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皮影戲是誰發明的啊
皮影戲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但是,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而當今,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使得皮影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皮影戲在中國的繼續發展?我們怎樣才能拯救這門璀璨的藝術,重新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無疑,傳統的皮影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也是它適應如今快節奏社會最大的障礙。皮影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的藝術家,卻給它的製作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製作要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餘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足以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全功盡棄的可能性。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由此可見,要培養表演人才,甚至最終能組成一個皮影劇團,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這樣,全中國目前僅存的皮影劇團屈指可數,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較為貧乏的山區及農村。這樣的表演方式及傳播渠道顯然無法讓皮影戲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數字化的皮影動畫卻能克服上述種種的局限性。它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皮影戲的原理,製作也相當的方便,可以根據觀眾的需要隨意的進行修改。我們可以打破皮影戲作為傳統藝術的沉重,而給它賦予大量現代的流行元素。我們可以在動畫中應用電影中各種長鏡、短鏡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戲的方法來演繹現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網路的技術,讓皮影戲(而不僅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一切都不需要製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藝,只需要有足夠的熱情,足夠的創意即可。這正是我們今天要把皮影戲製作成數字動畫的初衷,我們也相信這樣的表現手法能夠賦予傳統皮影戲新的生命及活力。
Ⅱ 皮影是誰發明的
李少翁
兩千來多年前,漢武帝愛自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Ⅲ 皮影戲的起源
1、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內,源遠流長容。
2、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亡後,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圖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觀看。
3、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相思之苦得以寄託,從此重振朝綱。這個載入《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1、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
2、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
Ⅳ 皮影的起源與歷史
起源: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歷史:
1、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2、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3、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
4、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5、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6、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
7、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4)皮影創造故事擴展閱讀:
皮影傳承下去的原因: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
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Ⅳ 皮影是誰發明的
在中國,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在土耳其被稱做卡拉格茲戲。皮影是廣大群眾極為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皮影戲在我國起源很早,傳說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後,武帝時常想念,有個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武帝看到布帳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興。這可能就是皮影戲的雛形。南宋時期,開封和杭州等地有許多影戲棚,演出三國故事等,非常受歡迎。元代時我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緬甸、波斯、爪哇等地。清代乾隆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又把中國的皮影戲帶到了法國,演出時就叫做「中國皮影「。後來又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在歐洲曾轟動一時。皮影戲中用人來操縱的皮質人形,稱為皮影。皮影的製作在河北唐山、灤縣及陝西乾縣等地比較普遍,陝西皮影還分成西路和東路,造型風格上各有不同。最初是用素紙雕刻成形,後來採用羊皮或驢皮製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上油,然後通過燈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皮影人一般高約一尺,身上有若干關節,用胡琴弦絞連,安裝上三至五根鋼質細桿,表演者在幕後操縱,通過燈光投影,非常生動和逼真。音樂伴奏和歌詞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腔調。由於是在平面的布幕上進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為側面造型。
Ⅵ 關於皮影誕生的故事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故事: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