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實證研究有哪些具體方法
實證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談話法、測驗法、個案法、實驗法。實證性研究是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首先,實證主義社會學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孔德創立的,其代表作為《實證哲學教程》,後由法國的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所繼承和發展,其主要著作有:《論社會分工》、《社會學方法的規則》、《論自殺》。孔德生活的時代正式法國社會變革的時代,他親歷法國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會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於是他把社會學界定為研究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科學。
其理論基礎是:「起源於經驗主義哲學,是一種『樸素的現實主義』」。在對客體的認識方式上,承認在人的外部存在著一個真實世界,它獨立於並外在於人類的感官和意識,通過科學方法人類可以直接地認識這一真實世界,並且這個「真實世界」又由社會事實所決定的。
⑵ 簡述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首先,實證主義社會學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孔德創立的,其代表作為《實證哲學教程》,後由法國的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所繼承和發展,其主要著作有:《論社會分工》、《社會學方法的規則》、《論自殺》。孔德生活的時代正式法國社會變革的時代,他親歷法國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會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於是他把社會學界定為研究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科學。
其理論基礎是:「起源於經驗主義哲學,是一種『樸素的現實主義』」。在對客體的認識方式上,承認在人的外部存在著一個真實世界,它獨立於並外在於人類的感官和意識,通過科學方法人類可以直接地認識這一真實世界,並且這個「真實世界」又由社會事實所決定的。
具體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客觀事實和社會產物,將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作為研究起點,重視對社會規律進行科學概括,試圖尋求社會現象間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以承認存在著一個擁有特定價值觀、信仰、規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為前提,集中研究現實內容本身或實質;比較注重用客觀性的表達代替引索性的表達,力求補足和解釋特定引索性表達的意義,以使其結果普遍化;關注被研究對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規律性。
主要通過隨機抽樣調查方法去搜集資料,包括問卷法、結構性觀察法、問卷訪問法等;傾向於運用諸如統計圖表類的定量技術或利用統計軟體和計算機去處理、分析資料,以及用公式、數量模型去表達經得起檢驗的假設;既使用了包括觀察、實驗、測量、演繹、假說等自然科學的或經驗科學的研究方式,還使用了包括邏輯的、數學的、統計的分析方法。多用於橫向研究,常常圍繞某種社會現象(事件)、社會問題而不是針對某一個時期內去搜集資料,適用於對大范圍的社會活動結果或大量的社會現象(問題)的發生作宏觀研究分析。常運用統計學原理與方法,把大量社會現象的產生及演變,視為一種隨機現象進行研究,具體歸結為對隨機事件和隨機變數的演變趨勢和規律的研究。
⑶ 什麼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
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社會學的主流。
(3)孔德創造的實證方法擴展閱讀: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指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⑷ 孔德對於「實證」的意義有哪些解釋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指要求任何科學必須以可感覺到的事實作為出發點,並限於描述這些可感覺的事實及其規律的哲學觀點。「實證」一詞(Positive)的意思,按孔德的解釋有四種意義:一是與虛幻相對立的真實,二是與無用相對立的有用,三是與猶疑相對立的肯定,四是與模糊相對立的精確。
⑸ 孔德的實證方法給西方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這種思想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反對理論思維、反「形而上學」的思潮,實際上是打著科學的旗號反對真正的科學的理論思維,宣揚不可知論。
⑹ 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具有哪些特點
孔德的學術思想概括地說有三個主要部分:(1)實證主義哲學思想;(2)實證主義的宗教——「人道的宗教」;(3)以實證哲學為基礎的社會學理論。
第二節 實證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
一、實證主義哲學的含義(Positivism )
所謂「實證的」,他認為讓要有六種含義,即現實的、有用的、確實的、精確的、積極的、相對的,它們對立於傳統神學和哲學的以下特性:空想的、無用的、不確實的、模糊的、消極的、絕對的。到了晚年,他又將「同情的」作為實證概念的第七個要素。
他這樣評價自己哲學的功能:第一,實證哲學的研究為人們提供了惟一合理的方法,來顯示和證明智力發展的邏輯規律;第二,實證哲學將指導人們改造教育的體系;第三,由於它是對科學進行總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動各門科學的進步;第四,它為改造社會提供了惟一穩固的基礎。
這表明,孔德把自己的實證哲學看成既是科學的方法論,又是改革教育、統一科學的科學哲學,還是改造社會的社會哲學,它包羅萬象,無所不能。
二、三階段論(three stages)
孔德認為一切人類知識的發展都依次經歷三個階段:「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實證階段」。與此三階段相對應,人類的智力就顯示出如下的特徵:
1、神學階段(Theological Stage)——世界的根源是什麼?(最低階段)
在這個階段,神學占統治地位,人類解釋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歸因於生命體或與人類相似的力量。在這一階段人類智力的特徵是:自由幻想,尋找事物現象的根源,探索萬物的內在本質,追究事物的最後原因,即要求獲得絕對的知識。
2、形而上學階段(Metaphysical Stage)——尋找事物背後的物質或本性(過渡階段) 在這個階段,用形而上學(超經驗)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學來解釋一切,以求獲得關於事物的本質的絕對知識。在此階段,科學知識受形而上學的支配,力求在經驗的自然現象背後尋找抽象的物質或精神的本性,各種科學知識都是形而上學的抽象概念構成。
3、實證階段(Positivistic Stage)——尋找現象之間的規律(最高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們不再以虛構的超自然的主體或抽象的原則來解釋經驗現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種現象的內在原因」。而把知識「局限在經驗事實的范圍內」,以「發現現象的實際規律」,即發現它們的先後不變的關系和相似關系。因此,這一階段的科學知識都是經驗的、實證的知識。
最後,孔德認為「三階段論」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可推廣到各個領域,甚至運用到個人。從個人來說,依據該規律,他得出每個人的一生都經歷這三個階段:童年時代是神學家;青年時代是形而上學家;壯年時代是物理學家。
三、科學層次
與三階段法則密切相聯,孔德將科學分為五類:(1)天文學——(2)物理學——
(3)化學——(4)生物學(有機物理學)——(5)社會學(孔德在《教程》第4卷以後改稱其為「社會學」。)此外他還提到數學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可置於這五類學科之首或尾。孔德認為,在統一的科學序列中,社會學位於最高層,是王冠上的寶珠,因
為它研究的對象是最復雜、最特殊的。
第三節 實證主義的社會學(Positivism Sociology)
一、孔德實證主義社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19世紀80年代孔德創立社會學及其理論以前,歐洲各國的思想家、哲學家對社會的研究一般限於社會哲學的范疇之內,他們探索的社會並非實際存在的或現存的社會而是他們認為應當存在的社會。從孔德開始,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孔德創立社會學及其理論絕不是偶然的,它們是當時歐洲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我們知道,孔德出生前的1789年在他的故鄉爆發了法國大革命。這次大革命以雷霆萬鈞之勢徹底摧毀了法蘭西封建制度,代之面而起的是法國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各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其影響所及遍於歐洲。從1789年起法國社會經歷了民主與獨裁、革命與反革命、帝制與共和、復辟與反復辟的反復較量,社會動盪的時間長達數十年之久。舊的社會秩序破壞了,新的社會秩序正在建立當中.孔德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它不能不影響孔德的政治社會思想。另一方面,自18世紀中葉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到19世紀初已席捲法國和西歐其他國家。如果說法國大革命導致了歐洲政治與社會思想的巨大變動的話,那麼工業革命則從經濟和社會生活兩方面沖擊了西歐舊的社會秩序。恰好生活在工業革命時期的孔德目睹了經濟的劇烈變動:成千上萬的農民涌進城鎮並在一夜之間成為受雇於工廠主的勞動者,他們在極其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為資本家幹活而工資僅夠糊口。都市人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長,維系昔日范圍狹小的社區的傳統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已不復存在;工人起義、市民暴動(如1831年法國里昂、1848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起義,1836--1843年英國市民的大憲章運動等等)使歐洲社會動盪不已,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工業革命更帶來歐洲社會意識的重大變化:新興的中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崇尚民主與科學,貴族與君主政治思想已無市場;千百年來在人們頭腦中以上帝決定社會秩序的觀念逐漸崩潰,宗教已失去昔日的力量,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道德權威。社會、家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舊的社會規范漸漸為新的社會規范所代替。所有這一切變化在孔德(以及其他許多思想家)的眼裡意味著,社會變遷的方向模糊不清;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正在受到威脅。因此,了解社會事實,研究社會秩序以及社會秩序的變動,找出支配社會現象與人類行動的規律,便成了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當時建立「社會物理學」(後改稱社會學)的主要動機與目的。
二、社會靜力學(Social Statics)和社會動力學(Social Dynamics)
孔德把社會學定義為研究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科學。按照生物學區分為解剖學和生理學的類比,孔德把社會學區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兩部分。社會靜力學是孔德關於人類社會自發秩序的一般理論,而社會動力學則是關於人類自然進步的一般理論。
(一)社會靜力學(Social Statics)
「秩序」是孔德社會靜力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核心的范疇。對社會秩序及其變動規律的關注是孔德當年創建社會物理學或社會學的基本動因。因此對社會秩序的研究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有關社會秩序的理論便成為孔德社會學說中的核心部分。在1851一1854年出版的4卷本《實證政治體系》一書中提出「社會靜力學(social static)」和「社會動力學(Social dynamics)」的理論觀點。前者主要研究社會秩序.後者則研究社會在維持「基本秩序」前提下的進步與變遷。正如法國社會學家阿隆指出的那樣,孔德的「社會靜力學揭示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社會動力學論述這一基本秩序在到達實證主義最終階段之前所經歷的曲折過程。」「動力學從屬於靜力學。」
孔德的《實證政治體系》第2卷以「人類秩序的抽象論著」為副題論述了他的社會靜力學觀點。孔德認為社會靜力學的研究目的是「將人類秩序作為一個不變的東西加以研究,」如同解剖學那樣對人類社會的結構進行剖析,找出社會結構的性質。這樣做「最終是為了確定真正特性的正常制度.然後解釋這個制度最終實現之前為什麼需要一個長期的逐步准備的過程。」由此可見,社會靜力學在孔德看來就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秩序、社會和諧一致、社會制度正常的科學。
那麼孔德的社會靜力學的基本觀點和內容是什麼?
孔德認為對社會剖析應首先從社會的基本元素家庭(孔德否認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元素)著手。因為家庭是微縮了的小社會,社會的美好前景來自家庭的和諧。家庭關系包括兩性、親子、兄弟或姐妹關系等等。家庭關系實際上體現人性中利己與利他的兩重性的統一與和諧:人們在家庭中從種己的動機出發,其結果則是既愛自己又愛(家庭中的)他人。此外,家庭中人與人的關系由於體力、智力與個性的差異本身就有不平等性,即順從與被順從;這種關系若能延伸到社會,那麼就可實現社會的和諧一致。隨後,孔德又進一步分析了階級或種族即社會的「組織」這一層次。從社會和諧協調的原理出發,孔德認為「社會愈進步,階級、組織、機構愈復雜,也就愈需要更好的和諧。為達此目的,社會各階級應當安於自己的職業,相互合作。他指出,社會之所以出現了工人起義、市民暴動等騷亂乃在於各種社會組織之間不能協調,因此實證論者應當以宣傳「愛」與「秩序」為己任。在孔德看來,國家和政府作為社會權力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組織。國家和政府的存在是為了社會的和諧與秩序。國家和政府超越於階級之上,主持公道。他認為,國家和政府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發揮功能:(1)用宣傳和教化的方式統治社會。(2)用軍隊和憲兵等暴力手段統治社會。此外,孔德也強調了宗教力量對政治權力組織的制約和輔助作用:「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應當包括一種與力量統治相對應的或糾正這種力量統治的東西,即教權。教權的功能是調節社會內在生活,把人們聯系起來共同生活、行動,使世俗權力神化讓人們了解服從的必要性。不過孔德所指的宗教就是他所倡導的。「人道宗教』』或日「人性宗教」,而教權則是人的智力和感情的權力。可見,孔德對教權作為一種社會組織發揮社會調節功能是相當重視的。
在孔德看來,維持社會秩序除了家庭、政治權力形式以及宗教力量之外,語言和社會分工也發揮其重要功能。孔德認為語言以其橫向與縱向聯絡的特徵,能夠實現人與人之同思想、情感的交流從而維持社會的秩序並且使社會文化能夠代代相傳。孔德在《實證政治體系》第2卷第7章充分論證了勞動分工對社會秩序的功能,「社會秩序也依靠與其有關的勞動分工與經濟合作。個人進行經濟活動以滿足自身的需要。然而隨著勞動分工的出現,每個人在參加經濟活動中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從而進行合作,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新的社會聯系。勞動分工促進了工業發展,專業化的相應發展也促進了個人主義。同時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增加了。因此,高度發達的勞動分工造成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使一個復雜的社會有了穩定的秩序。」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孔德的社會靜力學原理其實就是他的社會秩序論。其基本特點是:第一,社會的協調和諧一致與秩序是社會靜力學研究的主要論題;第二,構成社會各組成部分在維持社會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第三,其研究對象具有明顯的共時性,而構成社會的元素、組織、器官在同一時空內有靜態相互關系和功能。從這些特點當中人們不難發現孔德的社會秩序理論已有社會學功能分析的傾向。
(二)社會動力學(Social Dynamics)
在《實證政治體系》第3卷中,孔德詳細論證了他的社會學原理。孔德的社會動力學就是以他的實證主義哲學來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和變遷的歷史。由於孔德將人類歷史看作人類智力發展史,所以隨著人類智力自然的發展與進化,人類社會亦必然走向進步。
「(社會)進步就是(社會)秩序的發展」就是孔德以實證論哲學為基礎的社會變遷 理論的概括。
孔德社會變遷論——社會動力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孔德關於人類認識發展「三階段」規律的論述,表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實際上取決於人類智力、思想必然進步這一規律。因此,與這一人類智力發展、進步各個不同階段相適應的則是社會秩序、社會性質的發展與進步。孔德對此也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他指出,
1、在神學階段家庭是主要的社會單位,人們崇拜神靈,尊奉政治的絕對權威,其政治體系是君主專政,維持社會秩序依靠軍事類型的社會組織,因此這一階段是權威的時代。神學階段又分為(1)拜物教時期,(2)多神教時期,(3)基督教的一神教時期。在拜物教時期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家庭與氏族產生了;在多神教時期形成城邦國家、神權政治;在基督教時期教會大量涌現,政教逐漸分離,手工作坊應運而生,農奴制解體,僱主與僱工分離,社會生活日益走向秩序化,這些都是神學階段的社會變遷與進步。
2、在形而上學階段,人們用理性懷疑一切批判一切,政治上人們追求「天賦人權」、「平等」一類的抽象原則,國家政體轉向共和制,在社會中居統治地位的是「法學家」因而可以稱為法制時代。這一階段民族國家成為社會組織的主要形式。形而上學階段的顯著特點,工業的發展與鞏固並滲入西歐各國政治之中。被孔德稱為「西方革命」的這一階段已具備了向實證階段過渡的基本條件。
3、在人類智力的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實證或科一學階段中,人類通過觀察和實驗所得的經驗事實成為知識根本的唯一的來源,所以能夠使人們的意見達到一致,個人的意識、情感和行動能夠服從於社會的普遍秩序與法則。這一階段實行的是實證政治體制。「工業在社會中的統治取代了軍事的統治,這種轉變意味著社會把注意力從剝削其它社會轉到開發大自然。」在孔德看來,在實證階段人類的感情聯系的范圍已由第一、二階段時為家庭和民族國家擴大到全人類。總之,實證階段就是人類智力和社會秩序進步的完成形式。
那麼,導致人類智力的進步與社會從無(秩)序到有(秩)序的變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孔德認為,除去人類本身的智力與思想外,影響這一變遷過程的積極因素是:(1)人口的增加,(2)人類知識和道德生活的影響不斷擴大(據他說是可以抑制日益增長的個人主義的威脅),(3)勞動分工的發展,(4)種族、氣候和人的平均壽命等。上述這些積極因素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外,孔德又指出了阻礙社會進步的消極因素,即保守派推行的所謂「倒退哲學」,因為這種哲學把適於前一時期的思想強加於人,以應付轉變時期的社會混亂。此外,他認為即使有好的哲學,但如果推行變革太激烈也會使知識與進步所需的社會秩序毀於一旦。
通過上面對孔德社會動力學,即社會變遷理論的概述,我們大致可概括三個主要特點:第一,人類社會的變遷就是人類社會秩序由無序向有序轉變的歷史過程。第二,人類的變遷與進步是人類智力或人性發展的必然規律。第三,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獲得的知識與秩序的實證階段乃是人類社會的必然歸宿。
三、社會學研究方法(the methods for sociology)
孔德將社會學看作一門實證的科學,以此區別於神學的和形而上學的關於社會和人的思辨哲學。他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基本規律的科學,是惟一探索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會生活的影響下如何完善起來的科學。
那麼,社會學如何科學地研究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呢?孔德提出必須運用四種科學的基本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其中,前三種已在自然科學中成功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高等教育、生活休閑娛樂、各類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外語學習資料、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理論03等內容。
第四節 評 價
通過本章以上各節有關孔德生平、哲學思想以及社會學主要理論觀點和方法論的論述,筆者認為,作為古典社會學家的孔德對社會學及其理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重大貢獻:
第一,他在19世紀前期首先提出人們應當象對自然界那樣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和分析人類社會、社會現象,找出其規律性並由此創立了社會學這樣一門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新科學門類。孔德因此贏得了「社會學之父」的稱譽乃是當之無愧的。
第二,孔德關於科學地研究實實在在的社會的主張,使人類對社會的探索徹底脫離了孔德以前的若干思想家的社會哲學范疇。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大飛躍。
第三,孔德不僅開創社會學這門新科學,而且提出一整套社會學的理論觀點以及社會研究的方法論原則。孔德在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方面的初次嘗試,為後來社會學家的理論研究探索提供了基礎與動力。
第四,孔德提出的社會秩序與社會變遷問題(即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理論)以及他對人類行動的哲學解釋,成為自他以來社會學理論探討的三大主題。孔德的這一開拓性貢獻功不可沒。此外,他關於社會有機整體論的思想已成為當代西方主流派理論的功能主義的直接來源之一。孔德提出的社會研究方法論原則以及一些具體的方法(盡管已有了重大改進,但至今在社會學經驗研究領域廣泛應用)。
但是,作為社會學初創時期的理論家,孔德社會學說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首先,孔德以實證哲學觀將人類社會的變遷和進步視為人性即情感、智力、行動發展的結果,因此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按照這一哲學觀,孔德對社會現象的分析與研究很難反映社會的客觀規律。
其次,孔德的政治觀點也帶有明顯的保守主義色彩,因此必然會影響他的社會學理論觀點。例如,維持現有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秩序就是他研究社會的基本出發點和核心,所以孔德反對社會革命,主張社會改良。社會進步與變遷雖然是他研究的主題之一,但這種進步與變遷僅僅是建立在秩序基礎上的。這一保守的社會政治思想阻礙了孔德對階級的分化對立與沖突,以及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及其變革進行科學的合理的研究與分析,因而很難作出正確的結論。
最後,孔德從早期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倡導者跌落到了晚年時期的人道宗教的鼓吹人。雖然他一再聲稱「我的實證主義從真正意義上講就是一種宗教。」但是他以宗教代替科學最終會妨礙他對社會的研究.可惜他對這一點並未覺悟。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孔德開創的社會學及其理論的影響與功績將載人社會學發展的史冊。
⑺ 孔德的實證方法包含哪些內容
他的這種方法,可以用他的一句明確的陳述來表示,即:任何不能最終還原成特殊或一般事實的簡要闡述的命題是沒有實際或理智上的意義的。他認為除了現象以外,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沒有知識,現象的規律就是我們關於現象所知的一切,現象的本質和最終原因不論是有效的還是最終的,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可知和不可思議的。這就是孔德及其追隨者所說的實證方法的相對主義和懷疑論的實質。
⑻ 簡述實證的研究方法的特點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創始人為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國的J.S.密爾和H.斯賓塞。其形成標志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⑼ 孔德的實證社會學理論
孔德指出,在所有六種科學中,最早出現的科學也最早擺脫神學和形而上學的統治。到了他的時代,前五種科學都擺脫了神學和形而上學的統治,進入了實證階段,唯獨社會學還處在形而上學階段,仍然空喊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因此,他的歷史任務就是建立實證社會學,從而結束歐洲動盪不安的混亂局面,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在孔德看來,要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必須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這個共同的信念就是實證社會學。他對自己在社會方面的理論特別自負,認為是他第一次把人的歷史當作一個社會整體來考察,並且發現了社會的象其他領域的規律一樣的規律。孔德說自己第一次發現了社會規律固然是自我吹脹,但按照實證原則建立社會學的確實數他最早。社會學(Sociology)這個詞就是他首先提出並使用的,從而使他成為社會學的創始人。
孔德指出,既然人屬於動物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麼就應當納入自然科學的軌道。人是動物進化系統的「最終項」,社會本身像生物體一樣是個「有機體」,社會生活規律是自然規律、生物進化規律的延續。孔德把人看作是進化的產物,把社會看作是有機體,這本身並沒有錯,但他忽視質的差別,把人與動物、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等量齊觀,就陷入了社會觀上的生物學主義。
孔德把社會和自然作簡單的類比,在社會學中引進自然科學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實證社會學概念,論證了社會學的科學地位。他把社會學叫做「社會物理學」,並參照力學的靜態和動態概念,把社會學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 社會靜力學就是從靜止的狀態去研究社會,是研究一般的社會關系、秩序、結構及其性質的學說。簡而言之,社會靜力學是關於人類社會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論的預備性考察。
孔德主張社會學研究應從經驗事實出發,個人是社會的構成要素,個人的特性關繫到社會的特性,因而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經驗事實。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兩種資質。感情資質使人喜好變化、厭惡忍耐,理智資質使人為了生存而忍受長期、枯燥、單調的勞作。前者一般處於絕對優勢,所以人總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會進化過程中後者不斷發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動,並把它轉變為必要的活動。兩者的關系如何,對人類社會性質具有重大影響。孔德主張,人應發展比動物高出一籌的理智資質。其次,人的感情可分為個人感情和社會感情。個人感情傾向於利己,甚至使人為了滿足個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於不顧。社會感情傾向於利他,使人愛人如愛己。在現實社會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絕對優勢,但不能由此認為人性從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為個人的利己本能是現實生活中「第一個不可缺少的動因」。個人感情給我們的社會活動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沒有它,個人對社會生活就會漠不關心,甚至反過來抵觸社會感情,有損於社會利益。他有句名言:人不愛己,焉能愛人。因此他主張,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不是消除個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協調個人感情與社會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
孔德十分重視對家庭的研究。社會起源不是個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組織是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的調和。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對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具有調和作用。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是決定社會起源、性質的東西。這是說,社會性質不是由生產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決定的,因而是明顯的歷史唯心主義。
家庭生活的協調規律是愛與感激。關於家庭的社會學理論歸總起來是研究兩種關系,一是男女兩性從屬關系,二是長幼從屬關系。前者創造家庭,後者維系家庭。男子在體力、智力上優於女子,所以女子從屬於男子。兩性關系的凝聚力在於「愛」,而愛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女性手裡。男女關系不平等卻能表現出完善的和諧。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子女應服從父母,長幼之間的維系力在於「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長調節,全家服從家長,小輩服從長輩,婦女服從男人。家庭關系的原則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在社會生活中,政府負責調節,政府是社會本能(利他心)的自然產物。政府的職責在於防止知識和社會解體、調節社會關系和鞏固社會秩序,人民必須服從政府。在社會中,也必須貫徹家庭中的合作互愛的原則,各階級的人們要相互友愛、相互同情,平民服從領袖,大家都遵守政府的規定,才能建立安定的社會環境。
社會出現了弊病怎麼辦呢?要靠精神道德的改良,用不著改變社會的物質基礎,否則就會引起廢除私有制的問題,就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私有制可以穩定社會秩序。言下之意,他反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具體說是反對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 社會動力學是在靜力學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速度、方向和規律的學說。
人類社會總體發展的特徵是,人身上的動物性逐漸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漸發達,並最終取得支配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文化、文明起著決定作用,或者說,社會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則決定的,社會的發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決定的。人類社會進化的總方向是:由於文明的發展,人的物質條件不斷改善,人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人不再完全受肉體需要的束縛,越來越求之於社會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質屬性將得到充分展現。
社會進化的速度,是由整個自然決定的,即由作為內部自然的人的有機體和作為外部自然的人類有機體生長的環境決定的。人的平均壽命應保持適度。一般來說,老年人是保守的,如果平均年齡過長,老年人的保守精神就會壓倒青年人的革新精神,從而阻礙社會進化。青年人是革新的,如果平均年齡過短,革新精神過盛,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同樣不利於社會進化。另外,人口、種族、氣候等外界環境也可加速或延緩社會進化。孔德的分析有一定合理因素,但他並沒有抓住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也沒有揭示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因此,他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現象層面,並沒有深入到本質領域。
人類歷史從根本上講是一部精神歷史,社會進化的原動力是人類理智的進化。既然人類理智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那麼社會的進化也相應地經歷了三個階段。與神學階段相對應的是軍事時期;與形而上學階段相對應的是抽象法權時期;與實證階段相對應的是工業時期。孔德說,這種分期法是唯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歷史概念。孔德指出,過渡時期的思想家們提出了一些抽象權利如平等、自由、人權等,對社會起了破壞作用,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和無政府狀態,雅各賓專政就是這種狀態的頂點。工業時期是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這是由實證哲學決定的。在這個階段,有一種新的共同信念來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這個信念就是把社會看成一個有機體,其中各部分各司其職,相互協調,資本家和銀行家既是經濟領袖,又是政治領袖,負責調節工業生產,掌管政治權力。實證哲學家擔任精神領袖,用精神的感染力去調節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
孔德把精神看作社會進化的決定性因素,把工業社會看作社會進化的頂點,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歷史理論。
⑽ 孔德對實證的理解
孔德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社會起源於人類的利己和利他的社會本能或社會沖動。社會不是由個人組成的,而是按照家庭的方式建立起來的,而「家庭的社會學基礎是兩性的從屬關系和長幼的從屬關系」,社會的基礎是兩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從屬關系。他認為,家庭和社會的目的是一致的,為此,彼此都要「合作」、「團結」。可見,孔德以此來抹殺二者的矛盾和對立,企圖取消階級斗爭。孔德認為,國家可以把各種私人勢力聯合起來以達到共同的目標。為此,就要用團結的精神來教育人們,培養人們相互關系的感情,以保證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為此,孔德認為要建立政治的權威,即社會政體,由它來代替貴族政體和無政府的共和國,還要建立精神的權威,由實證主義哲學代替神學和形而上學。孔德認為,在社會政體下,社會財富歸「產業家」即資產階級,社會由他們領導和管理。無產階級只能服從這種管理,只能社會盡義務而沒有任何權利。孔德希望建立的是等級制度和獨裁統治,人們之間(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從屬關系。在這里,沒有人權、平等、自由。這實際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寫照,他力求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