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紙 是怎麼發明的 怎麼做出來的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牘)和竹片(又稱簡)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 121 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 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里占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干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Ⅱ 紙是怎麼發明的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 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 木片(又稱牘)和竹片(又稱簡)來書寫文章;以後, 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 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 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 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 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 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 的進步。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 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 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 紙」。【求採納】
Ⅲ 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有關中國古代造紙的方法,歷史上記載很少,但就紙的製作工藝及其原理,發明迄今兩千年來,並無多大實質性變化。總結起可歸納以下幾點:
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比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剝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鍋里煮,待晾涼後再進行浸泡、腳踩,用棍棒攪拌,使其纖維變碎、變細。
二是摻入輔料,製成紙漿。
三是用抄紙器(竹簾之類)進行抄撈、晾乾,即可製成為紙。
紙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中國的文字向著簡化、工整、規范和易於鐫刻、復制的方向發展;織物、紙和墨的發明、發展和應用,為印刷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承印和轉印材料;以手工雕刻和轉印復制技術為基礎的蓋印和拓印以及織物印花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結合,為印刷術的發明奠定了技術基礎。
(3)紙是怎麼創造的擴展閱讀:
一、造紙影響
在古代印度,書寫材料有時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燁樹皮和貝葉。在梵文古典著作里常會見到「白樺樹皮」這個字,最初是書寫材料的意思,中國紙輸入後,人們便用這個字來稱呼紙,可見樺樹皮應用之廣;貝葉是一種棕櫚樹葉,大而且長,古代印度人在樹葉上面寫字、抄經。
過去一般認為,12世紀,紙張才由伊斯蘭教徒帶到南亞的印度,然而實際情況並不盡然。既然蔡倫造紙術改革之後不久,紙張就大量傳入西域、中亞,採用紙張書寫的也不限於漢人。
那麼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因傳播佛教而頻繁活動於此地的印度人,或與印度有關之中亞民族,必會接觸和使用紙張,因為紙張遠比當地傳統書寫工具樹皮、樹葉優越。
二、造紙過程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
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
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
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Ⅳ 紙張的製造過程(8個步驟)
紙張的製造過程如下:
1、木料去皮。原料有很多,這里用木頭作原料,質量好。專將用來造紙的木料放屬進滾筒,去掉樹皮。
(4)紙是怎麼創造的擴展閱讀
造紙原理:
造紙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參考資料
網路—造紙
Ⅳ 紙是怎麼製造的
紙是我們生活中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用途,紙可以用來做手工,可以用來寫字,也可以用來擦東西。紙的發展歷程是非常久的,那麼紙是怎麼造出來的呢?
1、首先採用原材料,也就是樹木和蘆葦草,原材料的採集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將大樹和蘆葦壓成碎片,放入高壓容器,加入氫氧化鈉和硫化鈉把木質素從碎片中分離出來,這樣就可以得到紙漿。
3、用葯水沖洗紙漿,去除紙漿裡面的雜質。
4、漂白紙漿,並且在紙漿裡面加入葯水。
5、用專用的網子將水分瀝干,瀝干之後放在氈子上將水分吸走。
6、用高溫將水分徹底烘乾,同時將紙張壓實。
7、用壓光機做壓光處理,做成很大的卷紙。
8、做出來的的卷紙是很大的,所以要根據各個行業所需的尺寸裁剪,就可以拿到市面上銷售了。
以上就是紙的製造過程以及工藝,造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人類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之一。
因為造紙是用樹木的基礎上造出來的,所以希望我們攜起手來,節約身邊的每一張紙,讓我們的樹更綠,讓我們的天更藍,讓我們生活的地球更美麗。
Ⅵ 紙是怎樣發明的
紙術的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一項巨大貢獻。過去一般認為紙是漢代蔡倫所發明的。根據近代考古發現,遠在西漢就已出現紙。1933年,我國已故的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泊漢代古烽燧亭故址中,曾發掘出一片古代的紙,據考證這古紙為西漢宣帝時所造。1957年5月8日,考古工作者又在西安市東郊灞橋磚瓦廠工地上的古墓中發掘出一批古紙,紙呈米黃色,質地粗糙。經專家鑒定,這批紙的製作原料為大麻韌皮纖維,是漢武帝時的物品,因而被命名為「灞橋紙」。由此,專家們肯定,早在西漢,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發明了造紙術。上述發現,對傳統的蔡倫造紙是一大沖擊,把我國發明造紙術的年代又提前了250年。不過蔡倫對造紙術的發展也是作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的。西漢雖然已能造紙,但由於工藝簡陋,生產出的紙粗糙,使用很不方便。蔡倫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革,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作原料,製造出了一批書寫效果良好的植物纖維紙。人們稱之為「蔡侯紙」。蔡侯紙的出現,結束了我們民族在竹簡、縑帛上寫字繪畫的歷史,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東漢後期,有位叫左伯的書法家,對蔡倫造紙的方法又作了改進,造出了紙質細膩、勻稱而有光澤的高級書寫紙,人稱「左伯紙」。大約在公元4世紀,我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7世紀從朝鮮傳入日本。公元751年,我國的造紙術傳入西方。紙的發明及造紙術的傳播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Ⅶ 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紙的製造過程
1:伐樹做材料 2:裁切成適當的長度 3:剝去樹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將薄片集中處理,運往造紙廠 7:以葯水和蒸氣做成紙漿 8:用葯水沖洗
9:去除雜質 10:漂白紙漿 11:在紙漿中加入葯水 12:用網子瀝乾水分
13:放在氈子上吸水 14:以高溫烘乾水分 15:以壓光機做壓光處理
16:做成紙卷
===================
在中國,紙的發明得歸功於漢朝的太監蔡倫(約公元105年;中文版編者按:近年的歷史考證顯示,這個時間還要往前推)。當時的紙是以竹子根、碎布、大麻等為原料製造的,製造過程是把這些東西搗碎、煮熬、過濾、將殘渣鋪開曬干而成。紙的製造和使用漸漸隨著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向西北傳播開去。公元793年在波斯的巴格達建成了一座造紙廠。造紙術從這里傳到了阿拉伯諸國,首先傳到了大馬士革,然後是埃及和摩洛哥,最後到了西班牙的愛克塞洛維亞。公元1150年摩爾人建起了歐洲第一座造紙廠。後來於1189年在法國的何朗特,1260年在義大利的伐布雷阿諾,1389年在德國先後建立了造紙廠。此後,英格蘭有一個名叫約翰·台特(John Tent)的倫敦商人於1498年在國王亨利二世在位時開始造紙。19世紀,以碎布和植物為原料的紙基本上被以植物漿為原料的紙所替代。
與羊皮紙不同的是:紙相對便宜,能大量而快速地生產,這點對書籍的印刷很重要。第一本印刷得到的書是1457年德國出版的《古騰堡聖經》,此書用來紀念喬那斯古騰堡(Johnnes Gutenberg)。這位來自梅錫(Mainz)的金飾匠發明了第一個活用鉛字印刷板。印刷書的出現加快了職業文學家的創作。
Ⅷ 紙是誰發明發展史是怎麼的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在中國,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里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世稱灞橋紙。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紙。經鑒定,該紙是以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製作技術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造紙技術改良者蔡倫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制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准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贊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Ⅸ 紙到底是怎麼發明的
造紙術 [2] 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版中國是世界上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