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聲學創造性時刻

聲學創造性時刻

發布時間:2021-09-25 16:56:46

Ⅰ 聲學震動原理是什麼

聲波 聲源體發生振動會引起四周空氣振盪,那種振盪方式就是聲波。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做聲波.聲波藉助各種媒介向四面八方傳播。在開闊空間的空氣中那種傳播方式像逐漸吹大的肥皂泡,是一種球形的陣面波。聲音是指可聽聲波的特殊情形,例如對於人耳的可聽聲波,當那種陣面波達到人耳位置的時候,人的聽覺器官會有相應的聲音感覺。
除了空氣,水、金屬、木頭等也都能夠傳遞聲波,它們都是聲波的良好媒質。在真空狀態中聲波就不能傳播了。
正弦波是最簡單的波動形式。優質的音叉振動發出聲音的時候產生的是正弦聲波。
正弦聲波屬於純音。任何復雜的聲波都是多種正弦波疊加而成的復合波,它們是有別於純音的復合音。正弦波是各種復雜聲波的基本單元。
揚聲器、各種樂器以及人和動物的發音器官等都是聲源體。地震震中、閃電源、雨滴、刮風、隨風飄動的樹葉、昆蟲的翅膀等各種可以活動的物體都可能是聲源體。它們引起的聲波都比正弦波復雜,屬於復合波。地震產生多種復雜的波動,其中包括聲波,實際上那種聲波本身是人耳聽不著的,它的頻率太低了(例如1Hz)。
人對聲音的感覺有一定頻率范圍,大約每秒鍾振動20次到20000次范圍內,即頻率范圍是20Hz--20000Hz,如果物體振動頻率低於20Hz或高於20000Hz人耳就聽不到了,高於20000Hz的頻率就叫做超聲波,而低於20Hz的頻率就叫做次聲波。所以說不是所有物體的振動所發出的聲音我們都能聽到的。另外要能聽到聲音也必須有傳播聲音的介質。
聲波是大氣壓力之外的一種超壓變化。
空氣粒子振動的方式跟聲源體振動的方式一致,當聲波到達人的耳鼓的時候就引起耳鼓同樣方式的振動。驅動耳鼓振動的能量來自聲源體,它就是普通的機械能。不同的聲音就是不同的振動方式,它們能夠起區別不同信息的作用。人耳能夠分辨風聲、雨聲和不同人的聲音,也能分辨各種言語聲,它們都是來自聲源體的不同信息波。
言語聲是按人類群體約定的方式使用的,它包含語言學信息。人們以同樣方式來使用言語聲才能夠達到互相理解的目的。反復不斷的交際活動和交際過程中的趨同作用使那種約定能夠不斷持續下去。幼兒是通過交際學會使用那種約定好的言語聲的。那種約定也會在幾代人長期過程中逐漸改變,語言也就有了演變。三世、四世同堂的家庭中已經可以覺察出細微的演變來。
請注意,聲波不是沖擊波,聲波前進的過程是相鄰空氣粒子之間的接力賽,它們把波動形式向前傳遞,它們自己仍舊在原地振盪,也就是說空氣粒子並不跟著聲波前進!同樣,在語音研究中要區分氣流與聲波,它們是兩回事。在發音器官里,聲帶、舌尖或小舌的顫動,以及輔音雜訊的形成等,都離不開氣流的作用,但是氣流不是聲波的代名詞。所謂「*濁音氣流」、「*清音氣流」的說法似乎包含了極其含混的意思。
另外,即使沒有其他聲源體的作用,空氣粒子總是在做無規則的震盪,或者說它們總是在騷動,它們激發起微弱的「白雜訊」。絕對靜寂的大氣空間是不存在的。所謂背景雜訊還包括自然界或人類生活環境里許多聲源體雜亂的聲音,對於言語交際來說它們沒有信息價值。居室四壁或陡峭的山坡還有回聲效應,雜訊被放大、被增強了。言語聲和它的滯後的回聲疊加在一起,變成復雜的回響聲。電聲儀器設備里也都有白雜訊。那種沒有通信價值的雜訊很強烈的時候人們會心煩意亂。有意思的是,在雜訊極小的消聲室待久了,人會感到不安寧。音樂中恰當使用沙錘之類的雜訊帶來的是藝術欣賞價值。人類語言里的許多輔音都包含雜訊,它們很重要,能夠起區分輔音的作用。
「聲源」在空氣中振動時,一會兒壓縮空氣,使其變得「稠密」;一會兒空氣膨脹,變得「稀疏」,形成一系列疏、密變化的波,將振動能量傳送出去。這種媒介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稱為「縱波」。不過要注意,聲波雖然一般是縱波,但在固體中傳播時,也可以同時有縱波及橫波,橫波速度約為縱波速度的50%-60%。在空氣中的聲波是縱波,原因是氣體或液體(合稱流體)不能承受切力,因此聲波在流體中傳播時不可能為橫波;但固體不僅可承受壓(張)應力,也可以承受切應力,因此在固體中可以同時有縱波及橫波。地震波其實就是在地殼中傳播的聲波(確切講是次聲波),只是它的頻率通常不在我們可聽聞的范圍內(某些動物則聽聞得到) 雖然次聲波看不見,聽不見,可它卻無處不在.地震、火山爆發、風暴、海浪沖擊、槍炮發射、熱核爆炸等都會產生次聲波,科學家藉助儀器可以「聽到」它。
次聲波的傳播速度和可聞聲波相同,由於次聲波頻率很低。大氣對其吸收甚小,當次聲波傳播幾千千米時,其吸收還不到萬分之幾,所以它傳播的距離較遠,能傳到幾千米至十幾萬千米以外。1883年8月,南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克拉卡托火山爆發,產生的次聲波繞地球三圈,全長十多萬公里,歷時108小時.1961年,蘇聯在北極圈內新地島進行核試驗激起的次聲波繞地球轉了5圈。
次聲波還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築物、掩蔽所、坦克、船隻等障礙物.7 000 Hz的聲波用一張紙即可阻擋,而7 Hz的次聲波可以穿透十幾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地震或核爆炸所產生的次聲波可將岸上的房屋摧毀.次聲如果和周圍物體發生共振,能放出相當大的能量,如4 Hz~8 Hz的次聲能在人的腹腔里產生共振,可使心臟出現強烈共振和肺壁受損。
次聲波會干擾人的神經系統正常功能,危害人體健康。一定強度的次聲波,能使人頭暈、惡心、嘔吐、喪失平衡感甚至精神沮喪。有人認為,暈車、暈船就是車、船在運行時伴生的次聲波引起的。住在十幾層高的樓房裡的人,遇到大風天氣,往往感到頭暈、惡心,這也是因為大風使高樓搖晃產生次聲波的緣故。更強的次聲波還能使人耳聾、昏迷、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從20世紀50年代起,核武器的發展對次聲學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使得對次聲接收、抗干擾方法、定位技術、信號處理和傳播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次聲的應用也逐漸受到人們的注意.其實,次聲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自然次聲的特性和產生機制,預測自然災害性事件.例如台風和海浪摩擦產生的次聲波,由於它的傳播速度遠快於台風移動速度,因此,人們利用一種叫「水母耳」的儀器,監測風暴發出的次聲波,即可在風暴到來之前發出警報.利用類似方法,也可預報火山爆發、雷暴等自然災害.
2.通過測定自然或人工產生的次聲在大氣中傳播的特性,可探測某些大規模氣象過程的性質和規律.如沙塵暴、龍卷風及大氣中電磁波的擾動等.
3.通過測定人和其他生物的某些器官發出的微弱次聲的特性,可以了解人體或其他生物相應器官的活動情況.例如人們研製出的「次聲波診療儀」可以檢查人體器官工作是否正常.
4.次聲在軍事上的應用,利用次聲的強穿透性製造出能穿透坦克、裝甲車的武器,次聲武器——般只傷害人員,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1890年, 一艘名叫「馬爾波羅號」帆船在從紐西蘭駛往英國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蹤了. 20年後,人們在火地島海岸邊發現了它.奇怪的是:船上的開都原封未動.完好如初.船長航海日記的字跡仍然依稀可辨;就連那些死已多年的船員,也都「各在其位」,保持著當年在崗時的「姿勢」;
1948年初,一艘荷蘭貨船在通過馬六甲海峽時,一場風暴過後,全船海員莫名其妙地死光;在匈牙利鮑拉得利山洞入口, 3名旅遊者齊刷刷地突然倒地,停止了呼吸......
上述慘案,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普遍關注,其中不少人還對船員的遇難原因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就以本文開頭的那樁慘案來說,船員們是怎麼死的?是死於天火或是雷擊的嗎?不是,因為船上沒有絲毫燃燒的痕跡;是死於海盜的刀下的嗎?不!遇難者遺骸上看到死前打鬥的跡象;是死於飢餓乾渴的嗎?也不是!船上當時貯存著足夠的食物和淡水.至於前面提到的第二樁和第三樁慘案,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何在?兇手是誰?檢驗的結果是:在所有遇難者身上,都沒有找到任何傷痕,也不存在中毒跡象.顯然,謀殺或者自殺之說已不成立.那麼,是以及病一類心腦血管疾病的突然發作致死的嗎?法醫的解剖報告表明,死者生前個個都很健壯!
經過反復調查,終於弄清了製造上述慘案的「兇手」,是一種為人們所不很了解的次聲的聲波.次聲波是一種每秒鍾振動數很少,人耳聽不到的聲波.次聲的聲波頻率很低,一般均在20赫茲以下,波長卻很長,傳播距離也很遠.它比一般的聲波、光波和無線電波都要傳得遠.例如,頻率低於1赫的次聲波,可以傳到幾千以至上萬公里以外的地方.1960年,南美洲的智利發生大地震,地震時產生的次聲波傳遍了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1961年,蘇聯在北極圈內進行了一次核爆炸,產生的次聲波竟繞地球轉了5圈之後才消失!
次聲波具有極強的穿透力,不僅可以穿透大氣、海水、土壤,而且還能穿透堅固的鋼筋水泥構成的建築物,甚至連坦克、軍艦、潛艇和飛機都不在話下.次聲穿透人體時,不僅能使人產生頭暈、煩躁、耳鳴、惡心、心悸、視物模糊,吞咽困難、胃痛、肝功能失調、四肢麻木,而且還可能破壞大腦神經系統,造成大腦組織的重大損傷.次聲波對心臟影響最為嚴重,最終可導致死亡.
為什麼次聲波能致人於死呢?
原來,人體內臟固有的振動頻率和次聲頻率相近似(0.01~20赫),倘若外來的次聲頻率與體內臟的振動頻率相似或相同,就會引起人體內臟的「共振」,從而使人產生上面提到的頭暈、煩躁、耳鳴、惡心等等一系列症狀.特別是當人的腹腔、胸腔等固有的振動頻率與外來次聲頻率一致時,更易引起人體內臟的共振,使人體內臟受損而喪命.前面開頭提到的發生在馬六甲海峽的那樁慘案,就是因為這艘貨船在駛近該海峽時,恰遇上海上起了風暴.風暴與海浪摩擦,產生了次聲波.次聲波使人的心臟及其它內臟劇烈抖動、狂跳,以致血管破裂,最後促使死亡.
次聲雖然無形,但它卻時刻在產生並威脅著人類的安全.在自然界,例如太陽磁暴、海峽咆哮、雷鳴電閃、氣壓突變;在工廠,機械的撞擊、摩擦;軍事上的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等等,都可以產生次聲波.
由於次聲波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因此,國際海難救助組織就在一些遠離大陸的島上建立起「次聲定位站」,監測著海潮的洋面.一旦船隻或飛機失事附海,可以迅速測定方位,進行救助.
近年來,一些國家利用次聲能夠「殺人」這一特性,致力次聲武器——次聲炸彈的研製盡管眼下尚處於研製階段,但科學家們預言;只要次聲炸彈一聲爆炸,瞬息之間,在方圓十幾公里的地面上,所有的人都將被殺死,且無一能倖免.次聲武器能夠穿透15米的混凝土和坦克鋼板.人即使躲到防空洞或鑽進坦克的「肚子」里,也還是一樣地難逃殘廢的厄運.次聲炸彈和中子彈一樣,只殺傷生物而無損於建築物.但兩者相比,次聲彈的殺傷力遠比中子彈強得多.

Ⅱ 天壇的聲學奇跡是怎樣的

坐落於北京東南部的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尤其以迴音壁、三音石和圜丘三大聲學奇跡馳名中外。

天壇第一聲學奇跡是迴音壁。迴音壁是一個圓環形的圍牆,高約3.72米,直徑為61.5米。這個奇跡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語音的波長只有10~300厘米,比迴音壁半徑要小得多,因此在這種場合下可以認為聲波是直線前進的。語言在甲、乙兩處之間傳播,一部分以束狀沿圍牆連續反射前進,全程有129米;一部分沿直線直接通過空氣繞播,全程才45米。因為牆面相當堅硬光潔,對聲音的吸收小,是聲音的優良反射體,而且在迴音壁的具體條件下,聲波沿牆面連續反射都是全反射,沒有穿入牆體內部發生折射的部分,所以聲音在傳播中衰減很小。兩個人在甲、乙兩處發出的輕聲細語,通過牆面傳播的聲波,盡管走了129米,對方還能聽清楚,就像打電話一樣;而直接通過空氣傳播的細語聲波卻衰減很快,只走6米左右就消失了,根本傳不到幾十米外。這就是神秘的迴音壁的聲學原理。

天壇的第二聲學奇跡是迴音壁內的三音石。它安在從皇穹宇通往圍牆門口的一條石路上,從皇穹宇台階沿這條路數到第三塊石頭便是。在這里,你只要鼓一下掌,就可以聽到五六次回聲。因為三音石正好在迴音壁內圓心上,鼓掌聲沿著四面八方的直徑在牆間來回反射,又因為圍牆為圓形,每次聲波從圍牆反射回來在圓心會聚,便是一次回聲。只是由於聲波在來回反射的過程中逐步衰減,因此回聲一次比一次微弱,五六次後,便微弱到聽不出來了。

天壇的第三聲學奇跡是圜丘。人們站在圜丘的圓心石上講話,聲音聽起來特別洪亮。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原來圜丘的台頂不是水平的,而是從中央往四周坡下去。人們站在台中央喊話,聲波從欄桿上反射到檯面,再從檯面反射回耳邊來,或者反過來,聲波從檯面反射到欄桿上,再從欄桿反射回來;又因為圜丘的半徑較短,所以回聲比原聲延遲時間短,以致相混。據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的時間只有0.07秒。說話者無法分辨它的原音與迴音,所以站在圓心石上聽起來,聲音格外響亮。但是站在圓心以外說話,或者站在圓心以外聽起來,就沒有這種感覺了。

可以說,天壇的聲學奇跡是我國古代建築匠師的卓越創造

Ⅲ 我參加了六西格瑪黑帶培訓和TRIZ創造培訓很感觸,想問問大家TRIZ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法有具體的嗎

創造性地解決問題,TRIZ方法開發了頗具特色的解決方法,提出了系統沖突的解決原則和問題的標准解決方案,還建立了對解決問題有著重要支持作用的知識庫。創造性問題的解決原則就是特定的系統沖突所對應的問題解決技術。典型的問題解決原則共40種,這些原則還可細分出子原則,約100項。下面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
原則1:分割的原則
a、將系統劃分為多個彼此獨立的部件
b、使系統可分解
C、增加系統被分割的程度。

原則17:轉移到新的維度
a、將物體在一維空間的問題轉移到二維空間解決,將物體在二維空間的問題轉移到三維空間解決
b、將層次單一的系統轉變為多層次的系統
c、將物體轉動、傾斜
d、反映到物體的相鄰區域或反面上。

原則28:向非機械繫統轉變
a、將機械繫統轉變為光學、聲學或嗅覺系統
b、在機械繫統中運用電場、磁場或電磁場
c、加入鐵磁粒子,運用磁場或電磁場。

原則32:改變顏色
a、改變物體或其環境的顏色
b、改變物體或其環境的透明度
c、使用帶色添加劑,以觀察難以看清的物體或過程
d、若此類添加劑已經使用,則採用發光軌跡或示蹤元素。

Ⅳ 求初二物理聲學到光學的所有實驗題和計算題

一.選擇題(3分×12=36分)
1.下列現象中屬於液化的是( )
A. 灑在地面上的水幹了
B.屋頂的瓦上結了一層霜
C.早晨有濃霧
D.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幹了
2.用一個凸透鏡成像時,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實像總是倒立的,虛像總是正立的
B.實像和虛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縮小的
C.成實像時,物體離凸透鏡越近,像越小
D.成虛像時,物體離凸透鏡越近,像越大
3.觀察圖1中的煙和小旗,關於甲乙兩車的相對於房子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乙兩車一定向左運動
B.甲、乙兩車一定向右運動
C.甲車可能運動,乙車向右運動
D.甲車可能靜止,乙車向左運動
4.海洋中最快的動物旗魚游動時的速度能達到28m/s,空中飛行的兇猛的鷹捕捉獵物時的速度接近162km/h,美國西部的叉角羚1min能跑1600m,則比較可知( )
A.旗魚跑得快 B.鷹跑得快
C.叉角羚跑得快 D.三種動物跑得一樣快
5.關於實像和虛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像能用光屏收集到,虛像不能
B.虛像是人的幻覺,並沒有光線進入人眼,實像則相反
C.實像一定是由光的折射現象形成的,虛像一定是由光的反射現象形成的
D.實像有放大的也有縮小的,而虛像都是放大的
6.在操場上上體育課時,總感覺老師的聲音沒有在教室里聽起來響亮,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人耳很少聽到與原聲相隔小於0.1s的回聲
B.體育教師的聲音的響度太小
C.在室外老師的聲音向四周圍傳播開,幾乎沒有什麼反射
D.在室內談話時,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放在碟里的酒精過一段時間後不見了是升華現象
B.冬天冰凍的衣服會變干是凝華現象
C.霧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D.霜的形成是凝固現象
8.北京天壇公園的迴音壁是我國建築歷史上的一大奇跡,如圖2所示,迴音壁應用的聲學原理是下面的( )
A.聲音的反射
B.聲音在牆壁中的傳播
C.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
D.利用回聲增強原聲的現象
9.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法國飛行員在2000m的高空飛行的時候,發現臉旁有一隻小昆蟲在游動,他順手抓過來一看,竟然是一顆子彈,你認為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彈是靜止在空中的
B.子彈前進的方向與飛機飛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彈運動得很慢
C.子彈飛行的方向與飛機相同,並且子彈運動的速度與飛機一樣
D.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
10.甲、乙兩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物體運動時間比乙少,則甲運動得快
B.甲物體通過的路程比乙長,則甲運動得快
C.甲物體的速度比乙大,則甲運動得快
D.甲物體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則甲所需的時間少
11.如圖3所示,用久的燈泡其玻璃外殼會發黑,這是下面那些物態變化現象造成的( )
①熔化 ②凝固 ③汽化 ④液化 ⑤升華 ⑥凝華
A.鎢絲先①③再④② B.鎢絲先⑤後⑥
C.鎢絲先⑤再④② D.鎢絲先①③再⑥
12.在城市道路常見如圖4所示的標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鼓號樂隊不能進入 B.禁止鳴笛,保持安靜
C.道路彎曲,行車注意安全 D.樂器商店的標志

二.填空題(5分×5=25分)
13.人工降雨是用飛機在空中噴撒乾冰(固態二氧化碳)而形成的,乾冰在空中迅速___________,吸熱變為乾冰的蒸氣,使空氣溫度急劇下降,同時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變為小冰粒,這是_____________過程,冰粒逐漸變大而下落.下降過程中冰粒又變成水滴,這是___________過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物態變化名稱)。
14.如圖5所示,把振動的音叉移近一個用細繩吊著的很輕的塑料球,音叉並沒有碰到球,球發生了運動,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音叉的______通過_____傳給______。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可以聽到由音叉發出來的聲音。當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動,但音叉所發出的聲音卻聽不到了,原因是_______。
15.液體溫度計的原理是根據液體的 來測量溫度的,如圖6所示溫度計的分度值是 ______ 。請讀出下圖溫度計的讀數,讀數是 。

16.如圖7所示,用刻度尺測量一張紙的平均厚度。書的總厚度為______cm,書共有250頁,則一張紙的平均厚度為_______cm。
17.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被順利送上太空,並於次日6時左右成功返回;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的第三個獨立進行載人航天的國家。
(1)火箭在發射時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噴到發射台,發射架要熔化,為了保護發射架,就在發射台底建了一個大水池,讓火焰噴到水池中,這是利用水____________,使周圍環境溫度不致太高。
(2)火箭的上升是靠三台主發動機和置於大燃料箱兩旁的兩台火箭助推器實現升空的,當火箭上升到大約55km的高空時,兩台助推器燃燒完畢,會自動脫落,助推器在脫落之前,它相對___________是靜止的。
(3)飛船進入運行軌道後,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圓周運動,飛船平均1.5h可繞地一周,飛船的運行速度約是________km/h。(地球的半徑約為6400km)

三.科學探究(5分+8分+4分=17分)
18.如圖8所示的廣口瓶內放一個音樂晶元,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軟木塞.
(1)此時,你能聽到音樂聲嗎?答:______。
(2)用抽氣機將瓶內的空氣抽出,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程中,你聽到的音樂聲有什麼變化?答:____________。
(3)設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我們還能聽到聲音嗎?答:___。
(4)這個實驗能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答:___________。
19.在「觀察水的沸騰」的實驗中,某個實驗小組得到下列的實驗數據(見下表)
時間(分)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溫度(℃)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
(1)從記錄的數據看出,在某一次觀察記錄中明顯錯誤的是第________分鍾時的數據。
(2)從記錄數據可得出的實驗結論是:此時水沸騰的溫度為___________℃。此時的外界大氣壓________(「>」,」<」,」=」)一標准大氣壓。
物 質 沸 點
酒 精 78℃
水 100℃
煤 油 150℃
(3)在圖9中,甲容器內盛有水,乙容器內盛有下表所列的一種液體.在一個標准大氣壓下,若對甲容器的底部持續加熱,最終發現乙容器內的液體發生沸騰,則乙容器內盛的液體是( )
A.酒精 B.水
C.煤油 D.酒精或水
20.學習完《運動的描述》這一節知識後,某物理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針對「物體的運動和靜止」展開了一翻熱烈的討論。
甲同學說:「自然界中存在兩類物體,一類是靜止的物體,如地面上的建築物;另一類是運動的物體,如飛行的飛機、行駛的汽車等.」
乙同學說:「以相同速度同向行駛的兩輛汽車,以地面為參照物,兩車都是運動的,而以對方為參照物,另一車又是靜止的,因此,任何物體我們都無法描述它的運動情況。」
丙同學說:「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決定於參照物,選地面為參照物,物體就是靜止的,若選擇運動的物體為參照物,則物體就是運動的。」
丁同學說:「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以上四位同學的發言,你認為_____同學的發言是正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生活中的物理(5分+5分=10分)
21.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於沒有電,夏天無法用冰箱保鮮食物。一物理教師發明了一種「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個內罐和外罐組成,兩罐之間填上潮濕的沙子,如圖10所示,使用時將食物和飲料放在內罐,罐口蓋上濕布,然後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並經常在兩罐間的沙子上灑些水,這樣就能起到保鮮作用。問題:
(1)經常在兩罐間灑些水的原因是
(2)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是為了
22.據《北京晚報》報道:去年5月,陰天,氣溫約為-15℃,在新疆羅布沙漠的沙丘上覆蓋著約5cm~10cm厚的積雪,然而過了約20min雪不見了,而腳下卻是乾爽的沙地,這一現象令在場在科學考察隊員瞠目,請你用所學的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1)請你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雪為什麼不見了?

(2)簡單解釋你提出的看法。

五.應用創新(7分+6分=13分)
23.在北京與上海之間往返的13次、14次特快列車運行時刻表如下:
北京 天津西 濟南 上海
13次 到站時間 —— 16∶11 20∶11 8∶04
發車時間 14∶40 16∶16 20∶23 ——
14次 到站時間 9∶03 7∶23 3∶14 ——
發車時間 7∶28 3∶26 15∶45
北京到上海鐵路線長1462km。
(1)13次、14次列車全程運行的時間差是多少?
(2)計算兩次列車全程的平均速度。

24.鋼鐵中的聲速為5200m/s,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人耳能區分兩次聲音的時間間隔為0.1s若在鋼管的一端敲打一下,在另一端能聽到兩次聲音,則鋼管的長度至少應為多長?

Ⅳ 我想問問six sigma TRIZ培訓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法,有木有

為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TRIZ方法開發了頗具特色的解決方法,提出了系統沖突的解決原則和問題的標准解決方案,還建立了對解決問題有著重要支持作用的知識庫。創造性問題的解決原則就是特定的系統沖突所對應的問題解決技術。典型的問題解決原則共40種,這些原則還可細分出子原則,約100項。

下面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 原則1:分割的原則
a、將系統劃分為多個彼此獨立的部件
b、使系統可分解
C、增加系統被分割的程度。

原則17:轉移到新的維度
a、將物體在一維空間的問題轉移到二維空間解決,將物體在二維空間的問題轉移到三維空間解決
b、將層次單一的系統轉變為多層次的系統將物體轉動、傾斜
d、反映到物體的相鄰區域或反面上。

原則28:向非機械繫統轉變
a、將機械繫統轉變為光學、聲學或嗅覺系統
b、在機械繫統中運用電場、磁場或電磁場
c、加入鐵磁粒子,運用磁場或電磁場。

原則32:改變顏色
a、改變物體或其環境的顏色
b、改變物體或其環境的透明度
c、使用帶色添加劑,以觀察難以看清的物體或過程
d、若此類添加劑已經使用,則採用發光軌跡或示蹤元素。

Ⅵ 誰能提供一些對音樂廳建築的聲學分析..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教會的威信下降,世俗的力量上升,思想自由的限制逐
漸地已力不從心,科學研究日漸盛行,理性的信仰開始取代對神明的膜拜.經過了一個多世
紀eQ難探索的歲月,歐洲終於迎來了奇偉壯麗的文藝復興.這是一個在科學,哲學,文學,
藝術諸多領域中百花爭妍,紛紛奏響"知識就是力量"的凱歌的時代.音樂也從教堂中走出
來,進入王公貴族的府邸和富人私宅的客廳中.
1古典時期
17世紀,音樂藝術發展迅猛,這時期已經有了以弦樂為主,並有木管樂器,銅管樂器
組成的室內樂隊:到了17世紀末,己具有了早期的古典交響樂團;17世紀70年代末出現
了歐洲最早的專業音樂廳—倫敦約克大廈音樂廳(200座).這時期演奏音樂的音樂廳在
整體和局部關繫上都是以天體和諧為根據,還從音樂中吸取比例和和諧,並承襲了16世紀
義大利帕拉第奧(1518-1580)設計的廳,室所常用的3:2長寬比:因此,這時期音樂廳
的體型是矩形的,其高:寬;長的比例常為]二2.3二3.7,符合"黃金率".
古典時期音樂廳的建築風格仍沿襲宮廷客廳的特點,其空間形象容易辨認,尺度和比
例有節奏上的均衡性,合理和有人性,與安靜的生活方式相貼切,由於容積小,比例符合"黃
金率",擴散好;混響時間短〔約1,G-1-3秒i;直達聲強,各表面的反射能力強,所以清
晰度高,親切感強.這時期以巴赫(16851750),亨德爾(1685-1759)作品風格為代表
對音節,明晰的要求也正是很重要,各部分不能有掩蔽.所以音樂廳的音質特性與音樂風格
是相適應的.
2巴洛克時期
18世紀初,管弦樂隊的概念和模式己基木形成,阿爾坎傑洛 科雷利(-1713)的
室內奏鳴曲和大協奏曲是巴洛克器樂作品的典範.is世紀中,管弦樂隊逐漸成型.到了18
世紀末,交響樂隊己經具有包括一個力量平衡的弦樂器組,雙管編制的木管樂器組,兩支園
號,兩支小號和一組銅鼓.
由於社會發展,音樂走向社會,在倫敦,巴黎,萊比錫,柏林,維也納等地經常舉行
公共性的音樂會,為此建造了不少的公共音樂廳.如英國牛津Holywell音樂廳(1748年)
約300座,滿場混響時間約1.5秒:德國萊比錫Altes Gewandhaus (1780年)400座;滿場
混響時間不會超過1.3秒:維也納Redoutensaal 800座,該廳建於1631年,建成後又經過不
斷地改建,最後完成於1700年,倒堵有淺挑台,高度增到16m,所以是最早的"鞋盒式"
的音樂廳,,K.響時間大約為1.4秒.
這時期的音樂廳的規模己大於17世紀的客廳式的音樂廳.由於容量增多,廳內側牆和
後牆建有挑台,廳高度大約為15m左右,寬度約為16m左右,空間的比例大約為1:1:2
已是"鞋盒式"的體型.混響時間為1.5-1.7秒.廳內具有豐富的音調,聲場擴散,具有明
晰和親切感,適宜演出貝多芬早期(1820年以前)的作品.
廳內己從古典建築風格漸漸演變為巴洛克風格;這種風格強調和用手法來製造特殊的
藝術效果,因此大大地吸引了那些講究排場的王公貴族,那些宮廷客廳的布局是層次高低起
1
伏很大,牆面凹凸明暗,裝飾豐富,珠光寶氣.但是空間和諧,富麗.巴洛克音樂強調情感
表現,豐富多樣,充滿著美妙的內涵,但又往往不可避免地帶上浮華,傲作和對純形式的追
求,缺乏深度.所以這時期的音樂廳在聲學特點上與巴洛克建築和音樂的風格是相適應的,
具有很好的聲譽.
3.浪漫時期
18世紀中葉以後是歷史學家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史的開端,當時在文學,藝
術,哲學的思潮更新迭起,法國革命的風暴和拿破崙時代過去之後,法國的浪漫主義開始了.
歐洲的音樂經歷了巴洛克時期發展到了浪漫"'明,這時期的音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是音
樂的黃金時代.音樂成為新興資產階級市民`6文化生活所必須,歐洲開始出現了規模比以往
大得多的,主要供音樂演出的公共音樂廳:泛芝音樂廳大部分是模仿音質成功的音樂廳建造
的,因此在造型,空間,內部安排和建築處理等甚至聲學特性都是相似的,這類音樂廳有
Old Boston Sympheny Hall (1863年),2400座,混響時間為1.8秒;維也納Grosser Musik
Vereinssaal(1870年),1680座,混響時間為2.0秒;巴塞爾Stadt-Casino (1876年),1400座,
a響時間為2.1秒;格拉斯哥Andeew's Music Hall (1877年),2130座,混響時間為1.9秒,
該廳在演奏台後布置了座席,可以吸收大聲功率樂器的音量,如打擊樂器,銅管樂器等,獲
得了好的各聲部之間的平衡.這也是後來圍繞式音樂廳的雛形;萊比錫Nut c Gewandhaus
(1886年),1560座,混響時間為1.55秒:阿姆斯丹達音樂廳(1888年),22(,0座,混響時
間為2.0秒.其中佼佼者則以維也納音樂廳,容積(V)約15000m3,總表面積(S)約4000護,
每座容積為9礦,寬(W)為21m,高(H)為17. 5 m,長(L)為40 m,空間比側為1:1.2:
2. 3 (H:.:L).這座被稱之為"金色大廳"的宏偉建築由泰奧菲爾.漢森設計金碧輝煌的
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聲學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著名指揮卡拉揚贊道:"大廳
的聲音很豐滿,低音很豐富,高音弦樂的音色也很美……,這是一個能喚起人C高度想像力
的大廳,它給指揮以美感".到現在仍為音樂廳建築的典範.
這時期所建音樂廳的容積較大,為10000^-20000 m ,容量為2000座左右,空間較大,
每座容積為7.10護,其比例約為1:1-1.3:2.3-2.6扭:w:L)比例修長,纖巧,但仔
細分析一下其空間會發現:以指揮處為割點,聽音區與演奏區的長度比例約為1.618二la
這類音樂廳的寬度約為20.左右,廳高為15-19.,長度在40.左右,因有側向淺挑台,
所以高與寬的比例接近為1二1.容積(V)與總面積(S)之比約在3.7左;5,"鞋盒式"的空
間;沿側牆有淺挑台和後牆有挑台,演奏區和聽音區共處在同一空間中:廳內裝修典雅華麗,
具有大量的雕塑以及大型水晶燈,聲場擴散,混響時間為1.8-2.2秒,直達聲與混響聲的
聲能比例較小,形成音調豐富而清晰度較低的音質特點,成為演賽浪沒派音樂作品的典型環
境.這些音樂廳大都是古典復興和巴洛克或羅可可風格的折中,但都具有端莊蔽華的藝術形
象,不同凡吶的聲學效果.到現在還是音樂廳建築的聲學和建築空間的典範;所以它們在室
內聲學的發展史上具有相當大的貢獻,同時也是建築藝術中的珍品和瑰寶.
4.新建築時期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人和物質世界之間的關系顯示出對科技規律的遵從,主張理性
至上:"功能決定形式"的設計思想得到了廣泛地接受,並認為設計建築應有科學根據,該
時期的科學發展在觀演建築的功能,視線,照明,聲學,舞台機械甚至空調技術等方面的成
就都適時地提供設計的根據.另外,荃於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需求,迫切要求建造大
47
ilwewe日月..,.,11
容量的音樂廳.以上種種促進了建築師對設計音樂廳的變革和創新的思潮.但是,無論從建
築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功能結合的合理性上,還是對科學技術的運用上等都存在著很大的矛
盾和不成熟,這充分表明了該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
這時期建造了不少的音樂廳,著名的有:
芝加哥Orchestra Hall(1891一1905),2582座,混響時間為1.3秒.為了解決視線問
題,取消了廳內的側向淺挑台;為了增加容星,建造了兩層大挑台:池座有不高的升起:廳
內處理手法明顯地具有古典歌劇院的影響,但是演奏區和聽音區仍處在同一空間中.演奏區
的頂棚和聽音區的項棚都連在一起做成向上傾斜,有利於一次聲反射.廳內音質千澀,但清
晰.紐約Casnegie HaI1(1891年).2760座,餛響時(a]為1.7秒.正廳平面近乎正方形(30m
X 34m) ,第二和第三層為圍向演奏台口呈馬蹄形的包佣,如同古典歌劇院:第四和第五層為
大桃台.廳高為24m.演奏區明顯地形成鏡框式台口:管風琴在台內的側牆處.廳內音質一
般.倫敦Queen's Hall(1893年),2000座,混響時間為1.3秒.在演奏台兩側有凸形牆面,
可以將樂隊的聲音均勻地反射到聽眾席.該廳音質不很理想.愛丁堡Usher Hall(1914年),
2760座,混響時間為1. 7秒.聽音區為馬蹄形平面.具有兩層挑台,它們圍向演奏台,具
有現代劇場的特點,但又明顯地具有古典歌劇院的影響.演奏區為盡端式,兩側牆的斜角小
於100,對聲反射有利.樂隊後有合唱隊的座席.明顯地把演奏區和聽音區分為兩個區域:
形成鏡框式台口.由於演奏台上有諧振現象,對低頻聲有"染色"現象,廳內聲擴敞不好,
音質粗糙.並且聲場不均勻.
這類音樂廳的容里大約2500^2800座.大廳體型樣式不同於傳統音樂廳"鞋盒式"的
樣式,與古典歌劇院的形式相仿,由於容量多,視線短,所以廳的寬度大;由於多層挑台.
高度為18-20m,所以容積很大,但是容積與總表面積((V/S)之比並不大,所以混響時間並
不長,豐滿度較差,同時因寬度大,所以對反射聲的理解是初步的,不全面和處理不成熟,
不系統,反射聲的時序和方向也不好,因此音質並不好.但是,由哈佛大學著名聲學教授賽
賓,根據他通過實驗得出的室內混響時間的理論作為指導,進行設計建造的新波士頓音樂廳
(190.年),2631座,混響時間為1.8秒,則獲得非凡的成功,並與維也納音樂廳,阿姆斯
特月音樂廳同被譽為三大著名古典音樂廳.在建築藝術上,該廳承襲了19世紀末以前古典
音樂廳的模式-—"鞋盒式"的體型,側牆有兩層淺挑台,後牆有兩層挑台.演奏區為盡端
式,側牆和頂棚具有V度,以利反射.廳的高度(H)為18.5m.寬度(W)為23m,長度(L)為39. 5m,
空間比例(H:W:L為1 : 1. 24 : 2. 14,符合"黃金率".賽賓在設計該廳時,堅持了聲學科
學的原則,拒絕了業主提出容量為維也納容量(1680座)兩倍的要求,而為2631座,保持了該
廳的"鞋盒式"的空間比例,改進了演奏台上高而斜項擁,以利反射.
5現代主義(二次大戰前)
歐戰前夕,西方建築界繼承了"新建築"運動的革新精神,力圖掙脫學院派復古主義,
折衷主義的束縛,進行各種.新"建築的探索,日漸形成了"現代建築".戰後以德國的格
羅披亞斯為首的"包系斯"派主張"技術,經濟和功能",也就是要求建築設計要以新技術
來經濟地解決新功能.在理論和實踐上最終地摧毀了被"新建築"運動所動搖.而在學術界
仍是主導地位的學院派的統治.
在此期間聲學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是在1925-1927年,努特生通過對不同廳
堂的測量和評價,提出最佳混響時間與廳堂容積之間的關系:語言清晰度與房間的物理參量
—響度,雜訊級,混響時間和體型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只做了響度,混響時間對語言清晰
度影響的實驗,以及形成回聲的最小聲程差.所以出現了當時認為以最佳音質條件為出發點
所設計和建造的現代音樂廳,如:
巴黎Salle Pleyel (1927年),3000座,混響時間為1. 45秒.為了增加音量和改進
視線,採用了扇形平面和兩層大挑台.按照流行於建築師中的聲學概念-—聲線分析方法,
即均勻分布第一次反射聲,必然採用拋物線的頂棚,可以把演奏台上聲9均勻地反射到觀眾
席,並且使第一次反射聲與直達聲的聲程差不大於22米,不會產生回聲:但是觀眾席的噪
聲也經頂棚反射,集中到演奏台,造成干擾並且分析了體型和確定了尺寸—長(L為51
米,寬度21-31米,平均高度為18米:因為建築師不理解混響時間與容積和材料的關系,
所以容積過大.而聲學家則關心根據賽賓的棍響概念來確定大廳的餛響時間,而對聲線的分
析與體型的關系不關心,所以不能提出設計大廳的聲學根據,因此,當聲學家們還在討論如
何選擇混響時間時,建築師己經根據聲線概念確定了大廳的尺寸,構成了空間,因為尺寸是
構成空間的要素,而建築師的主要任務是空間的設計.兩者各行其是,配合不好,產生不少
問題.另外,當時聲學界認為聽音區應盡量得寂靜,演奏台周圍應是強反射,使演奏的聲音
盡量反射到觀眾席,實質上這是當時剛興起的電影院音質設計的做法,雖然這種做法對於電
影院來說也是不全面的.因此該音樂廳的音質對於語言清晰度很好,對於音樂則不好,所以
很少在此演奏交響樂.美國克里夫蘭的Severance Hall(1930年),1890座,混響時間1.4
秒.該廳的設計思想如同上述,所以音質效果相同.英國利物浦的New Philhinmonic Hall
(1939年),1955座,混響時間1.5秒.美國的Buffalo的Klimhans Hall (1!41年),2839
座,混響時間為1.32秒.上述各音樂廳代表了自1900-195.年間所建造的音幾廳的模式,
音質都不理想.
這時期的音樂廳容量多,一般為2000-3000座,在美國甚至達到4000-^6000座,為
了增加容量和縮短視距以及避免多層包廂視線不良的缺點,大廳後部被大大地擴大成為扇形
平面,同時又增加了大挑台,而其高深比一般都不大於1/2.根據當時在建築師中流行的聲
學設計概念,頂棚的縱剖面被設計成弧形或拋物線形,以取得最小的聲程差,所以頂棚的高
度被大大地降低,這樣音樂廳的高度與寬度之比由1:1-3:4變成為1:2^+1:3,成為扁形空
間.由於對電影的聲學特點尚未正確理解.大盤使用吸聲材料,甚至到了濫用的地步,因
此廳內的混響時間都很短(大約在1.5秒以下),清晰度高,音調很不豐滿.由子以巴黎Salle
Pleyel為代表的聲學設計方法曾被多數教科書和有關建築雜志所推薦和介紹,在不同程度
上為大多數現代音樂廳或劇場設計中所採用.其影響很深遠,直到50年代之後,聲學科學
的發展,才逐漸地減少,但還有影響,特別是以聲線法來替代聲學設計的觀念還很牢固,尤
其在我國的建築界中.
丹麥哥本哈根廣播電台音樂廳(1946年),1093座,混響時間為1.5秒,其模式同上述,
但是因為採用薄殼結構,因為殼頂高,所以演奏台的聲音不能均勻的反射,大多數是反射到
第一層挑台的坐席,並有聚焦現象,所以在戰後(1954-1955年)改建,其措施是在演賽台
上部懸吊水平的有機玻琦的聲反射系列共5排,26塊大小不等,離檯面高為7-8米,保證
了均勻地分布第一次反射聲,井在50毫秒之內,同時也給予演賽台內一定的反射聲.這是
在現代音樂廳中首先出現了在高空間中懸吊聲反射板,對以後的音樂廳棋式的變化形響很
大.
6現代主義(二次大戰後)
>0年代,歡洲經濟有了發展,所以各國開始新建以及恢復戰爭中被毀的文化建築如:
倫教早家節日音樂廳(1951年),3000座,混響時間為1.45秒,該音樂廳的聲學設計考慮比
較周到,在體型,反射面和聲學材料布置上都經多次討論和實驗.音樂廳的平面是矩形的,
空間屬於介鞋盒式"的,吸收了古典音樂廳的經驗,由於3000座席,所以在演奏台兩側和
後而布置了座席1400座).形成了環繞式的特點.本廳的體型雖屬古典音樂廳的模式,但仍
然只4戰前現代r義設計的影響.以均勻分布第一次反射聲為目的,對側向反射的重要性還
沒有認識,所以使演奏台和池座前區處在一個扇形平面中,但側牆斜角較大.在演奏台上懸
吊三片大的弧1(%斜向的肖反射板,增加第一次反射聲.側牆上部有四層包廂,原來是希望增
加擴散,卻相反,不僅沒有擴散效果,反而產生大量吸聲值,特別對於低頗的吸收.所以廳
內太寂靜.豐滿度不夠,但很清晰.所以效果仍然與戰前現代音樂廳相同.由於對於交響樂
作品風格與混響時間關系的研究,後期所建造的晉樂廳的混響時間日漸增長,如柏林音樂學
跪音樂廳(1954年),1360座,混響時間為1.95秒.矩形平面,樓座則向外擴張變成為長
六角形.設計中仍受戰前現代主義的影響,頂棚是弧形的,使演奏台的聲音直接反射到樓座,
廳內聲場分布不均勻,擴散不好,因此對交響樂效果不好,室內樂和獨奏效果較好.由於聲
學研究對室內聲能衰減過程中進行了微觀的分析,探討了前次反射聲對室內音質的影響,並
且又發現了側向反射的重要作用,但是混響理論仍然是基本的根據,所以聲場的擴散應是音
樂廳音質好壞的基本條件.德國斯圖加德的音樂廳(1965年〕,2000座,混響時間為1.9
妙為了獲街好的擴散聲場,克里邁爾教授提出不對稱的原則.大廳的平面很特殊,形似三
角鋼琴,演奏台處在廳內非對稱的位置上,它的左側牆是大片混凝土的凸面,保證輻射聲能,
使右側聽眾具有強的一次反射聲.為了使聽眾盡呈接近聲源.所以大盤聽眾席布置在左側,
以便使大量聽眾更接近第一提琴.廳內具有大量的擴散體,保證聲能衰減的混響過程具有好
的擴散程度.因此廳內不僅有強的反射聲能,又有良好的擴散聲能,這是該時期中突出的例
子這是在正確的聲學科學指導下,創造了完全新穎的模式.
7王見代主義(近期)
由於"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建築理論的反思和創新,音樂廳設計的視野更為重視科
學與藝術的結合,柏林愛樂音樂廳(1963年),2218座,混響時間為2秒,這是由"現代建
築"大師夏隆fir,署名聲學家克里邁爾教授合作設計,他們把各方的主張和成就融合在一起,
著重考慮了人的因素,探索音樂廳的空間環境與人的關聯,成功的解決了科學與藝術,內容
與形式的矛盾,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圍繞式的音樂斤,這是世界范圍內成功的作品之一:在
音樂廳的建築史和聲學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是一個從平面上看來是對稱的.但是空間
上是不對稱的,實現了克里邁爾的非對稱原則.紐西蘭克賴斯特丘奇音樂廳(1972年), 2650
座,混響時間為2. 3秒.悉尼歌劇院的音樂廳(1973年),2690座,混響時間為2.0秒.
紐西蘭惠靈頓音樂廳(1976年),2500座,混響時間為2.45秒.美國丹佛音樂廳(1978
年.,2750座,混響時間為2. 0抄.舊金山大衛音樂廳(1980年),混響時間為2.2秒.
日本三得利音樂廳(1986年),2690座,混響時間為2..秒.這些音樂廳都是在柏林愛樂
音樂片之後調動和綜合發揮各種技術和藝術的手段,創造出類型各異,視聽俱佳的坐席包圍
演奏ry的A-樂廳,這種音樂廳的平面無論是鞋盒式的,還是圓形的,橢圓形的,不規則形的
等等,雖然空間形式各異,但是以演奏台為主和正面坐席所圍合的空間比例都符合古典音樂
廳的空間比例,也就是遵循著"黃金率".
縱觀蘭百餘年西方音樂廳的發展,它從矩形平面的廳室,發展到19世紀末的"鞋盒式"
的規模宏大的公共音樂廳,其模式的變化,主要是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需求,促使
容量的增多所致.但仍遵循著"黃金率"的比例.自本世紀以來,科技的發展,促便人們思維
方式發生變化,遵從科技的規律,因此,音樂廳的摸式的變化主要是從視線,舒適等要求考
慮,取消了側向淺挑台,形成了鏡框式舞台口的劇場式模式,但這模式在視覺上無論是科學
性,還是藝術性都並不高明,很快就被淘汰.本世紀初,賽賓教授創立混響時間概念,使音
樂廳的設計和建造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但是在二次大戰以前,由於認iR不夠全面,聲學界
著眼於聲學理論和技術的研究,而對如何構成音樂廳空間的具體措施並不注意.建築界則片
面從均勻分布第一次反射聲,對混響概念與音樂廳空間尺寸和材料的關系並不理解,兩者各
自進行設計,使聲學理論和建築藝術設計脫節,即使在構成空間的要素~一音樂廳的尺寸上
都不能相互配合,提出合乎聲學和建築科學的根據.以致大V角的扇形平面,大挑台,扁形
空間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空間模式,混響時間短,音質干澀,不豐滿,但很清晰.現代人的
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多元化,引起作為文化形態的建築風格的多元化,並且因建築,材料
和技術的發展,更促使建築向著多元化和多樣化發展.為了適應人們對文化娛樂和審美情趣
的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要求,音樂廳的空間環境也有很大的變化,音質設計也從本世紀初的混
響理論,逐步地在實踐中探索到在混響過程中具有不同階段的特性,而進入到對室內聲能衰
減過程進行了微觀的研究,理解到早期反射聲的時序和方向的特性,以及整個衰減過程中各
種特性對主觀感覺的影響.目前更向著綜合方向發展,確認混響理論為基礎,並向微觀方向
開拓,考慮早期反射聲組成的合理性和適度的側向反射,井促使室內的聲能隨r間的增長,
在室內混響過程的早期階段就能達到擴散聲場的條件,使人們能感受到強的混響感.因此,
聲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適應著人的思維的多元化和多樣化.促使音樂廳的模式,隨著時代
的發展,容量增多,其類型也多姿多采,風格多樣;但因聲學規律限制其對尺寸有要求,所
以音樂廳的空間必然是應充分利用自然聲源的音量,使聽眾包國潛演奏台,形成圍繞式高空
間的模式,而其所圍繞的主要空間即演奏區與它正面的聽眾席所組合的空間,應遵循"黃金
率"的比率.但是其空間特徵應是多樣的,多元的;混響時間已從古典音樂廳的1.8-2.0
秒,延長到2.0-2.2秒,並有再延長的趨勢,而容量則不大於2500座左右.
http://cache..com/c?word=%D2%F4%C0%D6%3B%CC%FC%3B%BD%A8%D6%FE%3B%B5%C4%3B%C9%F9%D1%A7%3B%B7%D6%CE%F6&url=http%3A//202%2E116%2E197%2E5%3A85/%7EHYLW/H043541/H043541%2Dbz/10233%2Epdf&b=0&a=40&user=

Ⅶ 錄音棚聲學缺陷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錄音棚又叫錄音室,它是人們為了創造特定的錄音環境聲學條件而建造的專用錄音場所,是錄制電影、歌曲、音樂等的錄音場所,錄音室的聲學特性對於錄音製作及其製品的質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們可以根據需要對其進行分類,例如,可以按聲場的基本特點劃分而分為自然混響錄音棚、強吸聲(短混響)錄音棚以及活躍端一寂靜端(LEDE)型錄音棚,也可以從用途角度劃分而分為對白錄音室、音樂錄音室、音響錄音室、混合錄音室等等。有針對性的控制混響時間。在平常使用錄音棚的時候,我們要根據錄音棚空間的特性,以及現有設備的良好靈敏度和聲音後期的可塑性處理。去設計出能夠針對高、中、低頻部分的吸收的混響時間,所以要採用難燃透聲織物飾面吸聲結構和槽木穿孔板飾面吸聲結構去進行設計,因為這種材料能針對不同頻段的聲音進行有效的吸收。

Ⅷ 什麼建築有聲學原理

迴音壁「迴音」的原理是圓形牆面連續反射聲波,所以說話時要和牆有一定的距離。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著牆說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說話。
迴音壁是採用聲學原理。首先是古建築的牆壁比較堅實細密,對聲波的反射效果較好。其次,迴音壁為半圓形,圓形的寶頂矗立在圓弧內,聲波的波長小於圓弧的半徑,於是沿牆面、或牆面寶頂間連續反射前進。聲音就這樣清晰的傳到了另一方.

北京天壇三大聲學奇跡
在首都北京市區的東南部,座落著一個馳名中外的天壇公園.那裡本來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禱豐年的祭壇,最初建設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天壇是我國最壯觀、最有特色的古建築之一.不過,從聲學上看,我們最感興趣的是迴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天壇第一聲學奇跡是迴音壁.迴音壁是一個圓環形的圍牆,高約3.72m,直徑61.5m.在迴音壁內的圓形場地上,偏北有一座圓形的建築物叫「皇穹宇」,它與迴音壁內壁間的最短距離是2.5 m;同時東西對稱地蓋著兩座房屋.人們一進迴音壁,往往第一件事便是與同伴貼著圍牆作遠距離的耳語.人們講悄悄話,一般在6 m以外就聽不見.而在迴音壁邊上講,傳播卻要遠得多.即使你和同伴分別在直線距離為45 m的甲、乙兩處輕聲對話,彼此還聽得清清楚楚,就像同伴在跟前與你說話一般.
這個聲學奇跡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語音的波長只有10~300 cm,比迴音壁半徑要小得多,因此在這種場合下可以認為聲波是直線前進的.語音在甲、乙兩處之間傳播,一部分以束狀沿圍牆連續反射前進,全程有129 m;一部分沿直線直接通過空氣傳播,全程才45 m.因為牆面相當堅硬光潔,對聲音的吸收小,是聲音的優良反射體;而且在迴音壁的具體條件下,聲波沿牆面連續反射都是全反射,沒有穿入牆體內部發生折射的部分,所以聲音在傳播中衰減很小.兩個人在甲、乙兩處發出輕聲細語,通過牆面傳播的聲波,盡管走了129 m,對方還能聽清楚,就像打電話一樣.而直接經過空氣傳播的聲波卻衰減很快,只走6 m就消失了,根本傳不到45 m外的對方耳朵里.這就是神秘的迴音壁的聲學原理.
天壇的第二聲學奇跡是三音石.它在從皇穹宇通往圍牆門口的一條白石鋪成的路上,從皇穹宇台階沿這條路數到第三塊石頭便是.遊人們一到這里就鼓掌.鼓掌一下,可以聽到五六次回聲.因為三音石正好在迴音壁內圓心上.鼓掌聲沿著四面八方的直徑在牆間來回反射.因為圍牆為圓形,每次聲波從圍牆反射回來在圓心會聚,便是一次回聲.只是由於聲波在來回反射的過程中逐漸衰減,因此回聲一次比一次微弱.五、六次後,回聲就微弱到聽不出來.
天壇的第三聲學奇跡是圜丘.圜字是圓字的古體,丘字原意是小山、土堆子.不過,圜丘不是圓形土堆子,而是青石砌成的高台,這里是真正的祭天的祭壇.因為古人流行著「天圓地方」的不正確說法,所以圜丘砌成圓的,它外面的圍牆築成方的.圜丘是三層的石台.每層都有台階可以拾級而登.每層台的周圍都有石欄桿.最高層離地5m多,半徑15m.
人們登上台頂,站在圜丘的圓心石上,往往又是喊話,又是拍手,這時聽到的聲音特別洪亮.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原來台頂不是真正水平的,而是從中央往四周坡下去.人們站在台中央喊話,聲波從欄桿上反射到檯面,再從檯面反射回耳邊來;或者反過來,聲波從檯面反射到欄桿上,再從欄桿反射回耳邊來.又因為圜丘的半徑較短,所以回聲比原聲延遲時間很短,以致相混.據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的時間,只有零點零七秒.說話者無法分辨它的原音與迴音,所以站在圓心石上聽起來,聲音格外響亮.但是站在圓心以外說話,或者站在圓心以外聽起來,就沒有這種感覺了.

天壇的聲學奇跡是我國古代建築匠師的卓越創造.

Ⅸ 聲學研究的是什麼

聲學是研究一切聲音現象、利用聲音或消除聲音的科學。自然界中時刻都發生各種各樣的聲音,可謂無所不有,五花八門。

聲學是我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學科之一。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敘述共振現象和音調的無窮變化時說「此聲學要妙處也」。可見「聲學」在我國歷史上是最早定名的科學名詞之一。

在我國古代,聲學效應早就在實際中加以應用了。從振動與波的概念的形成,到實踐中的「地聽」、樂器製造、聲學建築等,都有許多突出的成就。

Ⅹ 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的聲學設計

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的聲學設計也是改造工程的難點之一。由於整個大廳的裝飾材料均採用石材,因此,天花成為唯一可布置吸音材料的部位,整個大廳天花除去局部造型復雜的部分,均採用穿孔金屬吸音板,而大量的瀝粉貼金彩畫也是在穿孔金屬板上完成的,難度可想而知。另外,三層迴廊的東西牆面在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聲學專家石慧斌的要求下,向上傾斜3度,最終使金色大廳的混響時間空插達到2.5秒,500人為2.3秒,1000人為2.1秒(改造前三層中央大廳混響時間為4秒)。聲學專家創造性的解決了大會堂幾十年來一直無法解決的聲學問題,滿足了大廳的使用要求,受到了中央領導的好評。

閱讀全文

與聲學創造性時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