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楊維楨詩歌 浮雲載山山欲行的下一句
楊維楨
雨後雲林圖
浮雲載山山欲行,橋頭雨余春水生。便須借榻雲林館,卧聽仙家雞犬聲。
② 題芭蕉美人圖楊維楨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
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詩人藉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題芭蕉美人圖
楊維楨 〔元代〕
髻雲淺露月牙彎,獨立西風意自閑。書破綠蕉雙鳳尾,不隨紅葉到人間。
楊維楨(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和戲曲家。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禎的詩,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崖體」,極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有稱其為「一代詩宗」、「標新領異」的,也有譽其「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的,當代學者楊鐮更稱其為「元末江南詩壇泰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
③ 元末楊維楨以詩得名,其樂府詩多揭露社會黑暗,竹枝詞則饒有民歌風味,當時人稱他的詩歌為
竹 枝 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正是一場太陽雨後,兩岸楊柳搖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漲,平靜如鏡.少女心情抑鬱地漫步在岸邊,忽然,一陣悠揚的歌聲從江上隨風飄來,仔細一聽,原來是久無音訊的情郎思戀自己的情歌.東邊陽光燦爛西邊雨綿綿,原以為是無情實則還有情.
④ 楊維楨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子、東維子、梅花道人等,浙江諸暨人。少時,其父於鐵崖山築樓,繞樓植梅萬株,聚書萬卷,去其梯以轆轤傳食,維楨於中苦讀,五年不下樓,因以鐵崖為號。元泰定四年(1327)進士,官天台尹,改錢清場鹽司令。後參預會修宋、遼、金史。曾作《正統辨》千言,總裁官歐陽玄讀之嘆曰:「百年後公論定於此矣!」元末動盪,維楨遂避地富春山,晚年徙居松江。
楊維楨性狷直忤物,不為世俗俯仰。精詩文,名重一時,稱「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與陸居仁、錢惟善並稱元末「三高士」。
⑤ 楊維楨在文學界的貢獻是什麼
在元代,楊維楨是一位獨步書壇、極富個性魅力的書家,從他的書法師承出處看,似乎和同時代的書家並無區別。楷書風規晉唐,尤得力歐陽通、褚遂良;行草則遠法漢晉張芝、索靖,但最終卻走了一條與時風截然相反的道路。與趙派書法嚴謹守法、流美秀逸相比,楊氏書法則狂怪不經,冷蛸樸拙;前者有皇室顯貴的氣質,後者有山林野夫的面貌。分析其成因,首先與他高曠絕塵、特立獨行的個性有關,其次與其書學主張有關。楊維楨非常強調「面目骨體」、「性情神氣」的表達,所以他的書法盡管是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卻竭力反對因循守舊,不思變化。
《周上聊墓誌銘》是楊維楨楷書的代表作,清峭之態,有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和褚遂良《倪寬贊》帖的身影,一筆一畫凝重森挺,精整險絕之外更有沉穆高古的氣象。
《真鏡庵募緣疏卷》、《城南唱和詩卷》、《遊仙唱和詩冊》為其行草之傑作。這些作品粗服亂頭、點畫狼藉,真、行、草相互夾雜,其間還多見章草的筆法和結體攙入,頗見奇古之勢;結字欹正多變,大小參差,粗中有細;章法更是離奇古奧,字距常常大於行距,打破書法的傳統布局而別開生面;在貌似零亂錯落的格局中,產出一種跳盪、激越的節奏,如千軍萬出奔騰而來,氣勢逼人。明吳寬評之曰:「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爿斤,倒載而歸。」
楊維楨的書法,不為時限,其任性恣情、表現自我的創作原則,對後世尤其是明代革新書派產生深遠的影響。
⑥ 太史筆,不貶褒,我作歌詩繼春秋 -楊維楨這句在現代是什麼解釋
意思直譯是。 太史公的筆法,公正的評價認識,不隨意褒貶,我創作詩歌也要
這樣真實的反映歷史。
太史,官名。三代為史官與歷官之宅,朝廷大臣。指太史公司馬遷。
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春秋筆法只是
委婉行為,並不是說謊,最多隻是影射和隱瞞。春秋筆法一般都是遵從事實下的
隱晦,婉轉的陳述和評論以及有目的的選擇,曲筆是曲折抒筆,這里的曲是曲
折,並不是歪曲,直筆是直抒行為,並不是僅指正直。
⑦ 元末書法家楊維楨有哪些代表作
《周上聊墓誌銘》是楊維楨楷書的代表作,清峭之態,有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和褚遂良《倪寬贊》帖的身影,一筆一畫凝重森挺,精整險絕之外更有沉穆高古的氣象。
《真鏡庵募緣疏卷》、《城南唱和詩卷》、《遊仙唱和詩冊》為其行草之傑作。這些作品粗服亂頭、點畫狼藉,真、行、草相互夾雜,其間還多見章草的筆法和結體攙入,頗見奇古之勢;結字欹正多變,大小參差,粗中有細;章法更是離奇古奧,字距常常大於行距,打破書法的傳統布局而別開生面;在貌似零亂錯落的格局中,產出一種跳盪、激越的節奏,如千軍萬出奔騰而來,氣勢逼人。明吳寬評之曰:「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爿斤,倒載而歸。」
楊維楨的書法,不為時限,其任性恣情、表現自我的創作原則,對後世尤其是明代革新書派產生深遠的影響。
⑧ 楊維楨詩風奇詭,文字奇古,被稱為鐵崖體對么
鐵崖體為元代文學中的一種詩體。鐵崖為元代詩人楊維楨的號,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氣、面目雷同的詩風,追求構思的超乎尋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從而創造了元代詩壇上獨一無二的「鐵崖體」。
⑨ 這首詩叫什麼
陸游《卜運算元·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卜運算元》,作者自注「詠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得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孓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幾個字與上句的「寂寞」相互呼應。而且,偏偏在這個時候,又颳起了風,下起了雨。「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均,寫出了梅花的艱困處境,然而盡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總之,從上面四句看,這對梅花的壓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無所不至,但是這一切終究被它沖破了,因為它還是開了!誰是勝利者?應該說,是梅花!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片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
下闋,托梅寄志。
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己);「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是一點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拚命、盡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群芳。梅花並非有意爭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妒忌吧。這里把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花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說「爭春」,是暗喻。「妒」,則非草木能所有。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標格獨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腿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盡節」(卓人月〈詞統〉)。而這「盡節」的得以「想見」,正是由於此詞運用比興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傑作。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鑽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復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後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見,賜進士出身。歷任鎮江、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劾去職,歸老山陰故鄉。他「身雜老農間」,為農民送醫送葯,與農民結下濃厚的情誼。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他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他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但在政治斗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詞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後期多為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毛晉《放翁詞跋》說:「楊用修(慎)雲:『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秦觀),雄慨處似東坡。』予謂超爽處更似稼軒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游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煉,結構整飭。
陸游是愛國主義詩派的一個光輝代表。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他繼承並發摺了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在當時和後代的文壇上產生了深刻影響。
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本文選其詩十一首:《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病起書懷》、《關山月》、《夜泊水村》、《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其詞五首:《卜運算元》(驛外斷橋邊)、《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鵲橋仙》(茅檐人靜)、《釵頭鳳》(紅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