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以「孝」為例,談談如何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寫作思路:言之有序,條理要清楚。根據所述時間選擇合理的順序來安排材料。一般敘事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 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這部分要詳寫,次要內容 可略寫或不寫,主次分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敬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人們進入老齡階段、病殘、喪偶、喪失勞動能力、超過退休年齡而無法工作或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家,能夠得到家庭、社會的贍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依、老有所終。
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獨到的魅力,但是中華民族,以深摯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國十四億人口,以及海外的廣大同胞、僑胞,那些傳統美德(包括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是功不可沒的。
老人,為社會奉獻,為家庭奉獻,是知識的寶庫,是智慧的鑰匙,不僅養育我們,還以言傳和身教向我們傳播做人的道理,雖然我們有時候感覺老人家們知識陳舊、思維方式過於正統古板。
但是,老人依然是我們心靈的最後的最堅定的依託,我們在現實中碰壁之後,返璞歸真,依然會感受到老人家們傳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會感受到屬於我們民族的內蘊的品質和理念是不能放棄的。這是我們民族的魂,經由老人們,再經由我們,一代一代傳承。引導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引導我們的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我們政府關愛老人,社會關愛老人,家庭成員關愛老人,是絕對正確的,應該的。非獨重陽(「敬老」)節使然。
關愛老人,就要敬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思維方式和自主選擇,就要提供更多的便利使老人感受到關愛,就要自立自強為老人創造更好的頤養天年的環境,就要對老人放手,使他們有高興的生活方式,就要創造條件使他們樹立自己新的社會價值自信和家庭價值自信。
2. 哪些傳統美德可以經創造性轉換為今所用
中華民族基本道德觀念和道德准則可以用仁、義、禮、智、信等五德來總結,尤其是「仁」。孔子界定「仁」為「愛人」。孔子繼承周公以來的人道主義傳統,不僅反對人殉人牲,甚至對用像人形的土俑木俑去陪葬都表示厭惡。有一次退朝,孔子聞知馬廄被燒了,他首先問「傷人乎?不問馬。」孔子關心的是人,而不是馬(及馬所代表的財產)。他關心的人,包括飼養馬的普通勞動者。是愛人、同情人、關切人,包括愛、同情、關懷下層百姓,這在任何時代和社會都是道德准則。
「仁」的內涵的另一面是「恕」: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決不強加給別人。例如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決不要羞辱別人。尊重別人,是別人尊重自己的前提。這里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與溝通理性,現代社會非常需要這些。而實際上,這些道德觀念在現代社會仍是人們的生活處事的信念。我小的時候,常聽家中老人講:「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將心比心」,「秤平斗滿不虧人」等。
陳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還重要。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對道德信念的堅持不受物質條件影響。這種思想在社會上造成了崇德尚義的氣氛。
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們追求堅定獨立的人格尊嚴,不被任何財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脅。在這樣的精神影響下,儒家一貫強調明辨義利,主張明理節欲,人的「美德」和修養始終受到重視。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體系。這種精神追求,通過古代的文明規范體系「禮」,形成了中華「禮義之邦」的社會風尚。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良好道德氛圍,這些是重要的資源。
3. 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
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比如當我們版找到了民間傳承權的關於「老姑草」的霧凇傳說後,我們才真正地找到了這個傳統文化的生動內涵;
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修復,不是臆造和改變,而要到生活中去,搶救傳統文化,保護優秀的部分,並按照其生動的內涵恢復傳統的本意,這就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吉林的霧凇,這是美麗的自然景觀,它是生動的自然傳統,但光是自然的生動和美麗,還只是人們視覺的生動,當我們找到了唐代詩人對霧凇的記載和描寫後,我們才找到了文化的生動,那麼這時,我們才從傳統的視覺生動,進入到了傳統的文化生動,而這時,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文化對接,才真正開始了。那就是要到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生動傳承的可行性,其實就是有「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文化。
4. 為什麼對中華傳統美德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自古以來,中國這個泱泱大國就有著非常多的傳統美德,這些傳統美德讓我們擁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優良的品質,讓我們是世界文明中走在前列,但是隨著年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美德已經不能在包含現今所有的看美好品質,所以傳統美德需要擴充,更需要創新,更加需要不斷去豐富它的內涵。
最後電影中那個違反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沒有尊老愛幼的女主在大眾的咒罵中,跳河自殺了,這就是所謂的傳統美德對人無形的綁架,明明女主患了癌症,更加需要那個座位,可很多人認為年輕人必須給老年人讓座,所以,傳統美德必須要創新,需要跟得上現在的時代。
5. 有哪些傳統美德,在經過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之後,又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呢
有哪些傳統美德,在經過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之後,又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呢
6. 如何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傳統的文化適應現在的時代風格與特色,給一些優良的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解釋與含義。以一種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但是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非常正確的,所以需要不斷的摸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讓文化具有繼承性和永續性。
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更多的是儒家文化。所以我們大多數時候都秉持著一個中庸的原則,而且在做事的時候可以非常積極的解決問題。雖然在古代儒家文化主要是服務於統治階級的,但是儒家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歷史,已經深深的根植在我們心中了。如今想要讓傳統文化獲得更好的發展,就要用全新的形式,可以利用互聯網平台,推出短平快的短視頻傳播。
7. 怎樣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
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要立足於當代生活實踐。
要不尚空談,腳踏實地,從身邊從小事從自身做起。
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激發道德意願、情感,增強責任,培育踐行能力。
8. 如何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型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簡答題
要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增強對中華傳統美德基本問題的認知能力,是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邏輯起點。中華傳統美德,指的是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積淀流傳下來的、有益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秀道德遺產。
對中華傳統美德基本問題的科學認知,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前提和基礎。要深入挖掘和闡發傳統道德體系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傳統美德,善於在挖掘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內涵和基本精神上下工夫,善於在發掘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功能和當代價值上下工夫。
(8)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為今所用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准則。
進行道德建設既要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優秀傳統,也要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優秀成果,還要激發人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創造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觀念。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發揚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道德。中國傳統美德規范、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和精神追求,同時又在新時代人們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必須使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9. 為什麼要對中國傳統道德進行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
(1)傳統道德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體現,是對道德實踐經驗的提煉總結。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①注重整體利益、強調責任奉獻。②推崇「仁愛」原則,注重以和為貴。③提倡人倫價值,重視道德義務。④追求精神境界,嚮往理想人格。⑤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
(3)傳統道德的當代價值。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之中,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這些傳統美德蘊藏的中國智慧,既可以為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道德難題提供了重要啟迪。
(4)推動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第一,加強對中華傳統美德的挖掘和闡發。第二,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