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雷達的發明和應用

雷達的發明和應用

發布時間:2021-09-26 03:13:23

『壹』 雷達是什麼時候發明

雷達是世紀人類在電子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雷達的出現為人類在許多領域引入了現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國人為了防禦敵機對本土的攻擊,開始了第一次實用雷達實驗。當時使用的媒體是由BBC廣播站發射的50米波長的常規無線電波,在一個事先裝有接收設備的貨車里,科研人員在顯示器上看到了由飛機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的回波,於是雷達產生了。
雷達是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進行探測的,雷達的組成部分有發射機、天線、接收機和顯示器等。由於無線電波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能反射回來,雷達就根據這個原理把無線電波發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高度等。最初雷達主要用於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海岸線上建起了雷達防禦網路。這些早期的雷達使英國人能夠不斷地成功抗擊德軍破壞性的空中和海底襲擊。
雷達被人們稱為千里眼。在現代戰爭中,由於雷達技術的進步,使交戰雙方在相距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人還互相看不到,就已拉開了空戰序幕,這就是現代空戰利用雷達的一個特點――超視距空戰。
由於雷達自身的工作原理,造成了雷達在使用中存在有捕捉對象的盲區,這也就有了在戰爭中利用雷達盲區偷襲成功的戰例。現代戰爭中,為了躲避雷達的監視,美國生產出了一種隱形轟炸機,它可以有效驅散雷達信號,使它對於常規的雷達系統保持隱形。正是由於這種矛與盾的關系,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研製分辨能力更高的雷達。
隨著雷達技術的不斷改進,如今雷達被廣泛用於民航管制、地形測量、氣象、航海等眾多領域。面對日益擁擠的天空,擁有精密的雷達監測系統至關重要。使用雷達設備可不受天氣的影響,不分晝夜進行監測。民航管制員通過雷達直接獲取飛機的位置、高度、航行軌跡等信息,及時調節飛行方位和高度。在雷達的使用科學原理中,雷達與目標之間有相地運動,回波信號的頻率有多普勒頻移,根據多普勒效應的原理可以求得其相對速度。這也是交通警在公路上測量汽車速度的測速雷達工作的原理。
我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探地雷達就是我國研製的,它可適用於不同深度的地下探測。目前,探地雷達已經廣泛應用於國防、城市建設、水利、考古等領域。中科院電子所研製成功了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模擬樣機,並對1998年長江中下游特大洪澇災害進行了監測,獲取了受災地區的圖像,為抗洪救災提供了准確的災情數據。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雷達技術將在21世紀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雷達的歷史
1922年 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 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31年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

1935年 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

『貳』 雷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的雷達是1925年伯烈特與杜武發明的,最早使用的雷達是1936年英國開始使用的,用於偵測敵軍飛機。

『叄』 雷達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的聲波原理發明的。

雷達波碰到物體,反射回來以後,測出和目標版的距離,這權是雷達基本的原理。這和蝙蝠發出超聲波,接收回波,來確定、捕捉目標所在的位置的原理完全一樣。

(3)雷達的發明和應用擴展閱讀

雷達所起的作用跟眼睛和耳朵相似,當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傑作,同時,它的信息載體是無線電波。 事實上,不論是可見光或是無線電波,在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都是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別在於它們各自的頻率和波長不同。

其原理是雷達設備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距離變化率或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蝙蝠在水平地面上是無法起飛的,一定要有一點高低落差。蝙蝠的導航能力絕不僅限於回聲定位,它體內具有磁性「指南針」導航功能,可依據地球磁場從數千英里外准確返回棲息地。而此前,眾所周知,蝙蝠是著名的「夜行俠」,雖然它的視力非常差,但其擁有超常的回聲定位方法,仍可在黑暗中導航覓食。

『肆』 雷達是怎樣發明的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沖角度跟蹤、脈沖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沖壓縮的高解析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4)雷達的發明和應用擴展閱讀

回顧雷達的發展歷史,米波雷達曾在二戰前後佔主流地位。然而,隨著技術發展,米波雷達不能准確測高、威力覆蓋不連續、低角盲區大、陣地適應性差等缺陷逐漸凸顯出來。

微波雷達以其高精度、更好的抗干擾能力逐漸取代米波雷達,成為骨乾雷達。但是,隱身飛機出現後,逐漸被淘汰的米波雷達重新進入雷達專家的視野:它能避開隱形飛機的隱身波段,具有探測隱身飛機的天然優勢。

『伍』 雷達是誰發明的

發明人: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

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沖角度跟蹤、脈沖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沖壓縮的高解析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5)雷達的發明和應用擴展閱讀: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因此,雷達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並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達的優點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測遠距離的目標,且不受霧、雲和雨的阻擋,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並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僅成為軍事上必不可少的電子裝備,而且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發展(如氣象預報、資源探測、環境監測等)和科學研究(天體研究、大氣物理、電離層結構研究等)。

『陸』 雷達是怎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的超聲波發明的.
1922年9月,美國海軍實驗員泰勒和揚格,在華盛頓附近的波特麥克河畔兩岸無線電通信試驗.在試驗中他們發現,每當有船隻從此地通過,耳機中就會出現異常的怪聲,有時甚至導致通信中斷.經分析,他們認為是行船阻礙了電磁波的傳播.這就是有名的「波特麥克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無線電波遇到金屬物體時,能夠像光一樣進行反射.泰勒和揚格由此受到啟發,產生了用無線電波尋找障礙物,尋找敵機、敵船的念頭.這就是有關雷達的初步設想.

1924年,英國劍橋的物理學家愛德華·阿普爾頓在進行無線電實驗時發現了電離層.當時,他使用接收機接收從一個已知距離的地點發來的無線電波.然而,從收到的電波分析,其中一部分是直接到達接收機的;還有一些似乎經歷了更長的路程.阿普爾頓反復做了試驗,從大量數據資料中,他整理歸納出一條方程式,可以通過計算電波直線傳播和繞道走的路程差值,很容易地求出反射點,即大氣層中電離層的高度.阿普爾後來又採用美國人發明的脈沖發射系統,對地球上空電離層高度進行了驗證.他的這些工作為雷達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真正的雷達誕生於本世紀30年代,它首先被應用於軍事目的.1934年,英國皇家物理研究所的沃森.瓦特博士,帶領一批科學家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無線電科學考察.一天,沃森·瓦特在觀察熒光屏上的圖象時,被一串亮點吸引住了.從其亮度分析,它不可能來自大氣層,而像是被某個物體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信號.沃森.瓦特特由此想到「應用我們已經了解的電磁波來探測在空中飛行的飛機,這將是可能的.」沃森.瓦特博士及時開展了應用電磁波探測飛行物的研究.1935年夏,沃森·瓦特研製成功第一套實用雷達裝置.
回答者:tuhsu - 舉人 四級 3-20 18:36

--------------------------------------------------------------------------------

在本世紀30年代,無線電技術出現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雷達的發明。雷達又稱作無線電測位。是利用無線電波的反射,來測量遠處靜止或移動目標的距離和方位,並辨認出被測目標的性質和形狀。

早在1887年,赫茲進行驗證電磁波存在的實驗時就曾發現:發射的電磁波會被一大塊金屬片反射回來,正如光會被鏡面反射一樣。

1897年夏天,在波羅的海的海面上,俄國科學家波波夫在「非洲號」巡洋艦和「歐洲號」練習船上直接進行5千米的通信試驗時,發現每當聯絡艦「伊林中尉號」在兩艦之間通過時,通信就中斷,波波夫在工作日記上記載了障礙物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並在試驗記錄中提出了利用電磁波進行導航的可能性。這可以說是雷達思想的萌芽。

1921年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發現了短波可以進行洲際通信後,科學家們發現了電離層。短波通信風行全球。

1934年,一批英國科學家在R.W.瓦特領導下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研究。有一天,瓦特被一個偶然觀察到的現象吸引住了。它發現熒光屏上出現了一連串明亮的光點,但從亮度和距離分析,這些光點完全不同於被電離層反射回來的無線電回波信號。經過反復實驗,他終於弄清,這些明亮的光點顯示的正是被實驗室附近一座大樓所反射的無線電回波信號。瓦特馬上想到,在熒光屏上既然可以清楚地顯示出被建築物反射的無線電信號,那麼活動的目標例如空中的飛機,不是也可以在熒光屏上得到反映嗎?

根據上述的設想,瓦特和一批英國電機工程師終於在1935年研製成功第一部能用來探測飛機的雷達。後來,探測的目標又迅速擴展到船舶、海岸、島嶼、山峰、礁石、冰山,以及一切能夠反射電磁波的物體。』

當時研製雷達純粹是為了軍事需要,因此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實際上,幾乎在同一時期,各國的科學家們都在保密的條件下獨立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都有傑出的代表人物。R.W瓦特只能說是在這方面已為大家知曉的代表人物而已。

到1939年為止,一些國家秘密發展起來的雷達技術已達到了完全實用的地步。就在這一年,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項新發明在二戰中顯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

『柒』 雷達是怎麼發明的

仿生啊 受到蝙蝠的啟發

『捌』 雷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大家都知道在夜間飛行的蝙蝠,它的喉部能發出超聲波,這種超聲波遇到蚊蟲或飛蛾等障礙物時能反射回來,它再用耳朵來接收這個回波信號。蝙蝠有這種能力,而人卻沒有,但是人們通過巧妙地利用電磁波,可以更准確地發現目標和更精確地測量距離,而完成這個任務的裝置就是雷達。

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是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1930年1月,德國蓋碼公司的魯道夫·庫諾,從蝙蝠產生超聲波來獲得信息這一生物現象中受到啟發,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研製成功了早期的雷達。這種雷達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無線電裝置,它能向空間發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遇到目標時便反射回來,雷達根據電磁波往返的時間及發射時的方位角和仰角,能迅速計算出目標的距離和位置,並在監視器上顯示出目標的特徵。1934年,英國的一位科學家在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無線電回波信號研究時,偶然發現熒光屏上有一串明亮的光點,他經過反復試驗和研究,證實了這是附近某一大樓對電磁波反射的回波信號。這個意外的發現,使他萌發了用無線電回波來探測移動目標的設想。1935年由沃森·瓦特和其他英國電氣工程師研製了第一部用於探測飛機的雷達,當時探測的距離雖然只有幾十千米,但其意義很大,從此開辟了用電磁波探測和定位的發展道路。

早期的雷達只能發現目標和測量目標的距離,所以把它叫做「無線電發現和測距」,人們取這句話英文字的開頭幾個字母構成一個新詞「Radar」,中文的譯音就是「雷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速的發展。在大戰開始階段,作戰雙方都用雷達來預報對方飛機的入侵情況。比如,1940年8月,在納粹德國征服了歐洲大陸後,准備佔領英國。為此希特勒親自製定了代號為「海獅」的作戰計劃,出動了近千架飛機向英國進發。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德軍第一次偷襲都被英國空軍攔截,僅在2周內德軍就損失飛機600多架。希特勒妄圖佔領英國的計劃失敗了。為什麼英軍能對德軍進行准確的打擊呢?原來英國人在沿海地帶建造了許多雷達站,用它來預報來犯的德國飛機的數量、航向和距離,從而及時採取了防禦措施,使德軍遭到了慘敗。這是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雷達。再比如,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軍隊也設有雷達站,還發現過來犯的日本飛機,但美國指揮官太大意了,結果耽誤了時間,使來犯的日本飛機對珍珠港襲擊成功,把駐守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打了個稀巴爛。這時。輕視雷達作用的美國人才從迷夢中猛醒過來,但為時已晚。

在雷達用於空防之後不久,在軍艦上也安裝了雷達,這對海軍的戰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英國軍艦利用自己在使用雷達搜索目標方面的優勢,即使在風大浪高、天空漆黑的夜晚,也能發現和追擊德國的戰艦。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軍被擊沉的艦船和潛艇的數目迅速增加。到1943年,英國普遍使用了雷達,僅在9月份一個月內,就摧毀德國潛艇64艘,使德國軍隊受到了很大的創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雷達又與武器操縱系統相結合,使雷達也具備了攻擊性。炮兵部隊使用了這種雷達之後,不僅能自動搜索、跟蹤目標,而且還能攻擊目標,從而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和炮兵的戰鬥力。

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一種新的敵我識別系統用於雷達,使雷達又具有了識別敵我月標的能力。有的雷達還能隨著環境和目標的變化,自動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使雷達的威力更大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雷達開始被廣泛地用於經濟建設中。

在陸地上,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測量風速和風向;預報台風和暴雨;在機場用雷達實現現代化管理和調度等。

在高空中,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幫助高速飛行物飛越崇山峻嶺;雷達與電視技術相結合,能使飛行員在自己的熒光屏上形象地看到目標的形狀和環境的圖像;雷達與天文學相結合,形成了「射電天文學」,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可以探測流星的余跡,並推算出120千米以內的大氣溫度、密度、風向等。1964年,用雷達發射出的電磁波,為飛船在月球上著陸選定了合適的登陸點。

在地下,利用探地雷達發出的電磁波,能夠准確地探查出地球的斷層、空間、陷落等地殼結構的缺陷。它利用滲入到地下的電磁波和反射回波進行分析,可以探得地面以下20米范圍內的地層情況,從而可以預防地陷滑坡和堤壩崩塌等災難性事件,還可以用它來探查地下古物或金屬礦藏等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雷達的應用領域還在進一步擴大。現在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雷達是幫助人類認識世界和觀察宇宙奧秘不可缺少的工具,雷達在經濟建設領域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們形象地稱雷達是「高級偵探」,是人類的好朋友。

說了這么多雷達的好處,你可能會著急地想到:雷達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怎麼會有這么大的本領呢?現在我們就來簡單地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雷達的基本組成包括三個部分:發射機、接收機、天線。開始時將接收機關閉,把發射機打開,由發射機產生一定形式的高頻電磁波(超短波或微波),經發射天線按特定的方向輻射出去。然後再將發射機關閉,把接收機打開,這時原來的發射天線就變成了接收天線。當電磁波在空間傳播途中遇到目標時,就有一部分高頻電磁波會反射回來,接收天線就會把這個信號接收下來並且輸入到接收機中。觀察人員就可以在接收機的輸出端來判斷有無目標以及目標的性質。電磁波從發射機發出到接收機收到反射回來的電磁信號所需的時間,再乘上電磁波的速度(即光速:30萬千米/秒),就是電磁波在雷達和目標之間的往返距離。然後再被2除,所得結果就是所測量的目標的距離。利用天線的方向性或者利用雙波束天線系統,就可以測量出目標的角位置。

多普勒效應是人們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現象。比如,當你站在鐵路旁邊時,迎面飛馳過來一列鳴笛的高速火車,這時你會聽到汽笛的聲調變高;當火車遠離而去時,你又會聽到聲調變得低沉;而聽到靜止的火車鳴笛時,則聲調不變。這說明聲波的頻率(聲調的高低)會因波源與觀察者之間的相對運動而改變,這種現象就叫做多普勒效應。雷達發出的超高頻電磁波也具有這種性質,利用電磁波的多普勒效應,人們就可以測量出目標是向著雷達站運動還是背著雷達站運動,並且可以計算出其速度的大小。

按輻射電磁波的類型及其功能的不同,雷達可分為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雷達有著不同的用途。對此我們簡單介紹如下:圓錐掃描雷達。這種雷達的天線為特殊形狀,它轉動時在輻射空間形成一個圓錐形的覆蓋區。這種雷達整體結構簡單;主要用於測量目標角位置和角度的自動跟蹤,曾廣泛地用於高射炮火的控制。它的缺點是只能跟蹤較慢的目標,同時也有一定的誤差。

單脈沖雷達。它只需發射一個電磁波脈沖信號,就能實現對目標角度的定位和自動跟蹤。它的優點是精確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缺點是結構復雜,使用起來有所不便。

三坐標雷達。它可以在幾個方面同時確定目標的位置,主要用於空中警戒方面。這種雷達對電磁波的波束形式要求嚴格,必須有多路接收裝置,所以結構自然也就比較復雜了。

合成孔徑雷達。它利用運載工具的有規律運動,依次在不同位置上發射相乾的電磁波脈沖信號,然後對一連串回波信號進行處理並合成,所得結果解析度高,適合於在高空飛機和衛星上使用。它的缺點是發射功率較小,對信號雜訊比要求高。

相控陣雷達。它由很多個輻射單元在空間排列構成,通過技術上的特殊處理,能實現輻射電磁波束的空間掃描。能靈活地實現同時對多批量、多目標的搜索和跟蹤,它主要用於警戒和跟蹤。其優點是探測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強,功能多,測量距離遠,可以達3700千米。因此它的用途非常廣泛,被稱為雷達家庭中的「驕子」。它的缺點是結構復雜,造價高,設備龐大而難以隱蔽。雖然這樣,但由於它的優點特別突出,目前仍是雷達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按雷達所在的位置來分。有地面防空雷達,用於警戒敵方侵襲;機載雷達,它能搜索地面防空雷達所看不到的目標,而且不易遭到敵方襲擊;艦載雷達,它的個頭雖小,但「能力」很強,被稱為是「特種雷達」。此外,還有專門為天氣預報服務的氣象雷達等等。

以上這些雷達的性能和特點,都是用控制天線電磁波束的空間掃苗運動得到的。因此,掌握電磁波的輻射特性和有關的規律,是了解雷達特定功能進而使用雷達為人類服務的關鍵。

『玖』 雷達的發明有哪些作用

給人類裝上了千里眼

——1936年雷達的發明

當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雷達,是由英國科學家沃內特森·瓦特於1935年3月研製成容功的。

雷達作為一種無線電控制和定位技術是在發明了電磁波以後發明的。電磁理論的奠基者是傑出的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如果在一條電路內的電流發生漲落,就會產生類似用石投水面時所產生的「波」的運動,這就是電磁波。它能把能量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盡管我們不能直接看見這種傳遞過程,但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發現這種傳遞現象。

『拾』 雷達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出現,一些國家在抵禦它的進攻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為此,有的科學家開始研製一種遠距離尋找飛機的儀器,這就是後來的雷達。
不過,雷達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就已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就如同用鏡子可以反射光一樣。這實質上就是雷達的工作原理。不過,當時赫茲並沒有想到利用這一原理來進行無線電通訊試驗時,通信突然中斷了,幾分鍾後又恢復了正常。這種現象連續幾次出現,起初他以為是機器出現了故障,經檢查,一切正常。於是,他觀察了外部的情況,發現一艘輪船正通過兩艘軍艦之間,等船駛過後,兩艦之間的通訊又恢復了正常。波波夫憑著自己敏銳的感覺,立刻意識到,就是這只船在經過兩艦之間時擋住了無線電波。他由此想到,如果在海上航線上設置無線電通訊設備,就可以利用電波探測到海上目標。但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將此想法付諸實踐。直到1922年,美國科學家根據波波夫的設想,在海上航道兩側安裝了電磁波發射機和接收機,當有船隻經過時,通過電波馬上就可以測出。這就等於在海上設置了 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不過這種裝置仍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雷達。
1935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射波的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飛機的行動。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雷達。這台雷達能發出1.5厘米的微波,因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都要好,遇到障礙後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測空中飛行的飛機性能好。為了安全和方便,當時稱這種雷達為CH系統。經過幾次改進後,1938年,CH系統才正式安裝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這個200公里長的雷達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脅。隨後,英國海軍又將雷達安裝在軍艦上,這些雷達在海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雷達不僅運用在軍事上,還可用來探測天氣,查找地下20米深處的古墓、空洞、蟻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雷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
1842年多普勒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閱讀全文

與雷達的發明和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