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布的發明者

布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9-25 19:01:41

1. 布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是布哦,不是絲綢

布料是裝飾材料中常用的材料。包括有化纖地毯、無紡壁布、亞麻布、尼龍布、彩色膠布、法蘭絨等各式布料。你說的是哪個呢?

如果是棉的,在上古時候就有了。
中國在8000年前已經開始有紡織了,西方大約在5000年左右的時間。最早應該用亞麻布
遠古的當時還沒文字,只能是傳說,文獻查不到。
甘肅秦安大地灣下層文化出土的陶紡輪,表明原始的紡織業在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紡織業開始呈現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大發展趨勢。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後被祀為「先蠶」(蠶神)。唐代著名韜略家、《長短經》作者、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唐《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世本》上說:「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纍祖,生青陽及昌意。」郝懿行說:「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晉語》雲: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大戴禮.帝繋篇>作嫘祖。<路史.後記五>雲:「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儽祖,以其始蠶,故又曰先蠶。王瓘《軒轅本記》「帝周遊行時,元妃嫘祖死於道,帝祭之以為祖神。」
《史記·封禪書》也說: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劉恕《通鑒外記》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 《集說詮真》曰:為蠶祈福,謂之先蠶。據李賢註:《漢日儀》曰:春蠶生而皇後親桑於菀中。祭蠶神日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齊始祀黃帝元妃螺祖為先蠶神,以與婦女相合。嗣後道教;民間皆以其為蠶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鹽亭縣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廟,據說崇奉的人特別多,香火尤盛。
新鄭自古有養蠶的歷史。在春秋時期這里,漫山遍野都是桑樹。鄭國的三位大夫因為祭祀山神毀了桑林,被鄭相子產罷免官職,奪去封邑。在新鄭北關故宮遺址附近,有目前現存的中國最早的巢絲遺址。
嫘祖紀念地有:風後嶺東麓半山腰的嫘祖娘娘洞、辛店鎮的娘娘廟、新鄭市區的黃帝故里嫘祖殿等。

2. 布最早何時發明出來

最早使用的布是麻布,起源不可靠,但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晚期。最早的麻脫膠方法是自然漚漬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已用此法。商周時代又盛行於黃河流域。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北蒿城、北京平谷商墓、陝西寶雞西周墓、江蘇六合東周墓和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麻布,都可辨認出經過脫膠的痕跡。

古代麻紡有搓法和績法。原始的麻紡是由手搓開始的,以後才利用紡專紡紗。距今69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繩和一段兩股麻線,同時還出土了最原始的紡紗工具紡輪。大麻纖維短而弱,多用紡專加工成有統體拈度的麻紗。

近代四川溫江地區大麻紡紗仍沿用此法。薴麻纖維長而強,多用績法成紗。先用手指將脫膠後的纖維粘片分劈成細長的麻絲(縷),然後逐根拈接。由於麻絲上有膠質糊狀薄層加上接頭部位的拈合力就使得接頭牢固,從而將麻絲續接成細長的麻紗。這個過程稱為績麻。這種麻紗在古文獻里稱為麻縷或麻。

(2)布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中國古法染布中的「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延續至今,用這三種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雲南絞纈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了絞纈染布法,大理人稱其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疊捆紮,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由於色漿用板藍根等植物製成,因此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色彩艷麗的各種扎染裝飾品,以及服裝、鞋帽等製品,給風景如畫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幾分美麗的色彩。

貴州蠟纈

蠟纈始於漢代,盛於唐代。這種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狀蠟將圖案繪制在布上,再經染色後除去蠟質而成。

蠟纈的防染劑是黃蠟(即蜂蠟),它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盛產的藍草,把藍草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就可以用來染色了。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保留了傳統的蠟纈工藝,而且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傘套、枕巾等都是蠟染製成;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則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等處,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艷麗的多色蠟染。

蒼南夾纈

夾纈布的顏色和圖案是用雕版夾印出來的:將布固定在兩塊鏤空版之間,在鏤空處注入色漿,解開鏤空版後花紋就出現在布上了。

與扎染、蠟染相比,夾纈的工藝更加復雜,因此經歷唐朝短暫的繁榮後,到了宋代,這種印染工藝就逐漸消失了,直到人們在浙江蒼南再次發現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蒼南宜山鎮八岱村盛產夾纈布。唐代宮廷用絲、絹、錦為主,蒼南夾纈雖不能與精美的唐代宮廷夾纈相比,但在印染工藝上仍保留傳統夾纈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區將夾纈布作為嫁女娶媳的必備品。蒼南的幾位夾纈傳承人都已年過半百,傳統的染布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3. 布是誰發明的

是螺祖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

《史記.五帝本經》載:「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即是螺。《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妻雷祖。」《史記》索隱《帝王世紀》載:「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雷祖。」「雷祖」即「螺祖」,古同音之轉。

王引之的《經義述聞》稱:蝸、螺在上古乃是一切水中甲介類的通稱。何新稱:「累」字古代還有一音讀luo(螺)。田螺,蛤蚌,古人稱作「仆累」,也稱作「媧」。螺、蝸音近義同。這樣女媧——嫦娥——女發——西王母——雷祖——螺祖也同樣演化為了同一性質的人或神。西王母、嫦娥的原型都是女媧或嫘祖女神的延展神,或是同一神的異名分化。

宜昌,遠古稱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這位偉大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正妃,相傳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

嫘祖,又稱雷祖、累祖,民間謂之蠶母娘娘。作為黃帝元妃,是遠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她與黃帝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根據《大戴禮記》和《史記》的記載,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諸侯以及戰國七雄的祖先,均屆於黃帝與嫘祖的血系,跟他們一脈相承。因此,西陵之女螺祖這位與黃帝並列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

嫘祖,聰慧勤勞,是中國教民養蠶繅絲的創始人。為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後世尊為「先蠶」,享譽海內外。據大韓民國《東亞日報》1993年5月12日題為「恢復停了85年的先蠶節」報道:1993年5月16日,慶祝漢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動中.將恢復先蠶節,以祭祀中國的西陵氏。

螺祖,不僅教民養蠶繅絲,而且還輔佐黃帝,巡作九州,為開創中華基業,盡心盡力。終因積勞成疾而死,被葬於出巡的途中衡山岣嶁峰。

作為螺沮故鄉的宜昌人民,索有尊賢敬祖的優良傳統。早在宋代,即將西陵山列為峽州(即宜昌)八處古跡之首。明代又在此山興建西陵山廟。每逢農歷三月十五,相傳這天是嫘祖的生日,舉行廟會。祭祀螺祖,世代延續。直至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毀於戰亂時,才終止。為紀念這位,中華炎黃子孫的偉大母親,時下,我市又在西陵山廟舊址重建嫘祖廟。前期工程竣工後,將在這里舉行」94中華螺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屆時,全國有關專家、學者聚集炎黃子孫偉大母親的聖地,交流螺祖文化研究成果,讓炎黃文化發揚光大。

4. 布料是誰發明的求大神幫助

是螺祖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 《史記.五帝本經》載:「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即是螺。《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妻雷祖。」《史記》索隱《帝王世紀》載:「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雷祖。」「雷祖」即「螺祖」,古同音之轉。 王引之的《經義述聞》稱:蝸、螺在上古乃是一切水中甲介類的通稱。何新稱:「累」字古代還有一音讀luo(螺)。田螺,蛤蚌,古人稱作「仆累」,也稱作「媧」。螺、蝸音近義同。這樣女媧——嫦娥——女發——西王母——雷祖——螺祖也同樣演化為了同一性質的人或神。西王母、嫦娥的原型都是女媧或嫘祖女神的延展神,或是同一神的異名分化。 宜昌,遠古稱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這位偉大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正妃,相傳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 嫘祖,又稱雷祖、累祖,民間謂之蠶母娘娘。作為黃帝元妃,是遠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她與黃帝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根據《大戴禮記》和《史記》的記載,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諸侯以及戰國七雄的祖先,均屆於黃帝與嫘祖的血系,跟他們一脈相承。因此,西陵之女螺祖這位與黃帝並列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 嫘祖,聰慧勤勞,是中國教民養蠶繅絲的創始人。為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後世尊為「先蠶」,享譽海內外。據大韓民國《東亞日報》1993年5月12日題為「恢復停了85年的先蠶節」報道:1993年5月16日,慶祝漢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動中.將恢復先蠶節,以祭祀中國的西陵氏。 螺祖,不僅教民養蠶繅絲,而且還輔佐黃帝,巡作九州,為開創中華基業,盡心盡力。終因積勞成疾而死,被葬於出巡的途中衡山岣嶁峰。 作為螺沮故鄉的宜昌人民,索有尊賢敬祖的優良傳統。早在宋代,即將西陵山列為峽州(即宜昌)八處古跡之首。明代又在此山興建西陵山廟。每逢農歷三月十五,相傳這天是嫘祖的生日,舉行廟會。祭祀螺祖,世代延續。直至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毀於戰亂時,才終止。為紀念這位,中華炎黃子孫的偉大母親,時下,我市又在西陵山廟舊址重建嫘祖廟。前期工程竣工後,將在這里舉行」94中華螺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屆時,全國有關專家、學者聚集炎黃子孫偉大母親的聖地,交流螺祖文化研究成果,讓炎黃文化發揚光大。

5. 中國什麼朝代發明布料的為什麼不在布上寫子

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考古則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考古遺址上發現了骨針,1975年,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紡專、管狀骨針、打緯木刀和骨刀、繞線棒等紡織工具。這是距今六千多年前已有最早的原始織機的佐證,也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織布工具。
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紡車、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宋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
古人也在布上寫字。叫帛書。

在戰國時期,有一種用帛作為書寫材料的書體--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或合稱繒帛,所以帛書也叫繒書。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帛畫是20世紀30年代在長沙的楚墓中發現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簡。如1951年湖南長沙五理碑,1954年長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長沙楊家灣古墓,1957年河南信陽台古墓,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發掘了大量的戰國時代的竹木簡。另外還有1942年長沙楚墓出土帛書(1945年流入美國),又山西侯馬盟書等。無論是寫在竹木簡還是絲織品上的書體,都是戰國時代的手跡。這些簡與帛書墨跡,不僅是珍貴的文物,尤其對於研究書法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6. 紙和布分別是那個時候發明的

紙: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早在西漢,我國已發明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蔡倫並不是紙的製造者,而是造紙術的革新者,他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
布:黃帝時代的螺祖發明的。(嫘祖之所以受到中華民族的崇敬,嫘祖創立的絲綢文化,筆者稱為「巾幗文化」,對中華民族文明文化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現代人只知道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織綢技術,創立聞名於世界的「絲綢之國」。「巾」就是糸帛,《巾部》文字就是巾幗文化:政治「帝、布、席、簾、幕、帶、師、帥、常、希、帛、帋、幣、幣、歸、市、帑、帣、幫等字就說明巾的作用,「糸」:紙、紅、績、紀等字組成也就是絲綢的作用。 )

7. 棉布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棉花有非洲棉、亞洲棉和美洲棉等幾種。這幾種棉花都不是我國的原有作物,中內國古代容無「棉」字,「綿」是指絲綿,古籍上所記的「木棉」是指作枕芯用的木棉,而非棉花。在這幾種棉花中,非洲棉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不晚於西漢中期,系經由中亞傳人我國新疆。傳入初期大概種植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新疆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才逐漸普遍。哺史·高昌傳》記載:其地「多草木,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如,名日白疊子,國人取織以為布。」在吐魯番阿斯塔那發現的高昌和平元年(公元五五一年)的契約中,提到一次借「疊布」(棉布)六十匹的事。這些資料都反映了當時新疆地區棉花種植的情況。非洲棉產量低,纖維也差,但生長期短,成熟早,適合新疆地區的氣候條件,所以很早就在新疆推廣。亞洲棉原產地是印度,質量比非洲棉好,系經過東南亞傳入華南。傳入的時間比非洲棉傳入新疆的時間要晚一些。棉花的傳入雖然較早,但自南北朝以至唐、宋的長時期中,種植地方只限於新疆、雲南、兩廣和福建的部分地區,棉布在人們的衣著中尚未占重要地位。一直到宋末元初,棉布才開始普遍起來。

8. 誰發明了布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 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

9. 人類 什麼時候 發明 布 開始做衣服穿的

人類是從何時開始穿衣服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科學家們認為,從身裹獸皮發展到穿經過剪裁和縫紉的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但由於纖維等腐爛速度較快,迄今為止,科學家研究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只能憑借一些間接證據。早先的研究認為,人類在距今7萬年前穿上衣服。但最近科學家得出不同的結論:人類可能在距今約19萬年前已開始穿衣服。他們的依據竟然是寄生在人身體上的虱子。

虱子與人類穿衣史

與人有關的虱子共有三種:頭虱、體虱和陰虱。頭虱和陰虱主要寄生在毛發中,而體虱喜歡生活在人穿的衣服里。專家普遍認為,體虱是由頭虱分化而來的,並推測體虱從頭虱中分化可能發生在衣服開始在人類中普及之時,正是衣服的出現給了體虱以寄生的新環境。因此,如果知道體虱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就能推測出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
幾年前,科學家使用了一種被稱為「分子鍾」的技術。他們首先對寄生於人身上的虱子和寄生於黑猩猩身上的虱子的遺傳密碼進行了比較,確定產生每個遺傳變異平均所需的時間。之後,他們分析了約40種頭虱和體虱DNA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體虱大概於距今7.2萬年前從頭虱中分化出來。據此,他們估計人類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穿上衣服的。
不過,不少人對這項研究提出質疑。因為線粒體DNA畢竟比較簡單,這個鍾可能不太准。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遠古時代,好氧細菌被原始真核細胞吞噬以後,在長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現在的線粒體。在隨後的演化過程中好氧細菌逐步喪失了獨立性,並將大量遺傳信息轉移到了宿主細胞中,形成了線粒體的半自主性。因為DNA的變化速度比較穩定,所以比較頭虱和體虱線粒體DNA的不同可以大致推測出兩者分化的年代。最近,科學家檢測了頭虱和體虱的線粒體DNA和核DNA,得出的結論應當更加精確,而且聽上去更「刺激」——人類穿衣服已經超過19萬年。現代人類已經產生了超過20萬年,在之前的直立人就可能有足夠的能力製造衣服。我們看到的「北京人」(屬於直立人)的插畫都是穿著獸皮衣的。


最早的服裝什麼樣?

目前,無論是服裝史學者,還是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人類服裝的最初形式,是由獸皮、樹葉之類的遮掩物發展起來的,而這種遮掩物又類似當今人們所穿著的圍裙。以人類最初服飾的遮掩范圍來看,僅僅能掩蓋住腰部以下,腿部以上的部位。現在,人們可考證人類最早使用工具縫制衣服的歷史距今大約幾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中出土的骨針,足以證明這一點。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最粗處直徑3.3毫米,針身圓滑而略彎,針尖圓而銳利,針的尾端直徑3.1毫米處有微小的針眼。製作這樣的骨針,必須經過切割獸骨,精細地刮削、磨製以及挖穿針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較高的製作工藝才能完成。這枚骨針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縫紉工具。我們可以推斷,在原始人類學會使用骨針之前,人類早已懂得用獸皮、樹葉之類裹身了。

中國人穿衣史

當人類從蒙昧中掙脫出來,開始製作工具、捕獵勞作的同時,就有了服裝的雛形:茹毛飲血、而衣皮葦——即吃生肉、喝畜血、穿獸皮、遮樹葉。此時的「服裝」具有其最原始的三個功能:禦寒、護體、遮羞,而材料直接取之於大自然。後來,人們發現有些樹皮經過漚制後會留下很長的纖維,可以用來搓繩結網,還可以用它來結成片狀物圍身,這就是紡織物的前身。此時大約是神話傳說的伏羲漁獵時代,距今約1萬多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末期。
再後是神農的農牧時代,據傳神農氏教民種植葛麻穀物,開始有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躍,它使人類擺脫了直接依靠大自然的賜予,逐漸依賴自身的智慧和勞動來創造生活資源。人類最早使用的纖維是葛和麻,它們的莖皮經過剝制、漚泡,可以形成鬆散的纖維,再將這些纖維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成漁網和織物,人類進入了紡織時代,服裝也正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期,開始有了養蠶、繅絲、織綢的生產。最初的人們可能只是為了吃蠶繭中的蛹充飢而認識到這種昆蟲的,後來在用嘴咀嚼的過程中發現蠶繭的外殼可以抽出很長的纖維來,用它來製成的織物,比麻、葛織物既高貴又柔軟舒適。於是,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率領民眾養蠶繅絲織綢,開始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創造:絲綢。考古發掘證明,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與傳說中的黃帝嫘祖時期基本吻合。
此後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服裝的功能開始有了美觀、裝飾和等級、尊卑等方面的延伸意義。在此後的漫長的奴隸和封建社會中,絲綢價值昂貴,只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可能穿戴,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衫,稱為「布衣」。而服裝的色彩等級規定也十分嚴格,如黃色屬帝王專用,違禁則會招來犯上殺身之禍。
棉花是很晚才從印度傳入我國的,由於種植棉花比種麻方便,產量高、加工簡便,做出的服裝也比麻舒適,因而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纖維材料的四大家族:棉、毛、絲、麻。人們採用這四種紡織纖維作為服飾材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
1900年,人類首次通過化學的方法生產出了人造纖維,這種纖維的原料仍然還是木質纖維素和棉短絨,人們只是使用了化學手段把它們溶解並加工成纖維,因此把它們稱為「再生纖維」更為確切。二次大戰期間,中日兩國的蠶絲業都遭受了重創,生產絲襪的原料嚴重不足,美國杜邦公司研製出了一種專門用於代替蠶絲生產長統絲襪的合成纖維:Nylon66(尼龍、錦綸)。這是人類第一次採用非纖維原料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化學纖維。此後,聚酯纖維(滌綸)也開始閃亮登場,並且很快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紡織纖維。除了錦、滌之外,人們又逐漸發明了維綸、氯綸、氨綸、腈綸、丙綸以及用這些原料為母體的各種改性合成纖維。
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紡織原料之一的蠶絲纖維,由於其產量有限,生產過程繁瑣,成本無法與合成纖維抗衡,已經退出了作為主導紡織纖維的地位。但是,蠶絲纖維對人體的安全無毒和服用舒適性卻是各類化學纖維甚至包括其他天然纖維都無法比擬的。在今天,貼身的絲綢內衣雖價格昂貴,卻是回歸自然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布的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