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醬油是誰發明的
醬油最早是復由中國發明的制。現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中國就已經比較普遍地釀制和食用醬油了,此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醬油。
但考慮到醬油和醬的製造工藝是極其相近的,而中國在周朝時就已發明了醬,所以醬油的發明也應遠在漢代之前。醬存放時間久了,其表面會出現一層汁。人們品嘗這種醬汁後,發現它的味道很不錯。於是此後便改進了制醬工藝,特意釀制醬汁,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醬油的誕生過程。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
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醬油標准英文名為Soy Sauce。
參考鏈接:網路-醬油
2. 有人知道大醬是誰發明的
因為一件事情,我和一位韓國同事說起了活字印刷術,因為上次去景福版宮的時候,在那權裡面的博物館里,有「韓國的發明」一項,裡面列出了很多韓國的發明,其中很大的篇幅,是再說韓國的活字印刷術,裡面有畢生的大的蠟像,還有很多活字印刷的版本什麼的,我當時覺得很奇怪,於是這次和在韓國同事的聊天中談到了這件事,他很興奮得說「活字印刷術就是韓國發明的」,於是上網給我找材料說明,當然是韓國的網,韓國人寫的,裡面寫了韓國是世界是最早發明活字印刷的國家,應為最早的活字印刷術的版本在韓國被發現了,他們還要申請教科文組織,回家我看了網,我國很多專家糾正了韓國的錯誤言論,也有很多例子證明活字印刷術最早是中國發明的,韓國只能屬於對活字印刷大的貢獻者而已,但不幸的是,韓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活字印刷的國家,已經被記載在小學的教科書里,我們國家難道不重視嗎?
以前和一個韓國朋友吃飯的時候,他說,韓國是最早發明發酵食品的地方,比如泡菜,大醬,然後用很輕蔑的語氣問我「中國有什麼發明嗎」我想說太多了,我實在說不出這么多的發明,但是我什麼也沒說,我不知道在那些自大的韓國人面前,該如何說。
3. 大醬是誰發明的
大醬是中國的契丹人發明的,後來被韓國人學去了,詳見六必居博物館
4. 醬油是誰發明的怎麼發明的
醬油最早是由中國發明的。現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中國就已經比較普遍地內釀制和食用醬容油了,此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醬油。但考慮到醬油和醬的製造工藝是極其相近的,而中國在周朝時就已發明了醬,所以醬油的發明也應遠在漢代之前。醬存放時間久了,其表面會出現一層汁。人們品嘗這種醬汁後,發現它的味道很不錯。於是此後便改進了制醬工藝,特意釀制醬汁,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醬油的誕生過程
5. 大醬是中國人發明的吧
大醬,是來以黃豆主要原料,經蒸煮源、制曲、發酵等工藝釀造而成的咸鮮口味的東北傳統醬料。
大豆加工製成大醬,加工過程中由於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鈣、鐵等物質被釋放出來,提高了人對豆中礦物質的吸收率。
6. 果醬是誰發明的哪個國家是最早開始做果醬的
果醬的歷史非常悠久,距現在1萬年--1萬5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在西班牙的洞穴里,發現了人類從蜂窩中掏取蜂蜜的事情,之後,又發現了把果實用土器煮的痕跡。作為人類生活智慧的積累,想像出了用蜂蜜來煮果實。可以說果醬是有史以來就伴隨著人類的最古老保存食品吧。
公元前,王孫貴族的珍品
公元前320年左右,著名的亞歷山大大王東征,攻列印度,把珍貴的砂糖帶回了歐洲開始製作果醬。據說,王孫貴族們都非常珍視。之後,十字軍遠征東方(1096-1270年),帶回了大量的砂糖,果醬才慢慢普及起來。
JAM的起源來自英國古代方言中的「CHAM」這個詞。這個詞現已廢棄,它的意思是「咕唧咕唧的嚼」。現在,用英日詞典查「JAM」也有「碾碎」「填滿」的意思。觀察看來, JAM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有「好好咀嚼」和被「填滿」的意思。
作為食品,果醬也繼承了JAM本來的原意,把容易消化、美味和有充分營養的食物同時放入容器中。另外,「香橙果醬」的叫法最初起源於在葡萄牙製作果醬原料的榲桲果 (葡萄牙語中的木梨)以此為契機,後來都被稱為香橙果醬。
7. 面醬發明的意義
孔子不得其醬不食釋義
張之傑(台灣)
筆者側身出版界有年,除了獲取衣食,也得到一些邊際效益。任職環華出版公司期間,由於編輯網路全書和網路辭典,因而接觸到辭書學;任職錦綉出版公司期間,由於編輯美術書,因而接觸到美術史,並開創出科學史和美術史會通的探索;今年七月,錦綉倒閉,到漢光文化公司任職,由於編輯食譜,又接觸到飲饌史,謹將一點初步心得草成此篇,望同好不吝指教。
中學時代讀《論語》,讀到孔子「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鄉黨),只覺得孔子未免過份,老人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難怪這麼挑剔!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一直沒深思過,直到最近接觸到飲饌史,才較認真地思索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得從炊具說起。中國古代的炊具主要有鼎、鬲、釜和甑、甗。鼎、鬲和釜都是煮器:鼎具有實心的三足,是個深腹罐子,可用柴火在鼎足底下加熱,或安放在火塘上加熱;鬲的形狀像鼎,但三足中空,適合火塘加熱。大在春秋戰國,隨著爐灶的發展,釜取代了鼎和鬲,釜的特徵是廣口、深腹、圓底,相當於現今的鍋。甑和甗是蒸器:甑相當於現今的蒸籠,甑和鬲配套,形成甗,其下部的鬲用來煮水,上部的甑用來盛放食品,中間置箅,蒸汽通過箅孔,將甑內的食物蒸熟。當鬲被釜取代後,改為甑和釜配套,從而發展出日後的蒸鍋。
鼎、鬲、釜和甑、甗全都始自新石器時代,至少使用到春秋戰國(甚至秦漢),這段期間烹飪手段主要是煮,其次是蒸。當然,鼎和釜也可以用來炸或煎,不過古時物質匱乏,享受炸食或煎食的機會應該不多。至於舊石器時代的主要烹飪方法——烤,進入新石器時代已退居次要地位。總之,煮和蒸應該是古人最主要的烹飪手段。
以煮和蒸烹飪食物,味道難免清淡,必須用醬料增添味道。日本涮涮鍋就是個例子,它沒什麼湯頭,幾乎全靠醬料賦味。若干較純粹的台菜也是如此,可見台菜較中原菜餚更具古風。(大概和台語保持較多古音的原因相同吧?)當然了,如有適當的調味料,清蒸和白煮也頗能入味,但孔子時代的調味料主要是鹽、酒、醋、蔥、韭、蒜、姜、芥、桂皮、花椒等,只憑這些調味料是達不到提味添香效果的,是以醬料就格外重要了。
在孔子時代,豆、面類發酵調味料——豆豉、豆醬、面醬、醬油等還沒發明,所謂「不得其醬不食」,顯然和豆醬、面醬無關。在先秦古書上,醬是個通稱,泛指各種醬類,其中肉醬稱醢,肉骨醬稱臡,也有直接稱醬的,如芥醬、卵醬。《周禮‧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罋。」王室甚至設有製作肉醬的官吏「醢人」,古人對醬的重視,實非今人所能想像。
筆者查閱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在「十三經」中查到的醬有兔醢、雞醢、雁醢、魚醢、蝸醢、鸁醢(螺醬)、蠯醢(蛤醬)、蜃醢(大蛤醬)、蚳醢(蟻卵醬)、蜱醢(螵蛸醬?)、鹿臡、麋臡、芥醬、卵醬(魚子醬)等十四種,筆者沒查到馬醢、牛醢、羊醢、犬醢和豕醢,或許尋常家畜制的肉醬不足以供王後世子之膳(或祭)吧?這些大型家畜的肉和內臟可製作多種肉醬,以每種家畜製作五種計,單單「六畜」就可以製作三十種,所謂「醬用百有二十罋」,應非誇張之詞。
各色各樣的醬,和各種食物相搭配,久而久之就約定成習,甚至形成一種「禮」,隨意搭配非但不合味,也顯得粗野不文,這或許就是「不得其醬不食」的真義吧?舉例來說,古人吃魚膾一定沾芥醬;膾指細切的肉絲、魚絲,加上調味料生食;魚膾膻腥,要用芥醬調伏,這和日式生魚片如出一轍。
關於「不得其醬不食」的註解,漢儒馬融註:「食魚膾非芥醬不食(吃生魚片沒有芥末就不吃)。」朱注亦因襲其說。把「醬」字局限為芥醬,恐怕誤解其意義了。
關於醢(肉醬)的製法,是把肉剁碎,拌上鹽、酒麴、生薑、桂皮等,再加上酒,密封百日而成。古時酒的濃度不高,用來浸漬碎肉,多少都會發酵。食物發酵後會產生特殊的氣味,對於以煮和蒸為主要烹飪手段的古代飲食,更具有其添香、加味的意義。
各色各樣的醬,除了作為醬料,還可以作為調味料。《左傳‧昭公》:「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說明當時烹調魚肉要用到醯(醋)、醢(肉醬)、鹽和梅。梅是古代重要的作料,如今日本人還用,中國早就不用了。從生食魚肉、清淡寡味、多用醬料、以梅賦味等來看,古時的中國菜似乎更像日本料理呢!
到了漢代,出現了豆醬和面醬,緊接著,魏晉南北朝又出現了醬油,於是先秦時期的各種醬開始退潮。醬油不但可以加味、添香,還可以增色,是中國菜最重要的調味料,甚至可說是中國菜的標志。豆醬、面醬和醬油將先秦時期的各種醢、臡推入歷史,打開中國飲饌史的新頁。
8. 大醬的由來
將大豆黃豆精選,剔除壞的、變質的豆粒和其它雜質,清水洗凈,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待湯焅凈,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極酥爛,熄火燜至次日上午,豆燜成呈紅色。然後用攪肉機絞成均勻豆泥。醬泥干濕適宜,過干則難以團聚成坯,影響正常發酵;水分過多則醬坯過軟難以成形,坯芯易傷熱、生蟲、臭敗。醬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為宜,約為30公分長的橫截面積20平方公分柱體,易於發酵酶變。於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干(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裹以一層牛皮紙(防止蠅蟲腐蝕、灰塵玷污等),放在陰涼的地方通風處,坯件間距約一寸,醬坯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坯調換位置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待之農歷四月十八或二十八開始下醬。去掉外包裝紙後將醬坯入清水中仔細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潔物;然後將醬坯切成盡可能細小的碎塊,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陽光充分照射之處,為避免地氣過於陰涼,一般要將醬缸安置於磚石之上。隨即將大粒海鹽按二斤豆料、一斤鹽的比例用清凈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澱,注入缸中,水與碎醬坯大約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後用潔凈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後開始打耙。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打耙,大約堅持打耙一個月時間,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來丟掉,直到將發勁兒(醬液表面生出的沫狀物)徹底打除為止,每天打耙醬會變的很細,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此間,要特別注意避免「捂了醬頭」——醬液發酵過勁兒而產生異味。為了通風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頂「醬缸帽子」。農村醬帽的傳統製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葦子秸編成大草帽形狀,既透氣又防雨水。
9. 番茄醬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90X年
現代的番茄醬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導致它的出現的直接原因是關於使用苯甲酸鈉的討論。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之父哈維·維利對苯甲酸的安全性提出懷疑。因此企業家們,尤其是 H. J. Heinz(亨氏食品公司創辦人)開始尋找可以用來取代苯甲酸的物質。
此前的番茄醬都非常稀,其原因是使用果膠含量較少的未成熟番茄。當時的番茄醬里含有的醋也比今天的少。通過挑選成熟的番茄作為原料,番茄醬中不必使用苯甲酸,而其味道不比早期的番茄醬差。一些專家認為這原料上的改變不但去除了苯甲酸的使用,而且還使其味道的變化,而正是這味道的變化使得它成為今天廣為使用的調味品。
此前的番茄醬有兩種味道:苦味和鹹味。但是改用成熟的番茄和加入更多的番茄果肉後番茄醬也獲得了鮮味。通過添加更多的醋它還獲得了酸味和辣味。不用苯甲酸後它的甜味加倍。這五種味道的調和使得番茄醬變得非常美味。
過去番茄醬是使用新鮮的番茄製作的。番茄收割後通過真空蒸發變成了一種非常粘稠的番茄膏。這種番茄膏可以在室溫下保存良久,這樣使用它可以整年製作番茄醬。
過去的番茄醬一般裝在玻璃瓶里,玻璃瓶可以有效地保護番茄醬不乾燥和不被氧化,但是由於番茄醬比較粘稠,它不容易從玻璃瓶里倒出來。新引入的聚乙烯使使用的人可以通過擠壓的方法來傾倒番茄醬,今天大多數番茄醬是裝在聚乙烯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