訴我們,穀物脫粒和做飯是一個繁復的集體勞動過程:有的人用木杵在地上掘出的臼里搗著穀物,有的人用木瓢把舂好的穀粒舀出來,有的人用雙手搓揉著穀粒使糠皮脫下,有的人在簸糠皮、稗子,待穀物加工好後,就去淘米,淘米聲嗖嗖響,接著下鍋蒸煮,熱氣升騰,這樣才能實現粒食。
先秦時代人們常吃的粥飯是黍、稷和菽。黍和稷統稱粟,菽是豆的古稱。當時稻米和麥子都是珍糧,一般人不容易吃到。而且要吃麥子,也不能粉食,只能粒食,把小麥仁蒸煮成麥飯、麥粥吃,因為石磨還沒有出現。
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石磨用來磨礱穀物,既能磨脫穀物皮殼,又能作進一步加工,使小麥的麩皮從麥面中分離出來,做成了麵粉。當人們學會磨製麵粉和米粉的時候,各種粉食製品乃應運而生。
到了漢代,用人工手推和用畜力牽動的石轉磨試製成功,人們又創造了簸選穀物用的木製農具棗風車(又叫
扇,是利用扇板回轉生風的原理製成的),這樣,從原糧到口糧、從粒食到粉食一系列加工過程,面貌完全改觀了。
自兩漢到近代,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村,杵臼、踏碓、水碓、風車、石轉磨等設置,是很普遍的。元代時,我國巧工瞿氏發明機械傳動磨面的方法,把磨設在樓上,樓下設機軸以旋之(據明陶宗儀《輟耕錄》)。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機械傳動磨面的設備。人們要粒食還是粉食,可以各聽其便了。至於採用鋼磨加工糧食,那是上個世紀中葉以後的事了
❻ 蟻淘是誰發明的
去天眼查,查一下就行了。
❼ 誰發明瓷器的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瓷器的前內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容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 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在長期制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❽ 麵粉是怎麼發明的
古人最初蒸飯煮粥是粒食的。
人們是怎樣把穀物脫粒做飯的呢? 《詩經·生民》中說:「舂之揄之,簸之揉之,釋之叟叟,蒸之浮浮。」 這里告訴我們,穀物脫粒和做飯是一個繁復的集體勞動過程:有的人用木杵在地上掘出的臼里搗著穀物,有的人用木瓢把舂好的穀粒舀出來,有的人用雙手搓揉著穀粒使糠皮脫下,有的人在簸糠皮、稗子,待穀物加工好後,就去淘米,淘米聲嗖嗖響,接著下鍋蒸煮,熱氣升騰,這樣才能實現粒食。 先秦時代人們常吃的粥飯是黍、稷和菽。黍和稷統稱粟,菽是豆的古稱。當時稻米和麥子都是珍糧,一般人不容易吃到。而且要吃麥子,也不能粉食,只能粒食,把小麥仁蒸煮成麥飯、麥粥吃,因為石磨還沒有出現。 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石磨用來磨礱穀物,既能磨脫穀物皮殼,又能作進一步加工,使小麥的麩皮從麥面中分離出來,做成了麵粉。當人們學會磨製麵粉和米粉的時候,各種粉食製品乃應運而生。
到了漢代,用人工手推和用畜力牽動的石轉磨試製成功,人們又創造了簸選穀物用的木製農具棗風車(又叫 扇,是利用扇板回轉生風的原理製成的),這樣,從原糧到口糧、從粒食到粉食一系列加工過程,面貌完全改觀了。 自兩漢到近代,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村,杵臼、踏碓、水碓、風車、石轉磨等設置,是很普遍的。元代時,我國巧工瞿氏發明機械傳動磨面的方法,把磨設在樓上,樓下設機軸以旋之(據明陶宗儀《輟耕錄》)。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機械傳動磨面的設備。人們要粒食還是粉食,可以各聽其便了。至於採用鋼磨加工糧食,那是上個世紀中葉以後的事了
❾ 淘氣和鐵氣是怎樣發明的
古代人類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們需要尋找貯水、汲水、貯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從技術上來講,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豐富經驗這些都是製作陶器的准備條件。另一個條件就是要「定居」。因為陶器不易攜帶,既笨重又容易破損。當然,陶器的生產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漸鞏固下來。
有人推測,古人為了使枝條編制的器皿耐火和密緻無縫而塗上黏土,經過火燒之後,黏土部分很堅硬,進而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製成器,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偶然發現用手捏成的器物經火燒之後變得結實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發現了陶器。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
齊國是最早發明冶鐵術的國家和地區。《國語·齊語》載:「美金(青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試諸壤土」;《管子·輕重乙》曰「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鎒、一椎、一銍、然後成為農。一車必有一斤、一鋸、一釭、一鑽、一鑿、一銶、一軻然後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鉥然後成為女」。據研究我國的冶鐵術發明於春秋晚期,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冶鐵術發明後,對生產力的提高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②。據《管子》載早在春秋管桓時期,齊國「斷山木,鼓山鐵」就成為重要的手工業部門,故而齊國發明冶鐵術當在春秋中葉。齊地鐵礦資源豐富,《管子·地數篇》載:齊地「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齊故城勘探發現六處冶鐵遺址,其中兩處面積達40萬平方米。漢代全國設鐵官49處,山東就設12處,多在齊地,其中一處就設在臨淄。正因齊國較早地發明了冶鐵術,鐵工具廣泛用於農作,才有可能使齊地多鹽舃荒蕪之地變成膏腴之田。
考古所見,齊地發現鐵器主要有四批:
①臨淄商王墓地三座墓中出土鐵器103件,其中二號墓出土數量最多;器類以生活用具為主,兵器次之;此為齊地出土鐵器之大宗者。其中劍1、桿形器40、削4、針50、鋤1、夯1、鍤4(圖七十七) 。
②臨淄郎家大墓出土鐵器16件,發掘者認為是盜掘工具,該墓的年代為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墓早年被多次盜掘,由鐵器形狀考知,當屬戰國無疑。其中有钁9件、斧5件、鋤1件、鑿1件(圖七十九)。
③1985年4月臨淄孫婁鄉孫家營村在齊魯乙烯排污工程施工中,出土鐵器7件,鑒定為戰國時期。其中犁鏵2件,鐵鋤3件,鐵钁1件、鐵斧1件。另在臨淄還出土鐵權1件(圖七十九)。
④臨淄窩托齊王墓1978年發掘了五個陪葬坑,出土了鐵器約401件;其中鎧甲3領,殳2件、戟141件、矛6件、鈹20件、桿形器約180件、钁1件、臿1件、鋤1件、削3件、暖爐1件、輨8件、釭8件,車墊4件、車飾19件、馬銜2件、車上構件銷3件、環2件、殘鐵器4件 。
❿ 原始居民是怎樣發明陶器的
原始社會早期是以婦女為主體的母系氏族社會陶器的製作主要由婦女來承擔.體小的陶器以手捏成型 體大的陶器以泥條盤築成型:先把淘泥搓成泥條圈於上層盤疊 ,再將里外壁摸平製成坯型.又稱之為 泥條盤築法! 其中泥條盤築法是最多用的方法,延續時間也長. 而到了仰韶文化時期成型技術進步 開始採用轉動的圓形木盤上(陶輪)盤築坯型或修整坯體口沿 .這種方法稱之為 慢輪修整.此外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進一步發展為 輪製法!制陶進入輪製法階段社會分工有所改變此時男子參與了制陶隨後成為制陶的主力軍!
還是說重點吧 河姆渡文化 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早的原始文化.甚至比黃河流域仰韶文化 馬家窯 齊家文化好要早些! 制陶特點:以手製成型 陶質單一 而在黏土中摻入燒過的草木灰和谷殼.燒成溫度為830--930度之間!先民起初最早是採用 露天柴草堆燒 方法! 即:在空地上鋪好柴草,碼放好陶坯,四周圍再以柴草鋪蓋打火燒制大概3到8個小時,停火以後在陶器上覆蓋層厚的草木灰保溫.由於露天燒制對升降溫度難以控制,所燒的陶器大都成紅褐或灰褐色!~隨著先民對火的了解逐漸從露天柴草堆積法發展為橫穴窯以及後來的豎穴窯!!
有不全面之處還請高人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