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華為以共識創造效率

華為以共識創造效率

發布時間:2021-09-25 20:33:52

㈠ 華為內部批判任正非「十宗罪」,到底是什麼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以其高明的管理智慧深受員工的喜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任正非也曾被華為內部批判過。到底怎麼回事呢?據藍血研究消息,2018年3月華為藍軍組織開了一次內部批判會並列出任正非十宗罪,將其以電郵文件等方式公布。其中十宗罪包括有時指導過深過細過急、不能把中庸之道用到極致等。

以下為華為藍軍內部批判會列出的任正非十宗罪:

1、任正非的人力資源哲學思想是世界級創新,但有的時候指導過深過細過急,HR體系執行過於機械化、僵硬化、運動化,專業力量沒有得到發揮;

2、不要過早否定新的事物,對新事物要抱著開放的心態,讓子彈先飛一會兒;

3、工資、補貼、獎金、長期激勵機制等價值分配機制需要系統梳理和思考;

4、不能把中庸之道用到極致,灰度灰度再灰度,妥協妥協再妥協;

5、幹部管理要風險和效率上追求平衡;

6、要重視專家,強化專家的價值;

7、反思海外經歷適用的職務范圍的問題;

8、不能基於匯報內容、匯報好壞來否定匯報人員或肯定匯報人員;

9、任正非的很多管理思想、管理要求只適用於運營商業務,不能適用於其他業務;

10、戰略預備隊本來是中央黨校,但由於實際運作執行問題,結果變成了五七幹校。

㈡ 華為的TUP究竟是什麼應該如何評價

TUP(Time Unit Plan):

時間單位計劃,即預先授予一個獲取收益的權利,包括分紅權和增值權,但收益需要在未來N年中逐步兌現(也可以跟業績掛鉤),同樣,其與所有權性質的股權沒有關系,TUP的權利兌現後自動銷毀,以五年為一個周期。

評價: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華為也是如此,在任正非的企業家精神的引領下,其建立起來的以奮斗者為本,服務實體經濟,追求科技創新的通證經濟讓其組織充滿生命力,創造了奇跡。

企業家可以學習任正非的人力資本思想,重新設計股權架構,根據戰略需要進入資本市場。

是任正非的人力資本思想的體現,是一種理論創新與實踐的結合:

首先,任正非在華為建立了共識機制——《華為基本法》,核心是「以奮斗者為本;勞動、知識、企業家和資本創造了公司的全部價值;強調人力資本不斷增值的目標優先於財務資本增值的目標。」

第一階段:員工持股。1990年起,華為的員工開始按照每股1元的價格認購公司股權,這一階段,華為實施的是傳統的員工持股制度,這是一種最簡單的辦法,讓人力資本分享公司產權。

第二階段,虛擬股票期權。2001年,華為股東會通過了股票期權計劃,推出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虛擬股票期權計劃暫行管理辦法》。

第三階段,飽和配股制。2008年,華為公司微調了虛擬股制度,實行飽和配股制,規定員工的配股上限,每個級別達到上限後,就不再參與新的配股。此時的配股價格是4.04元。

第四階段,虛擬股權+ TUP(Time Unit Plan)——時間單位計劃。2013年後,華為逐步採用TUP制度來替代虛擬股制度。

㈢ 華為的企業價值觀

華為的企業文化

華為成立於1988年。經過10年的艱苦創業,華為建立了良好的組織體系和技術網路,市場覆蓋全國,並延伸到香港、歐洲、中亞。公司現有員工3000餘人,其中研究開發人員1200餘人。在發展過程中,華為一直堅持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公司」為主導的企業文化,發展民族通信產業,連續3年獲得深圳市高科技企業綜合排序第一,1995年獲得中國電子百強第26名。1996年產值達26億元,1997年已超過50億元,到1999年已達到120億元左右。
目前,華為在大容量數字交換機、商業網、智能網、用戶接入網、SDH光傳輸、無線接入、圖像多媒體通訊、寬頻通訊、高頻開關電源、監控工程、集成電路等通信領域的相關技術上,形成一系列突破,研製了眾多拳頭產品。1996年交換機產量達到250萬線,1997年達400萬線(含出口)。華為的無線通訊、智能網設備和SDH光傳輸系統正在大批量裝備我國的通信網。華為不僅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發展,而且形成了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因為華為人深知,文化資源生生不息,在企業物質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只有靠文化資源,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才能戰勝困難,獲得發展。
一、民族文化、政治文化企業化

華為人認為,企業文化離不開民族文化與政治文化,中國的政治文化就是社會主義文化,華為把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分解為可操作的標准,來約束和發展企業高中層管理者,以高中層管理者的行為帶動全體員工的進步。華為管理層在號召員工向雷鋒、焦裕祿學習的同時,又奉行決不讓「雷鋒」吃虧的原則,堅持以物質文明鞏固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來形成千百個「雷鋒」成長且源遠流長的政策。華為把實現先輩的繁榮夢想,民族的振興希望,時代的革新精神,作為華為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鑄造華為人的品格。堅持宏偉抱負的牽引原則、實事求是的科學原則和艱苦奮斗的工作原則,使政治文化、經濟文化、民族文化與企業文化融為一體。

二、雙重利益驅動

華為人堅持為祖國昌盛、為民族振興、為家庭幸福而努力奮斗的雙重利益驅動原則。這是因為,沒有為國家的個人奉獻精神,就會變成自私自利的小人。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決定了必須堅持集體奮斗不自私的人,才能結成一個團結的集體。同樣,沒有促成自己體面生活的物質慾望,沒有以勞動來實現慾望的理想,就會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進而滋生懶惰。因此,華為提倡慾望驅動,正派手段,使群體形成蓬勃向上、勵精圖治的風尚。

三、同甘共苦,榮辱與共

團結協作、集體奮斗是華為企業文化之魂。成功是集體努力的結果,失敗是集體的責任,不將成績歸於個人,也不把失敗視為個人的責任,一切都由集體來共擔,「官兵」一律同甘苦,除了工作上的差異外,華為人的高層領導不設專車,吃飯、看病一樣排隊,付同樣的費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上下平等,不平等的部分已用工資形式體現了。華為無人享受特權,大家同甘共苦,人人平等,集體奮斗,任何個人的利益都必須服從集體的利益,將個人努力融入集體奮斗之中。自強不息,榮辱與共,勝則舉杯同慶,敗則拚死相救的團結協作精神,在華為得到了充分體現。

四、「華為基本法」

從1996年初開始,公司開展了「華為基本法」的起草活動。「華為基本法」總結、提升了公司成功的管理經驗,確定華為二次創業的觀念、戰略、方針和基本政策,構築公司未來發展的宏偉架構。華為人依照國際標准建設公司管理系統,不遺餘力地進行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強化內部管理,致力於制度創新,優化公司形象,極力拓展市場,建立具有華為特色的企業文化。

附錄《華為公司基本法》摘要

核心價值觀

追求

第一條 我們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並依靠點點滴滴、持之以恆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

員工

第二條 認真負責和管理有效的員工是我們公司最大的財富。新生知識、新生人格、新生個性,堅持團隊協作的集體奮斗和決不遷就有功但落後的員工,是我們事業可持續成長的內在要求。

技術

第三條 廣泛吸收世界電子信息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虛心向國內外優秀企業學習,獨立自主和創造性地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系列,用我們卓越的技術和產品自立於世界通信列強之林。

精神

第四條 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凝聚力的源泉。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和團結合作精神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我們決不讓雷鋒們、焦裕祿們吃虧,奉獻者定當得到合理的回報。

利益

第五條 我們主張在顧客、員工和合作者之間結成利益共同體,並力圖使顧客滿意、員工滿意和合作者滿意。

社會責任

第六條 我們以產業報國,以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公司的發展為所在社區做出貢獻。為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基本目標

顧客

第七條 我們的目標是以優異的產品、可靠的質量、優越的終生效能費用比和周到的服務滿足顧客的最高需求。並以此贏得行業內普遍的贊譽和顧客長期的信賴,確立起穩固的競爭優勢。

人力資本

第八條 我們強調人力資本不斷增值的目標優先於財務資本增值的目標。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各具專長的自律的員工,是公司的人力資本。不斷提高員工的精神境界和相互之間的協作技巧,以及不斷提高員工獨特且精湛的技能、專長與經驗,是公司財務資本和其他資源增值的基礎。

核心技術

第九條 我們的目標是在開放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地發展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通信和信息技術支撐體系。通過吸收世界各國的現代文明,吸收前人、同行和競爭對手的一切優點,依靠有組織的創新,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術專長,持續且有步驟地開發出具有競爭優勢和高附加值的新產品。

利潤

第十條 我們將按照我們的事業可持續成長的要求,設立每個時期的足夠高的利潤率和利潤目標,而不單純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公司的成長

成長領域

第十一條 只有當我們看準了時機和有了新的構想,確信能夠在該領域中對顧客做出與眾不同的貢獻時,才進入新的相關領域。

公司進入新的成長領域,應當有利於提升我們的核心技術水平,有利於增強已有的市場地位,有利於共享和吸引更多的資源。順應技術發展的大趨勢,順應市場變化的大趨勢,順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就能使我們避免大的風險。

成長的牽引

第十二條 機會、技術、產品和人才是公司成長的主要牽引力。這四種力量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機會牽引人才,人才牽引技術,技術牽引產品,產品牽引更多更大的機會。加大這四種力量的牽引力度,促進它們之間的良性循環,並使之落實在公司的高層組織形態上,就會加快公司的成長。

成長速度

第十三條 我們追求在一定利潤率水平上的成長的最大化。我們必須達到和保持高於行業平均的增長速度和行業中主要競爭對手的增長速度,以增強企業的實力,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和實現公司各種經營資源的最佳配置。在電子信息產業中,要麼成為領先者,要麼被淘汰,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成長管理

第十四條 我們不單純追求規模上的擴展,而是要使自己變得更優秀。因此,高層領導必須警惕長期高速增長有可能給公司組織造成的緊張、脆弱和隱藏的缺點,必須對成長進行有效的管理。在促進公司迅速成為一個大規模企業的同時,必須以更大的管理努力,促使公司更加靈活和更為有效。始終保持造勢與務實的協調發展。

我們必須為快速成長做好財務上的規劃,防止公司在成長過程中陷入財務困境而使成長遭受挫折,財務戰略對成長的重要性不亞於技術戰略、產品戰略和市場戰略。

我們必須在人才、技術、組織和分配製度等方面,及時地做好規劃、開發、儲備和改革,使公司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㈣ 華為手機銷量額穩局世界前列,其獲得的利潤用於創新研究所佔的比例占絕大部分嗎

日前,華為正式發布2016年度財報,營收同比增長34%,達到5216億元(751億美元),凈利潤371億元人民幣(約合54億美元),同比微增0.4%,研發投入高達764億元(110億美元)。 但由於利潤率自2013年以來首次跌破兩位數和屢創新高的研發投入還是引發了業內的爭議,甚至有觀點認為,華為過高的研發投入拖累了華為的利潤。事實真的如此嗎?華為的研發投入真的過高嗎?

但當我們將上述企業的利潤來和研發投入作對比的話,問題就來了。按利潤排名上述企業分別是蘋果600億美元、三星250億美元、微軟201.8億美元、谷歌194.8億美元、英特爾103億美元、華為54億美元。 我們這里以研發投入的最大和最低為例,看看華為研發對於促進利潤方面的表現,即華為與研發投入最大的三星相比,其以三星78.5%的研發投入,換來的是僅為三星21.6%的利潤;以投入最低的英特爾1.1倍的研發投入換來的是其52.4%的利潤。 如果說上述在促進企業規模(營收)的增長上,華為的研發投入並不高的話,那麼在促進企業效率(利潤)的增長上,華為的研發投入確實又過高了,或者說華為在研發投入的效率上,與上述科技企業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㈤ 華為的績效管理是怎麼做的

華為是神秘的,華為是成功的,它的成功,更加重了它的神秘。
華為,成立於1987年,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在全球主流產業、主流市場進行競爭,面對最強勁的世界級公司,能夠擁有最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最強的競爭能力的企業。華為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家進入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2009年華為更以銷售收入218億美元,一舉超越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兩大巨頭,躍居全球設備商老二之位。華為在世界上14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2010年銷售收入1850億元,員工11.5萬,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40%.按照2009年可以找到的數字,華為全球員工共計87500名,研發人員37432人(42.78%),市場人員25943(29.65%),管理人員6020(6.88%), 生產人員18104(20.69%)。
這樣一個龐大的企業王國,從上至下,都籠罩在神秘之中。坊間流傳一個段子,姑且不去找它的出處,謹以此烘托下氣氛:據說某日,任正非和柳傳志共乘一機,落地後,其一受到夾道歡迎,仰慕者眾,鮮花掌聲簇擁而出;而另一,則自己拉著行李,踽踽獨行。想見這場面,不禁莞爾。倒也不是任總缺乏仰慕者,實在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的人太多了,當然不如電視上常見的柳總那麼貼近。
不止「領袖」如此,華為上下通常都是不接受媒體采訪的。一部《華為基本法》,很多關注管理的人從九十年代學到現在,卻鮮見華為內部的管理者來分享過。數年前某次培訓上,有前華為的HR坦率告知,他們禁止與其他企業做相關交流,當時聞者莫不表示不解,或者也有某種不忿吧。
多年後再看,華為的持續發展更增加了它對於其他企業的吸引力,「學華為」依然長久不衰。華為用事實證明,它的行為你或許不理解,但是能夠通向成功。這,對所有企業來說,對所有管理者來說,是最實際的。
華為的管理是一個密切關聯的體系,績效管理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一、華為建立績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績效管理之所以愈加重要,是華為發展到目前階段的需要,目前任正非最大的挑戰是與華為十幾萬員工的惰性做斗爭。
1990年華為實行員工內部持股,2001年實行名為「虛擬受限股」的期權改革,即新員工不再派發長期不變一元一股的股票,而老員工的股票也逐漸轉化為期股。2009年底員工持股98.58%,任正非持股1.42%,9.5萬員工有6.1萬名擁有股份。
對於一名1995年之前進入華為的總監級管理者而言,2001年前後,他的累計股權會超過100萬股,如果按照80%的分紅比例計算,他在2001年一年的個人分紅收入約80萬。
華為基層員工平均年收入為16萬,全員佔比約88%;四級經理年薪50萬;3級主管年薪100萬;二級總監年薪350萬;一級總裁約為1500萬。
他為中國培養了一批「中產階層員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華為是中國企業的「全員中產階層」典範。 在員工達到了「富裕」的基礎上,如何引導員工進行二次創業,激發並保持員工的鬥志,繼續把華為帶領向前?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必須依靠績效管理。
大家一提起華為的企業文化,都會想到狼文化,其實華為本身定義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在華為,執行的是「員工持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分配政策,按照核心層、中堅層、骨幹層,實行普惠制,員工廣泛持股。任正非本人的股份2009年底的時候只佔1.42%.作為一家100%由員工持股的非上市民營企業,員工持股比例如此之高令人吃驚。
要想更科學地分配利益,就必須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在定性上,確定誰是奉獻者,誰是偷懶者;在定量上,要明確每一個人的價值貢獻。其中的關鍵是由人評價人,轉向制度評價人。企業必須通過公正的分配製度,給予不同價值貢獻者以不同的回報,並通過回報體系的設計,激勵員工的價值創造行為。
如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所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二、華為績效管理制度的要點

華為非常重視制度建設,多層次的價值評價體系能夠以制度形式確立下來,互相制約,破除人為干擾。
一是企業績效管理——公司績效、部門績效;二是職位評價——決定基本工資;三是任職資格——職位晉升;四是工作績效——調薪和獎金;五是累計貢獻——員工持股;六是能力評價;七是態度評價。
有活力機制的核心:讓雷鋒不吃虧,讓小人不得志。用制度培養雷鋒,讓偷懶者受到懲罰;機制有活力的表現:幹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員工能進能出。華為以身踐行,績效管理機制逐步明晰,截至到現在,大體可以把華為績效管理發展歷程分為三段:

第一階段:1995-1997年,人事考核階段。(1)將考核作為一個單一的過程;(2)考核內容包括工作態度、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先在市場部進行試點;(3)目的在於強化管理意識,推動管理觀念的普及,進而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階段:1998-2001年,績效考核階段。(1)將考核作為績效評價的工具;(2)考核內容以績效為中心;(3)目的在於強化成果導向,推動員工務實、作實,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第三階段:2002年至今,績效管理階段。(1)將考核作為目標導向,考核是一個管理過程;(2)增加了跨部門團隊考核的新內容;(3)推動員工在目標指引下自我管理,形成自我激勵和約束機制,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三、華為績效管理的含義

華為認為,績效管理就是管理者與員工雙方的雙贏。第一,就目標及如何達到目標而達成共識,並增強員工成功地達到目標的管理方法; 第二,績效管理不是簡單的任務管理,它特別強調溝通、輔導及員工能力的提高;第三,績效管理不僅強調結果導向,而且重視達到目標的過程。

㈥ 華為在不同階段分別採用了哪些籌資方式,這些籌資方式有什麼優缺點

《華為基本法》第二章《基本經營政策》的第五節《理財與投資》

第三十六條 我們努力使籌資方式多樣化,繼續穩健地推行負債經營。開辟資金來源,控制資金成本,加快資金周轉,逐步形成支撐公司長期發展需求的籌資合作關系,確保公司戰略規劃的實現。

在債務籌資的領域裡面,華為有四種方式:

一是集團內擔保借款,

二是信用借款,

三是應收賬款融資,

四是公司債券。

擔保借款、信用借款、應收賬款融資,資金來源都是銀行,所以華為必須把銀行作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開辟更多更好的合作銀行。除了這三個類型的債務,現在的華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資金來源就是公司債券,到2017年的年底,華為全部借款當中,公司債券有291.45億元,佔到華為總借款的73%,債券已經是華為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了。

為了發行公司債券,華為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設立了歐拉資本有限公司和格拉資本有限公司,兩個全資的子公司,就是用來發行企業債券的。

從2012年到現在,華為已經發行了6次企業債券了,其中只有2次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第一次是2012年發了3年期的10億元人民幣,第二次2014年發了3年期的16億元人民幣,兩次籌集到了26億元人民幣。

華為的大部分借款都來自海外,2015年華為就發了10年期的10億美金的美元債券,2016年又發了10年期的20億美金的美元債券,2017年發了兩筆,一筆5年期的10億美金,一筆10年期的5億美金債券(不同期限的利率不一樣哈),這樣華為主要的借款就變成「美元公司債券」了

399億元人民幣的總借款,291億人民幣都是美元債券,這裡面除了65億元人民幣的債券是5年期的,其餘的226億元人民幣都是10年期的,利息都控制在3、4個點左右較低水平上。

(6)華為以共識創造效率擴展閱讀

負債經營是企業利用社會資源提升競爭能力的基本模式,但凡借來的債務都是某一天要還的,所以負債經營在放大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同時,一定會帶來償還債務的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在債務總額、債務結構這些方面要有恰當的安排

這里的要求就是「穩健」,負債經營是肯定要的,華為學不了老乾媽那樣的模式,華為的籌資戰略就是負債經營,只是負債經營要注意風險,要「穩健地」推行負債經營。

㈦ 創造性思維在華為經營和發展過程中有何重要作用

創造性思維在經營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促進企業的發展。

㈧ 結合華為取得的成就談談創新有什麼意義

在《新聞聯播》中,任正非表示,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華為秉承這樣的信念,28年來對准一個城牆口持續沖鋒,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以實業發展至今。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智能社會,其深度和廣度我們還想像不到。越是前途不確定,越需要創造,這也給千百萬家企業公司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公司如何去努力前進,面對困難重重,機會危險也重重,不進則退。如果不能扛起重大的社會責任,堅持創新,遲早會被顛覆。

(8)華為以共識創造效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指導營銷的人一定要兼備以上兩種特質,能快速熟悉企業業務,上馬殺敵,立竿見影,同時也能將經驗套路等固化成體系,坐而佈道,搭建系統。兩種特質缺一不可。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簡單照搬華為,言必稱華為語錄,不但不能成就企業,還可能會毀了企業。必須還原華為營銷的本質,然後與具體的行業特質、本企業的發展階段進行有機結合,才能綻放異彩。

戰略沙盤是綜合參考客戶地圖和產品地圖,梳理當年當季度的作戰沙盤,不斷搶占戰略高地,如應重點關注的行業、行業中的重點客戶和重點布防的產品。

㈨ 華為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是什麼

華為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分別如下:

經營模式:華為的宏觀商業模式是客戶化導內向,產容品的發展路標是客戶需求導向,把為客戶提供完善和及時的服務作為公司存在的唯一價值和理由。

管理模式:華為的微觀商業模式就是流程化的組織建設,完成企業諸元素從端到端、高質、快捷、有效的管理;在內部核心價值觀方面,相應地構建以高績效為特徵的企業文化。

(9)華為以共識創造效率擴展閱讀

經營理念,就是管理者追求企業績效的根據,是顧客、競爭者以及職工價值觀與正確經營行為的確認,然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企業基本設想與科技優勢、發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業追求的經營目標。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導下建構起來,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組成的管理行為體系結構。創業型管理模式是與人類二次創業時期相對稱的,以知識管理為主導、以機會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模式。

閱讀全文

與華為以共識創造效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