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字的演變
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史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改革是指人們有意識地、主動地治理漢字的過程,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指漢字自然的變化過程。漢字的改革一般是非連續的、劇烈的、短期內完成的;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連續的、緩慢的、長期的。漢字的自然流變有時間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多樣化,造成異體字越來越多,字音讀法不同,字義發生變化,導致了漢字不統一、不規范。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演變後,人們必須對漢字進行改革,使得漢字規范化、統一化。此外,漢字不可能一產生就很完美,就能滿足各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也會主動地改革漢字,使得漢字滿足生產力繼續發展的需要。而當改革的措施推廣之後,漢字又開始新一輪的自然流變。
漢字演變
漢字的變化好像路的變化一樣。路是人們走出來的;路走出來之後,人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繕一次;修繕之後,路又漸漸發生一些變化,如變寬、變直、損毀,或者出現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繕。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的路漸漸不能滿足時代 發展的需要,需要建設新的道路,如鐵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當於漢字的改革,而路漸漸自然變寬、變直、損毀、分支等變化,相當於漢字的自然流變。這兩種變化過程有著不同的性質、趨勢、規律和作用,因此過去我們籠統地把這兩種變化放在一起討論漢字的歷史演變,得出的一些結論,如「漢字的發展趨勢是由繁到簡」,難免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殷商)(周) (秦)(漢)(魏晉)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⑴ 「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例如:「ma、ba」用於代表「媽、爸」可能是從哭聲「啊……」中分化出來。語音進化到現代,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漢語中大約有4×400=1600種聲音。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律,從現代語言中可以分辯出一些線索。例如:
鵝、雞、鴨、貓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據其叫聲而定其名的,如「嘎、喵、咯」。
「哈、喔、噓、哎唷……」等聲音是直接表示人類在不同情緒下的自然發聲。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聯。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問題。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斗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例如:遠出狩獵,為了不至於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樹幹上做一些標記。人類在狩獵時,也注意觀察野獸的足跡,以辨別出野獸的特性。另外,人類也可能出於對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畫上「日、月、人、山、木、屮、動物、祖先……」等圖象。
《說文解字[1] 》說,「黃帝的史官倉頡看見鳥獸的腳印,明白可以用形來區分事理,開始創造文字。」 故有「倉頡造字」的典故。
【原文】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háng 野獸經過後留下的痕跡)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
「番→采田」,「番」謂田中野獸的腳印。「采」辨別也,象獸指爪。
【原文】采,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獸足謂之番,從采、田,象其掌。審,悉也,知審諦也,從宀、從采。悉,詳盡也,從心、從采。釋,解也,從采。採取其分別物也。
由「圖畫」經過一個簡化過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徵,開始了「文字」的進化過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圖象向表示聲音的字母方向發展,以語音作為主體。漢字由原始圖象向「象、數、理」方向發展,用不同的圖象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意思。
⑶ 「象」是創造漢字和《易》說理預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屬於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這些基本部件相互組合,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創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還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組合,產生用於表示各種事物、各種意念的諸多文字。
【原文】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邊的「一」表示「地」,與「☰」卦三陽爻象「天、人、地」相通),「顯→日業」(「業」,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樹木,「日」已上樹梢,太明「顯」了)。
這些字還可以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濕→氵顯」、「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這里完全相通,即所謂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維和「陰陽互動」的二分原理。
⑷ 「數」概念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沒水喝會渴,沒東西吃就會餓。「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會挨餓。「有」進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數的概念。
「數」向易符方向演變,逐漸從文字中分離,形成八卦,並在歷史上的夏、商、周時期形成《易經》(《連山》、《歸藏》、《周易》)。例如:奇數(一、三、五、七、九)和偶數(二、四、六、八、十)是兩組不同性質的數。若奇數屬陽,偶數則屬陰。在《河圖》和《洛書》中以「黑、白」或「實心、空心」分別表示。《易》中用「陽爻、陰爻」(、)表示。數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維,將「一」視為陽爻「」,「二」即為「」,「三」即為「☰」。按陽爻重疊之原理,將陰爻也重疊,即為「、、☷」。若再將「、」符號組合,即產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數」的加減乘除為算術。研究「數」的「象」,並且以「象」說「理」,這是演繹《易經》了。漢字中,字根重疊現象比比皆是,這是「數理」在造字中的具體表現。例如:
唱→口昌→ckv(「唱」,從口、昌聲)
哭→吅犬→kv(「哭」,從吅、獄省聲)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樹上有許多小鳥在嘰嘰喳喳的叫,「品」三口,評頭品足。)
囂→頁→xvy(「囂」,從、從頁。頁,首也)
土→十一→ti(《說文解字》中,土→二丨,從二,二為陰數,象地。模糊元碼中按直觀分為「十一」,與「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數也,從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
壞→土不→ht(壞,一說瓦未燒,毀也。)
【原文】壞,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燒,從土、不聲。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圓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圓下方。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侯,從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碼字典)(垚,土高也。如:堯→垚兀,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原文】垚,高也,從三土。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又如:石→磊,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雙,人→從→眾,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眾」。
⑸ 「理」是「象、數」的擴展。漢字外延的演變主要是通過「理」來擴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裡明白、事情變得明顯……」等。
上述漢字演變的五個階段「音、形、象、數、理」,本質上也是創造漢字的五種基本方法。茲舉一例說明:
「貓→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屬於象形,貓叫聲「miǎo」,所以,「貓」聲定為「māo」,造字時聲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為「田中渺小之草」。貓可能是在神農氏農業耕種時期,才被人馴養用於對付損害農作物和糧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於這個時期,這也許是貓沒被收錄的原因。漢字造字時,若兩個重疊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這是漢字造字中「數」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為「可培育的人才」,蓋小孩、小苗相象,理則相通。這樣,「苗」字外延就擴大了,這是,「理」的例子。從「貓」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聲、形、象、數、理」五種基本造字方法,並能看到漢字演變的歷史沿革。
漢字的演變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字體的演變過程,按時代和字體的對應,大體上可分為六種字體,具體如下:
行草
帛,紙
楷書
漢,唐
竹簡,帛
隸書
漢
石
小篆
秦
青銅器,石
籀文
周,春秋,戰國
龜甲,獸骨
甲骨文
商周
甲骨文
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烏龜甲殼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稱"甲骨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習尚等許多方面,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先後出土約14萬片,單字總數約4500個,可認者約1700字.甲骨文是漢字的"祖先",距今約3000多年,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即從那時開始。
金文展示
小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其中,統一文字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統一後的字稱為小篆.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會融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故秦文又稱"秦篆",後人又用"小篆"稱之,以與"大篆"區別.秦代刻石保存小篆書跡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殘存,則最能見其真相.一些刻在秦代度量衡上的文字,則體現出自然朴實的風格。
隸書: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圖為漢隸。
楷書:
中國東漢(25--220)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出現了.圖為楷書的創始人鍾繇。
楷書:
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准字體.圖為鍾繇作品《宣示表》。
草書與行書:
古代的中國人還創造出了兩種可以快速書寫的字體:草書和行書.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圖為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
中國浙江的"蘭亭碑亭"是個有名的地方,當年,王羲之在這里寫下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圖為《蘭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行書"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圖為張芝寫的草書。
㈡ "的"字字義的演變
古代沒有「的」字,作為結構助詞,相當於古文中「之」字作介詞時的用法,例如「其翼若垂天之雲」,翻譯過來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另外,「的」字,在現代漢語中只是一個助詞,沒有副詞的作用,一般用在定語後面,或者用來組成名詞性「的」字短語,例如「彩色的/大的/國家的」,在句中只用作主語或賓語。
至於什麼時候出現這個詞,個人就不太清楚了,推測一下,既然是現代漢語詞彙的一員,按分期,是1919年。僅供參考
㈢ 漢字的來歷和演變
漢字是我們們中國的名文字,從倉潔造字到現在經歷了至少6000多年的歷史了,漢字的奧妙深不可測,現在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漢字的來源把.
漢字的演變:」開頭漢字是由甲骨文,小篆,金文是由(商) (周) (秦) (漢)(魏晉)等各國使用,後來的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是在漢代末期到清政嘉慶年間使用,現在的人們最常用行書楷書等.
漢字的發現,來源:」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的奧妙真是無所不在啊!!!!
㈣ 郭的字義的起源,發展,演變
【名詞】
1.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即外城。內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
郭,外城也。——東漢·許慎[1]《說文》
城外為之郭。——《管子·度地》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木蘭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孟子·公孫丑下》
門閉,因逾郭而入。——《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又如:郭圍(外城邊沿);郭術(城牆和道路);郭郛(外城)
2.泛指城市〖city〗
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送友人》
又如:郭邑(城邑);郭外(城外)
3.通「廓」。外部,外周〖outerframeorsheath〗
又錢無輪郭文章,不便人用。——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董卓傳》
又如:輪郭(輪廓。物體的外周、邊框)
4.春秋國名〖Guostate〗。在今山東省北部
5.皮〖skin〗
津液充郭。——《素問·湯液醪醴論》
又如:津液充郭(津液使外皮充實、潤澤)
6.通「槨」(guǒ)。古代棺材外面套的大棺〖outercoffin〗
病甚,臨卒,將無棺郭。——漢《楚相孫叔敖碑》
7.姓。如:郭申(後漢郭太、申屠蟠的並稱);郭汾陽(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封為汾陽王,世稱郭汾陽)
【動詞】
8.擴張;擴大;開拓〖expand,open up〗。如:郭胸(擴胸)
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風俗通義·鼓》
9.空〖empty〗
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靈樞·脹論》
篆文
㈤ 詞義演變的原因有哪些
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語言諸要素中詞彙的變化最快、最顯著。 主要表現: 新詞的產生 舊詞的消亡 借用外來詞 舊詞添新義(nice, coffin) 一、社會原因 1、社會發展與詞義變化 2、社會環境與詞義變化 3、社會階級與詞義變化 4、民族情緒與詞義變化 5、種族情緒與詞義變化 6、性別差異與詞義變化 7、社會價值觀與詞義變化 8、管養文章與詞義變化 二、語言原因 ( ) 1. 1) 詞義不僅在形成過程中與客觀世界、社 會實踐有密切聯系,而且隨著社會以及人 們認識的發展而發展。 Pen在古英語中寫作penn,來源於拉丁語 的penna,意思是「羽毛、翎管」,即羽 毛製成的筆。至今仍有「翎管筆」,名字 卻叫quill pen。而pen現在卻隨著科學的發 展演變為今天的金筆、銥金筆、鋼筆等, 完全脫去了「羽毛」的含義。 ( ) 1. 2) 專門術語和普通詞彙之間經常交叉使用, 也使詞義發生了演變 Salt:食鹽;(化)鹽,鹽類 Appendix:附錄;(生理)闌尾 ( ) 2. 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往往會使詞的意義發生 變化: Abdication:退位 可以特指英王愛 德華八世1936年為能與沃利斯·辛普森夫人 結婚而正式放棄王位 Accession Day:登基日 現在英國特指 1952.2.6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之日 ( ) 2. 英國議會(parliament) Upper House / House of Lords 上院,上院議長 High Lord Chancerllor Lower House / House of Commons下院, 下院 議長Speaker ( ) 2. 美國國會(congress) The Senate 參議 院,上議院。參 議員senator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the Chamber of Deputies/the Lower House眾議院,下議院。 眾議員congressman ( ) 3. 社會中的心理因素也造成了詞義褒貶的演 變。如: 社會地位低下的人,villain(壞人),knave (不誠實的人),churl (下賤的人)之類的詞都 帶上了貶義。凡是涉及社會地位高的人, 哪怕跟自由人、紳士、貴族有關的詞(如 free, gentle, noble)都帶上了褒義。 ( ) 3. 詞義朝貶義方向演變的過程叫做詞義的降 格(degradation, degeneration, deterioration, catachresis或pejoration of meaning)。 詞義朝褒義方向發展的過程叫做詞義的升 格(the elevation, ascent或amelioration of meaning)。
㈥ 造的字義是什麼
造是一個漢字。多用於批評過分的吃喝玩樂,有拜訪的意思,還指過分的折騰。現常被網友用於表達「知道」的意思:你造嗎,比如?=你知道嗎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㈦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准字。 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餘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片語,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漢字產生以後,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
(7)創造字義的演變擴展閱讀:
目前,考古學者共發掘甲骨16萬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碎塊。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有三千個,在三千餘字裡面,學者們釋讀一致的是一千多字。
其餘的或者不可釋讀,或者學者們分歧嚴重。盡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致了解有關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了。
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又經歷了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