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十二律誰發明的

十二律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9-25 09:10:58

Ⅰ 十二平均律起源於

十二平均律是中國明代音樂理論家和數學家朱載堉發明的。朱載堉(公元1536-1610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是明仁宗後裔、鄭恭王朱厚烷之子。他不重爵位,潛心學術研究,著述宏富。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他寫成 《律學新說》 ,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 巴赫著十二平均律律是指音階中每個音的音高規律。至少在西周初期,中國就在一個音階中確定十二個律了。十二平均律也叫十二等程律,它把一個音階分為十二個相等的半音,使各相鄰兩律間的頻率差都是相等的。故稱十二平均律。在十二平均律發明之前,中國自春秋時期起,一直使用三分損益法確定管或弦的長度和發音高低之間的關系。由三分損益法計算出來的十二個律,相鄰兩律間的長度差(或頻率差)不是都相同的,因此這種律又叫十二不平均律。同時,比基音高(或低)八度的音,只能約略地比基音高(或低)一倍,而不可能正好是一倍。如基音do的相對頻率是一,高八度的do音的相對頻率不是二,而是略高於二,其間存在著一定的差數。這種情況不適宜進行"變調",也不便於演奏和聲。十二平均律則徹底取消了三分損益法得出的差數。 十二平均律的發明,使十二律不能周而復始的難題得到了徹底解決。現代的樂器製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十二平均律的誕生,對世界音樂文化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洲人發明十二平均律,已經是朱載堉之後半個世紀的事情了。 將八度音等分為十二等分,其數學意義如下: 八度音指的是頻率加倍(即二倍頻率)。因此在八度音中分為十二等分乃是分為十二個等比級數,其結果就是每個音的頻率為前一個音的2開12次方,即1.059463倍。 在朱載堉發表十二平均律理論之後52年,Pere Marin Mersenne在(1636年)其所著《諧聲通論》中發表相似的理論。 德國作曲家巴赫於1722年發表的《諧和音律曲集》 (另或譯為 《十二平均律曲集》 英文:《The 48》),有可能就是為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所著。 明朝中葉,皇族世子朱載堉發明以珠算開方的辦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數列,具體說來就是:用發音體的長度計算音高,假定黃鍾正律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長為2尺,然後將2開12次方得頻率公比數1.059463094,該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黃鍾正好還原。用這種方法第一次解決了十二律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種律制包括了樂音的標准音高、樂音的有關法則和規律。鋼琴鍵盤上共有黑、白鍵88個,就是根據十二平均律的原理製作的。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對世界音樂理論有重大貢獻。直到一百多年之後,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才提出了同樣的理論。19世紀末,比利時音響學家馬容曾按朱載育發明的這種方法時行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朱完全相同。 三分損益律、純律、十二平均律,在中國同時存在。因此,也就出現異律並用的情況。在歷史上,南朝宋、齊時清商樂的平、清、瑟三調和隋、唐九、十部樂的清樂中,都是琴、笙與琵琶並用;宋人臨五代周文矩 《宮中圖》卷中的琴阮合奏,其時,琴上所用應是純律,簽上所用當為三分損益律,琵琶與阮是平均律。可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存在三律並用的情況。在現存的許多民間樂種中,也有琴、笙、琵琶、阮等樂器的合奏。因此,這種三律並用就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中存在的一。 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比五度相生律的半音大,比純律小。因此,使用十二平均律奏和弦不純,奏旋律導向性不夠,所以在樂曲的演奏中,尤其在樂隊多聲部合奏的時候,實際上是多律並用的,根據實際情況,在演奏過程中,偏向一種律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Ⅱ 十二律是誰發明的

【十二律】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鍾、大呂、太簇、夾種、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的六種律稱陰律。另外,奇數各律稱 「律」,偶數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律呂」。

三分損益法
在司馬遷的《史記》「律書第三」中寫到∶「……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

意思是取一根用來定音的竹管,長為81單位,定為「宮音」的音高。然後,我們將其長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將81乘上2/3,就得到54單位,定為「徵音」。將徵音的竹管長度增加原來的三分之一,即將54乘上4/3,得到72單位,定為「商音」。再去掉三分之一(三分損),72乘2/3,得48單位,為「羽音」。再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48乘4/3,得64單位,為「角音」。而這宮、商、角、徵、羽五種音高,就稱為中國的五音。

Ⅲ 十二平均律是誰發明的

十二平均律發明者朱載堉。

十二平均律,亦稱「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將八度的音程(一倍頻程)按頻率等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半音即小二度。

一個大二度則是兩等份。 將一個八度分成12等份有著驚人的一些湊巧。它的純五度音程的兩個音的頻率比(即2 的7/12 次方)與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聽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別。

十二平均律在交響樂隊和鍵盤樂器中得到廣泛使用,現在的鋼琴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

(3)十二律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十二平均律應用:

十二平均律在交響樂隊和鍵盤樂器中得到廣泛使用,鋼琴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因為只有「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進行移調。曲調由音階組成,音階由音組成。

音有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聲音是靠振動(聲帶、琴弦等)發出的,而振動的頻率(每秒振動的次數),就決定了的音的絕對高度。不同的音有不同的振動頻率。人們選取一定頻率的音來形成音樂體系所需要的音高。

十二平均律簡而言之,就是把半根琴弦按照等比數列平均分成十二份。一根琴弦的長度設為1,可以表示為(1/2)^(0/12),第一品的位置是(1/2)^(1/12),第二品的位置是(1/2)^(2/12),依此類推,第n品的位置是(1/2)^(n/12)。

因為這樣的一組音是等比關系,所以無論從哪個位置開始彈起旋律都是一樣的。

Ⅳ 十二平均律是誰發明的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

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據楊蔭瀏先生考證,從歷史記載看我國在音樂實踐中開始應用平均律,約在公元前二世紀,但平均律理論的出現,則是1584年明代朱載堉《律學新說》問世之時。實踐與理論之先後出現,其間相去1685年。

明朝中葉,皇族世子朱載堉發明以珠算開方的辦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數列,具體說來就是:用發音體的長度計算音高,假定黃鍾正律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長為2尺,然後將2開12次方得頻率公比數1.059463094,該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黃鍾正好還原。用這種方法第一次解決了十二律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種律制包括了樂音的標准音高、樂音的有關法則和規律。鋼琴鍵盤上共有黑、白鍵88個,就是根據十二平均律的原理製作的。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對世界音樂理論有重大貢獻。直到一百多年之後,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才提出了同樣的理論。19世紀末,比利時音響學家馬容曾按朱載育發明的這種方法時行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朱完全相同

三分損益律、純律、十二平均律,在中國同時存在。因此,也就出現異律並用的情況。在歷史上,南朝宋、齊時清商樂的平、清、瑟三調和隋、唐九、十部樂的清樂中,都是琴、笙與琵琶並用;宋人臨五代周文矩《宮中圖》卷中的琴阮合奏,其時,琴上所用應是純律,簽上所用當為三分損益律,琵琶與阮是平均律。可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存在三律並用的情況。在現存的許多民間樂種中,也有琴、笙、琵琶、阮等樂器的合奏。因此,這種三律並用就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中存在的一。

Ⅳ 十二平均律的起源

朱載堉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

明朝是封建社會處於沒落,資本主義因素開始萌芽的時期。自明中葉以後,工場手工業出現並發展,一些城市(如杭州等)的紡織業已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到了明朝末年,西方的自然科學開始輸入,使中西科學(如數學)得以融匯貫通。

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律學研究並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二平均律」的發明。

「十二平均律」的發明者是我國明代的朱載堉。

在西方學術界,朱載堉是個被崇敬的名字,人們把他看成是古代東方的一位神秘的先哲,並認為文明社會的許多重大發明都有他的功績。

朱載堉(1536——1610),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今安徽鳳陽人,我國明代著名的樂律學家、歷數學家。他是明朝貴族鄭恭王朱厚烷的兒子。早年從其舅父何塘學習天文和數學,後來因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其父朱厚烷被捕入獄。朱載堉不滿當時的腐敗政治,在其父入獄期間,築土室於宮門外,獨居19年,鑽研律學,數學、天文歷法和舞蹈。直到其父釋放才回到王宮。朱厚烷死後,朱載堉不肯承襲爵位,而以著述終身。著有《樂律全書》、《嘉量算經》、《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等。

朱載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也叫「十二等程律」,朱載堉在其《律歷融通》中把這種生律法的數理原則稱作「新法密律」(1581年序言)。「新法密律」就是用「等比級數」(也叫「幾何級數」)來平均劃分音律,這就是平均律。他在《律呂精義》中總結他創造「新法密率」的終極目標和演算法大綱時說:

「蓋十二律黃鍾為始,應鍾為終,終而復始,循環無端。……是故各律皆以黃鍾正數十寸乘之,為實,皆應鍾倍數十寸零五分九厘四毫六絲三忽零九纖四三五九二五二六四五六一八二五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安有往而不返之理哉。舊法往而不返者,蓋由三分損益,算術不精之所致也。是故新法不用三分算損益,別造新率」。

朱載堉在十二平均律的實驗中,一方面發現同經管律的錯誤,另一方面,他又找到了異經管律的規律。所以他在其所著的《律呂精義》中,明確地提出了「不取圍經皆同」的主張,並用數字開出了他對異經管律的設計方案。他說:

「先儒以為長短雖異,圍徑皆同,此未達之論也。今若不信,以竹或筆管制黃鍾之律一樣兩枚,截其一枚,分作兩段,全律半律,各令一人吹之,聲必不相和矣。此昭然可驗也。又制大呂之律一樣兩枚,周徑與黃鍾同,截其一枚,分作兩段,全律半律,各令一人吹之,則亦不相同,而大呂半律,乃與黃鍾半律相合,略差不遠」。

朱載堉所設計的36異經管律,音高上誤差很小,能夠蒙過1890年國際音響學家的耳朵。比利時音響學家馬容(VICTOR MAHILLON)曾測驗過朱載堉的倍、正、半、三黃鍾律,而得出結論說:

「在這管徑大小一點上,中國樂律比我們更進步了,我們在這方面,簡直一點都還沒講到,王子載堉雖然沒有解釋他的學理,只是把數目字給了我們,我們卻不難推想而得之;而且,我們已照樣製造了律管試驗,所得到的結果,可以證明這學理的精確。」

朱氏十二平均律計算結果與現代計算的結果完全相同,只不過前後順序正好相反,這是因為現代計算的是「振動體」的「頻率」,而朱氏計算的卻是「振動體」的長度。

「新法密律」的誕生,在音樂理論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劃時代發明,可以說是對我國二千多年律學研究中得失的總結。它的發明,在理論上徹底解決了歷來未能完善處理的旋宮轉調問題。

朱載堉十二平均律所得出的數據不僅與我們今日的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並且要比西方的十二平均律創立早至少半個世紀以上(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是在1584年以前,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是在十七世紀中葉,其理論才基本完成)。

公元1606年,朱載堉自已多年心血之作《律學新說》《樂學新說》和《律呂精義》等13種著作編篡成音樂理論文獻的巨著——《樂律全書》獻給皇帝,他期望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他血緣上的親屬,能夠幫助他將這一理論成果付諸實踐並結出豐碩果實來。可是朱載堉的著作被置之高閣,遠離人世。

明朝滅亡之後,清代的康熙皇帝也不肯承認這位明王子的卓越貢獻,乾隆時,甚至於對他發動了一次無理的攻擊,這一人類樂律學的偉大理論被社會制度無情地埋沒了。所以它沒能在中國——也就是產生它的土地上進行偉大的實踐,這實在是中國音樂文化史的一大撼事。久而久之,人們連朱載堉這位偉大的發明者也忘記了。相反,朱載堉十二律平均卻強烈地刺激了歐洲音樂界,他們認識了這一理論之後,立即進行了廣泛的實踐,並且取得了輝煌成就,同時逐漸地在全世界范圍內取代了非平均律,以至於後來許多人以為十二平均律理論來自歐洲。直到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文學家劉半農在其文章中向世人指出:中國人對十二平均律理論的認識要比歐洲早半個世紀,發明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人是中國的朱載堉,才使歷史恢復了本來面目。

朱載堉在其它學科中成績也是很顯著的,不愧為中國十六世紀的網路巨子。英國的李約瑟博士稱他是「中國的達·芬奇」。可以說,這是一位西方學者對一位東方學者的崇高而公正的評價。從朱載堉及其音樂理論的遭遇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封建社會一個典型而生動的側影,它充分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逐步由先進變為落後的根本原因。

Ⅵ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嗎

不是,而且很有可能是由中國傳入西方;也有認為是東西方獨立發明。
公元400年左右,中國南朝數學家何承天提出世界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十二平均律數列 900 849 802 758 715 677 638 601 570 536 509.5 479 450(原文:……黃鍾長九寸,太簇長八寸二厘,林鍾長六寸一厘,應鍾長四寸七分九厘強)。
義大利的物理學家伽利略·伽利萊的父親伽利略·文森佐曾試圖解決十二平均率問題,但他用的倍率是 18:17 而不是2開12次方({\sqrt[{12}]{2}}),因此自乘12次後只得 1.98556,不是2,八度走了音,他的系統只可算近似十二音階平均律。
1605年荷蘭數學家西蒙·斯特芬在一篇未完成的手稿「Van de Spiegheling der singconst」提出用1/2開12次方( {\sqrt[{12}]{1/2}}) 計算十二平均律,但因計算精度不夠,他算出的弦長數字,有些偏離正確數字一至二單位之多。西蒙·斯特芬的頻率比,每音一率,且各不相同,這是不正確的。
中國明代音樂家朱載堉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首次提出「新法密率」(見《律呂精義》、《樂律全書》),推算出以比率 2開12次方({\sqrt[{12}]{2}}) 將八度音等分為十二等分的演算法,並製造出十二平均律律管及律准,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樂器。朱載堉為了驗證所創的十二平均律理論,計算出所需的長度和律管內徑,特選用上等竹子,按數據截取所需的長度,按數據鏇出內徑,分別創制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律管36根, 分別為新法密率倍率管12根、正律管12根和半律管12根。選上好竹子製造,金門竹、班竹或紫竹都可,但最上乘的當推江南出產的筆管竹。竹管不塗油漆,取天然之質。如沒有合適的內周徑,則需加工,經過加工的竹管,不得已而塗漆;宜用黑漆如同古琴,忌塗紅漆,太俗氣。
16世紀末葉中外交通方興未艾,1580年開始,明朝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每兩年在廣州舉辦一次為時數周的交易會,屆時東西商人和傳教士交流貨物和思想;朱載堉刊行十二平均律學說之時,正值耶穌會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來華之時,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學書,極有可能在此時通過傳教士傳向西方。事實上利馬竇在其私人日記里提到朱載堉的歷法新理論,利馬竇本人又是精通天文學和數學,很可能知道朱載堉用2開12次方({\sqrt[{12}]{2}})來解決春分與夏至三個月之間的比率:無獨有偶,利馬竇還是法國位居高位的科學家馬蘭·梅森 (Pere Marin Mersenne)的朋友,他們有共同的學術興趣,在他們交往過程中,利馬竇必將朱載堉獲得的 2開12次方({\sqrt[{12}]{2}})=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傳達給梅森。1638年梅森出版《和諧音概論》,書中在西方世界第一次出現1.059463 這個數字,在此之前西方無人知道這個數字。因此現今世界樂壇通行的十二平均律,其發明權非朱載堉莫屬。十九世紀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在所著的論音感一書中寫道:「中國有一位王子名叫載堉,力排眾議,創導七聲音階。而將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的方法,也是這個富有天才和智巧的國家發明的」。
1890年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博物館館長 Victor Charles Mahillon 按朱載堉十二平均律律管數據,復制了一套律管,經過測試之後,他寫道:「關於樂管的管徑,我們毫無所知,中國人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我們按王子載堉的數據復制了一套律管,測試結果表明他的理論的准確性」

Ⅶ 十二平均律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的誰發明的求大神幫助

中國明代律學家朱載堉1581年首創「新法密率」,(見《律呂精義》、《樂律全書》),推算出將八度音等分為十二等分的演算法,並製造出新法密率律管及新法密率弦樂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樂器。有人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的十二平均律比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早出現了一百年。 將八度音等分為十二等分,其數學意義如下: 八度音指的是頻率加倍(即二倍頻率)。因此在八度音中分為十二等分乃是分為十二個等比級數,其結果就是每個音的頻率為前一個音的2開12次方,即1.059463倍。 在朱載堉發表十二平均律理論之後52年,Pere Marin Mersenne在(1636年)其所著《諧聲通論》中發表相似的理論。 德國作曲家巴赫於1722年發表的《諧和音律曲集》(另或譯為《十二平均律曲集》英文:《The 48》),有可能就是為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所著。
滿意請採納

Ⅷ 請問:12平均律是什麼它用於那些方面是誰發明的

十二平均律(Temperament) 是現代音樂比較普遍使用的一種音律,是將一個八度音均分為十二個半音,半音的音程都是相等的。

這一律制的理論最早由中國明代大音樂家朱載育確立。

漢字「律」,除了律管的意思外,在音律學中還有以下幾種含義:音高規律、半音、以某種數理方法調音得出的各個音高位置,或者構成「調音體系」(也稱律制)的基本單位等。

十二平均律,是數理調音體系之一,它的生律法(或叫定律法)是精確規定八度的比例,並把八度分為十二個相等的半音,使任意相鄰的兩個半音的音程值為2的12次方根。這種定律法是人為的,但它的誤差不會使習慣於該體系的聽覺感到不悅;而它的優點是能夠旋宮(「調門」高低的變化)轉調,特別是在琴鍵樂器中,可以根據需要任意使用所有的鍵。或許音樂上的這種專業詞彙讓我們費解,那麼讓我們量化一下:到今天,世界上十有八九的樂器定音,都是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礎上完成的,它被今天的西方普遍認為是「標准調音」、「標準的西方音律」。

Ⅸ 十二平均律是由誰首創

中國十二平均律是由明代朱載堉首創,西洋十二平均律是由德國巴哈(赫)首創。

閱讀全文

與十二律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